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今天,阅读附答案举荐的是“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常常是包含在形象当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同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诱和启迪,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以供同窗们练习、理解和感悟![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缘由。
(2分)答: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由收拾,仅供参考: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步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意味。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山人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爱好: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及屋舍四处,他沿着篱笆,忘情地赏识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趣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画出一幅诗人在秋日黄昏散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不是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惟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撑,为世界平增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酷爱生活、酷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菊花》原文阅读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阅读习题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答:3.(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菊花》阅读答案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3.(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分)(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2分)《菊花》阅读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篇一:菊花诗词阅读答案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8、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分)7、①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8、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元稹:菊花篇一:元稹《菊花》《菊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二)古诗学习,三步走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4.齐读全诗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自主学习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今天,阅读附答案推荐的是“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
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
2.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
答:
菊花(元稹)阅读附答案由整理,仅供参考: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
唐寅《菊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唐寅《菊花》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诗,表达的是之情。
(3分)(2)这首诗刻画了“菊”的形象,这在表达情感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羁旅思乡(或“羁旅”“思乡”亦可。
从第三句可以感知)(1分)游子思归(或:游子思乡)(2分)(2)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1分)这首诗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
(2分)【问题】菊花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
(2分)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5分)【赏析】:这是一首托物寄兴的诗,没有什么艰涩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浅近直白。
诗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诗词中属于香草美人笔法。
首联诗人先描写故园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开得并不张扬,而是淡淡的幽然的开放,而且开得那么突然,所以颔联写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从天空坠落一般。
写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质,不铺排张扬,但是却内涵丰沛,在单淡然中凸现其品质。
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
颈联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估计诗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联写尽借篱落看秋风,篱落是指篱笆,记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诗中提到篱落,“日长篱落无人问”。
元稹《菊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6分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0、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分
11.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
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表明菊花的可爱。
B.“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C.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一、二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D.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1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11.C 1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篇一:菊花诗词阅读答案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8、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1分)7、①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8、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元稹:菊花篇一:元稹《菊花》《菊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
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
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
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
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
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
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
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二)古诗学习,三步走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4.齐读全诗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自主学习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菊花》阅读答案

《菊花》阅读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菊花》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菊花》阅读答案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
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
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
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舞秋风。
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
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
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
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
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的品种繁多。
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
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莆阳同乡刘克庄的词句就写了最常见的两种黄菊和白菊。
菊的花色丰富,不一而足。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
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
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
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
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6(1)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分)
(2)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2分)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的情态。
(2分)
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
(2分)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
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
(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
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
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
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
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
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
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
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
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