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与防御机制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动物的攻击机制
动物的防御机制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协同演化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生态学意义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生物学研究价值
动物的攻击机制
攻击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化学攻击:如毒蛇的毒液、蜜蜂的毒刺等
物理攻击:如猛兽的撕咬、鸟类的啄击等
生物攻击:如寄生生物、病毒等
防御行为的演化
防御行为的起源:为了生存和繁衍,动物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伤害
防御行为的种类:包括物理防御(如甲壳、刺等)、化学防御(如毒液、臭气等)、行为防御(如逃跑、装死等)
防御行为的适应性:防御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化,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防御行为的社会性:许多动物会通过群体合作来提高防御效果,如蜂群、蚁群等
心理攻击:如恐吓、威慑等
攻击目的
繁殖后代:攻击其他动物以保护自己的幼崽或配偶
获取食物:捕食其他动物以获取食物
争夺领地:保护自己的领地,防止被其他动物入侵
保护自己:防止被其他动物攻击或捕食
攻击行为的演化
攻击行为的起源:为了生存和繁殖的需要
攻击行为的种类:物理攻击、化学攻击、行为攻击等
攻击行为的演化过程:从简单的反射行为到复杂的学习行为
攻击与防御的相互制约:攻击性太强可能导致防御能力下降,反之亦然
攻击与防御的相互平衡:动物在攻击与防御之间寻求平衡,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压力
协同演化的实例
攻击与防御机制的生态学意义
对物种生存的意义
攻击与防御机制有助于物种在自然竞争中生存和繁衍
攻击与防御机制可以影响物种的分布和迁徙模式
第16章动物的行为2.1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第16章动物的行为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1课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一、取食行为1.意义:保证动物的生存。
2.方式: 诱捕猎物、利用工具猎取食物、对捕获的食物进行初步加工、贮存食物等。
二、攻击行为1.概念: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三、领域行为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领域。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警告周围的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四、防御行为1.概念: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2.类型:警戒色、气味、拟态、保护色等。
3.特殊方式:遇到敌害时,乌贼喷出墨汁;金龟子假死;蜥蜴断尾;黄鼬释放臭气等。
探究点:动物行为的不同类型探究案例:某动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组镜头:一群狼追捕一群鹿。
开始鹿群在吃草,当狼群接近时,有一只鹿突然尾巴停止摆动,然后向水平方向伸出,最后竖起尾巴,露出肛门周围的白色后盾,拔腿就跑,其余的鹿看到白色的肛门后盾,立即竖起尾巴跟着为首的鹿逃跑。
在逃跑的途中,一只跛脚的鹿终于掉队了,狼群嚎叫着抢食猎物,你争我夺,相互厮杀。
合作交流:(1)狼群追捕鹿群是一种什么行为?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
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有什么意义?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
有利于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
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答案:是,因为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的相互攻击或争斗,该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攻击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伤害,争斗一方表示屈服,另一方则停止攻击。
(1)取食行为包括获取食物和处理食物的活动,发生在不同种动物之间。
动物行为的类型

动物的行为
爬 行
奔 跑 发 出 声 音
飞 行 改 变 体 色
游 泳 注 目 凝 视
觅 食
繁 殖
攻 击
防 御
竖 起 耳 朵
静 立 不 动
鸟儿在干什么?
津津有味
狮子扑食
以上都是动物在觅食,哪什么是动 物的觅食行为呢?
•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指动物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生 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蝗虫在偷欢
母爱
孔雀在炫耀
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主 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 交配、孵卵、哺育等。
繁殖行为的意义: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 有利于种群的繁盛。
雁南飞
我们要回家
节律行为:
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行成了 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出昼夜、 季节和潮汐节律的活动,叫做节律行为。
节律行为
下列属于动物行为吗
1.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 2.狼捕鹿,鹿奔跑
(繁殖行为)
(觅食行为,防御行为)
3.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防御行为) 4.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 5.小狗吃奶
(X)
(繁殖行为)
(节律行为) 6.红尊鱼回溪流里产卵
7.冬季鸟类回南方过冬 (节律行为)
它俩在做啥?
我是花吗?
别惹我!
