《争论的故事》的争论_三年级语文
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2

但我让父亲失望了,我念书不认真,不怎么爱学习。勉强混到高小,当然也就没考上中学。足球赛事
农村的孩子,除了上学占时间外,不读书了,自然是去地里干活儿了。
别看我长得貌不惊人,但村里也有姑娘瞧上我顺眼的,这个姑娘就是村西头的焦成山他妹妹小莲。我和焦成山当过一段时间同学,他读到三年级说啥也不念了,学不进,在教室里也是遭罪。我不算 太笨,就是懒点儿,但能听得懂老师讲得啥。那时,我常与成山一起去上学,小莲不念书,看着我们背着书包蹦跳着上学,满眼里的羡慕。成山不念书后,有时我也去他家找他玩儿,成山就夸我聪明。 小莲就在跟前一边纳着鞋底儿,一边听我们东一句一西一句地聊天,我看她眼睛里亮晶晶的。
小莲听了我这模棱两可的话,以为我是对她有意却难为情表达呢。曾托成山给捎来两双绣花鞋垫,针脚细密,花朵儿鲜艳,一看没少下功夫。我开始忐忑起来,觉得自己挺不够意思的,垫人家姑娘 的鞋垫反倒觉得鞋子里像钻进去个大蜈蚣,百爪抠着脚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论的故事》课件PPT

弟该弟用很怎不样服的气语气:读“下鸭面子的不句是子可? 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 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 呢?”
25 争论的故事
说出它们的读音,你就是认字 能手!
味道 充饥 浪费 评理 满意
时机 关键 赞许 抓住 剖开Fra bibliotek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读句子,从画线的词中你能体会到什 么?
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 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 雁来充饥。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哥哥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 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 有什么好味道?”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5课争论的故事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5课争论的故事课文你和别人争论过吗?为什么事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争论的故事》是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一篇说理性的课文。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5课《争论的故事》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5课《争论的故事》课文今天,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
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
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
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兄弟俩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跑到村子里去找人评理。
大家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
可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故事讲完了盛老师笑着问大家:“你们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呢?”“这两兄弟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白白浪费了。
”“不管做什么事,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5课《争论的故事》课文内容“争论”就是各执已风,互相辩论。
你和别人争论过吗?为什么事争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有兄弟两为大雁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而争论,你猜结果怎么?结果,大雁既没煮了吃,也没烤了吃。
怎么回事?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兄弟俩争论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
说明做事应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必将贴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2_6272

燕窝岛盛产燕窝而得名,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传说很久以前,一只金丝燕住在这座荒岛上。一天,一位渔民在海上捕鱼时,由于来不及返港避风,被台风刮到这座荒岛上。他筋疲力尽,脸黄 肌瘦,当他拖着疲惫身子跨入山洞时,突然,他发现一只美丽的金丝燕默默地站在崤壁上。此刻,渔民为了充饥,他伸出手去抓金丝燕。料不到,金丝燕腾空而起,直冲渔民眉眼啄去,渔民不经一击, 便昏倒在地上。金丝燕看到这情景,立即重飞回到渔民的身边,以嘴对嘴往渔民口中倾吐自己的一条条珍贵的金丝液。不多久,这位渔民吃到金丝唾液后,逐渐苏醒过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燕窝是美丽的金丝燕,用自己从嘴中吐出来的带有粘胶性的唾液,所织成的一个小窝窝。金丝燕属于雨燕科,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动物。她甘愿寂默,长期居住在南海沿海一带的崤璧山崖间,筑窝 于崤璧缝隙中。金丝燕一年做窝三次,每次窝厚约四五厘米,重者三钱,轻者半钱。据当地老渔民介绍,第一次燕窝,全都是由金丝燕吐出的唾液凝结而成,其质量最好;第二次燕窝,金丝燕把自己身 上的绒毛啄下来,混合唾液而成;第三次燕窝,金丝燕从海边检来的海藻与吐出一年之中最后一次少量唾液配置而成。
员村山顶,再不是往日那个山顶了。此刻,站在那高高的山顶上,看到了山顶的美景,看到了广州的美好未来。愿员村山顶在党的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山顶变得更加高大而美丽。最新真人28杠服务 平台
念人:心中的金丝燕(随笔)2019-12-19 12:18 上传
几十年了,我常常梦归燕窝岛,多么想再一次听听老渔民,讲述当年燕窝岛上那美丽动人的金丝燕传说……
三年级语文下册《争论的故事》优质课件

