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共同记忆范文
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范文

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范文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
亲情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情感之一,它是一种深厚的感情纽带,能够让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系。
而在亲情中,共同的记忆更是一种特别重要的纽带,它能够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的记忆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更能够成为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桥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下面将从共同记忆如何成为亲情的纽带、共同记忆在亲情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共同记忆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共同的记忆是亲情的纽带。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会经历许多共同的事情,这些事情会成为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的记忆。
比如,一家人一起度过的生日聚会、一起去旅行的经历、一起经历的困难和挫折等等,这些都是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的记忆。
这些共同的记忆会让家庭成员之间产生共鸣,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使得亲情更加牢固。
其次,共同的记忆在亲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同的记忆能够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亲近,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共同的记忆中,家庭成员可以找到共同的话题,从而更加轻松地进行交流。
共同的记忆还能够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了解对方,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同时,共同的记忆也能够让家庭成员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加团结,共同克服困难,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最后,如何培养共同的记忆成为亲情的纽带。
首先,家庭成员可以通过一起做家务、一起做饭等方式培养共同的记忆。
其次,家庭成员可以选择一起去旅行,一起参加户外活动等方式增加共同的经历,从而培养共同的记忆。
此外,家庭成员可以选择一起看电影、一起玩游戏等方式增进共同的娱乐活动,从而培养共同的记忆。
通过这些方式,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增加共同的记忆,从而增进亲情,使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总之,共同的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它能够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同的记忆在亲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因此,家庭成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共同的记忆,从而增进亲情,使家庭更加和谐幸福。
共同的回忆(作文范本)

共同的回忆(作文范本)共同的回忆当我们回忆起过去,心里总会涌上一股暖流——那些共同的回忆。
这些回忆是我们与亲人、好友、同学之间共同经历的重要片段,它们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一起探索生活的意义。
在这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与深爱之人共同创造的珍贵回忆,并追溯这些回忆对我们的影响。
曾经有一次,在炎炎夏日,我与家人驱车前往乡村游玩。
我们决定去看看祖父以前居住的地方。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祖父一下子被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神中流露出浓浓的怀旧之情。
这个小山村变化不大,仍然是那个我童年时代每年都要来一次的地方。
夕阳洒在青山绿水之间,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一家人,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闲庭信步,在这片我们熟悉而陌生的土地上,享受着彼此间的亲情。
在这美丽的山村里,我体会到了回忆的魅力,它们让我们能够与时光相撞,让过去的点滴在眼前重现。
另一次回忆,是我与初中的好友们共同参加一次班级活动。
这个活动是我们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集体活动,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为这次活动留下难忘的瞬间。
为了策划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好几个月。
从定下活动主题,到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终于到了活动当天,我们用手中的相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比如我们在一起玩耍的欢声笑语,比如我们在一起分享的快乐时刻。
这些照片成为了我们与那段岁月的证明,每次看到它们,我们的笑容都会在脸上绽放。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美好的回忆,更让我们学会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体会到,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实现更多的目标。
除了与亲友共同创造的回忆,我的大学时光也有许多值得珍藏的瞬间。
在大学期间,我选择了加入一个社团,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社团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等。
我们为了准备这些活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每一次的紧张和忙碌之后,当我们看到活动圆满成功的那一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回忆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还让我们明白了为梦想而努力的重要性。
2020年山西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优秀范文

2020年山西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优秀范文【预测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
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
例如: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
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
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
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范文】题目:同城共忆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
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
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
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
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
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
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
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
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
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
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
关于共同记忆的作文

关于共同记忆的作文英文回答:When it comes to the topic of collective memory, I find it to be a fascinating subject to explore. Collective memory refers to the shared pool of memories and knowledge that is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 within a particular group, such as a community, society, or culture. It is the memories and experiences that are shared and remembered by a group of people, shaping their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One example of collective memory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e commemor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For instance, in my country, there is a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and the sacrifices made by our ancestors to achieve freedom. This collective memory is commemorated annually through national holidays, monuments, and ceremonies, serving as a reminder of our shared history and the values that unite us as a nation.Another example is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rituals. In my family, we have a collective memory of celebrating certain festivals and customs that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se traditions not only connect us to our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reinforce our sense of community and belonging.Furthermore, collective memory can also be seen in the way certain stories, legends, and myths are passed down within a society. These narratives often carry morallesson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shaping the beliefs and values of the community.中文回答:谈到集体记忆这个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探讨对象。
共同的记忆范文高中作文共同记忆写

