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第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绕道长征的经历和历史意义。

2.掌握长征的起因,过程与结局。

3.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1.长征的过程与结局。

2.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场景解说法。

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板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1.放映一段视频,并提问学生:观察完视频,请描述旁白中所提到的“长征”是什么?2.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红军发展原则的理解。

请问新建立的红军组织发展需要什么?三、讲授1.长征的起因:敌人的反围剿2.长征的过程3.长征的结局4.中国共产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红军发展原则四、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红军发展原则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进行总结。

五、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自选一张有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图片进行描述。

第二节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3.理解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

2.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课件讲授法。

2.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引入本课程。

二、导入观看一段视频,了解长征中红军的困境和突破。

三、讲授1.长征的背景:面对敌人的包围,红军不得不实施绕道长征。

2.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军事思想、红军建设思想。

3.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间革命的面貌,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小组讨论1.小组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思想对红军胜利的重要性。

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做好复习准备。

2.思考长征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事件,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一课。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习目标知道长征、遵义会议等基本史实重要的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长征的过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长征的原因,认识长征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激发爱国之情。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各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经初中七年级一年多的学习,对初中历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网络空间收看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相关资料,对长征的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对本课的历史人物、各个战役比较感兴趣,这些人物性格、智慧、战役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让学生识记视频中关键词,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明晰长征原因贰图画长征经过叁解读长征意义肆感悟长征精神【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明晰长征原因问题探究: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出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胜利会师,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材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本课承接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与国共十年对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面临严重危机时,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领导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长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本课也为下一课“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

在危急关头,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及重大历史事件,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掌握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重大决策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获奖教案_1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影视和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聆听红色歌曲,感受革命情怀,播放音乐视频《十送红军》片段。

问题:这首歌曲歌颂的是谁?反映的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红军长征)由此引出“长征”的历史概念。

(二)探究与学习:《一》感知红军长征之“迫”——红军长征的开始(“被迫”和“急迫”)探究一: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大转移”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81—82页内容,探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教师展示资料:展示图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图》,让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强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

《农村革命根据地图》展示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情况简表展示材料二:中国工农红军前五次反“围剿”情况简表根据图示和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分析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3、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行军图》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急迫”)↓遵义会议(1935年1月)《二》感悟长征之“转”——红军长征之——遵义会议1、师:“转”有转变的意思,此时的红军到底是由先前的危转为安,还是由危转为败?结合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湘江之战后的形势和内部存在的两种主张(一种是以博古为首的,坚持要到湘西去,为什么到湘西?另一种是毛泽东,主张到贵州去),由此引出遵义会议。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回顾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不仅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也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表现。

通过这些教学,我们的班级学生对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有了全面的认识,并且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更有了解。

然而,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

首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增加他们的批判能力和判断力。

在这样一个教学形式下,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课程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堂上的“红军指路”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更好的理解长征的过程。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给学生讲述更具体的细节,例如红军是如何在各种严峻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如何与地方居民展开交流和合作等等。

其次,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长征是一个发生在极其艰苦环境下的自我超越的旅程,学生们需要从中了解到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表现出的坚韧、勇气、毅力、自我牺牲等精神,也对于我们班级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入相关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增加对于自我超越和团队协作的重视。

最后,教学中应该关注到学生们的情感因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我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很重要的历史,具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和故事。

教师应该以相对轻松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这些故事,让学生们通过观看电影、纪录片等媒体来更好的感受长征的文化底蕴。

通过不断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长征的艰辛和困境。

总体来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我们历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话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真对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细节,让他们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和启示。

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不仅了解到历史知识,还能真正地感受到历史所传递的文化和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艰难曲折以及胜利的意义。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状况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

但本节课是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新的认识。

对于长征精神的概括,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来,还要把长征精神渗透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最终生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军事行动的比较,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长征路线上主要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路线、长征精神。

六、教学方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七、学法指导识图方法的指导、做笔记方法的指导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战略转移,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到达陕北的故事。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理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

2.案例教学法:以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为例,分析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2.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解长征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长征》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四渡赤水、遵义会议、过大渡河等,让学生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长征在其他国家的意义和影响,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

因此。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

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4.多媒体链接:展示行程示意图,让学生填空。

5.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讨论)
提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

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

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