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东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东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东区的历史与文化探析

河东区是天津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天津市东部,占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98万人。从地图上看,其形状宛如一只迎风展翅的鸽子,因其地处海河东岸得名。河东区是天津的发源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故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历史文化的积淀,让河东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起源文化

天津作为一个正在向国际化城市迈进的泱泱大都会,其生成发展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提及此问题,历史学家们便

会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到座落

于河东区境内的大直沽,因为早

在元代建立之前,蒙古王朝已在

这里“置司,设熬煎办”,开始

组织灶户生产食盐,这乃是天津

地区最早见诸史籍记载的商品

生产活动。 元朝建立后,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其物质供应主要仰赖于江南,由江苏刘家港经海道运抵大直沽,

再由大直沽转输京城,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旧志所谓“元统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京”,便是其实录。为此,元政府专门在大直沽设立了接运厅和临清运粮万户府,负责海漕、河漕的转输事务;又在大直沽修建了天妃灵慈宫,第一次将东南沿海人民所虔信的护航女神“妈祖”供奉到了北方,以供往来水手们祀祭。每年春秋两季,大直沽一

带的海河上便挤满了漕船,

从元诗“东吴转海输粳稻,

一夕朝来集万船”之描写,

便可想见当年大直沽一带

河面的繁况。而随着源源而

至的漕船,南方商人还带来

了闽浙江淮的商品进行贸易活动,元诗所云“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便写出其时商贸活动的兴旺之状。

这种大规模的海运和经常性的商贸活动,强烈地刺激了大直沽这一地区市镇规模的迅速形成。这就是旧志中所说的“舟车攸会,聚落始繁”。这样,有了政府机关,有了宗教场所,有了商贸活动,有了繁密的聚落,大直沽便切切实实成为了那一时期天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之中心。尔后的天津城市之发展,实是以此为原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直沽,乃是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成之根和发展之源。

妈祖文化

天津是中国北方最早具有妈祖崇拜的城市,在航海民俗文化

大直沽漕运船模型

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的民谚真切地反映出津沽地区城市漕运发展的始末。轻轻摇动天津这座城市最初的生命摇篮,碧波之上千帆竞渡,纵横交错的水痕织出一张绵密的网,娓娓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元朝建都后,天津成为政府南粮北运的终点,漕运不断兴 盛,于是对妈祖的祭祀活

动也随着海事海难的频繁

而红火起来。上至皇家下

至官民人等,都十分关心

漕运的安全,而尤望天妃

之庇佑。元延祐年间,统 治者在天津大直沽等处建庙,从那时起,每年由皇帝遣使备礼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当地府官行祭,康熙年间,又加封天妃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北方对妈祖神的信仰盖源于此。元代初年在此兴建的天妃宫,不仅是天津最早的寺庙建筑,也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天妃庙宇,它是元朝规格最高、影响最大、受祭次数最多的天妃宫,被誉为“元代第一庙”与“开沽(直沽、天津)妈祖”,成为天津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1997年,大直沽中路一处民宅拆迁现场挖掘出土一件完整的赑屃,随后天津考古队在该遗址处发掘出清代、明代至元代天妃宫的大殿基址,以及大量文物。1999年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建成,将天津市区内堆

积最厚、历史最早的古代文化遗存很好地保护了起来,充分显示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了天津作为一座现代都市深远的眼光与文明的高度。

帝踪文化

虽然终元之世大直沽一

直是天津地区的行政管理中

心,但永乐二年(1404)明朝

政府在小直沽筑设了天津卫,

十三年(1415)罢海运,而后

又载海运,大直沽的城市中心

地位才开始丧失。 失去了中心地位的大直沽虽然长时间风光不再,但到了乾隆年间,大直沽以西的海河边又开始成为当时官绅士民关注的焦点。其原因,乃是此处巍然矗立起了一座专为乾隆而兴建的庞大行宫——柳墅行宫。

