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香菱学诗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香菱学诗 PPT课件

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 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 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 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 是谁吗?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梦》之 金陵十二钗副册
这属于对香菱的
正面描写
作用: 表现她学诗的专注投入,乃至痴迷的境界
对香菱学诗的评价
香菱学诗 曹雪芹
作者简介
曹雪芹(1724?—1764),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 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属满洲正白旗。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曹家从清代初年起到雪芹这一代止,是一个“百年望族”。康熙二年( 1663) 清王朝设江宁织造,这是一个财赋要职,其第一任就是雪芹的曾祖父曹玺 (Χ ǐ),此后父子兄弟相次继任,一共约60年。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 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 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康熙帝非常信任曹氏父子,六下江南,其中四 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他在位期间五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行 宫。到雍正初年,雪芹大约四岁的时候,其父因与宫廷斗争有牵连,被免去 江宁织造;过了一年,又被抄家。待到乾隆继位,其父得赦,起用为内务府 员外郎,家道稍稍复兴到雪芹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曹家再次遭到重大打击, 从此这个“百年望族”就一败涂地了。势败家亡之后,雪芹流落在北京西郊, 住着破房子。他善画,只能靠卖画来维持终年吃粥的生活。曹雪芹约于乾隆 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冬之间, 雪芹的唯一的儿子病死,他因伤感太甚,于这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那天病 逝,终年虚岁48岁。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体味甚深, 而又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胸中多波澜,笔下无滞碍,于是成此绝世之作。他只 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
香菱学诗原文及赏析

香菱学诗原文及赏析
《香菱学诗》是明代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杰作,由于其出色的文
字表达,在诗歌历史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香菱学诗中细腻而深切地描绘了诗人心中对学诗的浓厚感情,轻
柔而优美的诗句洋溢着久盛不衰的热情。
诗中“水石清浅重相连”,
形容着淡淡的品读收获的乐趣;“风流思忽断”,表达着沉思的深情;“文采千载间”,形容着对学诗的长久时代性的憧憬;“精似字文珠”,描述了学习过程中努力求索的努力。
诗人用妙句言简意赅,浅
而敏捷地把自己对学诗的醉心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陆游用“香菱学诗”表达了他对学习追求的全面扩展。
这体现了
他精神高尚、秉持坚定不移的学习信念。
他也用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完
美的无上追求的永恒的倾慕;他知道学习的乐趣和满足感,并利用他
的智慧来把握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勤奋学习把它实现。
香菱学诗不仅沉着华丽的诗句,更用以无穷的深情表达了诗人对
学习的坚定意志。
他的精神影响了后人,代代传承,引领着我们一代
又一代在学习上追求卓越。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香菱学诗》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合作能力。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努力精神,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尊重他人的努力和成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香菱学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香菱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香菱学诗的意义和价值。
3.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香菱学诗》一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深入理解香菱的努力和成长。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香菱学诗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香菱的内心世界,培养同理心。
3.4 诗歌分析: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估阅读习惯和合作能力。
4.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香菱学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
4.3 诗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文学创作:学生模仿香菱学诗的经历,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提高文学创作能力。
5.2 课后阅读:学生选择一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深入探索文学的魅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香菱学诗》一文。
6.2 辅助材料:相关古代诗歌的样本。
香菱学诗的图片或插图。
6.3 技术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

黛玉的双重性格
香 菱咏月诗(一)的鉴赏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 菱咏月诗(二)的鉴赏
非银非水映窗寒 ,
试看晴空护玉盘 。
淡淡梅花香欲染 ,
丝丝柳带露初干 。
只疑残粉涂金砌 ,
香 菱咏月诗(三)的鉴赏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
探讨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
练习二: 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题,讨论一下: 怎样学习语文?
布置作业
从身边选 取一物作为意 象,写一首简 短的咏物诗。
《香菱学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红楼梦
香菱的身世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 自从两地生孤木,、羸 弱多病、 孤傲尖 刻是林黛玉主要 的 性格特征,但 在本文中她……?
再见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教案一. 教材分析《香菱学诗》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香菱学诗的故事,展示了香菱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反映了诗文化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传承文化的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情节的理解,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2.突破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讨论式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案例分析法: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课堂上拓展学生视野。
3.诗词作品:准备一些诗词作品,让学生欣赏、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香菱学诗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探讨诗文化在文中的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香菱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香菱学诗》赏析

