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分析化学4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及复试科目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及复试科目

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及复试科目一、复试工作时间安排及具体要求1.化工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统一安排在2012年3月30日至31日进行,其中:3月30日上午:专业笔试3月30日下午至31日:外语及综合素质面试2.复试成绩总分为200分,分为专业笔试、综合面试、外语听说三部分,其中:专业笔试:100分,考核专业综合知识,答卷时间3小时,采用密封试卷;综合面试:60分,考核综合素质与能力,含实验操作或科研实践能力;外语能力:40分,外语自述、现场阅读翻译、外语提问与回答方式等;复试成绩低于120分者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期间除必须参加上述复试内容外,还须参加2门本科阶段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加试(笔试),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和复试考试科目相同,加试每科时间为3小时、总分100分,其中任何一门加试科目成绩低于60分,视为不合格,不予录取。

4.拟录取考生名单根据招生名额和录取排序总分从高到低依次确定。

录取排序总分S总计算:S总=(初试总分/5)×0.5 + (复试总分/2)×0.55.参加复试的同学务必提前一天到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办公室办理复试手续,具体如下:3月29日(星期四)9:00—11:00到化工学院二楼会议室(241室)办理复试手续。

复试时必须携带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军官证等);往届生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携带本科学生证和本科成绩单,所有考生同时提供以上所有有效证件复印件一份存档备查。

另带2张1寸彩色免冠证件照(体检表粘贴照片使用)。

3月29日下午16:00在化工学院309室召开全体复试考生告知大会。

专业代码报考专业复试科目参考书目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化、科技英语《有色冶金原理》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化工机械综合基础1.《过程设备设计》郑津洋主编,(或王志文主编《化工容器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四川大学各专业全国排名

四川大学各专业全国排名

四川大学各专业全国排名 (摘自中国统计出版社)一、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在全国大学研究生院(部)中的位置;;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在全国410所大学研究生院(部)中位居第14名,A级;其中自然科学第15名,A级/345;社会科学第14名,A级/328。

;; 二、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情况;; (一)自然科学;;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居全国大学研究生院(部)第15名,A/345。

在自然科学的4个学科门中,理学第14名,A/232;工学第29名,B /267;农学D/65;医学第7名,A/109。

;;1、理学:第14名A/232。

4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

;; (1)数学:第7名A /147。

5个二级学科。

;; 基础数学☆:第6名A /96;计算数学△:B/4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39;应用数学☆:第5名A /114;运筹学与控制论△:第6名A/51。

;; (2)物理学:第12名A/113。

8个二级学科。

;; 理论物理△:B/76;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B/28;原子与分子物理☆:第3名A /29;等离子体物理△:第8名A/25;凝聚态物理△:C /63;声学△:B /27;光学△:第3名A /54;无线电物理△:B/25。

;; (3)化学:B /102。

5个二级学科。

;; 无机化学△:B /50;分析化学△:B/60;有机化学△:第8名A/61;物理化学△:B /68;高分子化学与物理△:C /44。

;; (4)生物学:第15名A/149。

12个二级学科。

;; 植物学☆:第13名A/75;动物学△:B /58;生理学△:B /66;水生生物学〇:第12名A/38;微生物学△:B /60;神经生物学〇:第11名A/39;遗传学△:第8名A/54;发育生物学〇:B /38;细胞生物学△:B /4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 /98;生物物理学〇:B /43;生态学〇:B/56。

