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经济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研究

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研究摘要:法兰克福机场作为德国最大的国际机场,其非航业务也具备极高的潜力发展空间。
本研究通过对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的调研分析,探讨了该机场现有的非航业务情况,分析了非航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非航业务的建议。
第一部分:介绍1.1背景1.2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的调研和分析,了解该机场目前的非航业务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发展非航业务的建议。
第二部分:调研分析2.1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概况2.2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收入情况2.3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竞争环境第三部分:发展趋势和机遇3.1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出行需求和购物消费都在增加。
这为法兰克福机场的非航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在商务中心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需要临时办公场所和会议设施。
3.2机遇通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独特的消费体验,法兰克福机场可以吸引更多的旅客和商务客户。
与此同时,机场的国际化属性也使其成为国际品牌和零售商的优选合作伙伴。
第四部分:建议4.1提高非航业务的服务质量为了吸引更多的旅客和商务客户,法兰克福机场需要提高非航业务的服务质量。
这包括培训员工,提升服务态度和技能,并且不断改进设施和设备。
4.2创新业务模式通过创新业务模式,法兰克福机场可以在非航业务领域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例如,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推出特色商品或定制化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4.3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结论通过对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的调研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非航业务在该机场的收入中占比逐渐增加,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非航业务,机场应提高服务质量,创新业务模式,拓展合作伙伴关系。
这将有助于提升机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机场管理集团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现状和战略——以h国际机场为例

THE WHOLE WORLD环 球区域治理机场管理集团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现状和战略——以H国际机场为例广西大学商学院 卓蔚璇近几年,随着经济稳步发展和国家对航空运输业逐步放宽政策,空运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我国各大机场都开始意识到机场经营发展趋势由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向多元化经营或跨地区全方位合作转变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探索机场多种经营的新途径。
大力发展非航空服务业,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产业体系是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
根据机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外的管理经验更为先进。
在衡量机场的发展水平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非航空性收入。
在此基础上,世界机场在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增加非航空性业务的投入。
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相关领域的收入。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国外机场经过持续发展,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其账面收益处于亏空状态,但非航空业务的出现,却增加了机场盈利的渠道和途径。
因此,非航空性业务的拓展,是世界机场发展的整体趋势。
与此同时,也是规模效益与多元化经营实现的基础。
不仅如此,机场经济中心是由飞机起降形成的。
而起降频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机场的经济状况。
基于这一点,机场在制定收费标准时,通常会利用低价策略,来增加飞机起降次数。
通过这种方式,使非航空性业务得到拓展。
在此过程中,该领域的业务效益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盈利。
发展非航空性收入,有利于企业发挥优势,将资源合理配置。
机场管理集团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拥有精密导航仪器、进近指挥系统等,还拥有许多现代化设备和各种技术以及管理和技术人才,但资源和需求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简单来说,设备控制,人才利用率低,都会阻碍企业拓展非航空性业务。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需要由多元化经营体现出来。
在安全完成运输服务活动的前提下,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发展非航空性收入,有利于满足旅客全方位需求。
机场面对21世纪旅行者的需求,将突破传统意义上机场是为航空公司和旅客提供必要的航行和旅行服务。
法兰克福机场非航业务研究

公司战略:2015年日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法兰克福机场集团概况:2009集团各成员机场航空量
法兰克福机场集团旗下(控股与参股)机场中,控股运营5家机场,分 别是法兰克福机场、土耳其安塔利亚机场、秘鲁利马机场、保加利亚布尔 加斯机场、瓦尔纳机场。
法兰克福 安塔利亚 利马 布尔加斯 瓦尔纳 德里 西安 汉诺威市 开罗 集团总计
2.3
地服收入
620.8
外部经营活动与服务收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305.2
零售与地产创造集团50%的利润
集团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5.529亿 € 集团收入:19.7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零售&地产业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零售&地产:业态结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零售&地产:业务收入与利润
零售&地产收入达到3.6亿欧元,其EBITDA利润达到2.8亿欧元, EBITDA利润率达到77%。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零售&地产:2009年各业务收入
地产收入最高,占零售地产总收入的42%,其次是零售收入,占比达到 38%,远远超出停车收入。
