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PPT课件

第 一 课 时
香 菱 学 诗
江西省新建县第五中学·张同平
有同学知道刚听到 的歌的歌名吗?
刚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歌 的歌名叫《叹香菱》,香菱就是我们今 天要学的《香菱学诗》中的主人公,《香 菱学诗》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 楼梦》,今天我们就借《香菱学诗》来认 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极品之作,感受 世界文学之宝的魅力吧。
香菱被薛蟠强买为 妾后,被改名为香 菱。当薛蟠外出经 商时,香菱得以跟 宝钗一起住进了大 观园。后来在园子 里 ,周瑞家的问她: “你 几岁投身到这里?”又问:“你父母在 那里呢?今年十几了?本处是那里的人 ?”香菱只摇头说:“不记得了。”
下一页
香菱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 。但后来薛蟠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 就更为不堪,备受夏金桂的折磨,不仅名 字被改为秋菱,还险遭谋害。薛蟠出狱后 ,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
鉴赏文学作品
1、香菱学诗过程共三稿,跳读课文找 出香菱所作的前两稿及黛玉的评价指点 第一稿:4节
第一稿只是说月儿美丽而又明亮, 可供观赏,意思浅显,无余味可寻 ,“诗人助兴”二句确如黛玉所说 ,措词不雅。记练习三
1、香菱学诗过程共三稿,跳读课文找 出香菱所作的前两稿及黛玉的评价 第二稿:6节
第二稿语言近乎诗,虽用了铺陈手法, 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 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道破。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把 自己放到诗中去,其实是为写诗而写诗,读 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即只有“景” ,没有“情”。接记练三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红楼梦》的相 关知识 2、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 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阅读与美文赏读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阅读与美文赏读习题(附答案)[课内语段精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且说香菱见过众人之后, 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场,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 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笑道: "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 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1、写出文中提到的几位诗人所处的朝代极其原名:陆放翁是指(朝代)的王摩诘是指(朝代)的“老杜”是指(朝代)的李青莲是指(朝代)的2、唐代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第一段,说说黛玉替香菱解了什么“疑惑”?3、黛玉说香菱“不出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是不是把写诗看的太简单了?结合课文谈谈,她为什么这样讲?4、黛玉对香菱的学习进程按程度的深浅作了合理的安排,其表现在文中哪些词语上?5、第二段中,作者一共写了八处“笑”,一处“笑吟吟”,七处“笑道”,这是否太罗嗦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至少两处):6 、第二段香菱所引的王维的三联诗句印证了宋代(人名)对王维诗和画的评价,“,”,请在下面默写一首你所喜欢的古代诗歌,并谈谈你的体会:诗歌:,。
福建省福清市上苍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课件 新人教版

曹雪芹
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 号雪芹。曹雪芹的一生经历 了曹家由兴胜到衰败的过程, 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 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 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 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 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 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思考三
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勤勉。
阅读思考四
香菱学诗的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刻苦好学,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 著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2、得到黛玉这个好老师的正确指点。 3、大观园优雅、温暖的环境,使香菱的聪
明才智得以展现。
课堂小结
从香菱刻苦读诗及苦心写诗的经过 中,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 写作有启发?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 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 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 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 异。” 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 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 不别视。
“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 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香菱身世
香菱,本名甄英莲(偕音真应 怜),是甄世隐的女儿。小时候生 得极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三 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骗 子拐走,过了几年,侥幸遇到个 “风流人品”的冯公子冯渊(偕音 逢冤)真心正意地要买她,不料又 碰到了薛蟠。打死了冯渊,生拖死 拽地抢走香菱。香菱被薛蟠强买为 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当薛蟠外出 经商时,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 了大观园。
字词读音
仄 声 (zè ) 应玚 庾 (yá ng) 信 ( yú ) (à i)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
黛玉性格: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她乐为人师,当仁不让、主动、率真、自信等等。
香菱性格:虚心好学、刻苦勤勉。
8、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她注重培养香菱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强调自学、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
9、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走近作者: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曹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1663)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富要职,其第一任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
后来曹家势败家亡,曹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曹雪芹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病逝。《红楼梦》就是这期间写的——他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学习并运用本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和方法。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菱学诗的画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香菱学诗的过程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什么?”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问:“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如何克服的?”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汇报内容包括:香菱学诗的过程、方法、心理变化等。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互相借鉴,完善自己的答案。
4.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讲解,重点分析香菱学诗的心理变化过程。
讲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把握诗歌主题、分析诗歌结构、品味诗歌语言等。
5.课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香菱学诗的心得体会。
2.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练习,下周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教师还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ppt课件1

