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技术
住建部 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

住建部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一、监测点布设在地下水监测工程中,监测点的布设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应根据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和数量。
监测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同时,监测点的布设应遵循经济性原则,尽量减少监测设备的投入和运行成本。
二、监测设备选型与安装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是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关键。
应根据监测项目和监测要求,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监测设备。
在安装监测设备时,应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和高度符合技术要求,避免设备损坏和监测数据失真。
同时,应加强设备的验收和测试,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与传输是地下水监测工程的核心环节。
应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应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标定,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应加强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被篡改。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地下水监测工程的重要环节。
应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遵循规范化的数据处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应加强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的应用,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五、监测报告编写监测报告是地下水监测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应根据监测数据和数据处理结果,编写内容完整、表述准确的监测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监测点布设、设备选型与安装、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详细描述和分析结果。
同时,应对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六、监测系统运行与维护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是地下水监测工程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应建立健全的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同时,应对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的校准和标定,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及时处理各种故障和问题,避免影响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地下水的调查监测内容

地下水的调查监测内容一、地下水的调查监测目的地下水的调查监测主要包括对地下水位、水质、水量、水文特征等进行定期监测,具体目的如下:1.了解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总量、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监测地下水位和水量变化,及时发现地下水的涵养补给情况,为维持地下水动态平衡提供依据;3.监测地下水的水质,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状况,为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4.掌握地下水系统的水文特征,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的调查监测内容1.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是地下水调查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连续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规律、年际变化特点及其对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影响。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位点的选取、监测井的建设、监测形式的采取等。
2. 地下水水量监测地下水水量监测是掌握地下水资源量和动态补给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地下水的流量、离地流量等进行监测,可以了解地下水的补给衰减规律、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等。
3. 地下水水质监测地下水水质监测是地下水调查监测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
4. 地下水水文特征监测地下水的水文特征是指地下水在地下水系统中的流动规律、水位变化特征、地下水补给和排泄规律等,通过对地下水的水文特征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系统的运移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 地下水管网监测地下水管网监测是对地下水系统中的管网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以确保地下水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三、地下水的调查监测技术和方法1.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地下水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沉箱法、接触式水位计、无接触式水位计、水铁法等,采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确定监测井的设计方案和经济合理的监测周期。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实验室分析技术
分析方法选择
根据监测参数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等。
仪器设备
配备专业的仪器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质量控制
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确保实验室分析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监测频率和时间
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率和时间。
监测技术规范的重要性
提供技术指导
规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监测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提高监测效率
规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 。
促进信息共享
规范化的监测技术可以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协同性。
通过降维技术,将多个监测指标 简化为少数几个主成分,以便更 好地理解地下水环境的变化。
02
2. 相关性分析
分析各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识别潜在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04
4. 回归分析
利用历史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预 测未来地下水环境的变化趋势。
数据质量评估
1. 完整性
评估数据是否完整,是否存在缺失或异常值 。
提供保障。
完善监测网络布局
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 网络布局,提高监测点的代表性和覆 盖率。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 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监管 效果。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监测点位
根据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考虑 地形、地质、水文等因素。
01
职责分工
明确各部门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中的具体职责,如环境保护部 门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协调各部门工作,水务部门负责实施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等。
地下水监测技术要求与施工

地下水监测技术要求与施工地下水监测井(简称地下水监测井或监测井)是用于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等参数的专用井。
以下是地下水监测井要求的详细介绍。
一、地下水监测井设置原则1.代表性原则:监测井应能代表当地地下水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对于区域性重要饮用水源地和城市供水水源地,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井。
2.科学布局原则:根据当地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流域水系特征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井布局。
3.长期稳定性原则:监测井应具有长期稳定性,避免频繁更换井位,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4.方便性原则:在满足监测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的位置。
二、地下水监测井类型1.浅层地下水监测井:适用于浅层地下水监测,一般埋深较浅,多采用塑料管或混凝土管等材料。
2.深层地下水监测井:适用于深层地下水监测,埋深一般大于20米,多采用钢管或铸铁管等材料。
3.复合型地下水监测井: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下(如地层复杂、岩石破碎等)的地下水监测,一般采用钢管或混凝土管作为套管,内衬塑料管等材料。
三、地下水监测井技术要求1.井管材料:一般采用钢管、铸铁管、塑料管等材料,根据地质条件和监测要求进行选择。
2.井管直径:根据监测项目和设备要求确定,一般采用直径200mm-400mm的井管。
3.井深:根据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埋深在几米至几十米之间。
4.井身结构: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要求确定,一般采用圆筒形结构,由井壁、井底和井盖组成。
5.水位传感器:应选用性能稳定、灵敏度高的水位传感器,如压力式水位传感器、超声波水位传感器等。
6.水质传感器:应选用能够对多种水质指标进行在线监测的传感器,如电导率仪、pH计、浊度仪等。
7.水温传感器:应选用能够对水温进行在线监测的传感器,如热敏电阻等。
8.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应选用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如RTU(远程终端单元)等。
如何进行地下水测量和地下水动态监测

