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关于仿生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资料

合集下载

仿生设计文献阅读

仿生设计文献阅读

仿生设计文献阅读仿生设计(bionic design)是将生物学科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一种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

仿生设计目的在于创造出优异的功能性和性能表现,有助于保护环境、减轻能源消耗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三篇与仿生设计相关的文献,分别是“仿生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领域的应用”,“低温环境下微生物耐受机制研究对仿生设计的启示”和“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一、仿生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领域的应用这篇文献主要介绍了仿生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领域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装备是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撑,而仿生设计则是前沿先进的设计理念。

文献中提到,仿生设计可从生物学中学习和提取它们表现出来的性能、功能和结构;还可以发现问题解决所需的设计原则、规律和方法。

其次,文献介绍了仿生设计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例如在机器人领域,仿生设计可以帮助制造仿生机器人,其形态和行为可以与生物体有效地相似。

在机械结构设计中,仿生设计可综合考虑刚度、强度、重量和可靠性等各方面因素。

此外,在流体传动系统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构建出比较复杂的流动器件,如仿鹰羽的风力发电装置。

通过这些研究,仿生设计在机械制造装备领域的应用将会推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低温环境下微生物耐受机制研究对仿生设计的启示文献主要介绍了低温环境下微生物耐受机制,探讨了仿生设计中的新思路和创新设计。

低温是一种常见的极限环境,个别微生物却能在极端低温度下生存,同时能够维持正常生物学活动。

这个文献将探讨微生物生存的秘密,以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首先,文献介绍了微生物的保护机制,这些机制可以使微生物在低温环境中生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生物体系的损害。

例如,有些微生物可以改变细胞膜成分、增加细胞防御性物质的积累,以及采用某些代谢方式来提高它们的适应性。

这些机制都可以为仿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创新。

三、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这篇文献主要介绍了仿生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

而仿生学作为一种借鉴自然界生物特性的方法,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分析仿生学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仿生学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1. 生物形态的借鉴仿生学通过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特征,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

在生态建筑中,可以借鉴生物的形态,如鸟巢、蜂巢等自然建筑的形态,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

例如,鸟巢形态的体育馆,其独特的外观既体现了仿生学的应用,又为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赛环境。

2. 生物结构的借鉴生物体的结构往往具有独特的力学性能和适应性,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启示。

在生态建筑中,可以借鉴生物的结构特点,如蜘蛛网、贝壳等,将其运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这些结构还可以为建筑提供良好的保温、隔热等性能,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

3. 生物功能的模拟生物体具有各种功能,如自洁、自修复等,这些功能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在生态建筑中,可以模拟生物的功能特点,如采用自洁材料、自修复结构等,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采用仿生荷叶自洁材料,使建筑表面不易沾染污垢,降低了清洁成本。

三、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实践案例以某生态住宅小区为例,该小区的建筑设计采用了仿生学的理念。

设计师借鉴了蜂巢的结构特点,将住宅设计成蜂巢形态,使得每栋住宅都能够充分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同时,建筑外观采用了自洁材料和自修复结构,降低了维护成本。

此外,小区内的植被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考虑了仿生学的原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尽管仿生学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如何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建筑的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真正的创新设计是一个难题。

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第一篇: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仿生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摘要:仿生材料是材料学科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介绍了环境材料的研究现状,指出环境材料的合理应用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仿生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净化环境的观点介绍了仿生材料材料的主要研究研究现状及其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并展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材料和系统的构思。

关键词:仿生材料、环境材料、环境保护前言:材料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资源来制造成有用物件的物质[1],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科学家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定义为关于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与其性能及使用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开发及应用的科学[2]。

长期以来,材料的生产—使用—废弃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提取资源,再大量地将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之中的恶性循环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材料设计时很少注意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此恶性循环的承受能力。

基于此,曾汉民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设计与自然资源密切关系的模式[3],它充分反映出材料的设计、应用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协调。

他认为化学组成、物理结构是材料的2个基本要素,决定了材料的性质、使用性能和制备工艺。

同时,这些因素与环境及资源都紧密相关且相互作用。

所谓生态材料(eeomaterials)系指从生态学角度构思与环境协调的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消耗急速增加,大量废弃物及有害物的排出,使周围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

