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治

合集下载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及控制管理对策分析慢性病是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常常难以痊愈或不易治愈,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等。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加上农民的生活、饮食和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慢性病在农村地区呈现出一定的流行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本文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来看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现状。

农村地区人口密集,生活和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民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压力大,饮食结构单一,膳食热量过剩,营养不良,劳动密集型的农作业环境往往也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职业健康风险。

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

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农村地区慢性病常常被忽视或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导致病情加重,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农村地区慢性病流行现状,我们有必要提出相应的控制管理对策。

加强农村地区慢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相关健康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慢性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从源头上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完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慢性病防治机制。

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农民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推行健康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农民解决治病就医难的问题。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措施,对患有慢性病的农民给予免费治疗或补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现状相对较为严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只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扶贫政策等综合手段,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农村地区慢性病的流行,为农民健康和农村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慢性病防治工作报告

慢性病防治工作报告

慢性病防治工作报告一、慢性病防治的背景和意义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600万人因慢性病而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63%。

在中国,慢性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的主要威胁,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二、慢性病防治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4.3亿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人,糖尿病患者1.1亿人,冠心病患者1.0亿人。

这些数据给我国的卫生健康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我国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停留在单一的医疗水平上,忽视了健康教育、预防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三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和生活社区的防治能力偏低。

三、慢性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为了提高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慢性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变化;二是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三是加强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工作,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和管理疾病;四是加强慢性病的科研和创新工作,推动慢性病防治的科学发展;五是加强慢性病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建立慢性病防治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评估和展望为了评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评估工作的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来评估工作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工作效率来评估工作的效果。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慢性病在社区居民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

慢性病管理已经成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现状1.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农合等,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仍然存在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有几个医疗人员,难以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2. 社区长期治疗机制不健全。

由于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因此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要求更广,服务时间需要更长。

但目前社区长期治疗机制不够完善,很多患者长期在家用药,导致病情难以控制,甚至加重。

3. 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缺乏规范的管理流程,导致治疗和管理不够标准化和科学化。

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和服务方式不一,管理流程混乱,类别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对策1. 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应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疗技术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

同时还应该加强基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开放性和服务性,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诊疗服务。

2. 健全长期治疗机制。

制定长期治疗机制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的关键。

针对不同的慢性病患者,应实现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建立完善的治疗档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要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家庭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能力和生活质量。

4.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和治疗慢性病的重要手段。

宣传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医生授课、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活动等,多角度、多途径向社区居民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结论慢性病管理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其管理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总结范本引言:慢性病是当今社会健康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针对这一问题,2024年,我国积极推进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对2024年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总结。

一、政策制定与宣传教育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制定了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慢性病防治的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以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素养。

二、健康体检和筛查工作2024年,我国积极推动健康体检和筛查工作,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和易患人群进行重点筛查。

通过提供免费体检和筛查服务,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的慢性病风险,有效降低了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加强社区管理与服务社区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治疗场所和防控基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024年,我国加强了社区慢性病管理与服务,完善了社区慢性病档案系统,建立了慢性病健康管理师队伍,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康复指导。

四、加强医疗服务和创新医疗服务是慢性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2024年,我国通过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了慢性病的诊疗水平。

同时,推进了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医疗服务的整合与共享。

五、强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治的重要动力。

2024年,我国积极开展了慢性病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同时,加强了对慢性病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支撑。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改善全球慢性病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慢性病防治合作项目,并与国际组织、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的国际合作。

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发布时间:2023-03-07T07:15:56.8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月12期作者:廖长春[导读]慢性病防治工作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廖长春(廖长春;四川攀枝花617200)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以及老龄化趋势的严重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全球范围内,慢性病的流行趋势愈发严重,因高血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慢性病死亡的人数逐年增加,死亡率居高不下。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十分必要。

本文对目前慢性病防治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

1.慢性病流行及防控现状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因慢性病致死人数的构成比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居民慢性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女性略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但农村地区的增速显著高于城市,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及城市低收入人口的慢性病发病率更高,且增速较快;慢性病发病率位居前两位的分别为高血压和糖尿病,近年来增速较快,城市居民发病率高于农村,东部地区高于中部、西部地区,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国人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的死亡率高达86%。

另外,慢性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的占比也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约占总负担的70%,因此慢性病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疾病负担。

