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详解演示文稿
CGF+同种异体骨颗粒混合充填骨腔联合覆盖生物膜在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增量术中的应用

[18]多杰仁青.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在围术期血清白介素、应激激素及氧化应激的变化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9,49(5):4-6.[19]郭婷,党小红.英夫利昔单抗和维多珠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间接Meta 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22,31(5):538-546.[20]熊秋棠,安萍,刘颖慧,等.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生物制剂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3):266-269.[21]田鑫越.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疗效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22.(收稿日期:2023-02-03) (本文编辑:白雅茹)*基金项目:上饶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E010)①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 江西 上饶 334000通信作者:程凤云CGF+同种异体骨颗粒混合充填骨腔联合覆盖生物膜在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增量术中的应用*程凤云① 段咏华① 梅健①【摘要】 目的:探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同种异体骨颗粒混合充填骨腔联合覆盖生物膜在牙源性颌骨囊肿骨增量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2月上饶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牙源性颌骨囊肿需术中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 =30)和对照组(n =30)。
观察组采用CGF+同种异体骨颗粒混合充填骨腔后覆盖生物膜,对照组采用CGF+同种异体骨颗粒混合充填骨腔。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感染情况、丧失功能牙术后恢复情况及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66.67%)(P <0.05)。
术后3个月,观察组轻度感染1例,重度感染3例;对照组轻度感染3例,重度感染10例,两组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同种异体骨与关节移植的现状

同种异体骨与关节移植的现状发表时间:2015-02-04T16:46:58.1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7期供稿作者:黄美全谢松林[导读] 随着人工关节假体材料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体大关节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如膝关节、髋关节,肩肘关节置换也有相关报道。
黄美全谢松林(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手足外科湖南衡阳 421001)【摘要】对于关节毁损的治疗一直是困扰骨科临床的一大难题。
人工假体关节置换是目前修复重建关节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对于我们运动强度较大的青少年患者并不适用。
自体关节移植不产生排斥反应,是修复关节毁损的理想方法。
但供体来源紧缺,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异体关节来源广泛,具有类似的自然结构、形状、强度、骨诱导能力,可以充分满足临床需要。
经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异体骨已成功地应用于关节修复及关节移植手术,本文综述近几年的对同种异体骨与关节的特殊处理的措施,以及临床上对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后远期疗效分析。
此外,还简要描述临床上同种异体关节移植的未来及展望。
【关键词】同种异体低温冷冻关节移植【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343-02创伤性骨与关节端缺损治疗一直是我们骨科临床上的难点。
创伤导致骨关节端缺损后如何修复重建毁损的关节结构与功能?二十世纪70年代,西方以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骨关节端缺损取得了初步的进展[1]。
随着人工关节假体材料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体大关节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如膝关节、髋关节,肩肘关节置换也有相关报道。
但手部关节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僵硬缺损的治疗以及远期的关节退化,一直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
同种异体关节移植术后关节软骨塌陷与吸收。
如何通过相应的处理得到一个有利于软骨成活且免疫原性低的异体关节移植材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同种异体骨与关节的降低免疫原性的预处理的方法:(1)低温冷冻法:样本由常温状态浸入冷冻液(主要由2.0mol/L二甲基亚砜组成),经过3个梯度降温至深低温(-70℃),平衡60min,直接投入液氮中。
体外组织培养法保存关节软骨的研究进展

体外组织培养法保存关节软骨的研究进展韩运宁;亓建洪【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17(012)006【总页数】3页(P560-562)【作者】韩运宁;亓建洪【作者单位】271000 山东泰安,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271000 山东泰安,泰山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同种异体软骨移植是成功治疗大面积关节软骨缺损的一种选择。