;;2、工学:第29名B /267。

四川大学专业代码

四川大学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报名人数录取人数接收推免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13101 010102中国哲学14101 010103外国哲学3181 010105伦理学730 010106美学970 010107宗教学37180 020101政治经济学39154 020103经济史411 020104西方经济学1671 020105世界经济632613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52 020201国民经济学3293 020202区域经济学3494 020203财政学2594020204金融学2355011 020205产业经济学29147 020206国际贸易学75188 020207劳动经济学920 020208统计学160 020209数量经济学1050 030101法学理论21110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56196 030104刑法学65156 030105民商法学184415 030106诉讼法学137395 030107经济法学44123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26122 030109国际法学28135 030180法律硕士6421180030201政治学理论40172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2071 030206国际政治1541 030207国际关系79210 030301社会学56213 030302人口学950 030303人类学620 030401民族学2140 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600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190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112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29110 040106高等教育学4581 040203应用心理学266532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1340040302运动人体科学1320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60252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610 050101文艺学64200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24345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79284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21120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152295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129293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20326 050120文艺与传媒1841 050121文化批评2573 050122文学人类学30112 050123佛教语言文学561 050124广播影视文艺学2141050201英语语言文学2725110 050202俄语语言文学1043 050203法语语言文学521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43142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356639 050301新闻学265507 050302传播学270537 050401艺术学1343010 050403美术学146309 050404设计艺术学1994712 0601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310 06010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56195 060103历史地理学2430 060104历史文献学1042 060105专门史67153060106中国古代史77133 060107中国近现代史109305 060108世界史64162 060123中国儒学1010 070101基础数学942915 070102计算数学25117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85 070104应用数学1995 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1852 070120不确定性处理的数学1455 070121信息安全820 070201理论物理2341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51112 070203原子与分子物理103480 070204等离子体物理451070205凝聚态物理64268 070207光学148326 070208无线电物理1795 070220生物医学物理210 070221应用电子物理1165 070222高压科学与技术2390 070223放射物理及技术200 070301无机化学1762 070302分析化学612511 070303有机化学1084113 070304物理化学26185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176 070320绿色化学20141 070321化学生物学65328 071001植物学83253071002动物学1891 071003生理学300 071005微生物学157326 071007遗传学913112 071009细胞生物学1535711 071010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1534612 071012生态学31134 071020生物信息学3881 071021生物安全4561 0774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2320565 077403计算机应用技术1470 077501环境科学146462 080102固体力学543 080103流体力学311 080104工程力学953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1063313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1963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58218 080204车辆工程1021 080220工业设计965 080300光学工程31146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722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33135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46234 080502材料学22110525 080503材料加工工程1265019 080520高分子科学与工程161515 080521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1060 080522复合材料27135 080601冶金物理化学100080602钢铁冶金464 080603有色金属冶金444 080706化工过程机械361813 080801电机与电器432 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1484830 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322 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573 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1632 080901物理电子学8124 080902电路与系统57265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21157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5145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2344215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1393517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4475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064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6174 081280软件工程3996 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21107 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2484 081304建筑技术科学620 081401岩土工程362110 081402结构工程441915 081403市政工程2063 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73197 08150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713114 081503水工结构工程74197 081504水利水电工程3284 08150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810 081520水电建设工程管理2831081521城市水利与水安全920 081522水利水电枢纽工程500 081701化学工程46188 081702化学工艺119335 081703生物化工1985 081704应用化学68228 081705工业催化1464 081720制药工程552110 081721化工安全工程与技术643 082102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130 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952 082104服装设计与工程1266 082203发酵工程20103 082204皮革化学与工程26199 082220生物质化学与工程322082504人机与环境工程200 082703核技术及应用2341 082802农业水土工程1452 083002环境工程56225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363116 083120医学信息工程1264 083201食品科学472412 090403农药学321 09070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1483 09070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21 097202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100 097203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1210 100101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851 100102免疫学520 100103病原生物学1041100104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4193 100105法医学46147医学生物化学及细胞生物100120981学100122医学生理学与时间生物学390 100201内科学4667310 100202儿科学75163 100203老年医学4180 100204神经病学75120 100205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6070 100206皮肤病与性病学6850 100207影像医学与核医学83164 100208临床检验诊断学5183 100209护理学109127 100210外科学560757100211妇产科学210294 100212眼科学7281 100213耳鼻咽喉科学2751 100214肿瘤学135226 100215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500 100216运动医学610 100217麻醉学102174 100218急诊医学1710 100220循证医学990 100221移植科学与工程学171 100222临床药物与器械评价科学430 100223眼视光学410 100224临床遗传学200 100225人类重大疾病生物治疗1444 100227医学信息学510100301口腔基础医学9223 100302口腔临床医学297810 10040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733211 10040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41 10040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84176 10040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440 100405卫生毒理学1440 100420健康与社会行为学732 100421公共卫生检验学50168 100602中西医结合临床3050 100701药物化学913510 100702药剂学96307 100703生药学1121 100704药物分析学96172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621100706药理学43223 100720临床药学2692 100721药事管理学1330 100722天然药物化学31144 107200生物医学工程1331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1143613 120124医院管理与卫生政策542 120201会计学1552610 120202企业管理3284215 120203旅游管理2145415 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30106 120280工商管理硕士7154710 120401行政管理4141018 1204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41135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69220120404社会保障168483 120405土地资源管理83221 120501图书馆学1852 120502情报学3573 120503档案学1243。

