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史记》是我国历史名著,文化瑰宝。
史记作者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
那你知道司马迁的史记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的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主动辞官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后,朝廷正加紧追究党羽,公孙弘却重病不起,他自认为没有什么功劳可以身居高位,身为丞相应当辅助国君安抚天下,使人人都遵循当臣子的准则。
如今诸侯反叛,这是丞相工作不称职的结果。
他害怕自己病死,无法表攻打迹,于是上书武帝说:“我听说天下的常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五种常道的有三种美德。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长幼的次序,是天下的常道。
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的常德。
所以说:‘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知道这三种情况,就知道怎样自我修养了。
知道自我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
天下没有不搞好自我修养却能去治理别人的,这是百代不变的道理。
现在陛下躬行大孝,以三王为借鉴,采用起周代治国的方针,兼备文王和武王的才德,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我才质低劣,没有功劳,陛下却特意把我从平民百姓提拔起来,封为列侯,赐给三公之位。
我的品行才能不能与您的赏赐相称。
我平素就有旧病,恐怕先陛下而去,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
我希望交回侯印,辞官归家,给贤者让路。
”武帝却说:“古代奖赏有功的人,表彰有德的人,守住先人事业要崇尚文德教化,遇到祸患要依仗武功,这个道理是永久不会改变的。
我从前能够幸运地继承皇位,心中十分不安,一心想同各位大臣共同治理天下,你应当知道我的想法。
君子都是善待贤良,憎恶恶人的。
你不幸得病,不要担心治不好,也没有必要辞官归家,您这样做实际是彰显我的无德呀!你还是安心养病吧。
”几个月后,公孙弘病情好转,再次上朝办理政事。
司马迁的史记故事:幸运的丞相丞相匡衡是东海人。
他好读书,曾经跟随五经博士学习《诗经》。
他家境贫寒,要靠给人做雇工耕田来养家糊口。
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晁错的起家晁错,颖川郡(今河南南禹县)人,他曾经在轵县人张恢先生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与洛阳的宋孟、刘礼是同门。
后来,晁错凭借着文学才能担任了太常掌故。
晁错为人正直、严厉。
汉文帝的时候,全国之内没有研究《尚书》的人,唯独秦朝时期的博士,济南人伏生研究过它,但是,这个时候,伏生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年老不能应征前往京城。
于是,文帝下令,命令太常派人到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晁错有幸成为被派去的人。
学成归来以后,晁错趁着上书天子陈述他分内工作的机会,利用《尚书》中的内容进行论述。
文帝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有意把他培养成为后代君王的贤臣,便任命他为太子舍人。
此后,晁错凭借着他的辩才,先后担任门大夫、太子家令。
太子府里的人都称他为“智囊”。
文帝的时候,晁错多次上书,陈述削弱诸侯的相关事宜,以及朝廷应该修改的律令。
几十次的上书,文帝都未予理睬,但是更加惊奇他的才能,便提升他为中大夫。
此时,太子很看重晁错,多次称赞他的计策,但是,以袁盎为代表的朝中的许多功臣都不喜欢他。
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推恩削藩武帝在位前期,诸侯国势力仍很强大,而且还在不断地膨胀,聪明人都知道他们终归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主父偃就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
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天下形势太平时,就容易骄傲奢侈,做出霪乿的事情,形势一旦危急,就会依仗他们强大的国力,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就会起兵反叛,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既彻底解决不了问题,还给国家带来攻打。
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达到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有继承封国的权利,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人物描写为核心的文学作品。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快意恩仇主父偃还是没有改变大嘴巴乱说话的毛病,经常举报别人的罪责。
大臣们害怕主父偃的利嘴,纷纷贿赂他。
有人劝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应该收敛才对,那才是长久之计。
”主父偃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够久了。
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做大夫用五鼎烹煮食物,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
我就好像路途还很遥远,太阳却已经下山了,所以要抓紧时间‘横行’,追求那份快感,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时拥有。
”主父偃曾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霪乿的行为,皇上就任命他为齐相,监视齐王。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以前的宾客全都召来,拿出钱财散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
如今我做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你们的势力眼,让我寒心啊。
我现在同诸君绝交了,请不要再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他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刺激齐王,齐王以为终究不能逃脱罪责,就自杀了。
司马迁写的史记的小故事:一夜成名一次,汉武帝下诏,征募选拔卫的门客做自己的侍从官,挑选了门客中富裕的人,让他们备好鞍马战剑,然后进宫去报告。
正好少府赵禹前来拜访卫,卫就召集所举荐的门客给赵禹看。
赵禹依次考问他们,十多个人中没有一个通晓事理有智谋的。
赵禹说:“我听说,将门之下必定能出。
古书说:‘不了解那个国君,那么看一看他任用的人,不了解那个人,就看一看他结交的朋友。
’现在皇帝之所以下诏书命令举荐门客,就是想要以此看一看能否得到贤才。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的故事:苏代说穰侯后来,魏冉攻打韩赵魏三国,大败敌军,夺取了魏国和赵国的许多土地。
但魏冉接着就把赵国的土地还给了赵国,还帮助赵国增加兵力,之后让它去攻打齐国,自己好得渔翁之利。
齐襄王十分害怕,就让苏代写信给魏冉,劝说他道:“我听说秦国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曾对我们的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韩、赵、魏三国结盟,就会成为秦国最大的敌人。
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之间有多次的背弃和相骗,但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团结一致的。
现在要打败齐国就会使赵国强盛起来,赵国强大显然对秦国控制三晋不利。
第二,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先打败齐国,就会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各个击破’。