大量研究报道,异体骨软骨移植后软骨移植物的存活率较高,10 年存活率在 71% ~ 85% 之间,15 年存活率高达 74%,20 年存活率可以达到 66%[1]。
相对于关节置换手术,同种异体软骨移植术后的患者恢复快、效果好。
运动人群中 88% 的病人可重新运动,其中 79% 的病人可以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2]。
总体来说,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治疗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然而,在保存期间软骨细胞生物活性的降低限制了同种异体软骨移植的应用。
有研究发现保存 7 d 内的软骨细胞活性最适合应用于临床,超过这个时间软骨细胞活性明显降低[3-4],当移植物细胞存活率低于70% 时,手术效果很不理想[5]。
而异体软骨在移植到患者之前需要经历移植物的转运、病原检查等必要步骤,至少需要 1 ~ 2 周的时间。
因此延长体外软骨的保存时间,并维持其原有的生物学、生物力学特性,对于扩大软骨移植临床应用与提高移植效果尤为重要,也是同种异体软骨移植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目前体外软骨保存的方法有冷冻保存法、组织培养法等。
有实验研究显示组织培养法的保存效果要优于冷冻保存法[6-8],且保存时间最长可达 60 d[9]。
因此如何进一步地提高组织培养法保存软骨的效果成为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本文主要从软骨保存液的成分和保存环境两个方面综述,以寻求更理想的保存方法。
目前组织培养法保存关节软骨常用的保存温度为4 ℃、37 ℃ 和25 ℃。
4 ℃ 条件下可以减缓软骨细胞的代谢,维持原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

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1.引言1.1 概述引言是文章的开篇部分,用于引出文章要探讨的主题和背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
同种异体骨是指从同种动物中取得的异体骨,经过加工和处理后用于骨科手术等医疗应用的一种生物材料。
近年来,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修复和骨重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是指它在骨缺损修复和骨重建过程中起到的生物学作用和机制。
通常情况下,同种异体骨作为一种细胞外基质提供了一个结构支持和修复骨缺损的平台。
它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如生物相容性、生物吸收性和生物活性,能够刺激和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骨基质合成,从而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与修复。
同种异体骨的来源包括捐赠者的遗体组织和外科术后的残余骨组织等。
通过经过严格的鉴定、检测和处理工艺,确保同种异体骨的质量和安全性,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本篇文章旨在全面探究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并总结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同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推动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修复和骨重建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同种异体骨作用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和讨论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在此部分将对同种异体骨的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解释同种异体骨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同种异体骨的定义和来源。
首先,将对同种异体骨的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其由来和基本特征。
接着,将分析同种异体骨的来源,介绍其获取途径和制备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限制。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将对同种异体骨的作用机理进行总结。
在此部分,将归纳整理前文中介绍的同种异体骨的来源及其特点,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方式。
同时,还将提及目前对同种异体骨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课题申报】烧伤后皮肤再生的生长因子研究

烧伤后皮肤再生的生长因子研究课题申报书烧伤后皮肤再生的生长因子研究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烧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会造成皮肤的广泛破坏和严重功能障碍。
皮肤再生与愈合是烧伤患者恢复功能和外貌的关键过程。
生长因子在皮肤再生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等机制,促进皮肤愈合。
然而,当前尚不清楚在烧伤后皮肤再生过程中,生长因子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烧伤后皮肤再生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为烧伤患者恢复功能和外貌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研究不同类型烧伤对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通过动物实验模型,模拟不同类型的烧伤,检测在烧伤后皮肤组织中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并定量分析不同类型烧伤对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2)研究生长因子在烧伤后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细胞培养实验,观察生长因子对烧伤后皮肤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索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再生的分子机制。