共同的记忆范文高中作文共同记忆写不知不觉,时间如流水在我们手指间悄然滑过,天真的我们走向青春,跨入了青春的门槛,我们发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又领会到了什么?当青春的明眸变得像潭水一样深沉,一样明净的时候,那里面似乎少了些什么,又似乎多了些什么,流逝的是孩提时的天真和无忧,溢出的是青年人的思索和向往,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胸中也许会闪烁着理想的火花,产生向往未来的热望,然而这又需要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
流金溢彩的青少年时代,是我们人生的黄金时代,灿烂的年华如如之东出,春之刚至,生命的绿阴日见其蓬勃,学习日见其长进,微笑如花绽放在我们脸上,没有阳光雨露的哺育,绿苗难成栋梁之才;而缺少知识的滋养,青春年华也会变得干瘪枯槁。
因此,我们需要去学习;需要踏上这布满荆棘的漫漫学习长征途。
在坎坷,艰难的学习路途上,我们也许会碰到困难,遇到失败,更可能会跌倒、撞伤,在异常难熬的时刻,我们也许会害怕,恐惧我们那还稚嫩的心,也许会动摇,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的我们,就需要毅力,我们应该说:“无论道路多么坎坷,我都不会放弃!”有位名人,曾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是的,毅力是我们学习长征的一大“法宝”毅力,是飞渡苦海,到达成功彼岸的舟揖。
毅力,是攀登理想高峰的手杖。
是的,我们需要毅力,只有毅力才能克服困难,打倒失败,到达成功的彼岸。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加油,奋斗。
在漫长的学习路途中,坚强起来,打倒失败,永远不要说放弃。
让我们扬起毅力的风帆,用毅力鼓足气劲,冲向那学习成功的彼岸。
扬帆起航作文600字小升初,整个假期听得我耳朵都快烂掉了,在这之前对于天真的我来说却是毫不知情。
一年级,刚从郊区转入市区上学的我,刚交上新朋友,刚认识新同学……好像一切都是新的。
那时候光顾着兴奋,只知道玩乐,小升初对我而言是那么的遥远,遥远的我想都没想过。
如果问那时候的我有没有理想,当然有,那就是将来我要做数学老师。
共同的记忆

2 确定一个“共同的记忆”,对它的发展变化谈自己的看法。本角度的 重点不在于“共同记忆”本身,而在于发表观点,更适合写议论文,以思想 深刻、见解新颖取胜。比如,城市报刊亭,原本是人们“共同的记忆”,结 果有的城市大面积清理了报刊亭,对此,我们应支持还是缅怀?比如,村头 的那棵树,原本是村里人“共同的记忆”,结果因为现代化进程而被砍掉, 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留住报亭 丰富记忆 “卖报啦,《某某日报》《某某时报》!”小时候在电视剧、电影中常看到有报童在叫卖, 当时就想过去当报童,靠卖报纸挣钱。后来长大了一些才知道,自从有乐报刊,便有了走街串巷、 卖报谋生的报童,也有了固定在城市街头和拐角处的报刊亭。因此,报刊亭可谓历史悠久,文化 底蕴深厚。是许多人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还是要留住报亭,丰富记忆。 报刊亭,顾名思义,经营的自然是报纸杂志。它们是人们茶余饭后获取各类社会信息的重要 来源,更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报刊的价值在于阅读。互联网时代,虽然人们的 阅读方式发生乐改变,便捷、快速、碎片化的“无纸阅读”收到了许多人的青睐,但纸质阅读的 那份真实感、踏实感、独特的手感,那种边翻阅报刊边思考的感觉,是任何媒体阅读方式都无法 取代的。电子阅读易于便捷地获取信息,纸媒阅读则是一种文化旅行,纸张、墨香营造了一种多 方位的审美感觉。保留报刊亭,其实是为纸质阅读留一条出路。 其实,在巴黎和伦敦等地,报刊亭都作为文化载体得以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政府不仅仅允许 它们存在,甚至还有意识地把把它们打造成经典的文化符号。也就是说,报刊亭还能一座城市共 同的文化记忆。 可惜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很多城市报刊亭的命运让广大市民忧心忡忡, 一些城市报刊亭甚至被一拆了之!而人们之所以忧心,不仅是出于怀旧,更因为那对应着一段难 忘时光。报刊亭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它能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比如,北京市最 近提出,未来报刊亭将被打造成精致的城市家具、新型的阅读空间和便捷的服务载体。 一位韩国教授说:“我在书里知道你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可是在你们的街上我看不 到。”静言思之,该躬自悼矣。我们说在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可如果在大街上走半天都看不 到一个报刊亭,我们又能从哪里感觉到一些文化味呢?难道就靠几个标语?靠一两家图书馆?如 果城市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又把有着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最后一公里” 意义的报刊亭弃之不用,那关于城市的人文记忆又会淡漠多少? 有人讲,现代人走得太远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这的确是事实,但如何解决?我想,既然 走得太快,那就把脚步慢下来,等着灵魂跟上去;或者让灵魂快一点,跟上前进的脚步。当你匆 匆的脚步遇到一座报刊亭的时候,你是否愿意停下来等你的灵魂跟上?
关于共同记忆的三篇作文