21世纪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为了解决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问题,必定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中反映环境意识[4]。

在环境材料中有一类是仿生材料,它指模仿生物的各种特点或特性而开发的材料。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动物与植物,他们都属于生物的范畴。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理想的无机或有机材料通过组合而形成,例如能够跳动80年都不停止的人类心脏,几乎不发热量的冷血昆虫。

【生物】有关环境保护文献综述

【生物】有关环境保护文献综述

【关键字】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生物科学200903班李双红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而环境生物技术以其独特的环保性和实用性的特征,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生物技术环境污染前言: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保守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1]。

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从而提高环境质量,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工业“三废”、城市汽车尾气以及饮用水的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还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人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

因此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是当前摆在面前十分严峻的问题,许多保守的环保工艺处理技术已不能适应现在环保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环保治理方式。

而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以其众多的优点,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了环境保护处理过程当中。

一、我国现在环境面临的现状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工业化学污染、农用化肥及农药污染、水资源严重短缺、饮用水源遭到污染情况严重、土地沙漠化趋势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大量流失、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珍稀物种动植物灭绝等等[3]。

这些问题都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必须得到我们的重视。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生态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领域的一大重要发展方向。

仿生学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通过分析仿生学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阐述其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二、仿生学与生态建筑的关系仿生学,作为一门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从生物体的结构、功能、生长及演化过程中寻找启示,为解决工程技术和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生态建筑领域,仿生学的应用能够从自然界获取灵感,创造出更加生态、宜居的建筑。

例如,从昆虫、贝壳、鸟类等生物体中汲取设计灵感,将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等目的。

三、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应用1. 仿生结构设计: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借鉴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如蜂巢的六边形结构、蜘蛛网的编织方式等,将其运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这些结构还能有效利用自然光和风力等资源,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

2. 仿生材料应用: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材料,如贝壳的珍珠层、蜘蛛丝等。

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以运用于生态建筑中,如作为建筑的外墙材料或内部装饰材料,提高建筑的环保性能和舒适度。

3. 仿生环境调控:通过对生物体环境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借鉴其自适应、自调节的特点,运用在建筑环境中。

例如,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通过光触媒等材料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和氧气载体材料上供人们利用;或借鉴鸟类的自我调节温度系统原理在建筑上使用气候适应技术。

四、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优势与挑战优势:1. 灵感丰富:自然界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使得生态建筑的设计具有多样性、创新性。

2. 可持续性:仿生学的研究使生态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适应性强:借鉴生物体的自适应和自调节特点,使得生态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仿生学应用综述

仿生学应用综述

仿生学应用综述仿生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人们研究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工作原理,并根据这些原理发明出新的设备和工具,创造出适用于生产,学习和生活的先进技术。

某些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

例如关于信息接受(感觉功能)、信息传递(神经功能)、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

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仿生学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对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下就是一些精彩的案例。

我们学校以纺织专业著称,而一种好的纺织材料是大家都追求的。

在这方面,科学家也进行过研究。

比如,蜘蛛丝仿生材料概述及应用采用仿生学原理, 设计、合成并制备新型仿生材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天然蜘蛛丝是一种生物蛋白弹性体纤维, 具有高比强度(约为钢铁的5倍)、优异弹性(约为芳纶的10倍)和坚韧性(断裂能为所有纤维中最高), 为自然界产生最好的结构和功能材料之一, 它在航空航天、军事、建筑及医学等领域表现出广阔应用前景.受自然界蜘蛛丝启发, 天然蜘蛛丝仿生材料的研究迎来了机遇, 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许多新颖的仿生设计方法。

1.材料学院无机非1302班武艳琪1310220226。

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也会成为仿生学的应用。

比如小小的苍蝇。

苍蝇为人类做出了的伟大的贡献。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仿生技术应用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仿生技术应用

生态环境研究中的仿生技术应用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借鉴自然界,探索并应用自然界的各种规律,以解决人类自身所遇到的问题。

而仿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借鉴自然界中寻找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许多新的科技。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仿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仿生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1.仿生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在其中使用植物等天然材料,能有效去除污染物,但受天气因素、植物种类等影响较大。

