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不一样的世界观》知识讲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籍,它讲述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作者许知远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天才和疯子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天才往往在一些领域表现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显得古怪或者不合群。
疯子则可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见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显得不可理喻。
这种对比和对立,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是天才还是疯子?他们之间的差异又在哪里?通过对许多历史上的天才和疯子的生平和行为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差异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
天才往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他们也可能因为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被孤立或者被误解。
疯子则可能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和言论,但他们缺乏理性和逻辑,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无法与外界有效沟通。
在我看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并不是要我们去划分天才和疯子,而是要我们思考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个体,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归类为天才或者疯子。
正如书中所言,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他们,而不是将他们简单地定义为一种标签。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贡献,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这种多元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
总的来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个与我不同的个体。
我相信,只有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他人,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由高铭所著的心理学读物,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他们在创造力和创新方面的共同点。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天才和疯子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书中作者对天才和疯子的定义让我大开眼界。
在传统观念中,天才和疯子往往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天才被认为是理智和清醒的代表,而疯子则被视为失去理智和清醒的人。
然而,通过对历史上众多天才和疯子的案例分析,作者指出了天才和疯子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他们都能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勇于挑战现实,勇于突破常规。
这种对天才和疯子的重新定义让我对他们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其次,书中对天才和疯子在创造力和创新方面的共同点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在现代社会中,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而天才和疯子往往能够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他们能够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思维模式和理念。
通过对天才和疯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分析,作者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都能够在混沌和混乱中找到灵感,都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定。
这种对天才和疯子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共同点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最后,书中对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微妙关系的探讨让我感受颇深。
在传统观念中,天才和疯子往往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之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
然而,通过对天才和疯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分析,作者指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微妙关系,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
总的来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天才和疯子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_疯子在右心得体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_疯子在右心得体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作者高铭所著的一本心理学类书籍,探讨了天才与疯子之间微妙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人生和心态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我将就这本书进行一些解析和心得体会的分享。
书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就非常引人注目,暗示了天才与疯子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在书中,作者揭示了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甚至提出了天才和疯子之间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在书中,高铭提到了一些关于天才与疯子的案例和实例,如爱因斯坦、茱莉亚•沃德和范•高更等等,他们的疯狂与天才常常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交织的。
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但却因此创造出了让人惊艳的成就。
作者通过这些案例,引导读者思考:“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他们又是如何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的呢?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
通过对这些心理学理论的介绍和解释,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微妙关系。
作者还以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来阐述这些理论,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收获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深有感触。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情绪。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状态和情绪是如何影响着我所处的环境和所从事的工作。
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努力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观点。
作者认为,创造力来源于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不断探索。
而且,天才往往能够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从而产生出独特的创意和作品。
这些观点让我深有体会,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培养。
我意识到,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才能够培养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成就。
不一样的世界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 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 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 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我和量子物理教授都愣愣的听着他说。
女人的星球
他:“男女差别不仅仅是这么简单的!男人的X/Y当中,X包含了两三千个基因, 基因,活动很小!明白了?” 我:“呃 不明白 这个不是秘密吧?你从哪儿知道的?” 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我原来去听过好多这种讲座。你们真是笨得没话说 了,难怪女人要灭绝咱们!” 我实在想不出这里面有什么玄机。 他叹了口气:“女人最后两个染色体是不是X/X?” 我:“对啊,我刚才说了啊 ” 他:“女人的那两个 X 都包含好几千个基因!而且都是活动频繁的, Y 对 X ,几 十对好几千!就凭这些,差别大了!女人比男人多了那么多信息基因!就是说 女人进化得比男人高级多了!” 我:“但是大体的都一样啊?就那么一点儿 ” 他有点儿愤怒:“你这个科盲!人和猩猩的基因相似度在 99% 以上,就是那不 到1%导致了一个是人,一个是猩猩。男人比女人少那么点?还少啊!” 看着他冷笑我一时也没想好说什么。 他:“对女人来说,男人就像猩猩一样幼稚可笑。小看那一点儿基因信息?太 愚昧!低等动物是永远不能了解高等动物的!女人是外星人,远远超过男人的 外星人!