242012年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及复试科目

242012年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及复试科目

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及复试科目一、复试工作时间安排及具体要求1.化工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统一安排在2012年3月30日至31日进行,其中:3月30日上午:专业笔试3月30日下午至31日:外语及综合素质面试2.复试成绩总分为200分,分为专业笔试、综合面试、外语听说三部分,其中:专业笔试:100分,考核专业综合知识,答卷时间3小时,采用密封试卷;综合面试:60分,考核综合素质与能力,含实验操作或科研实践能力;外语能力:40分,外语自述、现场阅读翻译、外语提问与回答方式等;复试成绩低于120分者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3.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期间除必须参加上述复试内容外,还须参加2门本科阶段该专业主干课程的加试(笔试),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和复试考试科目相同,加试每科时间为3小时、总分100分,其中任何一门加试科目成绩低于60分,视为不合格,不予录取。

4.拟录取考生名单根据招生名额和录取排序总分从高到低依次确定。

录取排序总分S总计算:S总=(初试总分/5)×0.5 + (复试总分/2)×0.55.参加复试的同学务必提前一天到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办公室办理复试手续,具体如下:3月29日(星期四)9:00—11:00到化工学院二楼会议室(241室)办理复试手续。

复试时必须携带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军官证等);往届生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应届生携带本科学生证和本科成绩单,所有考生同时提供以上所有有效证件复印件一份存档备查。

另带2张1寸彩色免冠证件照(体检表粘贴照片使用)。

3月29日下午16:00在化工学院309室召开全体复试考生告知大会。

二、各专业复试笔试科目及参考书目专业代码报考专业复试科目参考书目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化、科技英语《有色冶金原理》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化工机械综合基础1.《过程设备设计》郑津洋主编,(或王志文主编《化工容器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教学大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含仪器分析)一、分析化学部分课程名称: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适用专业:化学学院各专业授课对象:化学学院本科生教学学时:51学时。

课程教材: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及其它多种信息,为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服务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常见分析化学方法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较深入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学会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具有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二、课程教学对象和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牢固树立量的概念,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2、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1、了解定量化学分析的过程。

2、正确理解误差和偏差的区别,掌握各种误差及误差传递中极值误差的计算。

3、了解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产生、区别及消除、减小方法。

正确记录和使用有效数字。

4、理解滴定分析中‘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的区别,了解各种滴定方式。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5、理解物质的量与基本单元的关系,掌握滴定分析中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方法。

第2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12学时)1、掌握分布分数 d 和酸碱溶液中组分平衡浓度的计算;及MBE,CBE和PBE的列出,了解利用PBE推导溶液pH的计算公式。

2、掌握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和强碱滴定强酸及滴定一元弱酸过程中溶液pH的计算,掌握选择指示剂的方法。

3、掌握强碱滴多元酸、混合酸至SP点pH值的计算;及指示剂的选择方法。

4、了解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大小的因素。

分析化学(第七版)

分析化学(第七版)
《分析化学(第七版)》包括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分析方法、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出版工作
《分析化学(第七版)》在《分析化学(第六版)》的基础上,结合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校内外师生的 使用意见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参加《分析化学(第七版)》修订工作的有:华东理工大学胡坪(第1、11、13章)、王燕(第4、5章)、 张波(第3、7章)、苏克曼(第12章),由王燕统稿;四川大学黄文辉(第2、6、14章)、梁冰(第8、9章)、 朱晓帆(第10章),由梁冰统稿。在该书修订期间,得到华东理工大学与四川大学两校分析化学教研组的教师和 专家的支持,得到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的支持。 。
谢谢观看
分析化学(第七版)
20xx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材特色
《分析化学(第七版)》是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10月29日出版的“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检验工作人 员参考。
2018年10月29日,《分析化学(第七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第七版)》包括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 滴定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滴定法、电位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波谱分析法、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的内容 。
教材目录
(阅读顺序从左往右读)
教材特色
《分析化学(第七版)》进一步理顺了化学分析的内容,精炼语言,简化叙述性的表达,加强推理过程,使 内容的条理性更强,重点和难点更明确,便于阅读 。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