入使用 379个航点,149家航空公司
463111
50.93:其中中转旅客比例达到52%
184
14500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法兰克福机场概况:投资(业态)组合
法兰克福机场股份公司业态中,航空与地服成为收益的主要来源 ,零售&地产、外部活动&服务处于第二梯队。
航空
零售&地产
地服
外部活动&服务
强购买力旅客:
· 2009年共5900万名旅客,其中 · 48%O&D旅客购买力高于德国一般水平 · 52%中转旅客购买力极高,比如来自美 国、中国、俄国或者中东的旅客。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研究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研究摘要:非航空性收入是机场营业收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非航空性业务收入能够有效的提升机场经营效益,有助于机场的快速发展。
陕西省作为西北的重要省份,发展迅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也随着机场的发展显著增加,但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因此研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对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
本文通过介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现状及特点,采用了SWOT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优劣势、威胁与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改进措施,旨在进一步发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并对国内其他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模式;创新策略1 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运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单纯依靠旅客和货物运输的航空性业务已经不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机场商业零售、餐饮、物业租赁、广告、医疗、餐食等非航空业的收入经过逐渐发展,其本身所含有的利润空间大、形式多变的特点,包括发展快的优势,逐渐成为机场的主要业务,由于机场所处城市的经济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机场的客户群体、经营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针对某一城市的机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制定出合适的经营策略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主要从非航空性业务入手,研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具体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情况,及其主要业务经营管理方式,使用了SWOT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非航空性业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四象限的主要体现,之后,找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具体业务经营管理实施层面经营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的改进措施。
1.2研究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主要是研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现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存在问题及相对应的经营策略,旨在通过详细的分析找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合适的非航空性业务经营策略,丰富了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相关研究。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工作心得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工作心得随着全球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机场作为航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也在日益壮大。
在机场的运营中,非航空性业务日益成为机场运营商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而这种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商业策略和管理手段的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以及机场经营管理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在机场运营中,非航空性业务指的是除航空公司业务之外的一切商业活动,例如商业租赁、停车、购物、餐饮、娱乐等等。
这些业务的发展可以带来很多收益,特别是在航空公司业务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非航空性业务能够为运营商带来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首先,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需要考虑机场的定位和市场需求。
机场是一个广泛的地理区域,与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在开展非航空性业务前,机场运营商必须考虑机场周边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量身定制非航空性业务。
其次,机场经营管理需要广泛的业务合作与联合经营管理。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离不开机场运营商、商家和终端客户的共同合作。
运营商需要与商家协作开发出适合市场的非航空性业务,与此同时,机场运营商还需要和商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出相互受益的联合经营模式。
最后,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和商业水平。
机场服务商必须保证服务区的整体质量,并与商业合作伙伴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机场运营商需要不断创新,提供更加人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商业策略。
二、管理思考机场经营管理是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机场管理者需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决策框架和实现体系。
以下是我个人总结出的几个重要的管理思考:1、加强机场的市场调查和监测机场经营管理者需要及时监测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分析市场的趋势和需求。
对于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管理和发展,运营商需要在市场调查和监测方面下大力气,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并据此调整商业策略。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工作心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重要性