角色问题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 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 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 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 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 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最后的撒旦
我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就没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_疯子在右心得体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_疯子在右心得体会《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韩寒的一本畅销书,通过对这本书的解析和感悟,能够让人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也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和思维方式进行一番反思。
这本书以幽默轻松的方式,讲述着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却又能够引发人对生活的思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回忆起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的时候,感触颇深。
这本书以韩寒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结合对当下社会和人生的一些独特见解,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很多关于生活、思考、创作、成长等方面的故事和体会。
它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娱乐读物,更是一本能够让人深思的书籍。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影响。
在这本书中,韩寒提出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观点。
他认为,“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是一线之隔,有时候他们甚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种观点让我对“天才”和“疯子”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也影响了我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理智”去限制自己的想象和创作,而忽略了内心的“疯狂”和“疯子”所带来的潜能。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看待问题,也更加愿意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
在这本书中,韩寒也提到了“生而自由,我却更自由”的思想。
他认为,生来就应该拥有自由的权利,没有人有权力来限制一个人的思想和想法。
这个观点也让我对自由有了新的认识,让我更加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内心的想法,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这本书中,韩寒还提到了对生活的态度。
他认为,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最终胜利的不总是最不出名的人,也不一定是最值得夸耀的人,而是坚持到最后的人。
这些感悟让我从一个侧面看到了生活的种种不易,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悟和启发。
通过对书中所述生活、工作、创作等方面的思考,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一些影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多了一些书里观点。
以后看到疯子,也许能有一种包容的心态,而不是同情,恐惧,远离。
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也有性格,有人沉默寡言,有人喜欢说个不停,有人直来直去,有人喜欢拐弯抹角,跟大家眼中的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唯一不同的是: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儿。
而他们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跟“正常人”的世界观不同。
他们的世界观与众不同,甚至令人匪夷所思,让人难以理解。
各种各样的病历,印象最深是苏萨克氏症候群,她的记忆似乎只能保持24小时,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全新的一天。
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
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
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通用4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正如书名所言,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当一个天才困惑,迷茫,不解,纠结时,他就会产生心结,而心结不解,那个天才就很可能变成一个疯子。
而一个疯子,哪怕他混沌,疯狂,邪恶,他仍然可能是个天才。
书中的“天才”们,大多有着令人羡慕的超能力。
但是有几个天才,却因为他们的能力,变成了疯子,而他们的能力,就是预见未来,还有无限重生。
先来说说预见未来,他能预见的事情很多,如:他买了一个杯子,过了几天后,他毫无理由买下的这个杯子,派上了用场。
还有,他会突然想起某个人,然后那个人很快就就会和他联系,他想象一座建筑物被火烧,没过几天,真的就发生了火灾,等等。
最可怕的是,有时会有一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流过他的眼睛,他知道,他非常清楚,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可他却抓不住,看不清。
所以他抓狂,焦虑,疲惫,饱受这令人羡慕的能力的折磨,可他却又无能为力,与他人倾诉,别人还不相信他,以为他在说胡话,所以,他变的狂躁,他从一个天才,变成了一个疯子。
另一个,无限重生,他拥有着令无数人想要拥有的能力,当然,他可能只是个有着妄想症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也可能真的有这个能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可能是因为我有钱,没人认为我疯了,而那些没钱的,就是疯子。
”真是讽刺,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想长生不老,无限重生,他们焚香放生,茹素念经,出家炼丹,寻仙求神,但无限重生真的好吗?对他而言,无限重生就说折磨,他甚至自杀过,想要真正的死去,但没有用,还是一世又一世的重生。
他只能看着他所爱的,在意的人们,一个又一个的死去,所以他不敢爱,不敢恨,他只能活着,永远的活着!他只能绝望的大喊着:“不要死!也不要孤单的活着。
”当时,我看完这两个片段时,我的内心感慨万千,之前,我一直认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说是“疯子”,就是那种傻傻的,痴呆的,疯狂的。
可我发现,我错了,也许有些“疯子”,他们很痛苦,他们很无奈,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只能默默承受,但是,我们却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他们只是脑子有问题,出现幻觉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颇具观点的书籍,作者高铭曾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对人生、职场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书中,高铭曾先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经历,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思考方式。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高铭曾先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观察力。
他认为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疯子的所见所想可能比普通人更接近真相,更能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通过本书,我也学到了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要一味地追随他人的思维模式,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追求真理和突破传统的信念。
感谢高铭曾先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本独具特色的读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不一样的
世界观》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不一样的世界观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一步之差,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
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
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
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
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
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
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
通过精神传输。
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
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
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
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
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种难过的感觉,甚至觉得可怕的。
它颠覆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
其实精神病人的思维是如此的开阔,想象力如此的丰富,并且比正常人更优秀的是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如此的深厚,甚至能提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深厚的学术研讨。
他们表达他们的世界观时,绝大部分不是疯言疯语完全听不懂,而是非常具有逻辑性。
正是如此我才觉得可怕,从逻辑上讲,虽然他们很主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漏洞来让我们推翻,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社会观。
此时让我迷惑的是,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
由这一面联想到我平时的工作中,有很多的孩子,也被我们用常人普遍的评判标准去评判着他们,我们甚至给他们无形中贴上了一道道的标签,而我们却忽略了,这些孩子不一定真的是我们所看到定义的那样,就好像书里的那些所谓的精神病者,他们有着自己逻辑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有的让人感觉惊叹,可是由于常人所不能接受和企及,于是我们就是他们是不正常的那群。
可孩子们尚小,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从我们的大人世界来的,在他们没有最终形成自己完善的三观之前,我们是否不该拿一堆标签去定义他们呢?我们如果用看天才的眼光去审视和欣赏他们的不同,得到的结果又会是怎么的不同呢?我想,这需要在实践中去了解。
但我唯一清楚的是,谁都不希望被人定义成任何一类不同的人群,当我们有不同于别人的看法时,我们是该勇敢的说出来,还是害怕被看成异类而埋藏起来呢?
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左右了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去随意给别人评价和贴上标签,我们又怎么去判断,这个人,究竟是疯子,还是天才?究竟是他们疯了,还是我们才是疯的呢?
书园幼儿园丽泽部
潘丽君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