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常常出自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事件或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1. 画龙点睛: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在画龙(传说中的神兽)的眼睛上点上一笔。
这一笔非常关键,可以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灵气。
后来,人们把“点睛之笔”比喻为关键的一步或关键性的话语,就形成了成语“画龙点睛”。
它的意思是在结束时加上一笔关键的东西,使之更加完美。
2. 见义勇为: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国君周幽王喜欢美女西施,却被勾结的重臣蔡中负隅顽抗,不肯引见西施。
这时,一个叫孟凡由的士兵慧眼识珠,发现蔡中的不对劲,毅然站了出来替西施说情,被周幽王赏识,最终引见了西施。
成语“见义勇为”由此而来,意思是见到正义事物被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为其主持正义。
3. 铁杵成针: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华胥的作坊妇女,她日夜不停地用铁杵敲打着一块坚硬的玉石,为的是将这块石头磨成一根针。
虽然众人嘲笑她的愚蠢,但是华胥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铁杵成针”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目标。
4.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螳螂看到前面有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战车,它觉得自己有能力阻止这辆车的前进,于是伸出了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
最后,当然是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螳臂当车”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微不足道而自不量力。
5. 力不从心:古代有一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年轻时在军中表现出色,屡战屡胜。
但是后来,白起的身体渐渐衰弱,丧失了当年的战斗力。
尽管他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身体的不支使他无法如愿。
成语“力不从心”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不能达到愿望或者困惑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6. 天渊之别: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大臣叫子胥和子贡,他们的才能和人格截然不同。
20个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故事情节,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以下是20个常见成语及其故事和解释:1. 画龙点睛故事:相传古代有位画家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但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墨,瞬间龙焕发出生机。
解释:比喻在文章或艺术作品的关键处加以点染,使之更加生动深刻。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别人劝他不必多虑,他却认为这是大事。
解释:比喻无端地、不切实际地多虑多惧。
3. 指鹿为马故事:秦始皇时期,有人故意指着鹿说它是马,希望见风使舵,试探人心。
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4. 杀鸡儆猴故事:一位官员为了警告众猴子,就杀了一只鸡,猴子们都吓得不敢再犯错。
解释:用严惩少数人的错误来警告其他人。
5. 鹤立鸡群故事:鹤本身高洁孤傲,站在鸡群中显得格格不入。
解释:形容一个人在一群人中,因为过于出众而显得格格不入。
6.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7. 掩耳盗铃故事:有个人偷了别人的铃,把铃藏在耳朵底下,自以为没人听见了。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盖不了真相。
8. 纸上谈兵故事:战场上没有实际经验,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
解释:比喻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践经验。
9. 对牛弹琴故事:传说有个人对着牛弹琴,牛当然不会懂音乐。
解释:比喻对对方讲解、说明,而对方却不懂。
10. 狐假虎威故事:一只狐狸借用老虎的威势吓唬其他动物。
解释: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1. 亡羊补牢故事:羊跑掉了,主人赶紧修牢,以防止更多的羊跑掉。
解释:比喻为了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采取的补救措施。
12. 画蛇添足故事:有人画了一张蛇,又画了一只脚,以为足够完美,实际上画错了。
解释: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13. 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自己送上门来。
解释:比喻不做实际努力,只是幻想着奇迹出现。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

成语故事及解释50个简短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成语典故及解释

成语典故及解释成语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时间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解释篇一: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接着,他拉开弓,“唆”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
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
这一来,喝采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他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他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
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
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苏厉介绍的向白起讲了上面这个故事。
白起听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国的进攻。
有故事的成语

有故事的成语(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有故事的成语有故事的成语有故事的成语1【成语】:亡羊补牢【拼音】:wáng yáng bǔ láo【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50个成语故事

50个成语故事1、颐指气使成语故事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
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解释】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
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
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
2、舟中敌国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聪明贤能,就去投靠魏国,被任命魏军的统领,对付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乘船时说江山多美好。
吴起说如不施行仁政,那么共乘的小船上也会有敌国的存在,魏武侯赞同他的观点。
【解释】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
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3、问牛知马成语故事汉宣帝时期,颍川太守赵广汉十分聪明能干,治理地方军政事务很有一套办法,他叫家仆到牲口市场去买马,并告诉他先问狗、羊、牛价,然后再问马价,把价格进行比较就能够以合适的价钱购买了。
家仆十分佩服。
【释义】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4、醇酒美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
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
他中了秦王的反间计被魏王免职,他只好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
【释义】指酒色。
5、米珠薪桂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
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
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
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释义】珠:珍珠。
米贵得象珍珠,柴贵得象桂木。
形容物价昂贵,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6、好谋善断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
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
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

【导语】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下⾯是⽆忧考分享的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出奇制胜 齐泯王是个骄傲、喜欢享乐的⼈,因此⼈民⽣活得很苦,于是齐国的邻国——燕国便派⼤将联合另外⼏个国家⼀同进攻齐国。
齐国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都⽆⼼抗敌,⼠⽓也⾮常低落。
后来,他们看到燕兵**掳掠,想到国仇家恨,⼼⾥⾮常难过,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誓死抵抗。
燕军攻了⼏年,⼀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
即墨城中的守军知道⼤将⽥单是位⾜智多谋的勇⼠,也很擅于攻略,于是就推举他为守城的⼤将军。
聪明的⽥单想出了⼀个新的计谋,叫“⽕⽜阵”。
他先叫城内的商⼈,拿着⾦银珠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中,并且要他们假装投降,并且说:“即墨城的守军兵⼒不够快要投降了,这些珠宝献给你们,请求⼤⼈您⼊城之后千万别杀我们!”燕军⼀听,以为即墨城⾥已经准备投降,⼀⾼兴就放松了警戒。
没想到⽥单从城⾥收集来⼀千多头⽜,并且将这些⽜都披上五彩龙纹⾐,双⾓上绑着尖⼑,尾巴上绑着草,在⼀个⽉⿊风⾼的夜晚,他⼀声令下,部署们将⽕把点上⽜尾巴上的草,⽜被⽕烫到之后,就拼命往前跑。
燕军从睡梦中惊醒,看到这⼀⼤群五彩怪兽,吓得惊惶失措,四处乱逃,⼤都被⽜撞死、踼死或被齐兵砍死了。
⽥单⼜乘胜追击,最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多个城⾢。
成语故事出奇制胜的主⼈公是⽥单,意思是⽤奇兵或奇计战胜敌⼈,⽐喻⽤对⽅意想不到的⽅法来取胜。
【篇⼆】4字成语故事加解释精选:专⼼致志 从前有⼀个下棋能⼿名叫秋,他的棋艺⾮常⾼超。
秋有两个学⽣,⼀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个学⽣⾮常专⼼集中精⼒跟⽼师学习。
另⼀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不着认真。
⽼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可⼼⾥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只鸿雁,美餐⼀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不在焉,⽼师的讲解⼀点也没听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3.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4.赤膊上阵“赤膊”,不穿衣甲。
比喻作战毫无掩护或不讲策略。
5.乌合之众: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
6.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
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7.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8.用兵如神: 调兵遣将如同神人。
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9.有勇无谋: 只有勇气,没有计谋。
指做事
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10.全民皆兵: 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
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11.声东击西:声:声张。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12.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
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13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4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15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