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核心内容:亲子间的亲密的精神 联结
提供感情的联结:依恋关系 提供安全感:信任 提供鼓励与支持以发展儿童追求成功的信心: 自尊自信 提供认同的楷模:提供行为及态度的榜样 提供生活经验和成长的经验:学习、智能、 情绪的发展 提供一个沟通网络:社会支持,问题解决
提供感情的联结
观点二:家庭教育是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 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定位:这种定义在有些研究者(例:赵忠心,缪建东)的 定义中,将其定位于狭义的家庭教育 分析:这种定义描述了家庭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家 庭教育的实践活动,对于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阐述主要是 依据了‚教育‛的定义。 定义要点: [1]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家长 [2]对象:子女及其他年幼者 [3] 实践活动:教育或影响(张俊三 对于家庭教育定义中实 践活动的阐述是基于‚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源自文库学
王玉
推荐书目
《父母的觉醒》沙法丽· 萨巴瑞,上海社会 科学出版社 《发展适宜性游戏》教育科学出版社 《婴幼儿的发展与活动设计》,北师大出版 社 《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 权威指南》 京华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 人民教 育出版社 《儿童发展心理学》邮电出版社
家庭教育应该具备一些崭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发展到家庭教 育是关乎全社会的事情。 [2] 从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发展到家庭教育 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三者共同构成了 国民教育体系。 [3 ]从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父母大人)对于子女的教 育,发展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相影响。 [4] 从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对学前孩子的教育,发展到终生教 育,所有家庭成员在各个年龄段都受家庭教育。 [5] 从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学习生活技能、处理家庭 人际关系,发展到在各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和全面发展。由此我们认为今天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帮助 孩子走向成熟的一种手段,更是造就人才和家庭幸福的 重要保障。
什么是家庭教育?
(一)国内学者对家庭教育概念的研究 观点一: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分析:这种定义描述了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家庭 教育实施的场所,并未对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内涵详细阐 述。 定义要点: [1] 家庭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父母,家庭中的长辈,统称家长 [2] 对象是子女(未确定子女的年龄,《辞海》中采用的是 ‚儿童和青少年‛) [3] 场所是在家里,家庭内 [4] 实践活动:教育(未详细说明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内涵) 援引自:《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学》《教育大辞 海》
台湾学者的家庭教育概念。 我国台湾学者的家庭教育概念,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60-7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大 多数家庭教育学者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家庭以内父母对子 女的教育,尤其强调世代伦理教育。第二阶段的家庭教 育定义,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家庭教育已由家 庭扩展到社会,是一种人与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及相互 的影响。90年代后期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家庭教育的概 念已由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终身学习的观念,家 庭教育不再是家庭中的人际间的事,而是由社会发展的 角度,将家庭教育看成是所有家庭成员适应社会的学习 与成长活动。
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会与其主要照顾者形成一 种特殊的感情联系-依恋关系。 形成与他人互动的‚内部工作模式‛,认知的, 情感性的结构模式——是个体未来人际关系的 基础——友情,爱情,亲情,夫妻关系和家庭 关系。 依恋关系建立的对象:父母/与儿童接触最频繁 的——对孩子反应的敏感度。 这种感情联结给儿童提供爱与价值感。 使孩子了解了爱他的人所赞许或否定的行为, 从而学到是非观。
美国学者的家庭教育概念。 在美国,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教育称作家庭生 活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者大都认为,家 庭教育就是家庭内部的事情,是对家庭成员进 行家庭中的角色与责任的教育以使每个人承担 自己的义务,保证家庭的和睦。70年代之后美 国有的学者强调家庭教育应当增进人际关系。 8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更倾向于把家庭生活教 育当成全面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手 段。
提供生活经验和成长的经验:学习、智能、情绪的 发展
后天的学习和经验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儿童有机会学习:关键期 经验的多样性:智能、社会情绪。社会资源的重要性。 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自尊、自信 和 耐心和责任感——促 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提供沟通网络:
提供充分、自由、清楚的沟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期望——从家人的反应中学会调整自己的想法、确立适 当的行为模式、内化社会规范 提供社会支持
观点三: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 种教 育。……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 母,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 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定位:在有些研究者(赵忠心、缪建东)定义中将这种 概念定位为广义的家庭教育。 分析:这种家庭教育的观点着眼于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影 响,把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确定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影响。 定义要点: [1] 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既包括父母子女间的相互作用 , 也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的相互 作用。 [2] 实践活动:家庭成员间意识、有目的的相互影响
照看者对婴儿变得更加依恋 婴儿停止发出信号
停止哭泣、停止伸手 觉得有能力当好照看者 学着解读婴儿
婴儿对照看者变得更加依恋
对照看着有更多的微笑 警惕地注视着陌生人 受到惊吓或不安时,寻找照看者
18
提供安全感:信任
依恋关系除了影响人际关系之外,还影响到孩子对面临压 力情景时的反应,积极的情感降低焦虑,有安全感的时候 才会勇敢探索。 安全感一般最早来自发展早期对母亲的信任。如:饿,尿, 无聊,不舒服——哭——母亲每每出现——解除不快,满 足需要。 对妈妈的信任—— 对他人的信任(并建立情感关系,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生 活)、 对周围世界的信任(积极的生活态度):世界可以预期、 探索和控制 对自己的信任:我有能力影响这个世界,我可以自我信赖。 没有安全感:与他人的感情联系、社会化的过程、羞怯、 疑心 安全感的建立:父母对孩子的需要保持的敏感性/同步化地 满足孩子的需要、安定的家庭关系/可以遵循的行事准则、 常规的设置。——可预测,可控制!
