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励志故事
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

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导读:许多人只记得司马迁写成《史记》,却常常忘记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经历过怎样的遭遇。
他位于汉朝前期,主要生活在汉朝最为奋进,也最为倔强的皇帝——汉武帝的统治时期。
面对好友被迫投降匈奴,他仗义执言,却被盛怒之下的大汉天子施以腐刑,从此留下一生的残缺。
励志故事网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迁的励志小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故事1司马迁这个人,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有人一定会说:“司马迁不就是写《史记》的那个人吗?”没错,就是他。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一说山西河津,一说陕西韩城)人。
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刻苦。
遇到不解的问题时,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又回到了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了那里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司马迁接替父亲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他又开始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结果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文书机要的官)。
于是他就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
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中国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因为司马迁有“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才能写成史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写出心中的“史记”。
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人,一说龙门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曾任太史令。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文豪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范文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范文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时刻,但是他的励志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前行。
早年经历困难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但是随着他的父亲司马相如被赐死,一家人落入了卑微的境地。
此时,司马迁还是个孩子,但是他的母亲很快就明白了要让儿子成为一名有用之才,以提高家族的地位。
她开始着手教育司马迁,并让他到当地的学堂学习。
但是,在学堂里,司马迁却遭到了欺凌和排挤,他很快就感到了这个领域的无聊和痛苦。
之后,他开始阅读《尚书》等经典,深入思考各种问题。
这些经历对他之后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危难中坚持信念
后来,司马迁成为了一名官员,但是他的立场与当时的秦国不合,因此被囚禁,直到他成功写出《史记》才被释放。
这个过程中,他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咬定不放,最终达成了目标。
同时,他在狱中仍然不忘自己的事业,继续撰写史书。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了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中国的史学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创造传世力作
《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峰值之作,他历时多年写作,大量采集、整理各类史料,打破了早期史家的浪漫化、神话化的陈旧模式,将史事展现出来,成为练就历史学家的范本。
他的功夫之大,使得该书成为了中国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的鼻祖,对于后来的首都建筑事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已经激发着无数人前行,他的精神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奋斗者不断前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就可以克服所有的挫折和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司马迁磨砺的事例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经历了许多磨砺,最终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以下是一些关于
司马迁磨砺的事例:
1. 年少时受父亲影响,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帮助家里干活,因为父亲也是史官的原因,所以司马迁从小就开始学习古代的史书。
2. 司马迁曾遭受冤屈入狱,经受了残酷的折磨。
他被监禁了一年,甚至遭受了更严厉的惩罚,但他仍然想在出狱后完成他的工作。
3. 尽管遭受了种种磨难,司马迁仍坚持写书。
他每天看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自己的遭遇,他的头发因痛苦和愤怒而竖起。
他曾想到自己的耻辱,但最终他决定像古柏一样,不怕风雨,坚持写到底。
4. 在他写完《史记》之后,他被赦免并被命令成为中国书记。
尽管他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打击,但他仍然忍受着嘲笑和痛苦,继续写他的书。
这些磨砺让司马迁变得更加坚强和执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司马迁励志故事

司马迁励志故事司马迁,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励志的故事。
作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更是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楷模。
他的一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鼓舞,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司马迁的励志故事。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酷爱读书。
然而,他的父亲却因涉嫌参与“鸩毒之案”而被判刑,全家被贬谪至边远的地方。
在艰难的环境下,司马迁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更加努力地钻研经史典籍,不断充实自己。
他在贬谪期间,不仅没有因家庭的不幸而颓丧消沉,反而以更加坚韧的意志和对知识的渴求,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后来,司马迁得到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被选为郡守的幕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并没有因自己的出身而自卑,而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赢得了上司的赏识和信任。
他以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学识,为上司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展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才华。
然而,司马迁的政治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由于他的直率和坚持原则,曾多次得罪权贵,最终被贬谪至边远的地方。
但是,这并没有让司马迁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在贬谪期间,他不仅没有停止对历史的研究,反而更加专注地著述《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人。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正义的信仰。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司马迁的一生,不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更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励志故事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司马迁及史记篇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二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三五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想了解司马迁和他的故事。
可是没有时间。
暑假终于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司马迁的故事》,然后回家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司马迁从出生到逝世发生的事情。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从小生性好奇,很有志向也很好学。
