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材料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和环境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抵抗力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抗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纳米银材料应运而生。

一、纳米银材料的运用纳米银材料是指粒径小于100纳米的银颗粒。

它有一种独特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广泛的用途。

1.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纳米银可以用于制备抗菌肛门喷剂、消毒剂、手术器械、医用敷料和纱布等。

这些产品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2. 食品加工领域在食品加工领域,使用纳米银可以制造出高效的食品包装材料,并可以抑制细菌滋生,从而增强了食品的保鲜期。

3. 环保工程领域在环保工程领域,纳米银可以用于制造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和废气处理设备。

二、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微乳化法、溶胶凝胶法、生物法等。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

化学还原法是将银盐还原成银粒子的一种化学反应。

通过在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可以使银离子逐步被还原,生成小颗粒的银粉末。

这种方法制备的银颗粒粒径较小、分散性良好、稳定性较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三、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纳米银的抗菌性能主要与粒径大小、表面电荷、杀菌机理等因素有关。

在研究中,发现纳米银具有以下几种抗菌方式:1. 破坏菌细胞膜纳米银具有较小的颗粒尺寸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它的大量表面活性位点对菌细胞膜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和嵌入力。

2. 杀死细菌细胞纳米银等离子体会促进产生肝氧化酶、DNA的纤维化等缺氧血管新生因子,降低炎症介质的水平,可有效地杀死细菌细胞。

3. 导致氧化损伤纳米银通过与微生物细胞膜和蛋白质等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氧自由基和其他有毒物质,使微生物细胞膜受到氧化损伤而死亡。

总之,纳米银具有独特的抗菌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加工、环保工程等领域。

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纳米银材料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更加明亮的未来。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范文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篇一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抗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成为科研领域的重要课题。

纳米银作为一种高效的抗菌剂,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抗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单纯的纳米银抗菌剂存在易失活、易聚集等问题,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抗菌性能。

二、实验部分(一)材料与试剂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纳米银颗粒、天然高聚物(如壳聚糖、淀粉等)、溶剂(如水、有机溶剂等)以及其他必要的化学试剂。

(二)实验仪器实验所需仪器包括磁力搅拌器、超声波清洗器、离心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三)实验方法1. 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的合成将一定浓度的天然高聚物溶液与纳米银溶液混合,通过磁力搅拌和超声波清洗器进行分散处理,使纳米银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天然高聚物溶液中,形成稳定的复合抗菌溶胶。

2. 性能测试与表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溶胶的微观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复合溶胶的吸收光谱;通过抗菌实验测试复合溶胶的抗菌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一)微观结构分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纳米银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天然高聚物溶液中,形成了稳定的复合抗菌溶胶。

其中,纳米银颗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均一,分散性良好。

同时,天然高聚物分子链与纳米银颗粒之间存在良好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复合溶胶的稳定性。

(二)光学性质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银/天然高聚物复合抗菌溶胶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纳米银颗粒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以及天然高聚物的光学性质共同作用所致。

此外,复合溶胶的吸收光谱与单一纳米银溶液相比,表现出更宽的吸收范围和更高的吸收强度,这有利于提高其在光催化、光热转换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纳米材料的特殊物性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其中,纳米银复合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广泛。

本文将介绍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一、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其中,化学法制备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应用最为广泛。

1. 物理法物理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溅射法、磁控溅射法和高能球磨法。

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银颗粒粒径一般在10~100 nm之间,具有很高的晶格度和稳定性。

而由于这些方法制备过程中需要高温、高能、真空等特殊条件,导致制备成本较高,且所得产物晶粒尺寸难以控制。

2. 化学法化学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溶胶凝胶法、沉淀法、还原法、微波合成法等。

其中,还原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还原银离子制备纳米银颗粒,可以在常温下制备,且使用简单、成本低廉。

同时,该方法也可制备出形貌和结构不同的纳米银颗粒,如球形、棒状、四面体等。

由于该方法不需要高温、高能等特殊制备条件,因此,制备成本也相对较低。

3. 生物法生物法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细菌法、真菌法、酵母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利用了特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还原酶等,来制备纳米银颗粒。

这种方法不仅环保、低成本,而且易于控制纳米颗粒粒径和形态。

但是,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建立稳定的微生物培养体系,制备过程比较繁琐。

二、纳米银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研究纳米银复合材料由于表面积大、反应活性高、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纳米银复合材料在医学领域、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1. 抗菌性能纳米银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水净化、医疗器械、餐具等领域。

研究表明,纳米银颗粒能够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DNA等结合,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导致细胞死亡或抑制细胞生长。

