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_ 2018年_04_24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内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
0时代。
为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提出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
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
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
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

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 由此来看!$教育信息化 !"#"提出的目标和实践面
向是清晰的!但为何要选择$十九大"作为中国教育信 息化 $%& 与 !%& 的分野% 这正是我们深入理解&行动计 划'!从而把握(教育信息化 !%&"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
!"#$%&'()*+,-./01 23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最为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 个方面)其一!深入阐述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其二!对(两个 一百年" 分步行进的阶段性目标进行了阐释# 即到 !&'(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强国# 但这(两阶段"并非是从 !#$) 年起算! (第一个阶段!从 !##! 年 到 !#'( 年!在全面 建成小 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 实际上!从(十九大"到(二十大"!尤其是从 !&$) 年到 !&!& 年的这三年!恰恰是(两个一百年"目 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与基础#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进军"*(,# 我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可以充 分感受到党中央的急切与坚决# 那么!在这一(决胜 期"与(交汇期"!教育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十九 大" 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 化教育改革! 加快教育现代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 在党的全体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 强 国 "!并 将 教 育 确 定 为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的 基 础 工程"!足见党中央对教育的定位之高+期许之大#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PPT课件

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1. 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 服务体系 2. 优化“平台+教育”服 务模式与能力 3. 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 划
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 1. 建立百个典型区域 2. 培育千所标杆学校 3. 遴选万堂示范课例 4. 汇聚推广优秀案例
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
1. 引领推动网络学习空间建 设与应用 2. 持续推进“网络学习空间 人人通”专项培训 3. 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 及活动 4.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 电子学习档案
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
1. 推进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 动
2. 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 及
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1. 支持“三区三州”教育信 息化发展 2. 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 智
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 1. 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示范 2. 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 3. 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 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 4. 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 体和学科建设
2021
1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解读
2018年5月
2021
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综述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先导性工程,时间周期:2018年-
2022年
八大行动
目标任务:三全两高一大,推进三个转变 ,构建三个新模式
信
1. 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
保
障
3. 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 教育服务模式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 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 新型教学组织方式
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 机制,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每个学习 者,缩小数字教育鸿沟和差距
一张图看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_2018年_04_24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从建设应用到融合创新事实上,早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表示,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并引发广泛讨论猜测。
教育信息化2.0与1.0有何区别?杜占元认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曾于今年一月撰文表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提出两个阶段的构想:2012-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2016-2020年,根据行动计划建设进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状况,确定新的建设重点与阶段目标。
他认为,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第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教育信息化1.0向2.0时代转变,即从重点关注量变向重点关注质变转变;从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向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转变。
”教育信息化2.0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在本月17日举办的“新技术支持未来教育展示观摩”活动上,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表示,教育信息化2.0将带来以下转变:教育资源观转变。
“过去,我们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但这还不够,我们要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
这个大资源观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知识之间关系、即知识图谱;既包括填充学生头脑的,也包括点燃学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满,更多是把一团火点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不仅实现常态化应用,更要达成全方位创新。
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被认定的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可累计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着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等“五大进展“,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