关于共同记忆的三篇作文关于共同记忆的三篇作文题目:2022届新余市高三语文第三次段考试题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60分〕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
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一样。
例如: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
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李教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
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
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考虑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凝聚共同记忆谋求长远开展by 浮夸的盟友尊敬的吴市长:您好!我是一名普通市民,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来信。
我恳请您可以采取措施,凝聚城市的共同记忆,以谋求城市的长远开展。
城市的共同记忆,集中表现为市民对独特城市文化的认同。
比方,我们一说到“水巷小桥多”,往往能想到苏州的园林;一提及“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往往会想到石头城南京;而“万里山峦舞巨龙”,往往会想到雄浑大气的北京。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共同记忆,但这种独特性不是凭空出现的,正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构成了一座城市独特的共同记忆。
可以说,城市的共同记忆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假如说对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城市的灵魂,那富有文化底蕴的历史建筑就是城市灵魂的具象化。
原因在于,富有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承载着凝固的历史和文化。
隐藏在街角的名人故居,延续百年的古朴建筑,见证历史的老街古巷,不仅为城市营造着浓郁的历史气氛和文化气息,更滋养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命。
就拿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来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佳话,不仅给后人以心灵启迪,更在无形中塑造着参观者谦让的品格。
关于共同记忆的作文