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特征与世界总体特征较为相似,主要表现为患病年龄的逐渐下降,患病人数的逐渐增加。

针对慢性病防控,21世纪至今,我国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用于应对日益严峻的慢性病流行趋势,如《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健康中国行动》等。

以上政策、措施均根据慢性病防治从不同层面制定具体、科学的对策,明确防治目标。

为了能够提高全国各地区的慢性病防治水平,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制定中长期规划,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功能,注重以预防为主,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

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慢性病管理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慢性病管理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将围绕慢性病管理的政策环境、服务体系、技术手段、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展现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全景图,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

二、我国慢性病管理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和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

当前,我国慢性病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如《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我国还加大了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服务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筛查、患者随访等工作,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全程、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我国还加强了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推广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提高了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技术应用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等方式,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尽管我国慢性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率不够高,患者对慢性病管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有待提升等。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应对策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疾病的主要负担。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 4.2倍。

2011年我国慢性病负担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68.6%。

可见,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是巨大的。

慢性病的发病是多病因、多阶段作用的复杂过程,其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难以治愈。

但大多数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控制和干预。

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多元化;制定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防治指南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可行途径。

标签:老年人;慢性病;防治策略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增长迅速、高龄化趋势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农村老龄问题严重等特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已发生变化。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CNCDs,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和疾病的主要负担。

该研究就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现状及防控策略进行综述。

1 我国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特点慢性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为主引起的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亿人,占到总人口的20%多(见表1)。

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1]。

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患病率为53.88%(城市77.71% vs 农村39.17%),2008年增长至64.54%(城市85.18% vs 农村52.39%)[2]。

由于慢性病病程长,治愈率低以及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其患病率还将呈上升趋势。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关节炎等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3,4],其中以高血压的患病率最高[3,5]。

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被慢性病所困扰,这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加大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力度。

本文将就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总体情况慢性病是指长期反复发作,进展缓慢,治愈历时较长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2019)》,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

二、慢性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 目标缺乏明确性。

当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并不明确,造成了各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推进不够有针对性和不够有效。

2. 宣传力度不够。

慢性病防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多数人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了解不足,缺乏必要的预防意识。

3. 缺乏系统性。

慢性病防治工作缺乏系统性,每个部门、单位的工作互相独立,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4. 预防措施不够完善。

慢性病的防治应当注重预防,但目前的预防措施并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制定更明确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目标。

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慢性病防治工作目标,以指导各地的慢性病防治工作。

2.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和重视。

3. 加强系统化的管理。

各部门、单位应当加强协作,形成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系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工作的协调。

