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地理知识

河西走廊地理知识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甘肃、青海两个省份,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中亚的重要通道。
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气候干燥,是典型的内陆沙漠地区。
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连接了中国内地和西亚、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东起甘肃省嘉峪关市,西至青海省祁连山脉,北界腾格里沙漠,南临祁连山南麓。
河西走廊纵贯甘肃省中部,全长约1000多千米,宽度约100多千米。
河西走廊地势起伏不大,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下,是中国境内最低的地区之一。
河西走廊大致由北向南分为四个地理单元:黄土高原、砂土平原、戈壁滩和沙漠。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北部,地势较高,海拔在1500米以上,地表被厚厚的黄土覆盖。
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适合耕作,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砂土平原位于黄土高原的南部,主要由砂质土壤组成,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这里气候干燥,雨水稀少,是典型的沙漠荒漠地区。
戈壁滩位于砂土平原的南部,是一片宽广的砾石和沙漠地带。
戈壁滩地势平坦,气候干燥,植被稀疏,是典型的荒漠地区。
这里的河流大多是内陆河,水量有限。
沙漠是河西走廊的南部边缘地区,主要是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广阔,沙丘连绵起伏,沙漠气候非常恶劣,几乎没有植被覆盖。
这里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是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河西走廊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
河西走廊是中国的风电资源富集区,年平均风速较高,适宜发展风能产业。
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
这里有大量的煤炭、铁矿石、铜矿石、锌矿石等矿藏,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此外,河西走廊还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潜力。
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
由于气候干燥,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问题。
农业主要以种植少量的小麦、玉米、水果和蔬菜为主。
河西走廊 地理练习 高三复习

河西走廊地理练习高三复习1. 引言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的一片重要地区,位于祁连山脉和阎浩山之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通道和经济发展区。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在复习地理知识时,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和重要性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河西走廊的位置、地貌、气候和经济等方面进行练习和复习。
2. 河西走廊的位置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起甘肃省的嘉峪关,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总长约 1500 公里,东西宽度变化较大。
沿着河西走廊的南北方向,可分为三段,分别是甘肃段、宁夏段和新疆段。
河西走廊濒临内蒙古和宁夏,北面是黄土高原和阴山山脉,南面是祁连山脉和阎浩山。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河西走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河西走廊的地貌河西走廊地貌类型丰富,有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等。
河西走廊中部是平坦的准噶尔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
盆地东西呈长条状,由塔里木河和准噶尔盆地两侧的山脉夹持形成。
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无峰岭,是河西走廊的重要农业和畜牧业区。
河西走廊西部是戈壁沙漠和荒漠地貌,地势较为高低起伏。
4. 河西走廊的气候河西走廊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区。
由于受到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阻挡,西南季风的湿气难以到达河西走廊,导致该地区降水稀少。
全年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大。
盆地内部平均年降水量在100到200毫米之间,属于半干旱气候。
大部分降水在夏季,冬季降水很少。
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年均蒸发量超过650毫米,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特征。
5. 河西走廊的经济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独特,经济资源丰富,是中国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区域之一。
该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天然气、石油和铝土矿等。
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为河西走廊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河西走廊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也十分发达,盆地内的良好灌溉条件和丰富的阳光资源为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种植和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6. 总结河西走廊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地区,其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地理知识点。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一)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一)地理河西走廊介绍•地理河西走廊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
•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横跨甘肃、新疆两个省级行政区。
•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特点•河西走廊是由一系列河谷和狭长的盆地组成的。
•北起阿尔金山,南至昆仑山,东临黄河,西隔天山与阿尔泰山相连。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个地区的特殊自然景观。
气候•河西走廊是中国干旱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年降雨量较少,大部分地区为无降水的荒漠地带。
•幅员辽阔的戈壁滩和沙漠是河西走廊的典型景观。
人文历史•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旅经过河西走廊,带来了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就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重要文化遗址。
经济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大豆、小麦和棉花是主要的农作物。
•在新疆地区,河西走廊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基地。
•近年来,河西走廊地区也兴起了旅游业,吸引了大量游客。
生态环境保护•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禁牧、退耕还林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以上就是关于地理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点的整理和详解。
地理河西走廊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河西走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保护工作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让这个地区更好地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描述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