司马迁9岁时,通读《诗》和《书》,10岁时,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还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
司马迁成年之后,四处游历,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
之后数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
在“封禅”的路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了。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帮自己把这400多年来,应该列入史册的人物都记载下来。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引言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是中国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百科全书。
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创作《史记》、克服困难还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司马迁都展现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本文将介绍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希望能够从中汲取力量,追求自己的梦想。
司马迁的背景司马迁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西汉的典籍官,以负责整理图书典籍而闻名。
从小,司马迁就接触到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并逐渐培养起了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然而,司马迁的家族在他年轻时陷入了困境,他的父亲被认为有罪,被下狱并遭受残酷的刑罚。
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家族陷入的困境,司马迁并没有放弃和退缩,相反,他选择了面对困难并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虽然他的父亲在监狱中被迫轻劳重抄典籍,但司马迁并没有因此感到气馁,反而利用这段时间认真学习、整理和研究历史文献,为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监狱中,司马迁还经历了残酷的刑罚,但他没有因此而屈服。
相反,他以坚强和顽强的意志,承受痛苦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尽管他身体遭受痛苦,但他的思想却不受困扰,他始终保持着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毅力和勇气令人钦佩。
追随自己的梦想在出狱后,司马迁开始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决心撰写一部纪传体通史,以为后世留下他对历史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创作过程中,司马迁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他需要收集大量的历史文献,整理资料,进行严谨的研究,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他四处寻找历史文献,与各地的学者讨论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成功地完成了《史记》,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司马迁的影响司马迁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行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我整理的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精选四篇,欢送阅读与保藏。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1《史记》既是大一统社会的产物,又是这个大一统社会所不容的“谤书”,因为它敢于冲出为尊者讳的藩篱,把如椽之笔伸向统治阶级内部,揭露其丑恶行径,甚至把至高无上的皇帝头上的神圣光圈剔除干净。
又由于它敢于把热忱洋溢的笔墨付诸下层人物,对刺客、游侠表示极大的怜悯,敢于儒家罕言之“利”挑战,表现出卓越的经济思想,所以,在正统思想家眼里,《史记》又成了叛经离道之作。
从另一方而看,当时的文人学士,舞文弄墨,喜爱的是铺张扬厉、对偶工整、语言华美的辞赋,而司马迁的《史记》那么是用一种自由奔放、参差不齐的散体长短句与世相争。
这就确定了它在当时文化气氛中的命运,正如司马贞所叹:“《史记》比于班书,微为古质,故汉晋名贤未知见重所以魏文侯听古乐那么生怕卧,良有以也。
”(《史记索隐序》)又说:“其人新奇而词省,故事核而文微,是以后之学者多所未究。
”(《史记索隐后序》)同时,史学在两汉对期还没有它应有的独立的地位,它被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列入《春秋》类中。
这儿股势力的融合,使《史记》的流布和探究都很难迈开大步。
魏晋以后,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人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新的文化气氛中,人们的相识、思想都有了新的特色。
与此同时,学术上的一大改变就是: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地位,在学术领域内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晋秘书监苟勗《中经新薄》把史学从经学的附庸中划分出来,列为丙部,表达出史学的独立性。
东晋著作郎李充《晋元帝书目》又把史部提升到仅次于经学的地位。
史学本身也取得了辉煌成就,数量繁多,甚至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局面。
人们对史学相识的提高,尤其是“正史”地位之尊,也使《史记》的身价得到相应的提高。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以下是分享的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
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
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
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
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
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
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
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
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励志故事
本文是关于司马迁励志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司马迁励志故事:司马迁小时候的读书故事
司马迁幼年是在韩城龙门度过的。
龙门在黄河边上,山岳起伏,河流奔腾,风景十分壮丽。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滋养了幼年的司马迁。
他常常帮助家里耕种庄稼,放牧牛羊,从小就积累了一定的农牧知识,养成了勤劳艰苦的习惯。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 10 岁就阅读古代的史书。
他一边读一边做摘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父亲。
由于他格外的勤奋和绝顶的聪颖,有影响的史书都读过了,中国三千年的古代历史在头脑中有了大致轮廓。
后来,他又拜大学者孔安国和董仲舒等人为师。
他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立志做一名历史学家。
一天,快吃晚饭了,父亲把司马迁叫到跟前,指着一本书说:“孩子,近几个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没工夫学习。
我也公务缠身,抽不出空来教你。
现在趁饭还不熟,我教你读书吧。
”司马迁看了看那本书,又感激地望了望父亲,说:“爸爸,这本书我读过了,请你检查一下,看我读得对不对?”
说完把书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
听完司马迁的背诵,父亲感到非常奇怪。
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无师自通,也不相信传说中的神人点化。
可是,司马迁是怎么会背诵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马迁赶着羊群在前面走,父亲在后边偷偷地跟着。
羊群翻过村东的小山,过了山下的溪水,来到一片洼地。
洼地上水草丰美,绿油油的惹人喜爱。
司马迁把羊群赶到草地中央,等羊开始吃草后,他就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读,那朗朗的读书声不时地在草地上萦绕回荡。
看着这一切,父亲
全明白了。
他高兴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从 20 岁起,司马迁开始到各地游历,考察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机会随从皇帝在全国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了解到统治集团的许多内幕。
他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宫廷收
藏的大量书籍,收集了各种重要的史料。
就在他写《史记》的时
候,为李陵说情触犯了汉武帝,被关入监狱,判处了重刑。
司马迁出狱后继续写作,经过前后 10 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史记》。
这部巨著,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励志故事:司马迁学认字
司马迁小的时候,是个爱静不爱动的孩子,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爸爸。
白天,小朋友们都在外边玩儿,司马迁却搬个小板凳坐到爸爸身边,听他读书,看他写字、画画。
“爸爸的大笔可真神奇!”小司马迁心里想。
晚上,吃过饭,司马迁蹦着跳着扑到爸爸怀里,“爸爸,今天讲什么故事呀?”