众所周知,乾隆是位颇喜出游的皇帝,但他每次巡幸天津或下江南途径天津,都无一个固定进膳憩息之所,这让天津的长芦

盐商颇觉不安,他们在商议

后,决意要为皇上专修一座行

宫。此想法经官员呈报,得到

了朝廷的批准。而后,盐商们

雷厉风行,集资购材,于乾隆

三十年(1765)动工,当年便

将这座行宫建成。建成的柳

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墅行宫,围墙周遭240丈,有房约500间,内分殿堂区和园林区两部分,殿堂区楼宇密布,层次分明;园林区花木扶疏,小桥弯环,颇具皇家气派。乾隆对此非常喜爱,先后驻跸8次,亲自为各牌楼、殿堂撰作了匾额和楹联,并吟写成数十首诗作。这些诗作和匾联,乾隆都亲书于钩金素蜡笺、洒金蓝蜡笺、碧蜡笺或藕色绢上,并钤“乾隆宸翰”等御玺,保存于宫内。他还于此处理政务,赐宴盐商,并向盐商赏赐了御书福字、貂皮及荷包等物。

乾隆去世以后,嘉庆、道光两帝再未来此,盛极一时的柳墅行宫遂变得冷清起来。道光二十六年(1846),该行宫奉旨拆卖,于是,存世81年的这座天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便从天津土地上令人颇为遗憾地消逝了。

洋务文化

在柳墅行宫被拆除二十余年后,天津河东境内兴起的另一项事业,又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便是影响深广的洋务运动。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深刻省悟到,国欲自强必须认真学习西方,兴办各种洋务事业。此举首先出现在南方,但随后不久便推及到天津。

天津最早兴办的洋务事

业,乃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于

同治六年(1867)在城南海光

寺兴建的生产枪炮的机器局

(俗称南局或西局)。但海光

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寺场地狭小,规模难以扩大,因此,次年崇厚又在城东贾家沽购了一大片土地,兴建更大型的工厂(俗称东局,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即其旧址)。经营未久,即于同治九年(1870)因天津教案发生被清政府以钦差身份派赴法国赔礼道歉。继任者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李接手后多次对东局进行大规模扩充。光绪二十七年(1895)李因故被罢,王文韶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继续对东局进行了多次扩建。这样,这所先名军火机器局、后名天津机器局、再名北洋机器制造总局,引进了大批西洋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东局,已成为当时亚洲最大、集军火生产、机器制作、金属冶炼和船舶修造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军工企业。当时并成为北洋水陆各军供给之源,同时它还为天津乃至整个北方培养出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期间,于大力操办

军事工业之同时,还努力兴

办军事教育。在组建了北洋

海军后,因专业人员奇缺,

乃奏请朝廷,于东局一侧, 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并将毕业于英国海军学院的严复招至学堂主持教务。该学堂于光绪七年(1881)落成开学,“堂堂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息之所,无一不备”

,是一座设施先进而完备的新型学堂。学堂管理考核严格,

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所有课程,悉依西法。很多毕业生都成为了北洋海军的骨干,目前已查知姓名牺牲于甲午海战的便有约30名。从这所学堂出来的毕业生,有后来成为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有曾任海军次长、谢冰心之父谢葆璋,还有为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的创办做出巨大贡献的张伯苓等。

李鸿章一手抓海军建设,另一手则抓陆军建设,于光绪十一年(1885),又在原柳墅行宫旧址上,创办了一所中国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该学堂从当时陆军最先进的德 国聘请教师,课程设置亦参考德国,力求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 和教学理念培养新型陆军军官。从这个学堂走出的毕业生,

很多后来都成了北洋政

府军界、政界的风云人

物。如曾任大总统的冯

国璋和曹锟,曾任国务

总理和执政的段褀瑞,

曾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

长的张绍曾、靳云鹏,

此外还有数十位督军、总长、省长等高官。一个学校能走出这么多的显赫人物,这在中国简直是个奇迹。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的自觉行动,其施行的北方中心在天津,天津的中心则在河东。河东是那个时期清

政府在北方的一块开发区。

摘自《寻根溯源大直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