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可再生性,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然而,细菌纤维素的应用还受到其自身性能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拓展细菌纤维素的应用领域,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将其与纳米复合材料相结合,以提升其性能和功能。

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机械混合法、溶液共混法、原位反应法等。

其中,原位反应法是较为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在细菌纤维素溶液中加入纳米粒子前驱体,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原位反应,使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在细菌纤维素基质中。

这种制备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分布,从而优化复合材料的性能。

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纳米粒子的种类和含量。

常用的纳米粒子包括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纳米颗粒、石墨烯等。

将这些纳米粒子引入细菌纤维素基质中,可以赋予复合材料独特的性能。

例如,在细菌纤维素基质中引入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增强其导电性能和光催化活性;引入氧化物纳米颗粒可以提升其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引入石墨烯可以增加其机械强度和导电性能。

此外,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方法赋予其其他特殊功能。

例如,通过在细菌纤维素基质表面引入功能性基团,可以实现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可调性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排布方式,制备具有特殊光学、磁性或传感性能的复合材料。

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细菌纤维素-金属复合材料可以作为柔性电子器件的基材或生物传感器的支撑材料;细菌纤维素-氧化物复合材料可以应用于组织工程、医用纳米材料等领域;细菌纤维素-石墨烯复合材料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等。

综上所述,功能化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多样,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种类的纳米粒子和表面修饰实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调控。

载银细菌纤维素抗菌敷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_孙东平

载银细菌纤维素抗菌敷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_孙东平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paper , in s itu pr epar 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3D netw or k
st ructur e of BC membr ane thro ug h liquid phase chem ical deo xidization metho d. T he characterization of pr oducts w as investig at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 n micr oscopy ( SEM ) , infrar ed spectr osco py ( IR) , energ y dispersion spect rometr y ( SEM EDS) . T he absor bing water capacity and pr eser ving w ater capacity o f substitut es and the antibacter ial capaci ties o f antibacterial agent lo aded a rtificial skin w ere tested. T he results show ed the silver nanoparticles w ere appro x i mately spher ical par ticles w ith an aver age diameter o f 45nm, and wer e not ed to have ex cellent sterilizing efficacy the eff iciency of ag ainst Escherichia coli, yeast and Candida albicans. Key words A ntibacter ial agent A rtificial skin Bacter ial cellulose( BC) N ano par ticles silver

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1.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其中,银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抗菌性能特别突出,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的研究进展。

2.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银复合材料是由银颗粒与其他材料结合而成,其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种。

2.1 物理法物理法通常是通过机械混合、热压、轧制等方式将银粉末与基体材料混合,制备成银复合材料。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由于银颗粒的粒度大,容易出现分散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影响其抗菌性能。

2.2 化学法化学法是指在一定的化学环境中,通过化学反应让银粒子与基体材料结合,制备成银复合材料。

该方法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反应过程易控制等优点,但是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2.3 生物法生物法则是通过利用微生物作用,在基体材料表面或内部形成等离子体或氧化物,再使银粒子吸附于材料表面或内部,制备出银复合材料。

该方法具有制备环境友好、制备成本较低等优点,但是制备过程少有人掌握,且易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不易掌控反应效果。

3.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由于其强大的抗菌性能,银复合材料在医用、环保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银复合材料抗菌性能主要表现在其能够杀死细菌、真菌以及病毒等微生物。

3.1 抗菌机理银粒子表面具有静电荷,能够与细菌表面的负电荷吸附,破坏其细胞膜,从而杀死细菌。

同时,银粒子与病毒等微生物结合后能够破坏病毒表面的膜结构,避免细胞内的基因材料被复制。

3.2 抗菌试验抗菌试验是评价银复合材料抗菌性能的重要手段。

目前,学界常用的抗菌试验方法主要有菌落计数法、过滤膜试验法和荧光染色法等。

使用不同的菌株进行抗菌试验,可以有效地评估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

4.结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健康的关注,银复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深入研究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抗菌性能是提高其实用价值的必要途径。

《2024年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范文

《2024年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范文

《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银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其中,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抗菌性能,在医疗、环保、食品包装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传统的银纳米材料合成方法往往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

因此,开展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其抗菌性能研究,对于推动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1. 合成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合成法,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提取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合成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能耗低、无污染等优点。

2. 实验过程(1)菌种选择与培养:选择具有还原银离子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如乳酸菌、酵母菌等,进行培养并收集其代谢产物。

(2)植物提取物的制备:选取具有还原性的植物,如绿茶、紫甘薯等,提取其有效成分。

(3)银离子还原:将收集到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或植物提取物与银离子溶液混合,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进行银离子的还原反应。