随着司马迁一天一天长大,他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爸爸知道那么多的事情,会讲那么多的故事呢?”
原来爸爸都是从书上看到的,可司马迁翻了翻,他一点儿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从那天开始,司马迁跟着爸爸学认字了。
司马迁励志故事:子承父业著《史记》千秋传颂太史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的太史令,是专门负责管理天文历法、记载史事的官员。
司马谈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他精通天文学、《易》学、黄老学等,以黄老学为主,批判地吸收儒、墨、名、法、阴阳各家学说,家有丰富的藏书,是当时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司马谈很爱儿子,要他劳动,读书,到各地调查,著书立说,……
司马谈很钟爱自己的儿子,一心一意要把司马迁培养成为一个有志有才之士。
司马迁自幼勤勉好学,年幼时就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父亲讲述诸子百家学派的学术观点和所见所闻的历史趣事。
司马迁读书非常用功,也很聪慧,童年时就学会了当时所通行的文字。
为了使他更好地体会社会生活,司马迁10岁前还遵照父命去学习耕地和牧畜,“耕牧河山之阳”,即帮助人家做些农活。
后来他对儿时这段耕牧生活一直念念不忘,可见感受之深。
他10岁开始阅读古文典籍,什么《左传》《国语》《世本》等等,他都广泛涉猎。
为了开阔眼界,打下学问的基础,司马谈还要儿子拜有名的学者为师,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司马迁曾向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请教孔子作《春秋》的事迹。
司马迁20岁的时候,父亲又安排他到祖国各地去考察游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举动。
因为那时候崇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而司马谈为了儿子成才,毅然打破了世俗观念的束缚。
在父亲的支持和鼓励下,司马迁离开长安舒适优越的生活环境,踏上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的艰苦历程,这就是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峰,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归后“仕为郎中”;又奉使“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
后又游了许多地方,前后20xx年,行程数万里,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所到之处,对当地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轶闻趣事,都作了深入的调查和详细的记录,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史料,这对他以后作《史记》,在构思、取材和词藻、气势等诸多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他在湘水流域,重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著作,并亲自到屈原投水殉节的汨罗江去进行凭吊和实地考察,为他后来写好《屈原贾生列传》作了充分的准备。
司马谈早就有心写一部通史,并作了长期的准备,但由于年老体弱,无法完成这项浩繁的工程,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深情地说:“我身为国家的史官,却没能写出一部像样的史书,想起来就痛心。
自从孔子以来,已经400多年,由于诸侯兼并,战火连绵,历史的记载也放松了,甚至可以说中断了。
现在,海内一统,国家强盛,是到了续写这段史书的时候了。
我作为汉太史令没有对这一段历史作出完备的记载,心中不安,真是死不瞑目啊!你要继承父志,千万不要忘记了著书立说这件大事,千万不能让国家史书中断了,千万不要忘记我还没有完成的大事啊!”说到这里,司马谈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司马迁伏在父亲的床边,立誓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发愤治史。
虽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千古之
绝唱——《史记》。
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的官职,这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阅读国家收藏的各种书籍,进一步熟悉和整理列国的历史过程及重大事件、代表人物等,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在长期的史料收集和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五年的准备,司马迁开始着手《史记》的编纂工作,实现他父亲“记载天下之文”的遗志。
42岁的司马迁深深懂得,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重要,他牢记父亲的期望和临终教诲,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投入这一伟大而艰苦的工作。
但是,正当司马迁昼夜为撰写《史记》紧张工作的时候,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
前99年,汉朝大将李陵在一次战斗中惨败,投降了匈奴。
司马迁在谈到处理此事意见时,只因说了几句客观的公道话,便触怒了汉武帝,被关进牢狱,并被处以宫刑。
这对司马迁是一次极大的侮辱和打击。
他曾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留给他的事业,又顽强地坚持活下来了。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我受了这样可耻的腐刑,所以要隐忍苟活,是因为我多年来收集了大量史料,要撰写一个阐述从古至今发展的历史书,建立一家之言,不让国家的历史断绝。
假如书已写完,并传布于世,即使要我立刻死去,也是绝不后悔的。
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阿世,所以敢于秉笔直书;他是为了“成一家之言”,与经传比高低,所以竭尽他的才力与心血,以高度严肃郑重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光辉巨著——《史记》。
《史记》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总括了3000余年的史事,计130篇,52.6万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语言形象鲜明,史料丰富可靠,被人们作为散文的典范,誉之为“千古之圣文”。
鲁迅先生曾经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两千年来,有无数的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向他学习。
《史记》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两代人心血的结晶。
由此可见,父亲的志趣和品格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何等深刻!父亲对孩子从小的诱导、激励和培养,又是多么不可缺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