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天津中医药大学 2012级研究生彭京丽[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
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
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阴虚,标实多为气滞、血瘀、痰湿( 浊) 为患。
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在临床还是在实验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累了大量有效的经验。
目前, 现代科学对本病虽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新药物, 仍以定期随访、密切观察其变化为主, 主张对手术持慎重态度, 只有当中度以上异型增生, 胃镜不出现明显肉眼病变时, 才考虑手术治疗。
大量的文献报道认为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病变; 中医治疗目前,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一位。
胃癌是很少直接从正常胃黏膜上皮化生,而大多发生在原有病理变化基础上,即癌前变化。
癌前变化又分为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1】。
癌前状态是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高的临床情况,包括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肠化和恶性贫血)、慢性胃溃疡、残胃、胃息肉、胃黏膜巨大皱襞症等。
癌前病变是指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黏膜的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
据国内统计,胃癌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者达72.7%,多数报道CAG 随访10~15 年胃癌发生率约为10%。
胃癌而有胃炎的病例,常有5 年以上的胃病史,其中10 年以上者占1/3【2】。
由此可以认为,CAG 发生在先,胃癌在后,CAG 是胃癌的起始条件。
本文仅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
多数研究者赞同由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模式,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肠化生及异型增生更具有癌变的危险性【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年 临床 经验 ,将 CAG常见证 候归 纳 为肝 胃不 和 证 、湿 热 中阻证 、脾虚 气滞 证 、胃阴不 足 证 等 4个 证 型 ;分别 予 香苏饮 、半 夏泻心 汤等治 疗 。张继 泽教 授 根 据 主 症 表现 将其 分 为 中虚 气 滞 证 、肝 胃不 和 证 、胃阴 不 足 证 、气 滞血瘀证 等 四个证 型 。刘 华一教 授 根 据 CAG 病 因病 机 以及 演 变 规律 ,将 之 分 为寒 热 错 杂 型 、湿 邪 困脾 型 、脾 胃虚寒 型 、肝郁 犯 胃型 、胃阴亏 虚型 、气 滞血 瘀型 。金亚 城教授 认为 CAG是本 病 的 主要症 状 是 消化不 良 ,属肝 胃不 和 。故 将本 病 分 为肝 胃不 和证 及 脾虚 型 、阴虚型 、血瘀型 、郁热 型肝 胃不和证 ,并 以柴胡 疏肝 散为基 础辨 证治疗 。 2.2 基 于数据研 究 CAG的 中 医共识 意 见将 本 病分 为肝 胃气 滞证 、肝 胃郁 热证 、脾 胃湿 热证 、脾 胃虚 弱证 (脾 胃虚寒 证 )、胃阴不 足证 、胃络瘀 阻证 ,分别 予 柴 胡 疏 肝散 、化肝煎 合左金 丸 、黄 连温 胆汤 、六 君子 汤 、沙参 麦 冬汤 、丹参饮 合失笑 散加 减治 疗 。与此 类似 的是 丁成华 等 的研 究 ,他 们 将 近 十年 来 ,本 病 中医 诊 治 的文献 整 理 后 得 出结 论 :CAG 证 候 由 多 到 少 的 频 率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 湿 热 >胃 阴 不 足 >胃 络瘀血 。杨 国平 等 将 我 国百 名 中医 脾 胃病 专 家 防 治本 病 的 文 献 整 理 后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分 为 脾 胃气 虚 (包括虚 寒 )证 、肝 胃气滞 证 、胃阴不 足证 、中焦 湿热 证 等 。黄大未 等 对 近 20年来 相关 文献 进行 分析后 指 出 :南 方地 区 CAG频 率 高 的 证型 是 脾 胃气 虚 证 、胃 阴 不 足 证 、湿 热 中 阻 证 ;北 方 地 区 是 脾 胃 气 虚 证 、肝 胃 气 滞证 、瘀 血 阻络证 。 3 治 疗 3.1 古方 加减治 疗 卢炯 采用 随机 双盲 法研 究六 君子 汤加减 治疗 CAG脾 胃虚弱型 的疗效 ,对 照组 为 常 规西 药治 疗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中 医证 候 积 分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均 无 差 异 。 陈 兴 则 采用 随机试 验 观 察 黄 芪建 中汤 治 疗 脾 胃虚 弱 证 的效果 ,对照组 予多潘 立 酮 、维酶 素 口服 ,结果 :观察 组 总有效 率高于 对 照组 。升 阳益 胃汤 出 自李 东垣 ,白 玉 茹等 研究 升 阳益 胃汤 治疗 CAG脾 胃虚 寒 证 ,结 果 观察组 的有效 率 、证 候 总有 效 率 均优 于 对 照组 。赵 翠 丽等 评价 四逆 散加减 治疗 CAG肝 郁 脾虚 型 患 者 的疗 效 。其设健 康对 照组及 胃复 春对 照组 。结 果 四逆 散 治疗组 的临床 、胃镜 、病理 疗效 显著优 于 胃复春对 照 组 。白涛 等 设 立 对 照组 ,予 以果 胶 铋 和 多 潘 立酮 , 对 比观察 加 味化 肝 煎治 疗 CAG肝 胃郁 热 型慢 的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5.7% 、75.8% ,且 差 异 具 统 计 学 意 义 。 3.2 专 方治疗 清 化饮 是 国 医大 师杨 春 波治 疗 CAG 脾 胃湿热 证 的经 验 方 。黄 铭 涵 等 设 置 胃复春 片 为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_吉跃进