高寒区:冰川地貌
2.利用地理原理,构建思维模式
热力环流原理 水循环原理 地壳物质的循环原理 整体性原理 区位原理 ……
例:请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说明全球变暖给河西走廊带来
的各种影响。 (12分)
全球变暖,祁连山雪线上升
山前冲积扇
动力 沉积环境
河口三角洲
山区河流由于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2分)当河流流出山 口时,地势趋于平缓,加上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变慢,(2分)河流搬运能力下 降,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形堆积地貌。(2分)
例 : 洞 庭 湖 湖 面 缩 小 , 水 深 变 浅 , 容 积 锐 减 的 原 因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全国课标Ⅰ卷必考题(综合题)
新加坡水资源短缺原因、水资源短缺解决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示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说明理由)
农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冰雪融水将逐年减少,使其下 游的河流水量减少
或河流沿线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或尾闾湖泊干涸
沿途绿洲因为缺少水源而出现 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干旱,风力侵蚀加剧,土 地荒漠化
造成绿洲生态破坏进而威胁整 个河西走廊的生存。
农民在瓜秧周围的表土上铺一些小石块,以提高西瓜产量和质量,说明原因。
例: 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夏季巴山多夜雨。
经济的发展 条件
农业 ——因地制宜,生态农业 工业 ——减少三废,清洁生产 第三产业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

地理河西走廊知识点地理河西走廊简介•地理河西走廊是我国北部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横跨甘肃、宁夏、新疆三省区。
地理位置•位于新疆北部、甘肃东北部和宁夏中南部,东起甘肃省临泽县,西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隔祁连山与青海高原相连,北临腾格里沙漠。
主要河流•河西走廊地区主要由黄河及其支流、石羊河、塔里木河、苏公塔木河等组成。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河西走廊的宁夏、甘肃两省,是河西走廊地区的母亲河。
•石羊河流经宁夏和甘肃,是黄河重要的支流之一。
•塔里木河是我国仅次于新疆北部著名的额尔齐斯河的最大河流,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流经地理河西走廊的南部。
•苏公塔木河是地理河西走廊的河流,发源于天山南麓,向西南流入准噶尔盆地。
地貌特点•河西走廊地区地势基本平坦,平均海拔约在1000米左右。
•地势逐渐由南向北递降,形成“两山夹一河,两河夹一丘”的特殊地貌。
•西部的库鲁木山、天山南麓和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主要山脉,西北部则是腾格里沙漠,形成了特殊的地理格局。
气候条件•河西走廊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很低。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
冬季风沙较为严重。
经济发展•河西走廊地区地处内陆,交通相对不便,尤其是新疆北部。
•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水果等作物为主。
•近年来,随着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政策的影响,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也在逐渐推进。
人文历史•河西走廊地区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亚和西亚与中国东部地区、中原地区之间的桥梁。
•过去,这一地区曾是多个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迹。
•如敦煌莫高窟、鸣沙山、酒泉嘉峪关等古代建筑和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
以上是对地理河西走廊的简要介绍和相关知识点的详解。
该地区以其特殊的地势、河流、气候和人文历史等特点,对于地理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河西走廊高中地理知识讲解