曹雪芹
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 zè )声
应瑒( yáng)
庾( yǔ)信 蘅( hén)g芜( wú)苑 ( yu)àn
三昧( mèi) 暧暧( ài )
请柬( jiăn) 胡诌( zhōu)
颦( pín )
姊( zĭ)妹
怔怔( zhèng) 暖香坞( wù)
画缯( zēng) 鳏鳏( guā)n
起承转合 诲人不倦 穿凿
以词害意 挖心搜胆 揣摩
地灵人杰 精血诚聚
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
香菱
香菱学诗的过程
速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拜师 读---------- 悟------------ 写
赏析三首诗的优劣 点拨:看老师黛玉评价
回首页
上一页
回首页
诗
上一页
下一页
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曹雪芹 (1715?──1764?)名霑, 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 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 载,增删五次”,“字字 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 寻常”的产物。可惜,在 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 今传《红楼梦》120回本, 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 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 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 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 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香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 极高,勤奋好学,心性 不俗的女子。
你觉得香菱学诗的经历对你的 学习有什么启发?
回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立意是精髓
广泛涉猎
乐学、苦学、 善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香菱形象,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堂研讨与学生讨论深入理解文本。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把握及作者情感品味。
教学难点: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红楼梦》相关资料,理清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了解香菱身世。
2、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并提出自己对人物把握方面的质疑。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人,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铸就成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文学巨著,这个人就是:曹雪芹;这部巨著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生:宝玉、黛玉、宝钗……看来同学们对《红楼梦》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美丽的女子形象。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女子,她只是书中一个次要人物,但作者也把她塑造得光彩照人。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走进《香菱学诗》,走进香菱的内心世界。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假如在标题中添进一个字,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状态,你觉得应填什么字?香菱学诗生:苦、乐、善、喜、痴……作者曹雪芹会怎么填?板书: 苦出示该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三、品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品读香菱形象。
过渡:读书只停留在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巨著,下面我们来具体品一品香菱刻苦学诗的情景,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走进文本呢?(出示)曹雪芹在开篇写道: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
这里的“按”就是探究。
对于香菱我们有个大概的感受是绝对不够的,我们必须去仔细体会人物形象。
请找出小说哪里描摹出香菱“苦学诗”?1、重点寻找一两处细节,同桌交流。
(约4分钟)2、全班交流,师点评,期间插入朗读品味。
预设:(体现刻苦学诗的细节)①“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及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及教案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案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情势,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九年级上册人教版《香菱学诗》原文及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香菱学诗》原文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喜悦。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问。
如今听你一说,本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仔细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 教学内容
本课在第166--175页。
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
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
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
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
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师准备
《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由歌入文,解说诗意,引起学生兴趣。
1.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记忆,并给予置疑并对作者、作品进行介绍。
和补充。
2.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把握学诗的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六个阶段。
3.结合学诗阶段,通过人物的表现,感3.从作者描写的细微处,理解香菱和黛知人物形象。
玉的性格特点。
4.引导学生从香菱学诗中获得启发。
4.能够从香菱学诗的故事中获得于己有益的启示。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2.结合预习,组织学生交流,回答:香菱学诗分为几个阶段?
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予置疑或补充。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回答:分为六个阶段。
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二、把握人物行动,分析人物形象(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有哪些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2.提问: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读谁的?有什么收获?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3.提问:香菱作诗,黛玉指点“措词不雅”,作者是如何
描写香菱入迷研诗。
的?表现她怎样的性情? 。
4.香菱这样认真地学诗,和林黛玉的细心、正确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
找出黛玉给香菱建议的语言,从中体会她引导的恰当和分寸。
1.回答: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人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中得诗。
2.回答:凡红圈选的都读了。
读的是王维的五律。
“领略了歇滋味”,可以和黛玉讲诗。
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的性格。
3.回答:写她的行为:出神、抠土、皱眉、含笑、嘟哝,表现香菱的痴性,正符合宝钗称她为“诗魔”。
4.能够体会到黛玉的因材施教和逐步深人,如读诗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写实到浪漫。
从而领会黛玉的聪颖、善良和大气。
三、组织讨论,从香菱学诗获得启发(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就是对语文体会、领悟到迁移的过程。
请学生从香菱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
各抒己见,能够从学诗的六个阶段获得启发,如:读诗——读写结合——写诗,说明阅读与写作是互动的,要善于从阅
读中获得写作的技巧。
再如,仿照所读诗作进行写作,在写作初期,可以练习仿写,学会一些好的写作格式或方法。
本课总结
本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香菱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孤苦女子,从出身富家到为奴为妾,她的一生如同浮萍一般悲凉凄惨,因此香菱学诗这个故事,是她的才情、痴性的最大外现。
浸淫在艺术的殿堂里,香菱寻回了自己,“诗魔”正是她追求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表达。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诗魔)
↓
读诗(王维的五律)一讲诗_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
黛玉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比较香菱和黛玉的形象,从二人的命运诗人手,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性格的不同和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由此引导学生探讨二人爱诗的丽源。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所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不擅长的古诗。
教师
应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把握人物性格,从黛玉为香菱做的学诗建议和计划人手,寻找与自己学习的共同点。
补充资料
《叹香菱》根并荷花二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