仿生材料通过对自然湿地的规律研究,对水流、污染物的去除有着更好的效果,例如在水稻田中研究出的足叶草叶子表面的微结构,使其表面能够快速地吸附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介质等有害物质,提高了净水效果。

2.仿生生物在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生态修复中,出现了生态修复种材料,生如生态植物,其原理就是利用植物吸附养分,提高水质。

而仿生技术在设计新材料时也考虑了这一原理,例如水体净化材料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仿生材料,模仿了水虎鱼、麦穗虫等生物,其表面纤维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去除水中重金属和化学污染物。

二、仿生技术在空气治理中的应用1.仿生产生氧器植物是生产氧气的重要生物,仿生学中研究出了仿生产生氧器,通过模拟植物吸氧的机制,能够快速地将外界氧气转换为纯净氧气,溶于周围环境中,改善室内外空气质量。

2.仿生光触媒材料光触媒是一种新型的空气污染物处理材料,可以分解有害化学物质,清除室内外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品质。

仿生光触媒材料是利用仿生学的方法,将自然光合作用、光响应抗菌等原理引进材料设计,达到更高效、更持久、更节能的污染物降解效果,例如仿生菌胶光触媒材料,综合了菌体与胶体两者的优点,其分解污染物的效果要比单用菌体、单用胶体更高效。

三、仿生技术在地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1.仿生防治沙漠化沙漠化是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仿生技术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2024年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范文

《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领域的研究热点。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分析其重要性、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重要性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仿生设计,可以将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势引入建筑领域,提高建筑的生态环境适应性。

其次,仿生设计有助于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此外,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还能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三、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现状目前,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结构和功能,如鸟巢、蜘蛛网、蜂巢等,从中获取灵感,将其应用于建筑设计中。

另一方面,研究者还借助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等手段,对生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进行模拟和优化,以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在实践方面,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了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与应用。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德国的“森林之家”等建筑都是仿生设计的典型案例。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功能,还能有效地适应自然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四、生态建筑仿生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生态建筑的仿生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首先,研究者需要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的生态环境适应性及其机理。

其次,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模拟和优化,以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此外,还需要运用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建筑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进行评估和优化。

在技术方面,仿生设计需要运用先进的建筑设计软件、材料技术和施工工艺等。

例如,利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可以实现对生物结构的模拟和优化;利用建筑设计软件,可以实现对生物功能的模拟和优化,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红鹰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所在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班级12环艺(1)班姓名项征、曾晓敏、吴煌、严依琳学号1251100528、1251120602、1251120528、1251120534 指导教师王鹏合作导师2015年9 月24 日关于仿生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摘要:仿生技术是物与自然的一种深化和融合,从大自然中汲取美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它能提高我们生活的内容、质量,是尊重自然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地另一种方式,在全球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匮乏的今天,更彰显了仿生设计的意义和分量。

关键词:仿生环境设计海洋馆一、仿生设计的概念仿生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仿生设计通过具体可感可知的坚实物质形态,模仿流线型运动、有机形态等,创造出亲近自然、充满人性味道的产品、建筑。

仿生设计也注重机械和形态特征的研究,注重节能新材料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了许多可用于设计的经验教训。

因此在概念创新的环境设计中采用生物研究,一定要考虑可持续的设计原则。

仿生设计——这一特殊的设计手段,仿佛给放松和宁静的环境,注入了一道“魂”,使环境更加灵动、充满活力,引人注目。

二、仿生设计的优势及价值在建筑仿生设计中,功能仿生与形式仿生是最常见的。

它从自然生命和物质中汲取灵感,使建筑布局更具新意,外型或内部构造呈现出非凡的亲和力。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从蟹壳中获取无穷灵感,设计了闻名于世的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的平面呈现出模拟人的耳朵的形态,它也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基督教徒的祈祷。

形式上的仿生设计就更多了。

如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在巴塞罗纳设计了许多明显具有动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隐喻着这座海滨城市战胜蛟龙的古老传说。

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与李兴刚合作完成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既像一个孕育生命的巢,又似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展示现代仿生设计的精美成果。

从来自世界各地著名设计师的精彩案例中,既可以看到建筑外形如何与环境和谐相融,内部构造与空间功能如何完美匹配,室内家具如何符合人体工程学,又能感受到内部装饰设计如何与建筑概念交相呼应的整体化设计。

