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共29页文档
存款准备金率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word资料37页

存款准备金率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Reserve requirement,也译作存款准备金比率、现金准备比例、准备金比例、准备金要求、存款准备率),指商业银行的初级存款中不能用于放贷的部分的比例。
为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银行机构不能将吸纳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缴存在中央银行,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这部分的存款就叫做存款准备金。
而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
10本词条无基本信息模块,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目录1基本概念2变动流程3上调背景4分析统计5上调目的6下调背景7经济影响8调整趋势9最新动态10历史数据11相关政策展开1基本概念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 reserve),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
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2变动流程增长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
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
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浅析我国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分析
央行试图用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来治理流动性过剩问 题解决目前国内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效应有一定逐渐发挥, 我认为其警示效用大于其实际效用。
(1)中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普遍偏高,每次提高 0.5个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率只是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减少 的0.5%增加到法定准备金上。在存在巨额超额存款准备金 的条件下,依靠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缩货币的效应是 有限的。只有当法定准备金率持续提高,将银行超额存款准 备金中的闲置资金全部或大部分紧缩,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 上调才会产生明显效果。
浅析我国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存款准备金率的定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 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 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2、存款准备金产生的背景及作用
起始于18世纪的英国,而后,美国1913年 的《联邦储备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 行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形成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1929-1933年 世界经济危机,各国普遍认识到限制商业 银行信用扩张的重要性,凡实行中央银行 制度的国家都仿效英美等国的做法,纷纷 以法律形式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 并授权中央银行按照货币政策的需要随时 加以调整,而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 1984年建立起来的。
时间 2011 次数 6次 调整前 大型金融机构18.50% 小型金融机构15.00% 大型金融机构15.5% 小型金融机构13.50% 14.5% 调整后 大型金融机构21.50% 小型金融机构18.00% 大型金融机构18.5% 小型金融机构15.00% 大型金融机构15.5% 小型金融机构13.50% 14.5% 9% 7.5% 7% 调幅 3% 3% 3% 1.5% 1% -1.00% 5.5% 1.5% 0.5% 1%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用的经济背景和政策效果PPT课件

2020/3/21
31
总结
综上,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集中 在2003 年9 月至2012 年2 月的不到9 年时间里, 共调整了38 次。从调整的方向上看,以上调为 主,上调有32 次,下调仅有6 次。美国金融危机 期间的4 次下调可以看作是对上调趋势的暂时扰 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 总趋势。
1998年我国也进行一次重要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改革,合并了“存款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 款”两个账户,明确了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等。
2020/3/21
19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的变化背景及效果
2020/3/21
20
次数 时间
1
84年
2
85年
3
87年
4
88年9月
调整前
企业存款 20% 农村 存款25% 储蓄存款 40% 10% 12%
2020/3/21
6
作用
1.确保金融机构在遇到大量提取资金时, 能有充足的偿付能力。
当金融机构出现严重流动性问题时,可 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满足其流动性需求。
2020/3/21
7
作用
2.影响货币供给量。
商业银行具有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每吸收一 笔存款都会以货币乘数的倍数产生派生存款,所 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的影响货币供给量。
9
作用
3.存款准备金制度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 存款准备金比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预示图,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 率是公开的,并且立刻影响各商业银行的 准备金头寸。因此,存款准备金政策可以 有效的影响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
2020/3/21
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政策的变化与使用
《中央银行学》导学资料-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学》导学资料——存款准备金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存款金准备金制度起初的功能是防止流动性危机,随着中央银行调节经济手段的进一步成熟,转变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作为银行支付保证的意义已经淡化,主要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高低对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业务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的涵义。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银行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准备金。
它由以下部分组成:(1)自存准备金,即存款货币银行为应付客户的提取而以库存现金持有的准备金;(2)法定准备金,即存款货币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按一定比率将吸收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3)超额准备金,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二,法定准备金政策与业务操作1、法定准备金政策的涵义。
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目前在大部分国家,都在法律上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并赋予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权限。
因此,法定准备金政策也可以称之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世界上最早在法律上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银行法(1824);最早将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的是英格兰银行,18世纪英国的私人银行就将准备金的一部分存在英格兰银行,用于银行间的转账结算;最早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中央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及其比率的是美国《联邦储备法》(1913);美联储最早获得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的权利(1935),并将准备金比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
2,法定准备金政策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案例分析

投资增幅随时存在反弹的压力。
一方面,产业链较长的房地产投资呈反弹走势,1~5月份完成投资额7214亿元,同比增长27.5%,增幅较去年全年加快了5.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在电力等能源供给约束缓解的情况下,高耗能产业出现快速反弹,前5个月大多数高耗能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其中钢材产量1.96亿吨,同比增长20%;铁合金643.9万吨,同比增长38.8%;氧化铝761.6万吨,增长55.4%;焦炭1.28亿吨,增长21.7%;电石560.6万吨,增长27.2%。
1~5月份,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重点调控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加快反弹。
我们的问题是:1. 从上面这段资料来看,引起投资增速过大的原因是什么?2. 投资过快增加的后果将会如何?3. 从投资和利率的关系来看,政府应如何抑制投资增速过快?分析思路:引起投资增速过大的原因主要是投资消费比例的失衡。
从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关系看,居民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而储蓄的增加,引起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增加。
从目前我国的状况来看,由于各种现实和预期的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率偏低,甚至降至50%以下,对应着低消费率必定是高储蓄率。
据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银行存贷款差额已经高达11.46万亿元。
这表明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使得可供借贷的资金规模大(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企业通过银行借款来扩大投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增加。
投资的过快增加,再加上投资乘数的影响,必然引起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但是要注意两方面的影响(参看教材第240页)。
一般来说,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利率越高,投资成本就越高,投资需求相应减少;利率越低,投资成本越低,投资需求相应增加。
为了抑制投资增速过快,政府应提高利率,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减少投资需求。
2007年以来,政府几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决定自8月15日起,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的适用税率由现行的20%调减为5%,可以看到政府抑制投资过快的政策着眼点和政策力度。
宏观(1)——宏观经济学资料文档

均衡产出:是指经济社会实际的总产出和计划的或意愿的总支出相等。
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的消费量与增加或减少的收入之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投资乘数:是国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比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又称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已经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因此即使增加货币供给量,也不会再使利率下降。
IS 曲线的含义: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 曲线。
LM 曲线: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 时,总产出y 与利率r 之间关系的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指的是产品市场上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
总需求曲线:描述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
菲利普斯曲线:是指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短期交替关系的曲线。
通货膨胀:信用货币制度下,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的实际需要,物价总水平持续而显著地上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和消费需求增长过快等引起货币供给过快增加,最终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平均储蓄倾向:单位收入内储蓄所占的比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1、背景资料: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
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
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
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
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
‘好极了’ .GDP说。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
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
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
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
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
最新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
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
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
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
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
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
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
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 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
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
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 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