如何进行地下水测量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动态变化对于科学、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水测量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一、地下水测量方法地下水测量是指确定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地下水流速和地下水流量等参数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下水测量方法:1. 钻井观测法通过钻井进行地下水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钻井能深入地下,直接观测到地下水位和水质等参数。
同时,还可以通过在井内安装水位计、压力计和流速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2. 地下水井监测法地下水井监测是指通过在地下开凿水井,并在井中安装水位计和压力计等设备,监测地下水位和压力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水的动态变化。
3. 地面水质监测法地面水质监测是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并进行水质分析,以了解地下水化学成分和水质状况。
通过分析地下水样品中的溶解物质、无机盐和有机物等,可以推测地下水的水量和水质。
二、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地下水动态监测是指长期监测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和地下水流量等参数,以掌握地下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下水动态监测技术:1. 水位计监测技术水位计是一种能够测量地下水位的仪器。
通过在地下水井或井位上安装水位计,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将水位计与数据采集系统相连,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测。
2. 压力计监测技术压力计能够测量地下水的压力变化。
通过在地下水井或井位上安装压力计,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的压力变化情况。
压力计的安装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以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电阻率法监测技术电阻率法是一种利用地下电阻率差异来推测地下水分布状况的方法。
通过在地面上布置电极,并施加电流,然后测量地下的电阻率,可以推测地下水的分布情况。
这种方法在大范围地下水动态监测中具有较高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下水监测方法

地下水监测方法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因此地下水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下水监测方法。
一、地下水监测井法。
地下水监测井法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监测方法,它通过在地下钻探并安装监测井,利用地下水位计、水质采样器等设备对地下水位和水质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二、地下水化学分析法。
地下水化学分析法是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品,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地下水中的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包括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类、有机物质等。
通过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判断地下水是否受到污染,为地下水的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下水遥感监测法。
地下水遥感监测法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地下水进行监测,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地面遥感探测仪器等手段获取地下水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下水信息,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四、地下水位监测法。
地下水位监测法是通过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站点,利用地下水位计等设备对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
地下水位的监测是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五、地下水环境监测法。
地下水环境监测法是综合利用地下水位监测、水质监测、地下水化学分析等手段,对地下水环境进行综合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地下水环境的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地下水监测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和验证。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保护地下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监测办法及所用仪器探索

地下水监测办法及所用仪器探索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下水监测是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利用的重要手段,通过地下水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状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控。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监测的办法及所使用的仪器,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地下水监测办法1.田间取水样品法: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地下水监测办法,主要是通过在地下水位点进行采样,然后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取样时应注意保持水样的原状,尽量减少外界污染。
2.井水取样法:对于深层地下水,可以通过井水取样法进行监测。
在井口处设置取样泵,将地下水抽取到地面进行监测。
3.地下水位监测法:通过地下水位监测井和水位计进行监测,通过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了解地下水的水量状况。
二、所用仪器1.水质监测仪器: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质指标,包括PH值、溶解氧、浊度、硬度、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指标。
常见的水质监测仪器有PH仪、溶解氧仪、浊度计、硬度计等。
2.水量监测仪器:用于检测地下水的水量,包括水位计、流速计等。
水位计用于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流速计用于监测地下水的流速。
3.水文地质仪器:用于地下水渗流的监测,包括水压计、渗流计、土壤含水量计等。
这些仪器可以帮助了解地下水在地下的流动状况。
4.取样仪器:用于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包括采样瓶、采样泵等。
这些仪器可以保证水样的原状,并且减少外界污染。
5.地下水监测仪器联网系统:可以将各种监测仪器通过传感器和联网系统进行连接,实现对地下水监测数据的远程监测和实时传输,提高地下水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地下水监测办法多样化,仪器设备也应运而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新技术来不断改进地下水监测办法,提高地下水监测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
希望在未来的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创新