这里的仿生设计不仅具有功能性,符合项目周边地理、气侯、光照等自然环境特征,同时也是非常具有美学特质的,观之使人赏心悦目,用之感受舒适畅达,并能触发更多灵感与想象。

在建筑环境领域,仿生主义思想催生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果实,一方面,在某些自然环境仍未被大量改变地区的建筑发展中,力求维护优秀乡土传统,保护原自然生态。

如英国爱德华.库里南事务所的阿伯丁郡史前中心,主体是覆土植草的圆锥体,上部厚重的土层使其形似天然山包,土层特有的隔热保温及保湿性能营造了展馆内稳定的小气候,外观则完全融入阿伯丁古朴的风景当中,展示了掩土建筑的生态潜力。

另一方面,在现代化大城市中,则利用高新技术以减少建筑耗能,降低资源浪费,以绿色景观或新奇造型造就都市的宜人环境。

如杨经文设计的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格思里高尔夫俱乐部,两个形状完全不同的翼能够在建筑周围产生风压,促进自然通风,创造健康舒适的的室内环境,而其本身奇异的造型也扮演了地标的角色。

罗杰斯设计的柏林奔驰办公楼对传统空间形态“合院”进行生态化演绎,建筑的窗户及屋顶能灵活开启和调整,使合院形成有效的通风,争取到最大的采光量,是节能的典范。

三、仿生设计在中国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仿生设计在古代中国的应用案例仿生设计在中国古代环境中的应用,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人仿效动物生活习性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

以及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民形式“窑洞”,与动物的巢穴类似,是在土崖边上挖掘洞穴,省时省力、冬暖夏凉,适合居住生活。

中国最早的古籍《河图》、《洛书》里就有较为系统成熟的对中国古代仿生的理论。

符号与简易图画在文字出现之前作为交流信息的媒介,中国环境仿生的理论支持就由此开始。

到春秋时期,中国哲学家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归根到底,人要从自然中学习。

而古代的风水理论也是一种环境分析理论,是对周围环境与地理进行研究,强调如何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使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在古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城市的建设中,人们就已经开始将仿生学理论应用于城市的选址、布局规划中,人们为了表达对自然环境的良好祝愿,通过特定的设计,使城市体现出某种事物形象,即“取象比类”的仿生设计学。

著名古村镇“宏村”具有先进的规划建造模式,的人工水系运用了动物的仿生学原理,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仿生的典范。

2.仿生设计在现代中国的应用案例中国现代环境艺术中,特别是建筑的仿生形式主要有一下几种类型:仿壳式、仿螺旋式、仿动植物纤维式、仿气泡式等。

(1)仿壳体式。

中国建筑业上人们对蛋壳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成效。

现代建筑师由蛋壳起源设计出了许多大型薄壳结构的优秀建筑作品。

例如,北京国家大剧院,半椭圆球形的建筑外形采用了壳体结构,屋面采用了钛金属板,外环绕着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各种通道及入口都设在水下,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十分坚固,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2)仿螺旋式。

自然界有很多有美丽的螺旋线的生物,螺旋形往往是建筑造型的母体,而建筑设计师常常运用螺的外形为设计元素。

新建的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

其高度超过附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建成后成为中国第一高楼及世界第三高楼。

(3)仿纤维式。

大部分生物体都由纤维和细胞构成,人们受到这种纤维结构有独特的受拉特性启发,创造了特殊结构的索网结构。

当初,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在外观设计中即充分运用了钢结构和膜结构,6个“阳光谷”共有1万多个钢结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4到6个杆相交,使得整个建筑造型受力均匀,在整个世博会场的景观中起到了标志性作用,而且在形式上,有很强的节奏感、方向性。

(4)仿气泡式。

人们根据动植物的细胞内充满的液体或气体会对细胞壁产生一定的压力,胀压原理,设计出许多别致一格的充气、充液结构的建筑。

例如著名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全新、环保的外表皮模仿了生物的机理。

“方盒子”包裹上了一层建筑外皮,上面布满了酷似水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表面覆盖的ETFE膜又赋予了建筑冰晶状的外貌,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受,轮廓和外观变得柔和,水的神韵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四、仿生设计在国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建筑形态的仿生最常见的仿生方式,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生物的形态进行模仿,从而创造出体貌多变的建筑形态。

