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古代中国的经济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时空观念:掌握明中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等内容。
2.史料实证:根据具体史料,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等内容。
3.历史解释: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出现了“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4.唯物史观: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5.家国情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时空定位自主预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材清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1)高产粮食作物①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史料阅读(教材P84)阅读史料,从中你可以得知哪些经商特点?名师点拨外出经商时间长;大贾资本多,人员多;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商等。
二、局限1.经济: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点研析研微点易错点拨1.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模式受到冲击,但不能据此说明中国的农业发展衰落。
2.江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这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这并不意味着当地农业衰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加文化自信。
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类别表现农业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在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①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商帮出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核心:“致良知”。
(3)内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④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离经叛道的李贽(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马克思原理作业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经济制度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姓名学号学院班级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也有着顺应生产力客观发展水平的必要性。
基本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先协调和适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具体来说,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行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规定的,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质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

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
认识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民族交融是一个历史过程中的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而经
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古代,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主要发
生在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民族间的交往中。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在古
代社会,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各个民族的农
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农民之间种植技术的交流以及农田灌溉体系的发展,都反映了不同民
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经常发生民族迁徙和军事征战,使得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文化交流得以发生。
例如,历史上的丝绸之
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个民族在贸易、宗教、艺术等方
面相互交流和融合。
古代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统一
的政权保障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和稳定,为各个民族的交流提供了
条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政治文化交流
更加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更加紧密。
总之,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民族交融是在经济基础的
变革和民族间交往中产生的。
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不同民族之间
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边疆地区的征战也促进了
民族交融。
这种交融和融合不仅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今天的
中国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
课标要求:1.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家国情怀】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钱穆在《国史大纲》的一段话“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代内部之积贫难疗。
”再结合之前第9课所学内容,宋代确实给我们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但是当翻开第11课,宋代又给我们带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它可能“弱”,但一点也不“贫”,甚至还很繁荣、发达、开放、包容,完全称的上是中国古代最文明的时代。
下面我们将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个方面来领略一下不一样的宋朝。
一、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自主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1.表现:(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2)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茶树、甘蔗和棉花)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3)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7全国卷Ⅲ,26,4分]
表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 1.4%
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由材料可知,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和比例较高,说明当时小块土地拥有者较多,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土地规模在300亩以上的户数和比例最少,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根据材料推不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土地占有规模,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的相关信息,D项排除。
A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