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诗人长恨的原因
长恨歌的恨

长恨歌的恨长恨歌中的“恨”应该有四种解读之意。
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爱情说)二、盛世不再之恨(讽喻说)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一、帝妃生离死别之恨从开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到后来“宛转蛾眉马前死”再到最后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可以看出诗人情感的位移。
李杨二人既是悲剧的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担者。
李既是功魁,又是祸首。
白居易赞叹李、杨二人对于爱情的忠贞,痛惜悲剧惨从天降,悲悯李、杨二人劳燕分飞,并将这一生离死别之情推向了极致。
二、盛世不再之恨《长恨歌》写于唐宪宗第一年。
安史之乱对中唐诗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中唐诗人用李、杨爱情的悲欢来比喻国家的盛衰。
有种集体性的阿Q精神,我们之前阔过。
白居易为了追忆、缅怀盛世,以李、杨爱情故事作为载体,写出了中唐人普遍的感伤情怀,这种感伤包含中兴成梦、盛唐不再,是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人生虚幻的时代感伤。
同时,也是为了劝诫唐宪宗要励精图治,约束克制自己的情欲,避免再走唐明皇的路。
三、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长恨歌》可能是白居易借李、杨悲剧写自己痛失湘灵之恨。
湘灵是白居易的恋人,可是后来因种种原因不能够在一起。
白居易的《邻女》《寄湘灵》《感情》《寒闺夜》《长相思•九月西风兴》等诗均有提到湘灵。
特别是《长相思•九月秋风兴》的最后两句“愿做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与《长恨歌》的倒数第二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极其相似。
所以说,白居易在写李杨爱情时,有其情感的投射。
四、美满难以长久之恨(上升到更高的程度)《长恨歌》的悲剧,不仅是生命陨落的悲剧,更是美陨落的悲剧。
它所蕴含的美好事物是难以把握巨大的遗憾的,可以扩充、渗透到爱情、命运的各个方面。
“恨”字的解读具有多义性,它是一个兼容并蓄、相辅相成、彼此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长恨歌》是留有大量艺术空白的,用文学的行话来说,是形象大于思维。
近代学者、词人谭献曾说过:“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对于白居易到底想在“恨”字中寄寓怎样的情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到底是联想得当还是过度诠释,就看读者自己了。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白居易作《长恨歌》。
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
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
一般说来。
“恨”指怨恨。
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
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
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
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
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
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
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
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
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
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长恨歌为何长恨

长恨歌为何长恨作者:雷净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3期摘要:《长恨歌》,这样一部三十万字的作品写了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女人四十年的感情纠缠,作者以一“恨”字概括了这个女人的一生。
本文从“恨”的原因、“恨”的对象及作者“恨”的方法讨论长恨歌为何长恨。
关键词:《长恨歌》王安忆王琦瑶王安忆的《长恨歌》借名长恨歌,一上来就带着白乐天《长恨歌》的哀怨和缠绵,仿佛宿命一般地逃离不了一世的挣扎和悲哀。
这悲哀浓缩在上海的弄堂里,这悲哀积淀在沪上的闺阁里,这悲哀埋葬在洋场的公寓里,在王琦瑶的时光里,埋怨成了心中刻骨的恨。
可叹这恨融进扬子江水,慢腾腾流过四十年,是为长恨。
这恨绿幽幽地像沉底的断簪子,隐了铜锈却还是尖利,刺透了王琦瑶的四十年,也不知还能刺穿薇薇的多少年,倒是成了一支歌,随江而下。
可惜这歌向来是唱在当下,现今再听,恨也不复原来滋味。
那么,现在的我们该怎么听这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长恨歌?一、长恨歌由何事而长恨呢?长恨,无关恨的大小,只是纠缠于心,因而长。
这恨的由来和对象,总是林林总总,五光十色。
在《长恨歌》里,没有国家的大恨,满篇都是私人的小恨。
对王琦瑶来说,这长恨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缘于女子,另一则缘于男子。
女子里,先是吴佩珍。
这是最崇拜王琦瑶的女子,她的“像一个少年对一个少女那种没有欲念的爱情”①,让王琦瑶对片厂产生幻想,又在试镜时破灭了幻想。
王琦瑶逃避了吴佩珍,其实是产生了对吴佩珍的怨恨。
她恨这个愚笨的女子给自己带来了失败感,恨这个自卑的女子对自己产生了同情心。
吴佩珍之后,接着是蒋丽莉。
这是纠缠王琦瑶时间最长的女子。
王琦瑶其实看不上蒋丽莉,对蒋丽莉淡蓝色印花的信笺上的诗句是起腻的,对蒋丽莉的家庭也带着不屑,但最主要的恨则来源于她们和程先生的纠葛。
王琦瑶看程先生就仿佛是看着鸡肋,食之无味但不忍舍弃。
于是在蒋丽莉对程先生的死心塌地和程先生对王琦瑶的死心塌地里就慢慢酿出了恨。
王琦瑶恨蒋丽莉的痴念,这恨让她不能和程先生自在地在一起,虽然程先生是鸡肋。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长恨歌》赏析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了解过赏析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诗人凭借着传说和历史人物创造了一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全诗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再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千百年来一直感染并打动着读者。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体现在“长恨”二字上。
作者从汉皇重色思倾国的第一部分描述其,讲述了安史之乱之前的唐玄宗如何好色并求色最终得到了美娇娘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而使得全家鸡犬升天得到万千富贵。
作者反复用笔墨渲染了唐玄宗纵情声色沉迷于酒色中不能自拔甚至不理朝,因而引发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前因既是后来造成悲剧的基础也是引起长恨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开始写起,详细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开始后玄宗弃杨氏于不顾的仓皇出逃,引起了六军驻马并要求除去红颜祸水的杨氏造成宛转峨眉马前死的悲剧。
这部分是故事最为关键的情节。
杨氏死后唐玄宗因怀念她引发的寂寞悲哀和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
诗人以心酸恻隐悲痛的.语调细致的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让人读之揪心疼痛催人泪下。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这首诗的第三部分,着重描写了唐玄宗借助道士的帮助于虚无缥渺的仙境中找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幻境中再次展现了杨氏梨花带雨的绝世容颜,并以含情脉脉的托物寄词再次重申了以前的誓言,表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深情厚谊,为进一步渲染长恨这一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后在全诗的结尾又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来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份量。
全诗所写之情缠绵悱恻所书之恨杳杳无穷,诗人以哀婉动人的文字和悠扬宛转的语调娓娓叙来,令人为之动容。
通过纵观全诗我们再结合诗人本身的经历不难看出,诗人写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通过此诗借助前代帝王和妃子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对所爱之人的相思意义。
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