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的国家,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来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弩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而其他的国家却可以趁机发展起来,这样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第三,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是真心帮助;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会被秦国控制。
齐国惧怕被伐,必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一旦合纵再起,试问秦国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
第四,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攻打齐国,如果三晋和楚国派兵占据齐国的土地,再进行坚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
第五,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为什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后好好治理。
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地区了。
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哪些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哪些故事《史记》这本书中,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余年间发生的事情,书共一百三十篇。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后,向韩信辞行。
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
韩信仰望苍天叹息道:“您愿意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我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
”陈豨说:“一切听任吩咐!”韩信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宠信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但一再告发,陛下就未必不相信了,而且肯定是大怒,亲自率兵前去围剿。
我这时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到时候让他进退不能,号召其他诸侯夹击他,天下就是咱们的了。
”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他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后来,陈豨因害怕受到谗言而死,果然起兵反叛。
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后,就等待着陈豨的消息,借机发难。
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
这个家臣的弟弟连夜上书,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先下手为强,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装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前来祝贺。
起初韩信仍然不想去,萧何就亲自上门欺骗韩信说:“做臣子的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才是。
否则皇帝怪罪下来,你也没什么好处的!”韩信向来对这个发现自己的萧何,怀着知遇之恩,不好再推辞了。
于是进宫,吕后立即下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临死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小人所骗,这难道就是天意吗?”司马迁写的史记:韩信之死汉十年,韩信命令部将王黄等人游说、陷害汉朝的代国国相陈豨,迫使陈豨反叛。
司马迁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

司马迁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一、导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巨著。
本文将选取其中十个经典故事,带您领略《史记》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的历史记忆。
二、故事一:黄帝战蚩尤《史记》记载了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黄帝在与蚩尤的激战中,通过智慧和勇气取得了胜利,成为中原地区的统治者。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黄帝的英勇智慧,还揭示了古代部落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三、故事二:大禹治水大禹是黄帝之后的又一位伟大领袖。
为了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大禹挺身而出,成功治理了洪水,为人民带来了福祉。
这个故事表现了大禹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
四、故事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博取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但当敌人真的来临时,诸侯们不再相信周幽王的信号,最终导致西周的衰落。
这个故事揭示了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信任危机。
五、故事四:孔子问礼孔子在年轻时曾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孔子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对道德的重视和对老子的尊敬。
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于道德教化的重视。
六、故事五: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
赵盾被诬陷谋反,全家被屠杀。
唯一幸存的赵武在程婴和公孙杵臼等人的帮助下,最终长大复仇,为赵家平反昭雪。
这个故事表现了正义必胜的信念和人性的力量。
七、故事六: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在吴越战争中战败后,为了复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
最终在勾践的努力下,越国成功复仇,吞并了吴国。
这个故事揭示了坚韧不拔和毅力的重要性。
八、故事七: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
最后,当孟子成为儒家大师时,孟母感到欣慰。
这个故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环境对成长的影响。
九、故事八: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为了追回韩信这位未被重用的军事天才,不惜在夜晚月色下骑马狂奔。
最终,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重用了韩信,并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有哪些故事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有哪些故事《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本记传体通史,而且是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经受了各种打击,呕心沥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旷世巨作。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有哪些故事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两次征召的儒士公孙弘是齐地淄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
