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

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

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

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

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

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

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

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

集。

三、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体受到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士,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

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

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书下注释

⑴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⑵[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⑶[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⑷[环]围。

(5)[池]护城河。(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

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

是限制的意思。(9)[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0)[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

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⒀[畔]通“叛”。⒁[顺]归顺,服从。⒂[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三、补充内容

1、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逃离。

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

2、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代词,它)多助之至(动词,到)

(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

震慑)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四、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

文集。

五、课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

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管理百姓

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六、文章结构及主旨

1、段意

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

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层:(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5—9句)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

名论断。

2、文章主旨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

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爱莲说》全文及翻译

《爱莲说》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

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唉!自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菊花的人了。像我一样爱莲花的人还有多少呢?但是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注释: 牡丹,是花中富贵的。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后鲜有闻:自从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鲜:少。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

人呢?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相关阅读: 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 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 中考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汇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音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yù)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sàng)耳.一箪(dān)食,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bìan)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yì)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eì—)失其本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发于畎(qǔan)亩之中,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í)吾(wǔ) 举于士,孙叔敖(aó)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jiāng)降(jiàng)大任于斯(sī)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jīn)骨,饿(è)其体肤,空乏(fá)其身,行(xíng)拂(fú)乱其所为(weí),所以动心忍(rèn)性,曾(zh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héng)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héng)于虑(lǜ),而后作(zuò);征(zhēng)于色,发于声,而后喻(y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huàn)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shùn)发(fā)于(yú)畎(quǎn)亩(mǔ)之(zhī)中(zhōng),傅(fù)说(yuè)举(jǔ)于(yú)版(bǎn)筑(zhù)之(zhī)间(jiān),胶(jiāo)鬲(gé)举(jǔ)于(yú)鱼(yú)盐(yán)之(zhī)中(zhōng),管(guǎn)夷(yí)吾(wú)举(jǔ)于(yú)士(shì),孙(sūn)叔(shū)敖(áo)举(jǔ)于(yú)海(hǎi),百(bǎi)里(lǐ)奚(xī)举(jǔ)于(yú)市(shì). 故(gù)天(tiān)将(jiāng)降(jiàng)大任(dàrèn)于是(yúshì)人(rén)也 (yě),必(bì)先(xiān)苦(kǔ)其(qí)心志(xīnzhì),劳(láo)其(qí)筋骨(jīngǔ),饿(è)其(qí)体(tǐ)肤(fū),空乏(kōngfá)其(qí)身(shēn),行(háng)拂(fú)(fú)乱(luàn)其(qí)所(suǒ)为(wéi),所(suǒ)以(yǐ)动(dòng)心(xīn)忍(rěn)性(xìng),曾(zēng)益(yì)其(qí)所(suǒ)不(bù)能(néng). 人(rén)恒(héng)过(guò),然(rán)后(hòu)能(néng)改(gǎi).困(kùn)于(yú)心(xīn),衡(héng)于(yú)虑 (lǜ),而(ér)后(hòu)作(zuò),征(zhēng)于(yú)色(sè),发(fā)于(yú)声(shēng),而(ér)后(hòu)喻(yù).入(rù)则(zé)无(wú)法(fǎ)家(jiā)拂(bì)士,出(chū)则(zé)无(wú)敌(dí)国(guó)外(wài)患(huàn)者(zhě),国(guó)恒(héng)亡 (wáng). 然(rán)后(hòu)知(zhī)生(shēng)于(yú)忧(yōu)患(huàn),而(ér)死(sǐ)于(yú)安(ān)乐(lè)也(yě).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 一、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 (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 (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文学常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爱莲说原文翻译注释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濂溪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着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议论说道理;也可以发表作者的感想。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着名诗人。是着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句末语气词。 隐逸(yi) :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者:~~的花。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多少人呢? 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翻译、简答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八指被任用。【亩】,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选拔、任用。【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 3、【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4、【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5、【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6、【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空乏】,财资缺乏。 7、【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8、【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9、【曾益〕增加。【曾】,同“增”。 10、【恒过】常常犯错误。11、【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12、【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14、【入】指在国内。 15、【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6、【出】指在国外。 17、【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 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课内阅读简答题: 1、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3、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举例论证。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 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 土用的杵。(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9)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12)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14) 恒过:常常犯错误。(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18)发 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 后人们才了解他。(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 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 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 集。 三、课文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爱莲说》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爱莲说○1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3独○4爱菊。自李唐○5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6而不染○7,濯清涟而不妖○8,中通外直○9,不蔓不枝○10,香远益清○11,亭亭净植○1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3焉○14。 予谓菊,花之隐逸○15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16菊之爱,陶后鲜○17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9. ①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年)周敦颐 (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 (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蕃(fán):多. ③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ǘ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④)独:只。 ⑤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⑥淤(yū)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⑦染:沾染(污秽)。 ⑧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⑨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茎。 ⑩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益,更加。 ?亭亭净植: 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è)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噫(yī):叹词,表示感慨。 ?鲜(xiǎn):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千古至理的名言.意思是说,恶劣 的环境可以激起人的忧患意识,使之为改变现状,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最终能得以发展,强大起来;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易使人堕落,最终在安乐的环境中灭亡,温水煮蛙就是这个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品出处《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 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 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学生,兼治儒墨之学。这里节选的部分,有的版本题为《舜发于畎亩之中》。题目是编者加的。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是从田野间被启用的。舜原 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发,起,指被任用。于,介词,从。畎,田间水沟,田中的垄沟。亩,田垄。 “畎亩”,泛指田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原 在傅岩地方作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他为相。举,被 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又辅佐周武王。于,介词,从。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被录用。管仲(夷吾)原 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群位,纠失败了,管仲 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举于士,指 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百里溪举于市:百里奚从市集里赎回后被选拔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 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任,责任,担子。 于是人也:(把重大责任)给这个人。是,指示代词,这。也,用在 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解释。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他的身心劳累。劳,使……劳苦。其,代词,他的。

《爱莲说》原文及注解

《爱莲说》宋·周敦颐 一、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文学常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翻译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及赏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1、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初一《爱莲说》原文 注释 翻译(逐句)

爱莲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盛:特别,十分。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 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最新爱莲说完美版教案(含原文翻译注释题目综合)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 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 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菊花(隐逸者)(正面陪衬) (对比烘托)生长环境出淤泥濯清涟遗世独立,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莲(君子)体态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托物言志)气质风度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总括品格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牡丹(富贵者)(反面陪衬) 一、文学常识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1. 《爱莲说》选自。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周敦颐,字,号,世称,北宋时期著名家。他人品极高,胸怀磊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典型问题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总复习 一、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 1、书下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就是古代论说文得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得污泥。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得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得样子。植,立。 (9)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得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就是花中得富贵得(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得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得“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得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得还有什么人呢? (17)宜乎众矣:人该就是很多了。宜,应当。 2、补充解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 (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 (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 3、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得”(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 三、文学常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得花,可爱得很多。 晋朝得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