(3)研究生长因子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运用生长因子治疗不同程度烧伤的实验模型,观察生长因子的疗效,并分析其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2. 研究方法(1)动物实验模型:使用实验动物制造不同类型的烧伤模型,如热烧伤、化学烧伤等,观察皮肤组织中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
(2)细胞培养实验:培养皮肤细胞,如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细胞等,利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观察生长因子对皮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生长因子治疗实验:将生长因子应用于不同程度的烧伤模型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记录生物学变化。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点1. 研究意义(1)深入探究烧伤后皮肤再生的生长因子作用机制,揭示烧伤后皮肤再生的分子机制,为烧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拓宽对生长因子在皮肤再生中的应用价值的认识,为烧伤患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2. 创新点(1)系统调查不同类型烧伤对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生长因子在皮肤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打下基础。
BMP-2与VEGF基因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中的实验

·论著·对于中医治疗骨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观察其药效主要通过临床疗效观察,直到最近四五十年来,才相继开展一些临床和基础的实验研究,逐渐了解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主要作用和机制。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血肿的吸收和机化及提高骨痂的质量和细胞的活性等[1]。
1材料与方法1.1补肾壮骨合剂的配置方法骨碎补和续断各250g、自然铜BMP-2与VEGF基因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中的实验研究王亮1,杨玉宝2(1.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临沂276002;2.临沂市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山东临沂276000)【摘要】目的探讨“补肾壮骨合剂”(骨碎补、续断、自然铜、土鳖虫)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中对骨形态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wo,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表达及影响。
方法普通家兔48只,取其中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18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再继续分为6组,每组各为3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常规手术在无菌条件把左侧桡骨中下1/3处用骨磨钻制成10mm的骨缺损模型,取另外12只备用家兔处死后取髂骨植入以上骨缺损处;实验组用“补肾壮骨合剂”复合饲料喂养,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于术后3d及1、2、4、6、8周各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普通家兔3只,取骨缺损处标本进行BMP-2和VEGF 基因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
结果对BMP-2和VEGF的目的基因校正结果后,以对照组1周拷贝数为基础,其他各组与其比值: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d及1、2、4、6、8周BMP-2基因分别为0.55、1.00、2.19、3.20、2.29、1.42和1.84、8.83、3.44、2.50、6.50、6.00;VEGF基因分别为2.08、1.00、0.88、3.40、1.71、1.17和6.5、2.25、1.86、3.13、3.33、3.3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段同种异体骨修复骨肿瘤手术后缺损研究进展

大段异体骨移植手术后 需要 制动患肢 , 固定 于功 并 能位 , 以利于软组织 修复及 消肿 。术后 患 者接受 抗生 素 至少 I ~2周 以预防感染 , 疫排斥 者需配合 激素 治疗 。 免 患者伤 口愈合后需 配合足 够疗程 的放化疗 , 助于提 高 有 疗效 , 增加 5 年生存率 。 2 并发症防治
2 1 控 制 感 染 .
感染发生率高是造成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失败 的最重
・
5 ・ 8
国际 骨 科 学 杂 志
21 0 2年 1月 第 3 3卷
第 1期
I t rh p a u r 5 0 2 Vo.3 , . n O to ,Jn ay2 ,2 1 , 1 3 No 1 J
-
异体骨移植术后肿瘤 的复发 取决 于肿瘤性 质 、 术 手 切除边界 以及放化疗效果 。肿瘤整块切除术后 肿瘤复发 意味着手术治疗失 败 , 因此手 术 中为 了更好 地实施 重建 而改变手术切除肿瘤的边界应予严格禁 止。肿 瘤保肢手 术后肿瘤复发率应控制在 5 ~1 , 0 如果明显高于此范 围, 应采用更加合 理的手术切除边界[ 2 。
23 预 防 异体 骨 骨 折 .