(4)材料表征: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合成的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进行表征。

三、抗菌性能研究1. 抗菌实验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琼脂扩散法等实验方法,评价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

2. 实验结果与分析(1)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抑制浓度较低。

(2)抗菌机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变化,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抗菌机理。

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释放银离子等方式,达到抗菌效果。

(3)长期抗菌性能:在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对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的长期抗菌性能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长期抗菌性能和稳定性。

四、结论与展望本研究采用生物合成法成功合成了生物复合银纳米材料,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优良的抗菌性能。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共3篇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共3篇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共3篇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1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多种生物医学材料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它们具有极高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学性质。

但是,材料表面可能容易感染病菌和细菌,这影响了医疗器械和生体组织的使用效果和安全保障。

因此,开发一种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材料一直是生物材料领域的一个关注焦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纳米颗粒作为生物材料的重要部分,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抗菌能力,并且不会产生细胞毒性。

而银离子已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抗菌纳米颗粒。

因此,开发一种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成为了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这种银基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是由银纳米颗粒和其他生物材料组成,并且其在材料表面有着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这种纳米颗粒能快速破坏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死亡,并且其在人体内也能很好地抑制各种可病菌的增殖。

同时,这种复合纳米抗菌材料也可以有效地与细胞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预防材料表面的感染和污染。

纳米级别的银颗粒在生物材料的应用上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材料的产量和性能的稳定性。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新型的先进技术,例如激光成像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来分析这种银基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的性能和表面结构。

同时,生物医学材料方面也有许多先进的设备,例如生物电子微孔技术和光刻技术可以用来制备这种银基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

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已经有了很多应用领域,例如生物医学田域、食品包装领域、建筑材料领域等等。

其良好的抗菌性能提高了材料表面的卫生安全系数,同时也可以减少人们的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

总之,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研究人员可以结合新颖的技术和材料科学的成果,不断地提升这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银的复合纳米抗菌材料是一种高效的抑制病菌增殖和杀灭病菌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摘要: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 bc)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高纯度纤维素,超细纤维网络结构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持水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理想”医用敷料材料。

然而,细菌纤维素本身不具有抗菌性能,难以应对细菌感染的伤口。

纳米银是一种广谱抗菌剂。

因此本文以细菌纤维素为模板,采用环境友好的化学还原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原位制备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

同时分别采用抑菌圈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法对复合物的抗菌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纳米银抗菌创伤敷料一、引言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高纯度纤维素,其微纤维直径只有40-60nm,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精细纳米材料。

超细纤维网络结构使其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持水能力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被称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生物医用材料”[1]。

大量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细菌纤维素基创伤敷料对于烧伤烫伤以及慢性溃疡疾病具有良好的治愈效果,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理想”创伤敷料材料[2]。

然而,细菌纤维素本身不具有抗菌性能,难以应对细菌感染的伤口。

金属银及其化合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无机抗菌剂,尤其适用于治疗烧伤烫伤以及慢性溃疡创伤[3]。

因此,以细菌纤维素为载体负载纳米银粒子将有望获得具有高效保湿抗菌功能的“理想”医用创伤敷料。

孙东平等以细菌纤维素为载体,甲醛为还原剂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合成载银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所得银纳米粒子平均粒径在45nm左右,对大肠杆菌、酵母菌和白色念珠菌等都有理想的抗菌效果[4]。

marques等分别以细菌纤维素和普通植物纤维为基体,采用nabh4原位还原agno3的方法在纤维素膜上合成纳米银单质,结果表明细菌纤维素纤维的银负载量可达到植物纤维的50倍以上,并且对ag+具有更持久的控释作用,是一种良好的纳米银合成基质[5]。

上述研究大多采用nabh4、甲醛等化学试剂为还原剂,这些试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体毒性,反应结束后很难解决试剂在纤维膜内的残留问题,尤其不适合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的制备。

据此,我们提出,以细菌纤维素为模板,摒弃有毒化学还原试剂,采用环境友好的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原位制备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

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木醋杆菌(acetobacter xylinum):本实验室保藏。

agno3、抗坏血酸购买于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其它试剂若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场可售。

(二)细菌纤维素膜的制备和纯化以木醋杆菌为菌种,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至种子培养液中,在30℃和160rpm的摇床中培养24h。

按6%的接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30℃恒温培养箱中静置培养8 d,得细菌纤维素膜。

培养基组成为麦芽糖25g/l,蛋白胨3g/l,酵母浸膏5g/l,ph值为5.0,121℃灭菌20 min。

将bc膜取出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再浸泡于0.1%的naoh溶液中以去除细菌纤维素膜中的菌体及残留培养基,80℃处理6h至膜呈乳白色半透明。