臭死你
喷涌而出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 配偶、领域或巢穴而相互攻击。
防御行为:
防御行为就是动物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区别:
1、攻击行为是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而防御行为一般是发生在不同 种动物之间 2、攻击行为双方争斗虽然相当激烈,但很少受到致死性伤害。而 防御行为有可能被敌害致死。
动物行为学

这些情况说明:雌性动物没有竞争的必要;相反,它有足够的雄性资 源供其选择。
④ 通常,等级高的雄性动物总是优先 与雌性交配。 如大西洋的一种象海豹,根据斗争的 胜负把它们编成1~10的顺序。经过统 计它们的交配次数,No.1交配次数最 多,以下依次递减。
案例:猕猴和狒狒
猴群内的争吵惹恼了有权势的雄猴时,先是长长地狠狠地盯着闹事的猴 子,若不足以平息风波时,便绷紧头皮,缩紧双耳,瞪大眼睛,这种姿 态是战斗前的准备——实际上是一种威胁的表情。
表情上的威胁仍无济于事,身 居领导地位的猴子便站起来, 全身绷紧,脖子上的毛也竖立 起来,若是狒狒,它会发出咕 咕浓浓的声音,并向前走几步, 用手掌在地上威胁地拍打几下, 然后再向前走几步。最后,若 对方还未屈服,就会追过去, 抓住闹事者,只是把它按倒在 地,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
△ 生活在非洲的一种夜鹰,到繁殖季节,雄鸟两翅膀各长出一根长 60厘米的羽干,斜竖在身体后方,交尾后立即折断……。(夜鹭的饰 羽等)。
★ 通过听觉,“求偶鸣叫” △ 昆虫的鸣叫 :蟋蟀等。 △ 鸟类的鸣叫:布谷鸟等。 △ 雄蚊对雌蚊飞行发出的低频声波特别敏感。 △ 两栖类鸣叫:青蛙等。
⑵占据领域 雄性动物在没有取得领地时很难得到雌性的青睐。
速出现逃避反应; 某些鱼类,当鱼群中某一个体受伤后也能产生警戒的化学物质。
3、繁殖行为 繁殖行为:动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异性识别、
占据领域、求偶、交配、孵卵、育雏等。 补充: ① 性行为:一切有关实现交配生殖行为都是性行为。
② 性选择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指出:性选择是个体之间,主要是雄性个体间为取得和异性交
第二节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教材分析:《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16章《动物的行为》的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认识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是本课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教师若能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教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按自己思维发展的特点去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节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新北师大生物八上课件:动物的取食行为、攻击行为、领域行为、防御行为

二、攻击行为
1.概念: 同种 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 食物 、 配偶 、领域
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的行为。 2.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 致命 伤害。
三、领域行为 1.概念: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动物生存的 领域 。
2.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使用姿态、 气味 、 鸣叫 等方式警告周围的
答案:取食行为。
(2)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 行为有什么意义? 答案:鹿发现敌害后,为首的鹿先露出白色的肛门后盾是防御行为。有利于 鹿躲避狼的捕杀,保护了自己。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是十 分重要的。
师生互动:狼群为争夺猎物互相厮杀,这种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为什么?成“百年潮,中国梦”几个字,妈不相信。小明就用糖汁在地上写下这
几个字,奇迹出现了,蚂蚁真的排列成了“百年潮,中国梦”。小明是利用
了蚂蚁的( B )
A.攻击行为
B.取食行为
C.防御行为
D.领域行为
2.(2018贵港)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判断,“乌贼喷墨汁”属于( C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典例】 下列例子中,属于攻击行为的是( ) A.椿象(俗称“打屁虫”)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 B.猫吃垃圾桶里的鱼骨 C.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 D.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
思路分析:椿象被捉时,会突然喷出有恶臭的液体,是动物的防御行为;猫吃 鱼骨属于动物的取食行为;食蛋蛇遇敌时盘成塔形,头部作出攻击状是动物 的防御行为;雄山鸡赶走进入自己巢区内的其他雄山鸡是发生在同种动物之 间的攻击行为。 答案:C
动物。 3.意义:利于动物 取食 、 繁殖 和抚育后代。
探索动物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攻击和防御行为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攻击和防御行为可能影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而影响种群的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
添加标题
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种群数量的波动。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物种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攻击和防御行为对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攻击和防御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攻击和防御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Part Four
攻击和防御行为的生态影响
对物种生存的影响
攻击和防御行为有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减少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添加标题
攻击和防御行为可以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
自我保护:当动物感到受到威胁或受到攻击时,会采取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繁殖行为:在繁殖季节,动物为了争夺配偶或领地,可能会采取攻击行为。
争夺资源: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水源、配偶等资源,可能会发生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进化意义
争夺资源:攻击行为有助于动物争夺食物、领地和配偶等资源,提高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机会。
防御行为的触发机制
感知威胁:动物通过感知器官察觉到威胁,如天敌的出现。
判断威胁:动物根据威胁的性质和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采取防御行为。
准备防御:动物在判断需要采取防御行为后,会进入准备状态,如摆出特定的姿势或发出警告信号。
实施防御:动物采取具体的防御行为,如逃跑、伪装、攻击等。
防御行为的进化意义
防御行为是动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有助于生存和繁衍。
动物的行为

1、先天性行为。 2、动物的学习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行为: 由动物的遗传因 素所决定的。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部的一个小 城附近,一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 孩。这两个女孩,大的有七、八岁,起名为卡玛 娜,她后来活到了十七岁;小的不到两岁,救下 后不到一年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喜欢用四 肢爬行,白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 狼一样嚎叫,四处游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 特征都和狼很相像:嗅觉灵敏,牙齿尖利,喜欢 吃生肉,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 大致相当于三岁半的儿童。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 学习行为: 上,通过环境因素 的作用,由生活经 验和学习获得的。
蜘 蛛 结 网
鸟类迁徙
鱼类觅食
一只失去雏鸟的 美国红雀,总是给养 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 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 的昆虫,就像喂自己 的雏鸟一样,一连喂 了好几个星期。 红雀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 为还是后天性行为?