《香菱学诗》赏析《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的一个片段,它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赞美了这位精华灵秀的薄命女儿。
香菱来到大观园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
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笔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此外,笔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也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傲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坦率纯真,诲人不倦的一面。
赏析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正面描写)“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其专心若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
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黛玉要求她重写,她“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
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不过有了,难道这个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水准。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笔者正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侧面描写)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香菱学诗》课文

人教版九年级上《香菱学诗》课文香菱见过众人之后,吃过晚饭,宝钗等都往贾母处去了,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
此时黛玉已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
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
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
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香菱学诗》赏析

《香菱学诗》赏析香菱学诗一文中,讲述了《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香菱学诗的故事。
那么在《红楼梦》中,香菱为什么要学诗呢?就这个问题,作者曹雪芹在第四十六回中已经作了说明,那就是因为“四月中旬将收的梅花,已有了消息”。
曹雪芹告诉读者:这里指的是“豆蔻”一回的事。
当时贾母、宝玉、黛玉等到潇湘馆中去吃午饭。
只见凤姐儿忙拉了黛玉的手,问他读书的情形。
黛玉笑道:“我不过偶然弄本旧书来看,只爱看些杂书,那里就知道这些了!”可见,贾府之中读书的人很多,连一向被众人称作“大俗人”的林黛玉也自认为不通文墨。
但对于香菱,曹雪芹却以极为欣赏的口气,预先为她安排好了学习诗词的结局。
原来,香菱本名英莲,父母在南京都中“做买卖”。
香菱长到五六岁时,经常在内便溺,她母亲就把她送到薛家,交给外祖母带。
一天,薛蟠与友人行酒令,行至薛蟠说:“香菱是谁家的孩子?”薛宝钗立刻接口说道:“是我们家的。
”薛蟠说:“既这样,把她给我罢。
”正说着,宝钗就把香菱抱过来。
香菱满心欢喜,以为得了新玩意,左看右看,喜得他拍手笑,说:“真好!真好!”由此可见,香菱是相信自己能和姐妹们一起读书做官的。
主要内容:这是第四十六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的节选片段。
“有诗为证”,林黛玉便出了一个上句,其中“絮”字韵,而湘云也对了下句,还说又奇又妙,下面续“后”字韵。
大家正议论出了什么句子时,香菱便说出了她的句子,但末句不好,黛玉等都称赞她。
一时大家议论纷纷,所拟出的句子都比不上香菱,黛玉说要往后出,因为还没有“絮”字韵。
于是又议论起来,湘云怕落后了,黛玉让香菱先说,湘云便说道:“既如此,后面就说‘落花时节’。
”湘云说完,香菱就说出了她的句子:“好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说完湘云就和宝钗、宝琴三人说起前三句,又说“这一句还有一个妙字”。
后面写她如何下苦功,终于成功了。
她的名句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写她迎春开夜宴,醉眠芍药茵,惹恼了众人,香菱自罚了三杯,意思是别再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宝玉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她(指香菱)这么个 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思?
3、香菱的第三稿系梦中所为一事是否有失真实?
• 问题组(二) 1、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2、宝玉说香菱已得诗中“三味”,是指什么说的?
香菱学诗
九年级语文上册
曹 雪 芹 像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 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 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 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 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给课 文分段。
• 问题组(一) 1、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而宝钗却 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人的看法如此不同,当作 何解释?
2、下面是香菱试作的第三稿(即“梦中所 得”那一首),仔细品味一番,说说跟前两 稿相比,这两首好在什么地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进贾府(四)
•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 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 作者运用怎样的侧面描写?
香菱学诗可谓如痴如 醉,从课文中找出有 关的描写语句,体会 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
1、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 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 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