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全诗,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中的哲理,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课件2.教学视频3.诗歌手抄报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庐山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庐山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讨论。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教师逐句解析《题西林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哲理。

3.教师通过举例,将诗中的哲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哲理对生活的启示。

第五环节:诗歌背诵1.学生自由背诵《题西林壁》。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诗作,进行课堂分享。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背诵《题西林壁》。

2.结合诗中的哲理,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哲理理解是否到位?3.课堂讨论是否积极热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4.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感受诗中的哲理,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热爱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

古诗两首题xx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回忆导入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

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article/(1)对题目的理解;(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

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

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xx的真面目?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1、介绍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题:题写。

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组合作讨论)(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翻译古诗的大意。

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领会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

3. 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题西林壁》全文、生僻词语的解释、意象分析、修辞手法等。

2. 准备古诗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题西林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和韵律。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 讲解生僻词语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4. 翻译古诗学生合作探讨,翻译古诗的大意。

教师点评并讲解难点。

5.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6. 品析古诗主题思想学生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师点评并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7. 朗读和背诵学生跟读朗读音频,模仿语气和韵律。

教师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8. 课堂小结9.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朗读录音分享给家人,感受古诗的美。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

题西林壁教案详细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作者在庐山游玩时所感受到的自然景观和内心体验。

本章通过解析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引导学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对比等方法,深入解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在宋代文坛的地位。

2.2 创作背景讲述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第三章:诗文解析3.1 诗句解读逐句解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引导学生领会诗句所表达的自然景观和作者的情感。

3.2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题西林壁》的语言、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写作、表演等形式,表达对《题西林壁》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5.2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文学成就,提高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目标深化6.1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背诵并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掌握苏轼诗歌的基本艺术风格和文学地位。

6.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题西林壁》中的修辞手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学会将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节: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题西林壁》。

2.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作者、朝代等基本信息。

第二节:诗歌解析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2. 重点解析关键字词,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第三节: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句描绘的意境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第四节:艺术欣赏1. 教师展示《题西林壁》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析书法作品中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五节: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作业: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

2. 学生按要求进行创作,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题西林壁》。

2. 能够正确解析古诗,理解诗意。

3. 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情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4. 学会仿写古诗,提高创作能力。

第六节: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

2.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第七节:古诗鉴赏方法1. 教师介绍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诗。

第八节: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题西林壁》主题相关的古诗,供学生课后阅读。

2.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九节: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十节:课后作业2.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2.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4. 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

第十一节:古诗朗诵比赛1. 教师组织一场《题西林壁》古诗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准备朗诵稿,进行比赛,教师和其他同学担任评委,给予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

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article/
(1)对题目的理解;
(2)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

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

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
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

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

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五、欣赏: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