大山雀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 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社群行为 有 何 意 义 ?
白蚁的群 体生活
狒狒的群体生活
1.“首领”雄狒狒 2.“下级”雄狒狒 3.雌狒狒 4.幼狒狒
群体内部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 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哺乳动物存
在明显的等级。
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它们利用 声音、形体的姿态、动作及气味
1、狼孩的这种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 为?2、你对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使学生了解动物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重点
动物攻击行为的概念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结合谈话法。
教学准备
“鸟的占区炫耀”(自绘);“动物的拟态”挂图;雄百灵鸟两只;甲虫若干只。
教学建议
电化教学手段完备的学校,可在课前录辑教材中需要的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录象带。
但未经选择、编排的一般野生动物内容的录象带不宜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以免冲击本节课的正规教学内容。
没有电化教学设备时,除尽量利用教材中的彩图、插图、现有的挂图、模型、标本外、可尽量利用校园内外的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更生动的感性认识。
百灵鸟是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的野生留鸟,在其他地区是常见的笼养鸟。
可准备两只雄百灵鸟,分别养在两个笼子里。
雄百灵鸟在发情期有互相攻击的行为,在春季,两只雄百灵鸟隔着笼子便会发生攻击行为,课堂演示效果较好。
本节教学进度如果在6月下旬,百灵鸟的攻击行为稍差,若两笼靠近没有发生攻击行为,可以把两只雄鸟放进一个笼子,攻击行为仍然可以发生。
昆虫的假死现象是动物防御行为的一种方式,是直观教学简单易行的方法,可相继把甲虫从高处摔到玻璃水槽中,效果很明显。
使用谈话法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走题,教师应积极引导,使谈话的内容始终围绕课堂教学。
学生不熟悉或答不出的内容由教师讲述。
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在生物学上有着积极意义,教材中没有涉及,老师可以简要地讲述一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2.研究动物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讲述新课:
引言:上节课布置了观察动物行为的作业,哪位同学观察到了有趣的动物行为,举一例向大家说说。
只要求两三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观察,时间约用三四分钟。
同学们观察的现象都是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多种,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一、攻击行为
两只同种的动物在一起,或是一群同种动物在一起,一般情况都能和睦相处。
但有的也会争斗起来,而且争得难解难分,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你们见过同种动物发生争斗的事吗?
学生可能见过的同种动物争斗有狗打架、斗蟋蟀、斗鸡、羊相抵、牛相顶和猴子互相追打。
教师:这里有两只百灵鸟,都是雄性,它们在繁殖季节就有互相争斗的行为。
平时,一个笼子只能养一只雄百灵鸟,现在把它们放在一起(两笼靠近或放入一个笼子),你们注意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雄百灵鸟互相攻击。
教师: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动物攻击行为。
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
请看挂图(示两只羚羊的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公羚羊在争斗,表现的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羚羊是草食动物,长犄角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一旦受到猛兽追捕时,自卫的方式也只是奔跑。
羚羊的长角原来是在繁殖期雄性个体之间用来争夺雌性个体的。
请再看挂图(示象海豹在争斗),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两只雄象海豹在战斗,表现的也是动物的攻击行为。
教师:象海豹是生活在北极的一种大型海生哺乳动物,繁殖期爬到陆地上来,雄象海豹先在海滩上占据一块“领地”,只允许雌象海豹进入,而且来者不拒,通常可以聚集20只或者更多。
但是不允许另外的雄象海豹侵入,一旦两只雄象海豹相遇,就会发生争斗。
包括大声吼叫和嘶咬,直到一方退去为止,战胜者与全部雌象海豹组成一雄多雌的家庭。
狗一般不会为了争夺异性而争斗,狗为什么要打架呢?
学生:为了争夺食物。
教师:两只雄蟋蟀放在一个罐里往往会发生争斗,罐里既没有食物,又没有异性,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大概是为了争夺地盘吧。
(教师补充、肯定。
)
教师:前面提到的都是动物的攻击行为,动物的攻击行为发生在什么动物之间?