随着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机场的收益 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业务多元化与专业化
机场通过开展多元化的非航空性业务可以提高整体收益,同时也可以满足旅客的多样化需 求。不同的非航空性业务具有不同的市场和运营特点,专业化经营可以提升机场的服务水 平和竞争力。
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品质
拓展业务范围
为了满足旅客多样化的需求,机场可以拓展非航空性业务范 围,例如增加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和服务。同时, 还可以考虑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综合旅游服务体系。
提升服务品质
服务品质是衡量非航空性业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机场需要 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包括提高员工服务态度、加强设施维护 、优化旅客流程等,以提升旅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满足旅客需求
旅客在机场等待航班的过程中,需要各种休闲娱乐和购物等服务。 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可以满足旅客的需求,提高旅客的满意度。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机场作为区域交通枢纽,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商业 和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的经济活力。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外机场都在积极发展非航空性业务,以提高机场的收入和竞争力。例如,一些大型国际机场在商业零 售、餐饮、休闲娱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研究目的和意义
•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策略。通过研究, 我们希望能够为机场管理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 广大旅客和满足航空运输市场的需求。同时,本研究还将对提升机场整体竞争力、促进航空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 的影响。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机场搞副业,搞房地产比不上开发商,搞农场比不上农场经营者,搞养殖比不上专业户,到头来盈利者寥寥无几。
■对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实施“外包”,由若干个专业化公司成为经营者,机场成为“收租子”的管理者。
■“外包”这一形式适用于大中型机场和航班较多的支线机场。
非航空性业务经营具有前景好、效益高、风险低等特点,是机场企业除主业生产以外的最大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认识的不足、机制的守旧和经营的粗放,目前中国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被世人称为是“一块有待于进行深度开发的处女地”。
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上对非航空性业务的深度开发进行思考,无疑是时下机场企业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
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重要性开发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极为重要的战略之举,其重要性是由其自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决定的。
一是依托性强,前景好。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指机场依托客货运输生产发展起来的经营性业务。
其内容包括机场地面运输业务、宾馆餐饮业务、免税店商场业务、停车场业务、广告业务、旅游业务等。
这些业务既不同于航空主营业务的客货运输生产,又与航空客货生产紧密相连,是客货运输生产的继续和服务的延伸,对于航空客货运输生产有着完全的、直接的依托性和依赖性。
也就是说,只要机场的主业生产兴旺,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那么,紧紧依托和依赖于航空主业生产的非航空性业务必然发达。
自20xx年以来,我国民航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据国内专家预测,这一快速增长期将持续10年。
机场航空主业长期快速增长,必然直接带动其非航空性业务的长期快速增长。
因此,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之举。
二是成本性低,效益高。
机场本身就是带有地区垄断性的企业,作为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也势必带有某种难以打破的垄断色彩。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经营,与航空主业相比,具有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的突出特点。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

对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思考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即指在机场经营管理范围之外的商业活动,包括零售、餐饮、酒店、商务会议、物流仓储等。
与传统的航空运输相比,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有以下几个优势:其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可以丰富旅客的体验,提升机场的服务质量。
传统的机场业务主要集中在登机出发和到达等核心流程上,很少对乘客的其他需求进行满足。
而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例如丰富的零售品牌、多样化的餐饮选择、便捷的商务设施等,提升旅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再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可以促进机场的地方经济发展。
机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地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就业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就业水平,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首先,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根据机场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乘客需求来合理规划。
不同机场的市场背景和乘客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计划。
例如,旅游类机场可重点发展旅游纪念品零售、景区代理等业务;商务机场可重点发展商务会议、会展等业务。
其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与航空运输业务协同发展。
航空运输业务作为机场的核心业务,非航空性业务应该以服务航空运输业务为前提,相互促进。