体骨移植血供差 , 由此发 展为 吻合 血管 的同种 异体骨 移 植 。吻合血管的大段 同种异体 骨移植 在促进骨愈合 方面 已得 到认可 , 但移 植后免 疫抑制 治疗过 程 中长期伴 随有 排斥反应 、 机会性感 染及淋 巴瘤 、 白血 病等威 胁 , 目前 故 应用较少 。 自 19 93年临床研 究 出现 自体 带血管 蒂腓 骨瓣嵌入 同种异体 骨重建 大段骨 缺损 的方法 以来 , 许多 临床研 究 驯 报 道 均显 示 其 促 进 骨 愈 合 的 效果 明显 t 修复骨缺损并评 价术后踝 关节 功能 , 结果显 示术后 踝关 节功能 良好 。 自体带血管蒂腓骨瓣嵌入 大段 异体骨移植 重建骨缺损 方法 , 具有 疗效好 , 并发 症少 的特点 , 促进 是 骨愈合的可靠方法 。 郝林等 报道对 1 5例大段 同种 异体骨 移植术后 骨 端不愈合患者采用骨接触端小 切 口清除缝隙 中纤维瘢 痕 组织及无效骨痂 , 取髂骨松 质骨 填塞 于接 触端缝 隙 的方 法, 结果显示术后异体骨愈合者达 8 ; 为 白体 骨植 骨 7 认 再固定治疗 大段 异体 骨移 植后 骨端 不愈 合 手术操 作 简 单, 并发症少 , 愈合率高 , 较之人工假体优势 明显 , 可作 为 大段 异体骨移植后 骨端不愈合患者 的首选治疗方法 。
同种异体骨制备贮存的研究进展

同种异体骨制备贮存的研究进展摘要】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对解决骨缺损的难题有大的发展潜力。
当今最常见的制备、贮存方法是深度冷冻和辐照灭菌,除此之外亦有其他多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
【关键词】深冻骨冻干骨辐射灭菌同种异体骨【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336-031880年苏格兰医生Macewen完成了历史上明确的第一例人同种异体骨移植。
到现今骨移植已经成为人类除输血外,最常见的组织移植,自体骨对于年龄小的或者老年患者应用限制明显,而且增加了创伤部位、骨量来源有限、破坏供骨部位稳定。
从而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对解决骨缺损的难题有大的发展潜力。
1942年Inclan发表《库存骨在骨科的应用》,提出骨库的概念,随着骨库的建立,异体骨移植的研究和应用才逐渐活跃。
1976年学术性机构美国组织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issue banks, AATB )的成立奠定了骨库发展的基础,从此同种异体骨移植步入了标准化发展的快车道[1],欧洲在1991年成立了统一的欧洲组织库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issue Banks, EATB) ,并发表EATB标准[2]。
现今骨库己成为现代骨科必须具有的一项设备[3]。
随着供骨来源的增加和相关技术的进步,骨库在全世界逐渐普及。
近年来,在美国计算机程序控制降温技术和营养保存液的合理配方已广泛应用,用于保存异体软骨的细胞,可以使其保持成活达4周之久,极大地方便了软骨组织的移植[4]。
目前研究显示,小型骨库难以达到美国组织库协会和欧洲组织库协会的审核标准,不断被大型组织库兼并,在中国,骨库还处于发展阶段,有望在医学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5]。
良好的骨库储存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成骨活性良好; 2、免疫原性低; 3、尽可能保存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4、无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
⑴ 移植骨边缘有骨吸收现象,骨内有死骨成分。
⑵ 术后2周,新生骨样组织出现; 4-8周时,板层骨、 编织骨掺杂出现,位置表浅,与移植骨整合不紧密,髓 腔内有残余骨小梁。
⑶ 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主要定为于新生骨组织表 面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内。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
⑴ 移植骨边缘有骨吸收现象,骨内有死骨成分。
⑵ 术后第2周,移植骨周围、髓腔及移植骨-宿主骨间 隙有新生骨样组织出现;4-8周时,板层骨、编织骨掺杂 出现且位置表浅,髓腔内有残余骨小梁。
⑶ 移植骨周围、髓腔及移植骨-宿主骨间隙增殖、分化 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内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阳 性。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
⑴ 骨吸收活跃,且移植骨周围有大量多核巨细胞 浸润。
⑵ 术后2周, 移植骨边缘及髓腔内有少量新生骨 样组织出现;至8周时,新生骨组织很少,移植骨内 仍有大片均质状死骨。髓腔无再通迹象。
⑶ 上述部位增殖、分化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 内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阳性。
图1
图2
图3
Hale Waihona Puke 图4图1.术后2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HE ×100) 图2.术后2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HE ×100) 图3.术后2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HE ×100) 图4.术后2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HE ×100)
将已判定为阳性的组织切片,随机抽样做空白对照, 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或杂交液。其他步骤不变。以 空白对照实验的染色程度确定是否阳性, ≤空白实验 染色强度为阴性,>空白对照染色强度为阳性。阳性表 达以组织和/或细胞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判断标 准。以乳腺癌标本作为阳性对照。
七、图像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2