学生:发生在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
教师: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攻击行为?
学生: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或生存的领地。
教师: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
学生会提出诸如老鹰抓小鸡、猫捉老鼠及蛇追人等动物的攻击行为。
学生如不提出,教师可引出话题加以解释: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攻
击或战斗;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则属于捕食行为、防御行为或其他类型的行为。
教师:同种动物个体互相残杀,对那种动物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学生齐答:有害。
教师:不完全对。
同种动物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
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
动物的攻击行为还可以举几个实例:
一群蜜蜂中为什么一般只有一个蜂王,怎么做到的呢?最先孵化出来的蜂王用螫针把其他封闭的王台刺破,工蜂发觉后便把里面正在发育的蜂王咬死,扔出蜂箱;青蛙的蝌蚪能从肠道排出一种有毒的物质,在蝌蚪密集的池塘里,有毒的物质积累多了,会抑制其他蝌蚪的生长发育,增加死亡率。
教师:动物的攻击行为,有的是直接攻击对方的肉体;有的不是直接攻击肉体,而是装腔作势.向对方表示出恐吓、驱逐等动作或声音,请同学们举几个实例。
学生可以举出:两只猫呲牙咧嘴,弓起身子,并不扑向对方。
狗在吃独食时,如果这时再走来一只狗,它会发出一种恐吓声音,不允许后来的狗靠近。
教师:许多种猛兽都会散发一种特殊的气味或发出特别的叫声,同种的雄性个体闻到或听到便避开这个区域。
鸟类筑巢、占区行为也属于这方面的实例。
演示挂图:鸟的占区炫耀。
许多单独生活的雄鸟都有筑巢、占区行为,站在高枝上叫个不停,或在几棵树之间盘旋飞翔,占领地盘。
其他雄鸟不得侵入,雌鸟可前来交尾和产蛋。
请问以上这些实例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这些动物都不是直接攻击对方肉体。
教师: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行为还有一个特点,尽管争斗得十分激烈,双方的身体一般很少受到创伤。
如两只雄羚羊或雄鹿争斗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一方表示出屈服的样子,不敢靠近战胜的一方或者走开。
但有的种类也有打得头破血流的,如鸡、狗、猴、象海豹等。
二、防御行为
动物除表现出主动的攻击行为外,同时还具有保护自身、防御敌害的行为。
请举几个实例。
学生可举出的实例:雁群休息时,有一两只担任守卫;蜂箱有工蜂守卫;蚁窝有兵蚁守卫;昆虫的假死;母狗护卫小狗等。
教师:动物的防御行为经常发生,容易观察到,请看另外一些实例。
演示挂图:动物的拟态。
这幅图里画着3只昆虫,有幼虫、有成虫,你们看得出来吗?
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辨认昆虫。
教师:尺蠖的形态、体色很像一段树枝;竹节虫的形态、体色很像竹枝;枯叶蝶的形
态体色更逼真了,不但外形、颜色像一片枯叶,翅上还有叶脉和枯叶上残破的孔。
这是动物对植物的模拟;也有的动物模拟动物和植物模拟动物或某种生物模拟其他物体。
更多的生物体色和环境相一致。
拟态和保护色使动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动物的防御行为。
我们学习过乌贼的生活习性,请说一说乌贼的防御行为。
学生:乌贼身体里有墨囊,墨囊里有墨汁,遇到敌害时放出墨汁,周围的海水染黑了,自己可以逃脱。
教师:乌贼的行为像是过去战场上放的烟幕弹。
黄鼬的防御行为是什么呢?
学生:黄鼬可放出臭气。
教师:我这里有几只甲虫,看看它们有什么防御行为?
一只一只出示甲虫,从高处摔下,出现假死。
学生:昆虫会装死,是防御行为。
教师:请看鹰与乌鸦图。
图中表现了动物的什么行为?
学生:鹰准备捕食乌鸦,这是捕食行为。
乌鸦群高声鸣叫,把鹰吓退,这是防御行为。
教师:许多种鸟都有通过鸣叫达到防御作用的自卫行为。
母鸡对刚孵出的小鸡关怀备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发出“咯、咯、咯”的警觉叫声,提醒小鸡注意隐蔽。
小结:
1.两只蟋蟀在争斗,其中一只被对方咬断了一条腿,这是动物的什么行为,为什么?2.当一只野兔发现天空中有鹰在盘旋,立即奔向洞穴,这又是什么行为,为什么?教师:每一种动物都有求生和延续种族的本能。
没有攻击行为动物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食物和占据空间,就不能保证种族健康、强盛地繁衍。
没有防御行为就不能保证个体的生存。
所以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对任何一种动物来说都是必不时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