[摘 要 】2018年 4月 ,教 育 部 正 式 发 布 《教 育 信 息 化 2.0行 动 计 划 》,对 今 后 五 年教 育 信 息 化 工 作 的 主 要 发 展 目标 、
任 务 和 路 径 进 行 了详 细规 划 。该 计 划 的 实施 对 于 构建 教 育 强 国 和人 力 资 源 强 国具 有 重 要 意 义 。文 章从 两 个 方 面 对 其 进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发 展 报 告 培 育 项 目“中 国教 育 信 息 化 发 展 报 告 ”(项 目编 号 :13JBGP037) 32
2018年 第 6期 (总第j302期 )
现 代化 建 设 亟须 教 育信 息化 支 撑引 领 。 第 二 ,新 技 术 浪潮 给教 育 发 展带 来 巨大 冲击 。继
互 联 网 、云 计 算 之后 ,以大 数 据 、人 工 智 能 、虚 拟 现 实 为 代表 的新 一轮 信 息技 术 浪 潮席 卷 而来 ,尤 其 是人 工 智 能 技 术 的快 速 发展 极 大改 变 了我 们 对 教 育 的传 统 认 知 。技 术对 教 育 的作 用 已经不 再 限 于辅 助学 习 、提 高 效 率 ,而 是 成 为直 接 改 变 教 学 基本 模 式 、学 校 基 本 形 态乃 至 教育 行 业基 本业 态 的根 本性 力 量 。技 术 的发 展 改 变 了 社 会 各 行业 对 人 才 的要 求 ,个 性 化 、创 新 型 人才 培 养 成为 迫 切需 求 ;技 术 变 革 了教 育教 学 模 式 , 智 能 教 学 环 境 、智 能 导 学 系 统 日益 普及 ;技 术 显 著 提 升 了教 育 治理 水 平 ,过程 化 评 价 、精 细 化 管理 、精 准 化 服 务 成 为 趋 势 ;技 术 正 在 挑 战教 师 角色 ,教 师 在 知 识 传授 方 面 的作 用 将逐 步 弱化 ,而在 学 生 素养 培 育 、人 格塑 造 等方 面 的作 用则 更 加 突 出。
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分析

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分析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要点分析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成为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成为了一个关键点。
本文通过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要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教育信息化在科学教育中的实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概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指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在教育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和创新。
通过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可以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差异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教育资源和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
其中,科学教育是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为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通过虚拟实验、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等方式,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等方式更加直观地呈现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关键要点1. 资源共享与整合: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库,方便学生和教师获取相关教学资源。
2. 虚拟实验与模拟仿真:利用虚拟实验和模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和操作平台,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实践探究,提高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
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

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
计划》解读之三
吴砥;邢单霞;蒋龙艳
【期刊名称】《电化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8(039)006
【摘要】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今后五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和路径进行了详细规划.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第一,从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等角度阐释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第二,从实施主体等角度阐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八大行动”的相互关系及其主要特点.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吴砥;邢单霞;蒋龙艳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4
【相关文献】
1.智慧教育
2.0: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 [J], 郑旭东
2.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 [J], 冯仰存;任友群
3.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 [J], 吴旻瑜;武晓菲
4.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 [J], 任友群
5.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 [J], 吴砥;邢单霞;蒋龙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从建设应用到融合创新
事实上,早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就表示,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并引发广泛讨论猜测。
教育信息化2.0与1.0有何区别?杜占元认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具体来说,教育信息化2.0要实现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曾于今年一月撰文表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提出两个阶段的构想:
2012-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2016-2020年,根据行动计划建设进展、教育改革发展实际需求和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状况,确定新的建设重点与阶段目标。
他认为,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第一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教育信息化1.0向2.0时代转变,即从重点关注量变向重点关注质变转变;从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向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转变。
”
教育信息化2.0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本月17日举办的“新技术支持未来教育展示观摩”活动上,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表示,教育信息化2.0将带来以下转变:
教育资源观转变。
“过去,我们将知识资源数字化、平面资源立体化,但这还不够,我们要更强调基于互联网的大资源观。
这个大资源观既包括知识,也包括知识之间关系、即知识图谱;既包括填充学生头脑的,也包括点燃学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满,更多是把一团火点燃。
”
技术素养观转变。
从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
”
教育技术观转变。
教育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学习环境,而要嵌入学习系统中去。
发展动力观转变。
“过去,我们非常强调教育系统的应用,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
教育治理水平转变。
过去的教育治理是补救型的,先出现问题、后治理问题,没有强调教育治理现代化。
思维类型观转变。
“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思维类型急需从工具型思维转向人工智能思维。
”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实现?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主要提到三点:
“三通”提效增质、两平台融合发展。
三通包括“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两平台包括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推动师生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