例如,在航空公司延误或取消航班时,机场可以提供免费的餐饮服务或额外的商务设施,以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再次,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注重品质和服务水平。
相比于传统的商业活动,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在服务品质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应该注重店铺选址、产品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的提升,使得乘客在机场的消费体验更加愉悦。
最后,机场非航空性业务需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市场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
机场可以通过开拓海外市场,引入国际品牌、提供多样化的国际化服务,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乘客。
总之,发展机场非航空性业务是机场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通过合理规划、与航空运输业务协同发展、注重品质与服务水平以及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努力,机场可以在非航空性业务领域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的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体验经济因其差异性、互动性、持久性等特点,便于满足消费者需求,适应当代经济发展潮流,成为各个领域热议的话题。
本文围绕体验经济发展趋势与理念,研究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创新发展策略,分析了体验经济的释义、特征和优越性,阐述了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特征,从航站楼外观及内部环境、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方面明确了发展策略。
旨在通过借鉴体验经济的优势,创新发展非航空性业务,进一步刺激消费,增加机场盈利。
关键词:体验经济;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策略;广义虚拟经济中图分类号:u8;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 (2016) 02-0005-xx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on-aviation business based on experience economy xu yuefeng1 hu rong1 chen lin1 su zhou2(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college of civil aviation;2.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njing 210016, china)一、引言近年来,中国民航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运输量已位列全球第二。
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各机场之间的竞争。
由于机场航空性业务收入弹性小、管制多,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俨然成为机场竞争的核心。
发展水平较高的机场,其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较大:法兰克福机场在2007年非航空性业务的收入占比就达到70%[1],上海浦东机场2013年的非航空性业务收入占比也高达45.67%[2]。
在当前各机场普遍重视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环境下,如何紧跟市场需求、提升消费体验,成为发展非航空性业务的制胜关键。
现今,机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从基本需求转变为更高层次的获取舒适、愉悦的旅程体验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需求的改变促使“体验经济”应运而生。
结合机场发展趋势,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开创基于消费体验的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新模式,为机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先机,当前,不少学者开展了将体验经济思想融入非航空性业务发展的研究。
文献[3]首次提出在提高非航空性业务方面需要建立“以旅客需求”为中心的基本思想;文献[4]在分析baa和adp机场管理公司的非航空性业务成功经验时,提出要重视非航空性业务,确定顾客即“上帝”的理念;文献[5-6]指出机场应以旅客体验为出发点,加快非航空性资源虚拟价值创新,并构建了与机场非航空性资源价值开发密切相关的冲量过程模型。
文献[7-8]根据机场雇员、访客、商务及休闲旅客的不同需求,分析了以体验为导向的机场商业零售规划理念;还有不少学者结合机场服务流程、资源布局等开展了案例研究[9-11],等等。
纵观当前研究文献,基于体验经济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有如下内容值得进一步深化:一是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不高;二是实践措施的针对性不强。
因此,本文针对上述研究不足,从机场全局发展的视角,将体验性经济和非航空性业务紧密结合,阐述航站楼外观设计、航站楼内部环境、零售商业、餐饮商业、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面的体验性发展策略,以期对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体验性发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体验经济的概述(一)体验经济的释义“体验经济”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出现,直到1999年《experience economy》一书的出版,“体验经济”才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该书将体验经济定义为:是一种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而产生的经济形态,是一种最新的经济发展浪潮,它超越了传统简单的买卖形式,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12]。
换一个角度看,若将体验经济看作一个经济时代,它则与服务经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对应,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13]。
特别的,与服务经济相比,体验经济的经济功能主要是提供消费者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服务经济的经济功能是进行服务的传递;体验经济提供物的属性是难忘的、个性化的,而服务经济提供物的属性则是无形的、定制的;体验经济由展示者作为卖方,突出消费者的感受,而服务经济由提供者作为卖方,突出的是利益。
体验经济之所以成为体验经济,是因为它跳脱了共性的生产,开始进行个性的生产,以实现消费者的精神体验为最终目标,成为更加人性化的经济。
(二)体验经济的特点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相比较,体验经济具有显著的特点:不规模经济、差异性、互动性和持久性等[14]。
第一,体验经济具有不规模经济的特点。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关键属性是标准化生产,服务经济的关键属性是定制化。
体验经济则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个性化的关键属性,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走向不规模经济的道路。