提供认同的楷模:提供行为及态度的榜样
模仿对象:尊敬的、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
学前:男孩——父亲;女孩——母亲。完成角色认 同的过程。
模仿内容:外在的姿势、动作;对社会事件的 反应方式;对压力事件的方式;父母的人际关 系。
思考题
你对孩子的哪些方面不太满意? 你觉得孩子的这些为人处世的态度与你自己 的为人处世态度有关吗?或者,你自己的为 人处世态度与你的父母有哪些相似之处?
观点四: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又指家庭环 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 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但主要指父母)施予的自 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 多种水平上的影响;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 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 分析:与其他家庭教育概念相比,扩大了家庭教育的主体 ,使其不仅指家庭成员,也包括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的 实践性质上也涵盖了‚显性‛的教育活动和‚隐性‛的教 育活动。 定义要点: [1] 家庭教育实施的主体不仅是家庭成员,也包括家庭的环境 ,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 [2] 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成员间,主要是父母施与的 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 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以及家庭诸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产 生的‘隐性’影响。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既包括显性的有 意识的影响,也包括各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隐性影响。
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模式。通常包括祖父母、父母和未婚子女等直系亲 属 3代人。 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 联合家庭: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的夫妇与其父 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一般是兄弟们结婚后不分家 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家庭中至少有两对同代的夫妇 关系。 其他家庭:离异,重婚,收养,单亲
婴儿-照看者互动的序列
婴儿发出信号
哭泣、微笑、伸手、依偎、 双脚蹬踏、注视照看者
婴儿发出信号 微笑、注视照看者
照看者回应
抱起、拥抱、摇晃婴儿、 安慰、交谈
照看者开始游戏式互动
和婴儿说话、挠婴儿痒痒 表情丰富、触摸婴儿
婴儿学会辨认照看者 照看者照料儿童
喂食、换尿布 认出声音、面孔、气味 当认知技能成熟后,认出照看者
提供鼓励与支持以发展儿童追求成功的信心: 自尊自信
成因:只有惩罚、没有鼓励——形成自己没有 能力,无论怎样努力也不会成功,失去动机。 解释:事件(/S—R)——评价——态度——能 力——行为——结果 鼓励是个持续的过程,强调给孩子一种自我尊 重及活动成功感觉。鼓励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 能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现代的家庭功能


1 提供成员之物质生活需要和对外界侵犯的保护力量。 2 提供亲情,培养建立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3 通过子女与家庭的认同作用,培养健全的人格。 4 提供性知识和性教育,培养孩子健全的性别角色。 5 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 适应能力。 6 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求知的欲望及创造力。 7 传递文化,培养下一代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能 力。 现代家庭最重要的两项功能: 情爱功能、教育功能。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概述 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 专题篇:家庭教育综合技巧——如何成为有 效能的父母
课堂要求:积极参与
参与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 参与使学习的过程更容易。
参与使学习的效果更持久。
参与对成人尤为重要。
第一部分 绪论
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血缘、婚姻或收 养关系的人组合成的团体。家庭是基本的社 会单位,也是每个人出生接触的第一个重要 社会环境,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本场所。 家庭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家庭成员生活 在一起,有共同的承诺与约定,共享情感与 经济生活,并生养、教育孩子,相互扶持, 休戚与共。 家庭是最能满足个人身心需要的团体:承载 着我们精神上的需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 一切教育的基础。 结果: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关系 到国家下一代的素质,也即关系到国家的未 来。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父母或其他负责照顾儿童的人负有在其能力和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确保儿童发展所需生活 条件的首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修订)》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有 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 家庭教育被列入‚三结合‛教育体系项目中重要测评指标。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在儿童与教育领域,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列为主要目标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 干意见》 对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确保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做 出重大决策部署,对家庭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