字义竞猜
字典中对“然”有这样三种解释: ①对; ②如此,这样; ③然而。 “不以为然”这个词中“然”是什 么意思?
“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 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 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完全靠你不假 思索地去利用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当机会向你微笑时,就赶快拥抱它。
作业
回忆一下你与别人曾经争论的 场景,仿写片段• 味道 • 时机
充饥 关键
浪费 赞许
评理 抓住
满意 剖开
• 不以为然
争论不休
读音识字
烤鸭 评理 原谅 剖开 烟熏 可惜 火燎
真笨
浪费
关键
学习生字
• 倆 烤 评 剖 惜 笨 抓 费 键
•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兄弟俩打猎时看到一只大雁,很想射下大
雁( ),可为了大雁是煮的好吃还是烤
的好吃而(
(
)。他们去找老人
)
),老人讲了一个(
的办法,兄弟俩很(
已经飞得( )了。
)。可是,这时大雁
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 射下来就煮着吃。”
弟弟说:“再好的东西, 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 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 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 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弟弟很不服气:“鸭子不是可 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2

(一)做一位让人喜欢的人 世间最好的事物,并非多么昂贵,而是需要。最好的人品,并不是才智过人,而是让人喜欢。一个一直让人喜欢的人,便是人生的赢家。 让人喜欢,做到却不容易。曾国藩说,“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心胸窄憋的人,多半不曾登高望远,没有洞察事物的养成,更无包容他人他物的胸襟。 于纷繁的尘世,做到成全他人,就要放弃以我为尊,谨慎待人,换位思考,才不会让人难堪或尴尬。多少人,因一片烟云,一根鸡毛睚眦必报,争执不休,伤了情感丢了面子。一觉醒来,却觉得不 值得。 许多场合没有“真理”,有的确是一群珍惜情缘,忍辱“认输”的智者。彼此争执,彼此戒备,是一种人生的耗损。包容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 只有低着头的人,才会登上高山之巅。身边常有一些不显山露水,待人平和,处事谦卑的人,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让人刮目相看。 越是才华过人的人,越是和颜悦色,不给他人一点压力。凡是那些喜欢出头露面、高人一筹的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争论的故事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谢 谢!
煮烤
弟兄俩 争辩 不觉得然 争论不休
煮着吃 烤了吃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pōu
评理 真笨
剖开
两全其美
关键 挥霍 聚精会神
赞许
…………
(删节号)
“我要是能把大雁 “再好旳东西, 射下来就煮着吃。”
一煮还有什么味道 呢?依我看,只有
用火烤才好吃。” “你这话不对,大雁 就该煮了吃。烤了吃,
“鸭子不是能 烟熏火燎旳,能有什么 够烤了吃吗? 好味道?” 皮香肉嫩,味道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25 争论旳故事
自读要求:
1.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课文哪几种自然段给我们写 了这个争论旳故事?
liǎ 弟兄俩
n煮è着n吃 煮着吃 评理 关键
争辩
烤了吃 烤了吃 真笨 挥霍
不觉得然 争论不休 liǎo
烟熏火燎 皮香肉嫩
剖开 两全其美
聚精会神
赞许
多美呀!为何大
雁就不行呢?”
再好旳东西,一煮还有 什么味道呢?
再好旳东西,一煮就没有什么 味道了。
不觉得然:
字典中对“然”有这么三种解释 (1)对 (2)如此这么 (3)然而
(1)停止
“休”在字典里有下列几种解释: (1Biblioteka 停止 (2)休息 (3)表达禁止或劝阻
辩嫩
1.给生字选择正确旳读音,画 “——”。 评(pín pínɡ)理 真 笨(bèn bènɡ) 剖(pōu pō)开 弟兄俩(liǎnɡ liǎ) 赞(zhàn zàn)许 皮香肉嫩(nènɡ nèn)
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2