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创新一、引言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人类的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面临着污染、过度开采等诸多问题。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监测与管理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下水监测技术的创新(一)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地下水监测方法往往依赖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测。
如今,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被应用于地下水监测中。
例如,压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水质传感器能够快速检测地下水中的各种化学物质和污染物的浓度。
(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地下水监测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将传感器与物联网平台连接,可以实现对地下水数据的远程采集、传输和分析。
监测人员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地下水的实时信息,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及时性。
(三)卫星遥感技术的辅助卫星遥感技术在地下水监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卫星图像中的地表特征、植被覆盖等信息,可以间接推断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
此外,利用重力卫星还可以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从而反演地下水储量的变化。
(四)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不仅能够自动采集和传输数据,还能够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并发出警报。
例如,通过建立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预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为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三、地下水管理技术的创新(一)地下水数值模拟技术地下水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质运移过程。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值算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传统的地下水管理往往侧重于对现状的评估和控制,而基于风险的管理方法则更加注重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监测项目所使用容器的洗涤方法:
a.磷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铬酸洗液洗1 次, 自来水洗3次,蒸馏水洗1次。 b. 铁、锰、铜、锌、钼、钴、汞、硒、镉、六价 铬、铅、铍、钡、镍:洗涤剂洗1次,自来水洗2 次,1+3 HNO3荡洗1次,自来水洗3次,去离子 水洗1次。 c.钾、钠、石油类:洗涤剂洗1次,自来水洗2次, 1+3 HNO3荡洗1次,自来水洗3次,蒸馏水洗1次。 d. 其它项目:洗涤剂洗1次,自来水洗3次,蒸馏 水洗1次。
五、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5.1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 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 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 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 达到全面反映区域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 的目的。 5.2 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 枯水期采样一次。 污染控制监测井逢单月监测一次,全年六次。 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每月 采样一次。
5.3.3对于水位、水量、水温、pH值、电导率、
浑浊度、色、臭和味等现场监测项目,应 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 具体的比如:钢卷尺、测绳等水位测具、 流速仪、流量计、水温计、气温计、 pH计、 电导率仪、浊度计和轻便式气象参数测定 仪等。
5.3.4采样方法
a.地下水水质监测通常采集瞬时水样。 b.对需测水位的井水,在采样前应先测地下水 位。 c .从井中采集水样,必须在充分抽汲后进行, 抽汲水量不得少于井内水体积的2倍,采样深 度应在地下水水面0.5m以下,以保证水样 能代表地下水水质。 d.对封闭的生产井可在抽水时从泵房出水管放 水阀处采样,采样前应将抽水管中存水放净。 e .对于自喷的泉水,可在涌口处出水水流的中 心采样。采集不自喷泉水时,将停滞在抽水 管的水汲出,新水更替之后,再进行采样。
5.3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5.3.1 监测部门的准备工作 确定采样负责人,由其负责制定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 采样负责人应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并了解采样监 测井周围的情况,熟悉地下水采样方法、采样容器的洗涤 和样品保存方法。 制定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目的、监测井位、监测项 目、采样数量、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及分工、采样 质量保证措施、采样器材和交通工具、需要现场监测的项 目、安全保证等。 采样器材包括采样器和水样容器。地下水水质采样器 应能在监测井中准确定位,并能取到足够量的代表性水样。 有自动式和人工式两类。自动式用电动泵进行采样,人工 式可分活塞式与隔膜式 。
六、地下水采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6.1采样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切实掌握地下水采样技术,熟知采样器具 的使用和样品固定、保存、运输条件。 6.2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不应有影响采样质 量的行为,如使用化妆品,在采样时、样 品分装时及样品密封现场吸烟等。汽车应 停放在监测点(井)下风向50m以外处。 6.3每批水样,应选择部分监测项目加采现 场平行样和现场空白样,与样品一起送实 验室分析。