他年轻时当过薛县的监狱官员,因为犯了罪,被免官。
他家里贫穷,只得到海边去放猪。
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学习《春秋》。
他十分孝顺,奉养后母也非常细心谨慎。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刚刚即位,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辅佐自己。
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他以贤良的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
他曾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这次出使的效果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辞官归家。
公元前130年,武帝再次下诏征召文学之士,淄川国又推荐公孙弘。
公孙弘向国人推让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受过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而罢官归来。
请推举别的人选吧。
”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得到了太常那里。
太常让所征召的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后边。
等全部对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里,武帝看了很欣赏,就把公孙弘的对策文章提拔为第一。
公孙弘被召去进见皇帝,武帝见他相貌堂堂,就封他为博士。
这时,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在那里设置郡县,巴蜀人民突然受到管理十分地不适应,叫苦连天,皇帝命公孙弘前去视察。
公孙弘视察归来,向皇帝报告,极力宣扬西南夷没有用处,但皇上没采纳他的意见。
司马迁写的史记里面的故事:为官与家居汉景帝晚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回家养老,他每年都要根据特定的日子,以大臣的身份参加朝会。
经过皇宫门楼的时候,万石君一定会下车,快步行走,看到天子所乘坐的马车,他也一定要俯身按着车前的横木,以此表示敬意。
做官的子孙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会穿着朝服接见,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司马迁及史记篇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二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三五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想了解司马迁和他的故事。
可是没有时间。
暑假终于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司马迁的故事》,然后回家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司马迁从出生到逝世发生的事情。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从小生性好奇,很有志向也很好学。
司马迁9岁时,通读《诗》和《书》,10岁时,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还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
司马迁成年之后,四处游历,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
之后数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
在“封禅”的路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了。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帮自己把这400多年来,应该列入史册的人物都记载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
《史记》这本书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
那你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伐赵失利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和赵国订立友好盟约,并送上五百镒黄金给赵王置酒祝寿。
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报告说:“赵国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我们可以借机进攻赵国。
”燕王叫来昌国的国君乐间,想听听他的意见。
乐间说:“赵国长期是个四面受敌、经常抗战的国家,那里的平民百姓都很熟悉军事,不可以轻易进攻。
”燕王说:“我们现在是相当于用五个人去攻打他们一个人,这样还不可以吗?”乐间仍然回答说:“这样也不可以。
”燕王很生气,因为群臣也都建议进攻,于是燕王派大将栗腹和卿秦分兵两路,带兵车二千辆,进攻赵国。
这时大夫将渠对燕王说:“和人家互通关卡,制定了盟约,拿出五百镒黄金给人家的君王祝酒,使者回来一报告就反过来进攻人家,这样做不吉利,作战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燕王还是听不进去,自己亲率侧翼部队随军出发。
将渠便拉住燕王阻止他说:“大王千万不要亲自前去啊,去了是不会成功的!”燕王生气地用脚把他踢开。
将渠哭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为的是大王啊!”
赵国派廉颇率兵打败了栗腹,并追赶燕军,也打败了卿秦,追出五百多里,包围了燕国的都城。
燕国人请求议和,赵国人不答应,一定要让将渠出面主持议和。
燕国便任命将渠为国相,前去主持议和。
赵国这才解除了对燕国的包围。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计安刘氏王陵被免除丞相职务后,吕太后就调任陈平为右丞相,任命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
刘邦在彭城西边被项羽击败时,楚军抓走刘邦的父亲和吕后作为人质,审食其以家臣身份侍奉吕后,照顾左右。
他后来跟随汉军打败项羽被封为侯,受到吕太后的宠幸。
他做了左丞相之后,一直住在宫中,掌握了朝中大权,文武百官都得通过他才能决断事情。
吕嬃因从前陈平为高帝出谋划策捉拿了樊哙,对他不满,多次进谗言说:“陈平当丞相以后不理政务,每天饮美酒,玩弄女子。
”陈平听到后,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放纵。
吕太后听说了这件事,心里暗自高兴。
她当着吕嬃的面对陈平说:“俗语说‘小孩和妇女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么样了。
不要怕吕嬃说你的坏话。
”
吕太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知道无法阻拦,便忍气吞声,假装顺从。
等到吕太后去世以后,陈平跟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
汉初这些宫廷要事陈平都是主要策划者。
司马迁写的一些史记故事:燕国灭亡秦国随着势力的逐步扩大,加紧了扩张步伐,东方六国岌岌可危。
当秦军到达易水时,祸患马上
就要降临燕国。
燕国太子丹暗地里曾供养了二十名壮士,就派其中著名的刺客荆轲去行刺秦王。
太子丹让荆轲假装向秦王赠送燕国割给秦国城池的地图,并在地图里卷藏上一把匕首,想等秦王到看地图时刺杀他。
但是不幸的是被秦王发觉了,于是秦王与荆轲激斗,秦国的将士也都纷纷上来围攻荆轲。
荆轲身受重伤,最终被杀死了。
秦王因此对燕国非常痛恨,发誓一定要灭掉它。
随后就派王翦进攻燕国,并在公元前226年攻取了燕国都城蓟。
燕王被迫逃走,后来又迁居到了辽东。
燕国为了得到秦国的饶恕,杀掉了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了秦国。
到了公元前222年,秦军又攻取了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最终灭掉了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