在建筑形态仿生上最为有趣的是墨西哥一座名叫“鹦鹉螺小屋”的仿生建筑。

这个建筑把现实生活中的鹦鹉螺放大,建造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之中,一面巨大的镶嵌着彩色玻璃的大墙加上一个螺旋梯,让居住者感觉身处在贝壳之中,体验独特的蜗居感受。

除了建筑形态的仿生,结构仿生也是各大设计师所热爱的仿生形式。

结构仿生是从自然界汲取了灵感,从而实现建筑力学、结构、材料性能等多方面的仿生。

对生物结构形态的研究是实现这些仿生要求的有效途径。

以动植物、、微生物、人类自身等为原型,通过考察自然的选择和优化规律提取出原型中的结构体系来为新建筑结构提供合理的外形。

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性质,将其应用于建筑整体的结构力学之中。

结构仿生有薄壳形态、骨架形态、网状形态、杆茎形态、树状形态、气膜形态、晶体形态等。

生活中较常见的有薄壳形态和骨架形态。

薄壳形态的仿生主要来自于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等,都是一种曲度均匀、之地轻巧的“薄壳结构”。

这种“薄壳结构”表面虽然很薄,但是非常耐压。

壳体结构的强度和硬度主要是利用了其几何形体的特性,把受力均匀地分散到壳体的各个部分,以很小的厚度承受很大的重量,这就是“薄壳结构”的特点。

建造于1959年的巴黎国家工业与技术中心陈列馆是薄壳结构建筑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巨大的白色壳体平面呈三角形状,每边跨度达218米,高48米,总的建筑使用面积达到90000平方米。

建筑屋顶采用了分段预制的双层双曲薄壳,两层钢筋混凝土借鉴了扇贝波纹的表面形态,使壳体的刚度大大增加,而它的总厚度只有12厘米结构效率显著,实现了用最少的材料建造最大使用空间的构想。

薄壳形态的建筑还有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意大利罗马小体育宫、里昂火车站大厅入口等。

骨架形态是动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适合生存环境的一种形态,而保持这种形态的骨骼系统在强度、硬度和稳定性等方面都是完美的。

骨架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公元前第5世纪,我国先半坡村和临潼姜寨村等地的遗迹中已有用树干、枝条等杆件构成的房屋骨架,之后逐渐发展形成了木构架、石构架、钢筋混凝土构架等。

骨架形态建筑中最为有趣的是由卡拉特拉瓦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的扩建工程。

设计师在展馆接待厅玻璃大窗外设计了遮阳层,遮阳片同机械动力装置相连可以启闭,建筑造型也随之改变。

当遮阳片开启到顶点时,所有遮阳金属杆的轮廓形成两道优美的弧线,犹如一只振翅高飞的巨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001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年度设计榜上,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被推举上了榜首:“这个建筑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一定是个绝色,别的建筑没法儿和它比肩而立的。

”五、仿生在海洋展览馆环境设计中的优势从海洋出现开始算起,至今已有几十亿年。

海洋可以说是所有生物的起源。

一项综合全球海域数据的调查报告中,已经登记的海洋鱼类有15304种,最终预计海洋鱼类大约有2万种。

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万种,预计实际数量是这个数字的10倍以上,即210万种。

如此多的海洋生物都有着其千变万化的形态,对于设计师而言,海洋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

海洋中的许多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与演变中,形成了一种实用的、合理的、完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并逐渐拥有了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本领,这些结构的形成都与其生存的环境、生活的习性密切关联。

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需要温情感,来缓解和慰藉人们痛苦和疲乏的心灵。

人类社会的进程离不开海洋,海洋世界中的生物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于海洋仿生源于海洋世界中的生物,因此也就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者和眷顾者。

如果在海洋展览馆的环境中运用仿生设计,可以使整个海洋馆从外观的设计到内部展区在美学价值上体现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形象生动活泼,极具科技感、时代感、温情感,不仅在愉悦、轻松地环境下宣传专业的海洋知识,又能让大家深切体会到身上应承担的一种责任,爱护家园、保护地球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