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穿越河西走廊的铁路干线是兰新线,是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
(兰新铁路穿过河西走廊上许多城市.)
古代,河西走廊是我国东部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
目前,河西走廊仍是联系亚洲和欧洲、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说出河西走廊上的绿洲城市,分析水源与绿洲、
人口、城市有何关系。
1. 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是重要的灌溉水源。
2. 哪里有绿洲,哪里就有人口和城市。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与山西太原、四川西昌并称为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
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及保护
?生态环境状况:十分脆弱,绿洲仅占总面积的17.4%,其余为沙漠、戈壁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易发生扬沙或沙尘暴天气。
?生态的环境的保护: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发展节水农业;禁止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绿洲边缘的荒地;控制人口数量,
人地关系要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河西走廊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河西走廊一、单选题河西走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阿尔金山和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且有“风电走廊”之美誉,但是目前河西走廊风能开发利用率低,“弃风”(放弃使用风能)现象严重。
下图为河西走廓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河西走廊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地形C.气候D.资源2.河西走廊成为“风电走廊”的原因是A.距夏季风源地近,风力大B.位于山脉之间,形成“狭管效应”C.植被覆盖率高,蓄积风能D.工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3.河西走廊风能开发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风能季节差异小B.风能分布分散C.电力输送能力不足D.技术力量薄弱1.B 铁路布局一般要考虑区域的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工程的难度、造价等问题。
图中河西走廊铁路布局沿河西走廊的低缓地形分布,沿途没有河流,这里气候干旱,气候条件与铁路布局关联度不大,铁路是为沟通西北区域联系而建,并非针对沿线资源开发而建,据此选B。
2.B 河西走廊两侧都是山地,距冬季风源地近,冬春风力大;走廊位于山脉之间,形成“狭管效应”,风从这里经过时会被加速加大,因此区域风能丰富;这里气候干旱,地表植被少;区域的工业不发达。
据此分析选B。
13.C 能源开发不仅需要区域能源丰富,而且还需要有能源市场,河西走廊风能季节差异大,分布集中,风能丰富,开发风能技术力量较强,但区域电力市场较小且电力输送能力不足,因此区域风能开发利用率低。
近年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农户大规模发展以塑料大棚(图10)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限制甘肃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A.水源不足B.光照不足C.地形崎岖D.昼夜温差大5.河西走廊塑料大棚的建设不利于A.抵挡风沙B.增强光照C.保持土壤肥力D.减少水资源消耗4.A甘肃河西走廊降水少,限制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水源。
5.B 河西走廊塑料大棚的建设可以抵挡风沙、保水保肥,但塑料大棚遮挡了光照,选B。
河西走廊知识点总结

河西走廊知识点总结地理特征河西走廊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起黄河,西至西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通道之一。
它是丝绸之路南北走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东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
全长约1600公里,宽约40-170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东部多沙漠,西部多盆地、丘陵和山脉,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差异,河西走廊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理景观。
历史发展河西走廊地处中国的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最早在春秋时期,当时的西周国在这里设有参司,至春秋末期,西周分裂成各诸侯国,河西走廊就成了其中争夺的焦点。
到了秦汉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统一中国版图的必争之地,也是中国和外域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和西域交流的先河,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开启。
唐代时期,河西走廊成为了唐帝国向西扩张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汉族文化向西域传播的重要道路。
直到现代,河西走廊依然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文化遗产河西走廊上有着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嘉峪关等。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石窟之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山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岩石雕塑艺术宝库。
嘉峪关又称“雄关”,是长城的要塞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典范,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雄关”。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河西走廊的繁荣和辉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
民族风情河西走廊上有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主要民族有回、藏、汉等,各民族在这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风俗。
河西走廊是回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回族是中国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族群,而藏族是中国西藏的主体民族,他们的风情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经济发展河西走廊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和西域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与中国贸易的重要通道。
河西走廊地区资源丰富,特产有黄河水果、麦积山蜜瓜、祁连山鲜花等等,同时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牧业、矿产等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大水系
①石羊河水系。
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
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②黑河水系。
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
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
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
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③疏勒河水系。
位于走廊西端。
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
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
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二:发展农业的优势:
当地云量稀少,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因地处中纬度地带,且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但作物生长季节气温偏高,加之气温日变化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物质积累,特别适于瓜果糖份的
三:生态问题
三大流域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永久性雪盖面积的减少,部分地区生态问题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