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引导语:《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为什么要“长恨”?诗人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白居易《长恨歌》的悲情意蕴《长恨歌》这一诗题,取自诗歌最后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长恨歌”即“歌长恨”。
那么,唐玄宗恨什么,为什么要恨呢?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让人们去揣摩,去体味其中的万般风情。
全诗五段,分为四层,围绕爱情这一主线,层层铺叙。
第一层叙写君妃相爱时的快乐。
君王唐玄宗重色、轻国,为了美人杨玉环“日高起”,“不早朝”,沉溺于“夜专夜”,“无闲暇”的歌舞酒色之中。
“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形貌美,意态更美,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这一勾魂摄魄的穿透力,享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的特权,沉浸在“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生女”的得意之中。
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君王宠美人,美人得君王,如胶似漆,形影相随的极乐生活,为下文相思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层叙写君妃诀别后,唐玄宗伤痛不已的悲情。
诗人以美景衬托悲情,悲情暴涨。
行宫里,玄宗见月伤心,闻铃断肠,满腹伤悲。
返京途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寻而不得,呼而不应的无奈与绝望,使玄宗陷入了无法排遣的悲恨之中。
这一层诗人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大肆铺叙,流利细致地再现了玄宗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悲恨,推动故事情节继续向前发展。
第三层叙写君王不顾人天阻隔刻骨相思的深情。
玄宗回到长安,物依旧,人依旧,可是昔日的欢声笑语荡然无存,一切都黯淡无光。
他只能以泪洗面。
白天贵妃的身影挥之不去,他睹物思杨,可物在人亡。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他见人想杨,可人在她去。
“梨园弟子自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晚上,他孤独寂寞,被无尽的思绪包围。
不分时段,不管春秋,以泪相伴,与思而眠。
《长恨歌》名词解释

《长恨歌》名词解释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该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穿插了宫廷政治、战争、离愁别绪等元素,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瑰丽和浪漫,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弊病。
长恨歌》中的“长恨”指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故事中的主题和情感线索。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始于青梅竹马,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和宫廷阴谋而走向了悲剧。
诗中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深情厚爱、痛苦离愁和最终的悲剧结局,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未来的绝望,也反映了唐代宫廷的复杂和残酷。
除了爱情之外,长恨歌中还涉及到了宫廷政治、战争、离愁别绪等元素。
诗中描写了唐玄宗的荒淫和奢侈,以及他和宰相杨国忠之间的斗争和矛盾。
同时,诗中还描绘了战争和离别所带来的痛苦,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常性。
除了诗歌本身,长恨歌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和电影等领域。
在文学上,该诗被广泛地改编和翻译,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在音乐上,长恨歌的曲调和歌词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音乐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上,长恨歌也被改编成了电影《长恨歌》,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长恨歌》是一首充满爱情、政治、战争、离愁别绪等元素的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了唐代宫廷的瑰丽和浪漫,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一些弊病。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文学和艺术价值,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摘要] 白居易作《长恨歌》,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关键词] 长恨寓意白居易作《长恨歌》。
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
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
一般说来。
“恨”指怨恨。
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
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
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
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
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
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
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
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
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
长恨歌诗词赏析

长恨歌诗词赏析长恨歌诗词赏析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
一、表现长恨:
1、《长恨歌》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唐明皇与杨玉环相恋时应该是许了天长地久的,只是唐明皇最终被迫将她缢死时,这天长地久便结束了。
所以后来的唐明皇就只能生活在对她的思念和缢死她的痛苦之中。
2、诗人以此作结,既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二字由此而来,“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二、造成长恨原因: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三、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陈鸿同时写了一篇传奇小说《长恨歌传》。
四、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
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
长恨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