最后用去离子水充分洗涤,直至洗液成中性。

(三)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将上述bc膜浸泡于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在30℃恒温水浴锅中100rpm震荡12h。

然后将膜取出放入10mm的抗坏血酸溶液中,在磁力搅拌下冰浴还原6h。

然后取出用去离子充分洗涤,得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

(四)含银量的测定将制备的复合物样品干燥后剪碎,准确称取一定质量溶解于hno3溶液中。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银含量。

(五)抗菌性能的测定(1)抑菌圈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型菌。

具体方法为: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从斜面接种到种子培养基中,37℃恒温培养12h得种子液。

吸取0.1ml种子液至固体平板培养基上,涂布均匀。

将载银细菌纤维素膜平铺在平板中央,37℃恒温倒置培养24h。

然后测量其抑菌圈大小,并以不载银的纯细菌纤维素膜为对照组。

抑菌带宽度定义为:抑菌带半径平均值与样品膜半径平均值之差。

(2)最小抑菌浓度法(mic)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模型菌,采用mic法定量评价复合物的抗菌效果。

具体方法为:将10个灭菌的含一定量培养基的三角瓶分别编号1-9号,在培养基中放入1-9片载银细菌纤维素膜制成不同含银量培养基。

然后,取107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0.1ml接种于上述1-9号三角瓶中,于37℃恒温培养24h。

培养结束后,分别从上述三角瓶中取出0.1ml培养液,将其涂布到琼脂平板上,每个样品做三个平行,于37℃恒温培养箱中倒置培养24h,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

以不长菌的最低浓度为最小抑制浓度(mic)。

三、结果与讨论(一)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目前化学法还原制备纳米银粒子大多采用nabh4、甲醛等化学试剂为还原剂,这些试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体毒性,反应结束后需解决试剂在纤维膜内的残留问题,不适合应用于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的制备。

抗坏血酸是一种常用的医药原料,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

因此本文尝试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细菌纤维素为模板,原位还原制备纳米银。

实验过程中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细菌纤维素膜由初始的透明色逐渐变为亮黄色,表明纳米银粒子在细菌纤维素膜上形成(图1)。

(二)含银量的测定分别选用1.0、2.5及5.0mm的硝酸银溶液制备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硝酸银溶液浓度条件下复合物的载银量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随着硝酸银浓度的升高,复合膜的含银量增加。

但当硝酸银浓度大于2.5mm时,继续增加硝酸银浓度,复合物的载银量几乎不变,这说明此时可能达到了细菌纤维素膜的最大银负载量。

(三)抗菌活力的评价首先采用抑菌圈法对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活力进行定性评价。

分别考察了上述三种硝酸银溶液所制备的复合物的抗菌效果(图3)。

如图所示,复合物产生的抑菌圈的变化趋势与其载银量相似,这说明复合物载银量的高低与抑菌圈宽度有一定相关性,即载银量越高,抑菌圈越大。

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定量评价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活力,如图4所示。

由结果可知,当硝酸银浓度为1.0mm时,mic值最低,说明该制备条件下,复合膜的抗菌效果最好。

在较高的硝酸银浓度条件下,由于较高量的银粒子负载到细菌纤维素膜上,可能会产生银粒子团聚,进而影响其抗菌效果。

四、结论本文以细菌纤维素为模板,抗坏血酸为还原剂,原位制备细菌纤维素/纳米银复合材料,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硝酸银浓度条件下,所得复合膜的载银量较低,抑菌圈较小,但其最小抑菌浓度值较低。

这可能是由于较低的银负载量减弱了银粒子的团聚现象,导致其抗菌效果较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no.21004008);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no.11cg35)。

[参考文献][1]czaja w,krystynowicz a,bielecki s,brown r m.microbial cellulose—the natural power to healwounds.biomaterials,2006,27:145-151.[2]alvarez o m,patel m,booker j,markowitz l.effectiveness ofa biocellulose wound dress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venous leg ulcers:results of a single center randomized study involving 24 patients.wounds,2004,16:224-233.[3]rai m,yadav a,gade a.silver nanoparticles as a new generation of antimicrobials.biotechnol.adv.,2009,27:76-83.[4]孙东平,杨加志,李骏,周伶俐,于俊伟.载银细菌纤维素抗菌敷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9,26:1034-1038.[5]pinto r j,marques p a,neto c p,trindade t,daina s,sadocco p.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nanocomposites of silver and bacterial or vegetable cellulosic fibers.actabiomater.,2009,5:2279-2289.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