4. 完善预防措施。

应当通过全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方式,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工作,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四、结语慢性病是当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可以更好地了解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率
城市 农村
9.7 3.5
控制率
2004年全省主要健康指标
出生率为10.71‰,死亡率为5.76‰。 婴儿死亡率11.3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14‰ 平均期望寿命75.99岁。 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呼吸系疾 病、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心脏病,占 全部死亡的80%。
浙江省1995年居民死因构成
(优选)慢性病现状及综合防 治
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一般为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多种因素共同致病(多因一果); 一种危险因素引起多种疾病(一因多果); 相互关联、一体多病等特点。
2003年死因构成比
全球
慢病(3300万)
58.9%
中国
慢病(700万)
77.8%
32.1%
8.9%
传染病(1800万)
意外伤害(500万)
18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率(%)
20.0 18.0 16.0 14.0 12.0 % 10.0
8.0 6.0 4.0 2.0 0.0
18.6
血脂异常
DYS Cholesterol
11.9
7.4 2.9
高甘油三脂 低高密度脂蛋白 高胆固醇血症
High TG
Low HDL
High
全国四次高血压调查患病率比较
NCD是我国死因构成的首位
2006年我国死因顺位
顺位 1 2
3 4 5
城市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病 损伤和中毒
农村 恶性肿瘤 脑血管病
呼吸系病 心脏病 损伤和中毒
2020/8/19
资料来源: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21
我市死因构成的首位(2006年数据)
疾病名称 死亡率(1/10万) 死因顺位 平均减寿年数 减寿率(‰) 减寿顺位
11.1%
11.1%
意外伤害(100万)
传染病(100万)
慢性病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脏病、脑卒中
✓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 2005年10月 《预防慢性病 一项重要的投资》
慢性病对全球健康的威胁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 调查结果显示:
高血压患者1.6亿 高血脂患者1.6亿; 超重者2亿; 肥胖者6000万; 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糖耐量低减2000万
1996 2002 3.9 3.4
中小城市 M/S City ≥ 20 years
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
20
17.5
15
12.8
10
5
0 超重
Overweight
1992 2002
5.7 3.1
肥胖
Obesity
≥ 20 years
沉重的负担-影响劳动力人口
成人高血压患者中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25%
劳动力人口 非劳动力人口 75%
后面: 为年龄标化患病率。 诊 断 标 准 统 一 采 用 197980年标准,标准人口统一 采用1964年全国人口,对 象均为15岁以上年龄。
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的相对增长量为30.9%,患 病人数的绝对增长量为9千万人。
糖尿病率(%)变化趋势
7
6.4
6
5
4.6
4
3
2
1
0 大城市
B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ity
1%
2%
2%
2%
8%
4%
8%
11% 16%
呼吸系
肿瘤
脑血管病
26%
损伤和中毒
心脏病
消化系
传染病
精神病
泌尿生殖系
20%
糖尿病
其他
浙江省2004年居民死因构成
1%
2%
2%
2%
9%
3%
9%
10% 17%
27% 18%
肿瘤 呼吸系 脑血管病 损伤和中毒 心脏病 消化系 传染病 糖尿病 泌尿生殖系 精神病 其他
19.3
20
15.7
16.5
16.4
20.2
17.9 16.8
14.1
15
10
5
0 大城市
中小城市
一类农村
二类农村
三类农村
四类农村
超重及肥胖率(%)
25
22.8
超重
肥胖
20
17.5
15
10
7.1
5.7
5
3.4 2.0
4.5 2.1
0 0岁-
7岁-
18岁-
合计
Criteria for obesity:0-6 years:WHO-Z score,7-17years:WHO Criteria, ≥ 18years: Chinese Criteria Overweight 24≦BMI<28, Obesity BMI≥28。
我国不同地区7-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
超重率 肥胖率
18
16
14
13.1
12
10
8.1
8
7.1
6 4 2
4.1 3.2
1.9
3 1.3
3.8 1.7
2.3 0.7
0城压乡患大分病B城i别率g 市c为依ity1次9为.中M32/% 小0S城.c和4it市% y18、.C6l1一a%s8类s.,18农大% R村u城r、a市l2、二1C.l类中a0s% 农s小2村、城Ru1市r9a三、l.0类一C%l农a类s、村s至320四Ru.2四类ra%类l农农、C村la村s高s 血4Rural 12.6%。
恶性肿瘤
225.32
1
8.35
18.81
1
呼吸系统 疾病
130.57
2
0.50
0.66
9
脑血管病
105.64
3
2.13
2.25
3
损伤中毒
66.44
4
14.88
9.89
2
心脏病
45.38
5
2.67
1.21
7
2020/8/19
22
全省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患病率(%)
20 18 16 14 12 10
8 6 5.11 4 2 0
1959年
17.65
13.58
9.4 7.737.5
12.3
1979年 1991年 2002年
前面:为调查当年全国估 计患病率。各次调查高血 压诊断标准不尽相同: 1959 年 无 资 料 考 证 ; 1979-80 年 为 SBP≥141 和 / 或DBP≥91,且未考虑2周 内 服 药 情 况 ; 1991 年 为 SBP≥140 和 / 或 DBP≥90 , 或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 2002年同1991年。
2002年中国六类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
25 23.4
男性
21.1 18.9
21.9 20.7 20.5
19.920.8
女性
20
17.5
18.0
15
13.1
12.4
10
5
0 大城市
中小城市
一类农村
二类农村
三类农村
四类农村
六类地区血脂异常患病率(%)
30
26.4
27.5
男性
女性
24.7
25
21.4
1991及200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率(%)
35
30.2
30
26.6
25
20
15
10
5
0 知晓率
24.7 12.2
治疗率
1991 年 2002 年
6.1 2.9
控制率
城乡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率(%)
45
41.1
40
35
30
25
22.5
20
15
10
5
0
知晓率
35.1 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