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诗歌鉴赏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 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 诗歌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 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赏析正确。
C.这首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愁绪,诗人所描绘的景物也不是家乡的景物,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高中

新诗鉴赏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哪首新诗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作品?A. 《再别康桥》B. 《雨巷》C. 《静夜思》D. 《登鹳雀楼》答案:A2.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徐志摩D. 王之涣答案:C二、填空题3. 现代诗人_________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再别康桥》广为流传。
答案:徐志摩4. 请填写《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诗:“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_________。
”答案:荡漾三、简答题5. 简述《再别康桥》一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主题思想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青春流逝的感慨。
诗中通过对康桥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曾经留学生活的回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四、分析题6. 请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运用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再别康桥》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金柳”、“夕阳”、“云彩”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也隐喻了诗人对青春、爱情和理想的美好回忆。
诗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伤。
五、写作题7. 以“青春”为主题,写一首现代诗,不少于10行。
答案:[此处答案由考生根据个人理解和创作能力自行完成]六、翻译题8. 将《再别康桥》中的以下诗句翻译成英文。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答案:[此处答案由考生根据个人翻译能力自行完成]七、论述题9. 论述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主要区别在于新诗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和韵律限制,更加自由灵活。
在内容上,新诗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而古典诗歌则多以抒发对国家、民族的情怀或描写自然景观为主。
八、综合题10. 阅读以下新诗《青春》,并回答以下问题:“青春是一匹野马,奔跑在无边的草原上,青春是一股清泉,流淌在心田的深处,青春是一首歌,唱响在生命的舞台上,青春是一幅画,描绘着梦想的轮廓。
现代诗歌赏析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一、阅读《美丽的夜雨》完成题目像轻声到来的客人打开啤酒吧,欢迎于是,泡沫,水珠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美丽的夜雨辛勤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美丽的夜雨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把雨丝蒸酿成了蜜美丽的夜像拉着小提琴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把明天更甜的生活飘进孩子的梦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这些喻体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3、面对美丽的夜雨,你有什么体验?请用几行小诗展示你的体验。
阅读《秋晨》(于赓虞)完成题目: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1、这首诗分为两节,请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2、“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中的“你”是指,“你已复活”中的“你”是指3、“星霜漫天”突出了,“圣水难洗”说明了4、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思路是怎样的,他要表达怎样的情怀?5、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我爱听人家把星叫做星星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小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四、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城春草木深3.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春风吹又生4.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把酒问青天5.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的下一句是_________。
答案:浓睡不消残酒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王勃答案:B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张九龄D. 王维答案:C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王安石D. 苏轼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此句意象宏大,以黄河之水比喻人生如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感慨。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如何表达对贫苦人民的同情?答案: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以及对风雨中无家可归者的同情,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关怀。
3. 请解释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意境。
答案:此句描绘了雨后山中清新宁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如何通过“昨夜雨疏风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答案:诗人通过描写昨夜风雨的景象,隐喻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川江号子》一、积累运用1.读写下列词语呼号万丈断崖百舸争流震荡沉默无声凶猛沥血2.文学常识填空: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50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二、阅读鉴赏㈠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支桨四个人;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注:本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
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
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
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
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全套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全套及答案模块综合测评(一)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李智福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2020届现代诗鉴赏--2

二、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 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 语言形象。有人说:“意象的本质是‘意’和‘象’的结合,主客观的交汇”。诗人不仅要用意象来 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例如:
形象地表现了包含着热切等待和深切希望的思念。(3 分)
“夕阳”是一天的终了,希望的落空,“遥遥的注目”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3 分)
17.表现了东方民族的含蓄内敛的性格特点。(1 分)虽然思念如“重洋”一样深厚,情感
像海洋一样奔腾,但是表现出来的只是一点细微的举动。(2 分)
18.第三节表达了深沉缠绵辽远悠长的思念深藏在人们的内心的意思。(2 分)
参考答案 9.D 10.D 三、(1999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和谐。
1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 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
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 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 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 年 11 月 17 日) 《我爱这土地》的“意”是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由此,诗人选取了四个“象”:土地、河 流、风和黎明。“意”和“象”连接的媒介便是“鸟”,即诗人自己,“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 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1999 年全国高考第 10 题 D 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 ‘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即为赏析不当的一项。 2000 年全国高考第 10 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与此题如出一辙,要求考生选出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答案为 D:‘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三明“虚”“实” 社会生活广阔无限,诗人不可能把它全部写到作品中去。诗人往往用 “实”来表现“虚”,或用“虚”来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普遍运用的一条 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如果只写“虚”,就显得抽 象、干巴,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垛、死寂,缺乏生气,即如北宋范仲淹所说 的“虚者枯,实者寒”,故诗歌的创作,要讲究虚实相生,相互映衬。如: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九三七年春(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1)艾青诗选(2)C(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
《川江号子》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呼号万丈断崖百舸争流震荡沉默无声凶猛沥血
2.文学常识填空:
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50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
二、阅读鉴赏
㈠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
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
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
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
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向上游去的货船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看得见的
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用雾巾遮住颜脸,
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1957年
5.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有相同情感色彩的意象?它们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意蕴?5.①浓雾、沉重的橹声,纤夫,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斑斑红泪②这些意象都传递出一种现实中的沉重、艰难的感觉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与《川江号子》一诗有何异同?
6.相同点:都刻画了江上劳动者的形象,都有一份悲凉的意味。
不同点:①《川江号子》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为一体,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②《雾中汉水》则主要塑造了寒冬时节仍在艰难、疲惫跋涉的纤夫形象,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痛苦、曲折艰难的慨叹。
三、表达交流
7.“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今中外,历史上不乏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个例子,简要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7.参考示例:①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即使会遭遇打击、挫折,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精神。
②比如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他生性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由于直言犯上,在官场上屡遭贬斥。
别人劝他少说话,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他却认为宁可为“鸣”而死,也不要沉默无声的苟且偷生。
我认为像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他们“沥血歌唱”出的声音对这个世界来说如同警钟,这个世界需要这种固执的、真正有勇气的人,这种不惜以身殉道的精神,十分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