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前言《分析化学第四版答案详解》是针对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答案进行全面解析和详细讲解的文档。

本文档将从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常用分析方法以及实验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析化学。

第一章:分析化学基本概念本章将对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详解。

主要包括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基本原理以及分析化学中常见的量和单位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解析,读者将能够对分析化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第二章:常用分析方法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来确定其成分或组分,而定量分析方法则可以精确地确定物质的含量。

本章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具体的步骤、原理和操作技巧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实验室技术在分析化学中,实验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章将介绍实验室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如称量、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滴定、萃取等。

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帮助读者在实验中准确、安全地进行操作。

第四章:酸碱滴定和中和曲线酸碱滴定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常用于测定溶液中酸、碱的浓度或相互转化的反应。

本章将介绍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的形状、如何选择指示剂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将对中和曲线进行详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五章: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在分析化学中,准确配制和稀释溶液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将介绍溶液的配制方法、稀释方法以及相关计算。

我们将讲解如何根据需要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以及如何稀释已有溶液。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如容量瓶的使用和溶液的准确称量等。

第六章:质量分析质量分析是分析化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将介绍质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以及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我们将详细解释质量分析的步骤和操作技巧,并附上具体的实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质量分析的知识。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I)》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仪器分析I(Instruments Analysis-I)课程号(代码):20321630课程类别:类级平台课学时:64 学分:4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

本课程重点讲授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应用领域及方法特点,简介发展动向及新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常见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较深入地理解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仪器设备、结构和应用,初步具有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6学时)1. 了解电化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2. 熟悉电化学分析基本术语和概念。

3. 掌握电位法常用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的结构、电极反应、电极电位。

4. 掌握测定溶液pH的电极,测量原理,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5. 熟悉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

6. 了解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

7. 掌握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及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8. 了解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9. 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原理与滴定曲线。

第二章光谱分析法概论(2学时)1. 理解电磁辐射的基本性质,掌握电磁波谱基本概念和电磁波谱区。

2. 熟悉电磁辐射与物质作用的常用术语。

3. 理解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产生。

4. 了解光分析法的分类。

5. 熟悉光学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掌握分光器件及其原理。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6学时)1.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2. 掌握电子跃迁类型。

3. 理解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掌握吸收带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

4. 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偏离因素,加和性及有关计算。

3. 了解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掌握仪器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s
1
4.1 氧化还原平衡 (Oxidation—Reduction Equilibria)
4.1.1 氧化还原电对(Redox Pairs) 的分类与区别
2
可逆氧化还原电对:实际电势与
理论电势基本相符,如 Fe3+/Fe2+,
1、 分
不Ce可4+逆/Ce氧3+化,还Sn原4+/电Sn对2+,:I实2/I际-等电。势与

理论电势相差较大,如Cr2O72-
/Cr3+,
S4O62-/S2O32-, MnO4-/Mn2+, CO2/C2O42- 等。
2、区别
对称电对:电对半反应中, 氧化态与还原态的系数相 同。 如 Fe3+ + e- = Fe2+, MnO4-+8H++5e-= Mn2++4H2O
不对称电对:电对半反应
中,
氧化态与还原态
的系数不如同I。2 + 2e- = 2I-,
Cr2O72-+ 14H++6e- = 2Cr3+ + 7H2O
4.1.2 电极电势 E 的计算
可逆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势可用 Nernst 公式(25℃)求得。用Nernst公式 计算不可 逆电对的电极电势,其结果仅能 作初步判断。
对于均相氧化还原电对
O + n e- = R
氧化态
还原态
1、根据标准电极电势Eθ 计算
Nernst公式
E = Eθ + 0.059 lg aO
aO ,
aR
n
为活度
aR
V(伏特)
如忽略离子强度的影响,则
E = Eθ + 0.059 lg [O] V(伏特) n [R]
[O],[R]为平衡浓度
例如,有H+参加的电对半反应的平衡 电势 E 的计算:
Cr2O72− + 14H + + 6e− = 2Cr3+ + 7H2O
根据 Eθ,用Nernst公式计算
E = Eθ + 0.0659lg[Cr2O[C72r−3]+[H]2+]14 V
2、根据条件电势 Eθ / 计算
若已知条件电势,则由电对半反应