(一)放下内心的卑微 伞,为人遮阳挡雨,才被人高高举起。凤凰浴火重生,才被人称之“幸福的使者。人,不历经磨难,以致关乎生命的淬炼,是很难强大起来的。 世界的底色有时是悲凉的。心有一二,不思八九,便可事事如意。“不思八九”,这是一种心力的强大,胸襟的辽阔。 既然灾难不可回避,不如直面抗击;既然世界不可停止喧嚣,不如静心;既然不可得到,不如释怀。人定胜天,只是一种气概罢了。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就去改变自己。 只有内心强大,处世才可游刃有余。凡内心强大者,常常为人谦和,处事柔软而不粗暴。 曾国藩,在一次上朝途中,和某官员的八抬大轿相遇了。对方一看是四抬轿子,便不以为然。借着没有及时让道的理由,轿夫将曾国藩从轿子里揪了出来。这个官员一看,居然是名臣曾国藩,吓得 慌忙磕头谢罪。可曾国藩并没有动怒,反而将他扶起,笑着道:“是本官的轿子挡了大人的道,不怪你,不怪你。” 宽容,是最高贵的报复。我本有可以狠狠责备你的实力,可我却选择了不计较。因为大善,所以包容;因为强大,所以谦让。当你温柔了,世界也跟着柔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论的故事》的争论_三年级语文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
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校的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进行了“争论”,而且教师之间也进行了三轮“争论”。
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进行了碰撞,对教育行为作了深刻反思,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
一、来自课堂上的争论: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
所以“不管
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
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
只要你说的有道理。
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
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归结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是要“一元”还是“多元”?从文学作品鉴赏的多元性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差异性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应是多元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能以一刀整齐划一的方式要求学生,也不能以部分学生甚至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全体学生。
二、来自检测的争论:
1、来自检测的情况反馈
课堂上的争论平息不久,年级组搞了一次阶段检测,检测试卷就有一题:读了《争论的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结果课堂1的学生基本上都写成“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阅卷的教师都予以肯定,课堂2的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有说兄弟俩笨的;有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有说要抓住时机的;还有说别的等。
阅卷教师逐一予以甄别。
说“要抓住时机”“要关键做起来”等道理的打了勾,而说“真笨”“浪费时间”等答案打了叉,经过统计,只有近一半的人答对了。
2、争论的声音。
争论发生在本年级组老师同阅卷的老师之间。
年级组老师认为,学生的感受理解是多元的,不能强求一致,说“真笨”“浪费时间”的也是学生独特感受,这里不应该判错。
阅卷老师认为,学生的独特感受应当予以尊重,如“要抓住时机”算对,“关键做起来”等也算对。
而试题问的是“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兄弟俩真笨”“兄弟俩浪费时间”只能是当时的状况和简单的判断,你能说
这也叫道理吗?
3、争论的反思:
这次的争论体现了如何处理好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这一矛盾。
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束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学生的体验感受在更多的时候对更多的学生来说,是一致的。
不应该把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对特定材料有独特的体验,这是正常的,也必须予以保护与尊重。
另一方面,“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而“文本的道理”却是不是个人感受的问题,它应该是明确的,最多数元的,不应该存在“一个个读者就有一个道理”的说法,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呢?在争论中,全体老师再次达到共识: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
教师应予以具体的分析,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只要他的体验是积极的、健康的、正面的、老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保护。
但是,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
从更广、更深的角度看问题(这时学生的体验也有可能回归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中来,也有可能超越文本。
三、来自教后记的争论:
1、教后感交流
原以为这场争论应该结来了,可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又引发了全校语文老师的一次争论。
在一次教师交流教后记的活动中,课堂上的老师在提出《争论的故事》教学中,他问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
是怎么想的?或者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其中只问“感想”,没问“道理”,以致于课文学会了,感想很丰富独特,但“道理”却只有一半的人掌握。
“一石激起千层浪”,应问“感想”还是应问“道理”呢?
2、争论的声音
支持问“道理”的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道理”是这则故事的核心内容,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道理”学不懂,可以说教学的失败、教育的失误。
其二,从当前的教学评价来看,一个学生只有体验感受,考试怎么办?
支持问“感想”的教师认为,“感想”即感悟以及想到的内容,其中包括道理的感悟,还包括联系自己看到听到的情况产生的联想。
语文教学就应当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
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的道理,学生才能有所收获,才能真的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争论后的反思:
这次争论的其实体现了教学要以“教材为中心”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对矛盾上。
故事学完了,问“学生有什么感想”和“学生懂得什么道理”这本身本无谁优谁劣之分,两者可以兼得,既问“感想”又问“道理”,在感想中学生谈出道理最好,如牵不出“道理”也可顺势深究一下。
但从教师的争论中,要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的倾向。
主张问“道理”的,是从文本出发,从落后课程评价出发,他们是在围绕教材教,围绕考试教。
主张问“感想”的,他们不仅是教材忠实的“消
费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学生本位意识——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一对矛盾。
多少年来“教师一直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主管部门考教材”,“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也成了教师思想的“枷锁”。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要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课程设计、实施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课程评价也要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