图9
图 10
图 11
图 12
图 9.术后4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IHC ×100) 图 10.术后4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IHC ×100) 图 11.术后8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IHC ×100) 图 12.术后8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IHC ×100)
TGF-β1免疫组化试剂盒及TGF-β1原位杂交试剂 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六、观察方法
取材后组织标本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48-72小时; 10%EDTA脱钙2周,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 蜡包埋,5um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TGF-β1免 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光镜下观察各组移植骨 修复情况。
选用健康、成年近交系LEW大鼠 (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单倍体型Rt.1l)和近交系DA大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单倍体型Rt.1a),雄 性,体重270-320克。 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 中心提供。
三、移植骨的制备
LEW和DA大鼠各12只做为供体。无菌条件下取其双侧股骨, 除去骨髓及附着软组织, 修剪成3mm×4mm形状规则的半管 状皮质骨块,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冲洗。 将其中24块皮质 骨(LEW、DA大鼠股骨各12块)装入双层无菌血浆袋中,热 压封口,置入-20℃低温冰箱中冻存2周, 制成冷冻异体骨, 植入前浸于30-37℃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复温30分钟。 将另 外24块皮质骨做为新鲜异体骨,在2小时内植入受体。
1.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
每张HE染色组织切片随机选取5视野,经计算机自动图像处理系 统计算新生骨组织密度。 新生骨组织密度=新生骨组织面积/总骨 面积。
2.TGF-β1原位杂交结果图像分析 将原位杂交组织切片随机选取 5个视野,经计算机自动图像处理 系统提取图中表达阳性信号彩色阈值,计算平均光密度值。
以上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AS软件,进行 2×2×4析因方差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有显著 性差异。
结果
一、组织学观察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
⑴ 骨吸收不明显,死骨含量少。 ⑵ 术后1周,移植骨表面、髓腔及移植骨-宿主骨间隙 有新生骨样组织生成;2周时,移植骨浅表处生成编织骨; 4周,板层骨与编织骨掺杂出现; 8周,板层骨排列整齐 与移植骨紧密地整合在一起,髓腔再通。 ⑶ 上述部位增殖、分化的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内 TGF-β1蛋白及mRNA表达阳性。
图5
图6
图7
图8
图 5.术后1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ISH ×100) 图 6.术后1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相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ISH ×100) 图 7.术后2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新鲜异体骨移植(ISH ×100) 图 8. 术后2周,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配的冷冻异体骨移植(ISH ×100)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过程中 转化生长因子表达的实验研 究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同种异体骨移植修 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表达 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分析 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过程中,术后时间、移植骨处 理以及供受体间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配等因 素对移植骨局部内源性TGF-β1表达的影响,旨在为 进一步研究异体骨移植愈合机理以及临床合理使用 重组生长因子提供实验依据。
四、动物模型建立
LEW大鼠48只做为受体。0.6%戊巴比妥钠(5ml /kg)腹腔注射麻醉,腹卧位固定,左后肢前外侧切 口,长约3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肌间隙分 离,暴露股骨中段,口腔科高速裂钻截骨, 造成股 骨干中段3mm×4mm大小的骨缺损模型。 将移植骨 正位植入后,逐层缝合伤口。
五、主要试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2×2×4三因素析因试验设计方法。 根据供受体间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配将实 验动物随机分为两个大组,即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相配组和不配组。各大组再随机分为两个处理 组,分别是新鲜异体骨移植组和冷冻异体骨移植 组。
表1:实验动物分组情况及处理
二、实验动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