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地下水水质进 行监督性监测,频率应不少于每3个月一次。我 们进行的地下水水质监测均为该垃圾填埋场委 托。 无法判断其地下水监测井是否规范。 没有专用的地下水取样器。 监测项目只有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总铜、总锌、总铅、总镉7项。
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布置: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2009.5
目
录
地下水环境监测适用范围和引用标准 地下水常规监测项目和监测基本要求 地下水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地下水水质分析和评价
一、地下水的概念和分类
地下水狭义指埋藏于地面以下岩土孔隙、 裂隙、溶隙饱和层中的重力水,广义指地 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上层滞水的水质与地表水的水质基本相同。 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直接与大气圈、水 圈相通,因此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承压水受水文、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小,含 水层的厚度不受季节变化的支配,水质不 易受人为活动污染。
谢 谢!
5.4地下水监测现场记录
原则:需要的资料多少取决于数据的最终用途 资料至少包括:测定项目、地点位置、采 样深度 、井的直径 、预处理方法 、采样方 法 、含水层的结构 、水位、水源的产生量 、 水的主要用途 、气象条件 、采样时的外观 、 水温 、采样时间 、采样人姓名 等 补充资料包括:水样是否保存或加入稳定 剂、埋藏条件、含水介质类型等
6.4每次测试结束后,除必要的留存样品外, 样品容器应及时清洗。 6.5各监测站应配置水质采样准备间,地下 水水样容器和污染源水样容器应分架存放, 不得混用。地下水水样容器应按监测井号 和测定项目,分类编号、固定专用。 6.6同一监测点(井)应有两人以上进行采样, 注意采样安全,采样过程要相互监护,防 止中毒及掉人井中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七、地下水质量分析和评价
依据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以某种用途 的水质标准为评价标准 ,进行单项或综合 评价,并结合现场的调查资料对数据做出 合理解释,写出综合研究报告。地下水质 量评价方法有:评分法、浓度法、水质指 数法、多项指标的水质指数(综合水质指 数)法等。
实例:2008年监测某垃圾填埋场的地下水
0~ 50 m处; (2)排水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主管出口处; (3)污染扩散井,两眼,分别设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 走向的两侧各30 m、50 m处: (4)污染监视井,两眼,分别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 下游30 m、50 m处。 该场有本底井(一眼),污染扩散井(两眼), 污染监视井(两眼),只监测了本底井和污染监 视井共三眼。
便携式地下水取样器图示
5.3.2 分析部门的准备工作
根据被测项目的理化性质,选用不同材质的采 样容器,常用的材质有硼硅玻璃和聚乙烯塑料。 水样容器的选择原则: a.容器不能引起新的玷污; b.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 c.容器不应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d.能严密封口,且易于开启; e.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
J .在水样采入或装人容器后,立即按附录A的要 求加入保存剂。 k .采集水样后,立即将水样容器瓶盖紧、密封, 贴好标签,标签设计可以根据各站具体情况, 一般应包括监测井号、采样日期和时间、监测 项目、采样人。 l.用墨水笔在现场填写《地下水采样记录表》, 字迹应端正、清晰,各栏内容填写齐全。 m.采样结束前,应核对采样计划、采样记录与 水样,如有错误或漏采,应立即重采或补采。
二、地下水环境监测适用于以下性质的监测
国控、省控、市控地下水井点的例行环境 监测 科研监测 仲裁监测 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环评监测 委托性监测 监督性监测(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 监测等)
三、地下水环境监测相关技术规范、 方法标准、质量标准
HJ/T 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GB/T18772-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 测技术要求》 GB 12998-91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 GB 5750-1985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 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 标准》
四、地下水常规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pH值、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 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性 酚、总氰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 砷、汞、镉、六价铬、铁、锰、大肠菌 群 (十七种) 选测项目:色、臭和味、浑浊度、氯化物、 硫酸盐、碳酸氢盐、石油类、细菌总数、 硒、铍、钡、镍、六六六、滴滴涕、总 放射性、总放射性、铅、铜、锌、阴离 子表面活性剂 (二十种)
f .采样前,除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物和细菌类 监测项目外,先用采样水荡洗采样器和水样容 器2~3次。 g .测定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性、半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项目的水样,采样时水样必 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隙。但对准备冷冻保 存的样品则不能注满容器,否则冷冻之后,因 水样体积膨胀使容器破裂。测定溶解氧的水样 采集后应在现场固定,盖好瓶塞后需用水封口。 h .测定五日生化需氧量、硫化物、石油类、重 金属、细菌类、放射性等项目的水样应分别单 独采样。 i .各监测项目所需水样采集量见HJ/T164— 2004附录A,附录A中采样量已考虑重复分析和 质量控制的需要,并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