O + ne− = R Eθ /
Nernst 公式为 E = Eθ / + 0.059 lg CO V n CR
CO ,CR 为分析浓度(总浓度)
4.1.3 条件电势(Formal Potential)
1、定义:是在特定条件下(考虑离子 强度,酸度或存在副反应),氧化态与还 原态的分析浓度(即总浓度)都为
1 mol·L-1 时Eθ的/实际电势。
用 表示条件电势。
2、条件电势 Eθ ' 计算式的推导:
已知某电对半反应:O + ne- = R,Eθ
如氧化态和还原态均有副反应,则该电
对的平衡电势 E 可表示为:
E = Eθ + 0.059lg aO n aR
= Eθ + 0.059lg γ O ⋅[O] n γ R ⋅[R]
a : 活度
γ :活度系数
根据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式,得
[O] = CO
αO
[R] = CR
αR
αO , α R为副反应系数;CO , CR为总浓度
E = Eθ + 0.059 lg γ O ⋅[O] n γ R ⋅[R]
= Eθ + 0.059 lg γ O ⋅αR + 0.059 lg CO n γ R ⋅αO n CR
即 E = Eθ + 0.059 lg γ O ⋅α R n γ R ⋅αO
+ 0.059 lg CO n CR
当 CO= CR= 1 mol·L-1 时,
E = Eθ + 0.059 lg γ O ⋅α R = Eθ / n γ R ⋅αO
3、Eθ /计算式为
Eθ / = Eθ + 0.059 lg γ O ⋅αR n γ R ⋅αO
条件电势反映了离子强度与各种副反应影
响的总结果。在处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势计
算时,尽量采用条件电势(见附录表16)。 条件电势的计算请见 p139例4。根据条件 电势计算平衡电势请见 p138例2,P139例 3。
4.1.4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
n2O1 + n1R2 ↔ n1O2 + n2R1
1、平衡常数K (equilibrium cons tan t)与条
件平衡 常数K′(conditional equilibrium
constant)的表达式
K
=
[R1]n2 [R2 ]n1
⋅[O2 ]n1 ⋅[O1]n2
K/
=
C
n2 R1
⋅ COn12
CRn12 ⋅ COn12
2、 K 的计算式
如 有关电对为 O1 + n1e− = R1 Eθ1
O2 + n2e− = R2 Eθ2
lg [R1]n2 ⋅[O2 ]n1 = lg K = n(E1θ − Eθ2 )
[R2 ]n1 ⋅[O1]n2
0.059
n是n1与n2的最小公倍数。
3、K’ 的计算式
如 有关电对为 O1 + n1e− = R1 E1θ /
O2 + n2e− = R2 Eθ2 /
lg
C
n2 R1
CRn12
COn12 COn12
= lg K / = n(E1θ / − Eθ2 / ) 0.059
n是n1与n2的最小公倍数。
4、 K 与 K ’ 的应用 衡量氧化还原滴定至化学计量点
时, 滴定反应进行的程度。
可以根据 K 与 K ’ 的表达式 计算出 SP 时氧化形浓度与还原形浓度的比值, 说明滴定反应进行的程度(请参见P140, 例6)。
例 6中 2Fe3+ + Sn2+ = 2Fe2+ + Sn4+
K ′ = (cFe2+ )2 ⋅ cSn4+ = (cFe2+ )3 (1) (cFe3+ )2 ⋅ cSn2+ (cFe3+ )3
根据反应的化学计量系数
nSn 2+
=
1 2 nFe3+
,
nSn 4+
=
1 2 nFe2+
所以
cSn 2+
=
1 2
cFe
3+
,
cSn 4+
=
1 2
cFe
2+
代入
K ′ = (cFe2+ )2 ⋅ cSn4+
(cFe3+ )2 ⋅ cSn2+
K ′ = (cFe2+ )3 或 K ′ = (cSn4+ )3
(cFe3+ )3
(cSn2+ )3
得 所以
cFe2+ = 1.3×106 cFe3+
cFe2+ = 1.3×106 cFe3+
反应进行的程度
cFe2+
=
1.3×106 cFe3+
cFe3+ + cFe2+ cFe3+ +1.3×106 cFe3+
反应进行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