第二,体验经济具有差异性。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强调的是商品的无差别、标准化生产。
由于消费者需求各异,从服务经济开始,逐渐向定制化服务过渡。
而体验经济主要为每一个顾客提供难忘的、独特的经历,其差异性特征尤为明显。
第三,体验经济具有互动性。
农业、工业经济都是单方面的批量生产、出售然后获取利润,不具有互动性。
虽然服务经济会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但消费者并没有直接干预,互动性不强。
体验经济则是买方在卖方提供的平台上自己决策和实施,并留下难忘的回忆。
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双方积极互动,由此达到预期效果。
第四,体验经济具有延展性、持久性。
农业、工业经济都是满足消费者即时的需求,提供的是生产后库存的某一种商品,服务经济是按照顾客需求进行服务的传递。
而体验经济主要是为消费者创造一种精神感受,在消费结束一段时间后,消费者仍能留有美好的回忆,故体验经济具有延展性、持久性。
总的来说,和商品、服务相比较,体验有其独特之处,如表1。
体验经济的上述显著特点,使得体验经济成为最能代表现代经济发展潮流的发展模式之一。
三、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的特征将体验经济与非航空性业务结合后,非航空性业务发展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只有把握好发展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实现非航空性业务的长足发展。
(一)非航空性业务范围概述机场业务可分为航空性业务和非航空性业务。
航空性业务指货物和旅客运输、飞机起降、维修、地面保障、客桥、停场等,主要收费对象是航空公司。
非航空性业务是除了航空性业务以外的,为消费者(包括乘机人、接机人、机场员工等)提供的各种商业服务的收入,主要包括各种租赁收入、停车场收入、航站楼零售商业和餐饮收入、广告收入、休闲娱乐收入等[15]。
本文为了便于讨论非航空性业务的共性,重点论述航站楼内的非航空性业务,主要包括:航站楼外观、航站楼内部环境、零售商业、餐饮商业、休闲娱乐服务、广告等方面。
非航空性业务在机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较之航空性业务,具有盈利高、弹性大、风险小等特点。
整体发展较好的机场,其非航空性业务占比都达到60%左右[16],如新加坡樟宜机场、香港国际机场、韩国仁川机场等。
而国内的机场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最为成功的北京首都、上海浦东机场等比例也仅在50%上下,如何有效发展非航空性业务已经成为增强机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二)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特征现今,大部分国内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发展模式较单一,识别度不高,机场商业布局平庸,难以给旅客留下一种美好的体验。
国外非航空性业务经营较成功的机场,优先考虑旅客需求,结合特色化的机场布局及无微不至的服务,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程体验,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刺激旅客消费,实现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增长。
因此,在体验经济时代,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关注点。
从消费者的价值目标来看,更加关注接受产品的过程。
在机场,消费者关注的不仅是得到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更关心的是怎样得到商品以及得到服务后,消费者自身的感受。
机场在商品销售时,应从单一的销售模式,转变为半自助销售或者展示销售模式,消费者积极参与销售过程,增强消费体验。
从消费者的主动性来看,更加倾向于主动接受产品。
消费者思想从原先“我可以得到什么”转变为“我想要得到什么”,关注点变为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能否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和实现。
机场在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逐渐地从单方面向消费者提供服务,转变成消费者和机场互动的双向的过程,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改进服务,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从消费者的消费产品来看,更加关注文化产品的消费。
在机场消费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从单纯的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转变为对具有本土风情的文化产品的青睐。
机场在开展非航空性业务时,应从无特色的机场销售,走向和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主题式销售,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刺激消费。
从消费者的需求来看,更加关注精神需求。
消费者在机场除了出行、食宿需求,更加倾向于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让自己感觉舒适、融入其中,情感得到满足的高层次需求。
因此,对于机场的非航空性业务而言,需要从原来的发展模式单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慢慢向服务定制化、人性化,产品多样化发展。
四、基于体验经济的非航空性业务的发展策略将体验经济融入机场非航空性业务的目的就是将体验这种经济的产出类型,设计成旅客在机场可以消费的一部分,或者成为机场提供的非航空性业务的隐形增值部分,从而提升旅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刺激消费。
(一)航站楼外观设计发展策略航站楼外观设计会给旅客先入为主的印象,一个富有新意和特色的航站楼外观设计能够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回忆。
1.设计特色。
航站楼主体的外观设计可以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合适的外观设计不仅可以与周边环境浑然相成,而且可以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城市的明信片。
例如,位于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宝安机场,机场外形状似“小飞鱼”,与浩瀚大海相映成趣;武当山在建的航站楼外观设计如“行云流水”,与周边山水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2.文化内涵。
将航站楼设计成文化的载体,为机场来往的旅客展示出一种新的理念和诉求,让旅客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收获耐人寻味的体验。
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万塔机场,外形设计大方、整洁,向来往旅客彰显出斯堪的纳维亚的现代主义简约风格;沙特阿拉伯的吉达机场外观设计成帐篷建筑群,还有用来接待朝觐者的专用航站楼,体现出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
(二)航站楼内部环境发展策略1.设计主题。
航站楼的内部环境应当与外部设计的主题相呼应,特别是国际机场,可以将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融入航站楼内部环境,给旅客以视觉上的体验,提高机场的代表性和辨识度。
例如,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内部设计充满了中国元素,从文化景观到装饰品,再到航站楼以红、黄为主的整体色调,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