关于共同记忆的作文英文回答:When it comes to the topic of shared memories, I believe it is a fascinating and meaningful subject to explore. Shared memories are those moments or experiences that are remembered and cherished by a group of people, such as family members, friends, or even a whole community. These memories have the power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strengthen bonds, and create a sense of belonging.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examples of shared memories in my life is the annual family reunion that my extendedfamily holds every summer. It's a time when relative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gather to spend a few days together, catching up on each other's lives, sharing stories, and creating new memories. One of the most cherished traditions of our family reunion is the talent show, where everyone, young and old, gets the chance to showcase their talents, whether it's singing, dancing, or telling jokes. Over theyears, we have created countless memories during thesetalent shows, and they have become a significant part ofour shared family history.Another example of shared memories is the time I spent with my college roommates. We lived together for four years, and during that time, we shared countless experiences, from late-night study sessions to spontaneous road trips. One particular memory that stands out is the time we all stayed up until sunrise, just talking and laughing abouteverything and anything. That night created a bond between us that has lasted long after graduation.中文回答:谈到共同记忆这个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一】独行大都市中,高楼拔地而起,车辆川流不息,你是否有一瞬茫然失措?在一座座城市飞速现代化发展之时,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城市的共同记忆”即一座城市的市民因交集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印象与回忆。
当一座座城市因现代化发展而日趋雷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方为其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然,或有人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徙加剧,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已将多地的文化底蕴侵蚀殆尽,谈何共同记忆?”诚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底蕴的营造与维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
然而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当下,作为市民的我更主张着力于仍原地踏步的文化底蕴保护之上。
毕竟城市的共同记忆只能由文化底蕴形成,而后者,则是城市的,不可或缺。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
其因显然。
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持续进行的当下,城市的外观乃至居住者不断变化,容易给无论是扎根者抑或是客居者的市民带来排斥感与陌生感。
然而,倘若城市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便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市民,成为其对城市的共同记忆。
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作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
后三者又正反作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命脉,以城市之根的形式,构建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反观当下,决策者却甚少有侧重于厚实文化底蕴,以构建城市之共同记忆者。
拆古迹、建办公楼、取缔博物馆、建娱乐场所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评论员曹林曾言:“任期不长的政府官员不会去做发展城市文化这么长远的事,他们只在意任期满后政绩如何。
”文化底蕴的微薄,共同记忆的缺失,不该仅归咎于体制,有关方面亟需反思与改变。
依我所见,“魂系共同记忆,根治文化底蕴”观念应存每个市民心间,有关部门更应在此方面有所侧重。
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将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在不悖离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构建文化氛围,创建并维持“共同记忆”,既是决策者的难题,又是我等市民的期许。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相信未来,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城市的面貌会像“母亲的面孔”一般让市民永远难忘,城市的姿态也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生活其中,人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四季,看得见乡愁,拥有可以寄托情感、认同归属和栖息心灵的共同记忆。
同城共忆【二】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
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
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
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
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
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
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
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
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
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
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
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
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
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
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
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
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今我来思,乡愁何寄?【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乡愁何寄?“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魂。
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城市的根
魂,也是城镇的灵魂。
在城市化、城镇化的时代大潮中,涌现了大批进城打工的市民,也出现了大批入镇居住的“镇民”。
于是,许多乡村成为房屋崩塌的“空巢村”,据统计,中国每天有约100个传统村落在消失,故乡在沦陷。
更甚至,城镇化被异化为去乡村化,大拆大建,许多村民迷失于“千镇一面”的镇区里打麻将。
什么是乡村文化?它是世世代代积淀在乡村的特有的文化、习俗及其信仰。
如果村落都消失了,那么乡村文化就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民族最深的根在乡村,中华文化的多样化、地域性与创造性也在村落。
导演吕克·贝松说过:“童年是人类的父亲”。
而乡村文化就像“人类的父亲”。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历史积淀的密码,是时间创造的财富。
它如智慧的老人,似时光打磨的古董,具有难以复制的价值。
试想,你能够用千两黄金买到刚过去的一刻钟吗?在我的家乡,有流传几百年的文化习俗,如迎妈祖、迎花灯、迎伯公、春节祭祖等,它们保存着我们共同的儿童记忆,成为镌刻在我们生命中的乡愁。
如果乡村消失了,文化习俗失传,我们就是丧失根魂的人,失去记忆的人,那么乡愁何在?乡愁何寄?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印记。
它如北京的故宫,安徽的马头墙,湘西的吊脚楼,是一个地方的魅力所在。
我的老家有“天下第一侨乡”之称的中川古村落,有流传几百年的“中川童谣”,有全国的“九级半”典故,它们是我童年时的“必修课”,是寄托灵魂的载体。
然而现在,已经有不少客家土楼因无人居住坍塌了,里面的许多文化遗存比如楼名与造型、门当与户对、对联与雕刻等,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也抵不过岁月。
我不敢想象,如果这些古迹被毁坏了,后代的共同记忆将如何培养?
乡村文化意味着它是自信的清醒,自觉的传承。
乡村文化并不亚于城市文明,它更懂得尊重自然,懂得天人合一。
如果失去对乡村文化的清醒,认为乡村文化是落后的,那么对乡村文化就不会产生热爱的情怀,就无法自觉传承。
意大利人对自己的文化超级自信与热爱。
在佛罗伦萨周围的一些地区,城市建筑是中世纪的,没有一座现代的建筑。
市民在酒馆茶馆,吃烤肉,享受欣赏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告诉游客墙皮脱落下的砖是12世纪的。
要知道,城镇建筑基本是照搬城市建筑,乡村建筑利用重力原理设计的落闩、利用自然风通气的摇头窗,都比城镇建筑的防盗锁、玻璃窗要智慧百倍。
如果缺乏自信,如何传承保护乡村文化?
冯骥才说:“中国村落就像一部厚厚的古书,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所以,拯救乡村,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共同记
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