DOI :10.13193/j.issn.1673-7717.2021.05.040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吉跃进,沈洪,朱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是胃癌最常见的癌前疾病。
“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是当前肿瘤基础研究的热点,如何延缓或逆转“炎癌转化”这一途径已成为预防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思路。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一直有着独特的优势。
对2015—2019年在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试验进行检索总结,并对近5年相关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从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两方面来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近期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中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试验;机制研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7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21)05-0166-06Research Progres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JI Yuejin ,SHEN Hong ,ZHU Lei(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Jiangsu ,China )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not only a common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 clinic ,but also the most common precancerous disease of gastric cancer (GC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inflammation -cancer transformation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tumor basic research.How to delay or reverse the pathway of inflammation -cancer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C.Western medicine is still lack of effective therap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a unique advant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AG.In this article ,the clinical trials of TCM in CAG published in CNKI from 2015to 2019were search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related mechanism studies within the past five years were reviewed.The paper discussed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AG from two aspects of clinical trials and mechanism researches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prospective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es.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linical trials ;mechanism researches ;research progress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700104);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407001)作者简介:吉跃进(1991-),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脾胃病。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综 上所述 ,近 年来 中 医药治 疗 C A G的临 床大 致有 如下 几个 特征 : ①病 因病 机方 面 , 病 因多 与感 受外 邪 、 内伤 饮食 、 情 志 失调 相关 , 病位 在 胃 , 与肝 、 脾、 肾相关 , 病 性不 外 虚实 两端 , 虚为脾胃 虚弱( 气虚或阴虚 ) , 实为实邪内阻( 食积 、 气滞 、 血瘀 、 痰湿 、 外 邪) , 病 机关键 为脾 胃升 降失 职 。② 辨证分 型方 面 , 尚没 有统 一 的 标准 , 但 中医药 治疗 C A G无 论 采用 辨证 分 型 , 中 药或 针 药结 合 , 均取 得 了可喜 的成绩 , 大大 提高 了治愈 好转率 , 疗 效优 于西 药 , 且 副作 用小 , 逐 渐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理 论体 系 , 极 大地 丰 富 了临 床 治疗 C A G 的经 验 。③ 临床 科研 设计 方 面 , 尚不够 严谨 合理 , 很 多 临床 研究 不设 对照组 , 更极 少双 肓设 计 , 使 中医药 在 C A G辨治 中 的 良好效果 缺 乏说服 力 。④ 对 于本病 的研究 多 以临床 研究 为 主 , 为 了增 强 中医对 本 病研 究 的客 观性 , 应 加 强实 验研 究 , 从 微观 上
其 辨证 分 型存 在 较 大 的差异 。但 以脾 胃虚 弱 、 肝 胃不 和 、 脾 胃湿 热、 胃阴不 足 、 胃络 血瘀 五 型居 多 。王发 渭教 授l l l 常将 本病 分 为 4 个 基 本证 型辨 治 : 脾 胃虚弱 证 、 肝 胃不 和证 、 湿 热 壅阻 证 、 肝胃阴 虚证 。 李春 婷教授 【 队 为本 病宜 辨证论 治 , 一般分 4 型: 气虚 血瘀 、 肝 胃不 和 、 脾虚湿 热及 胃阴不 足 。徐 景藩 教授 认为 C A G 的主要 证 型有 三 , 即 中虚气滞 证 、 肝 胃不 和证 及 胃阴不 足证 。 即使在 疾病 的稳定 期 , 也应按 此 辨证服 药 , 方 可取 得逆 转之疗 效 。 3 中医药 治疗 3 . 1中草 药治 疗 3 . 1 . 1 疏 肝健 脾 和 胃法 : 苏民 采 用 疏 肝健 脾 和 胃 、 理 气止 痛 的 自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內科2021年4月第16卷第2期221.综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孙玉霞李燕辉广西梧州市中医医院内科,梧州市543002【提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易反复发作,会进展为癌前病变甚至胃癌。
目前西医无特效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而近几年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O768(2021)02E221E3DOI:10.16121/45-1347/L2021.02.24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各种病因反复长期作用于胃黏膜上皮而导致胃黏膜的固有腺体广泛性或局部性萎缩、减少,伴或不伴假幽门腺化生和(或)肠腺化生。
CAG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被公认为癌前状态。
CAG患者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症状不明显,一些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腹痛、饱胀、反酸、暧气、恶心呕吐、胃灼烧等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CAG患者的特效药,近年来不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CAG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和明显的优势。
本文就CAG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对CAG并无具体的论述,一般将其归属“胃—痛”“胃痞”“腹痛”“反酸”“嘈杂”等范畴,但其病因病机历代均有论述+《素问•本病论》指出“饮食劳倦则伤脾”;《素问•举痛论》中提及“寒气于膜原之下,肠道之间客之,血散之不去,力、络急引,故痛”;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论述误下误治致痞;《脾胃论》明确提出“痞自血出”,文中还提到寒温不适、喜怒忧恐、饮食失节均会导致气火失调、内伤脾胃;《景岳全书心腹痛-云:“食、寒、气不顺均会胃—痛症,然食寒二者皆关于气,食停滞气,寒留凝气,故其治病应以理气为主,观其果属实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确诊该 病 必 须 依 靠 胃镜 及 胃 黏 膜 组 织 病 理 检 查 ,
H pl . yo n检测有 助于病 因诊 断 。 胃镜 下亚 甲蓝染 色可
提高诊断符合率 , 清 胃泌素检测 可补充 胃镜和 胃黏膜 血
胃癌 的发展模式 。尤其是肠上 皮化生 , 为是萎 缩 的 j 被认
典 型标 志以及 胃癌的前 兆 。近年来 , 诸多 中医药学 者对 慢性萎缩性 胃炎进 行 了大 量 的、 同层 面 的研 究 , 报道 不 其
日益增多 , 在诊 断与治 疗 等方 面都 有长 足 的进步 与发 展 。
韩 国征 指导 蔡 钢
关键词 : 慢性萎 缩性 胃炎 ; 癌前病 变; 中西 医结合疗法 ;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5 3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0— 16 2 0 ) 8— 0 6—0 R7. 2 A 10 7 5 (0 8 0 0 5 2 慢性萎缩性 胃炎 ( hoi ar hcgs is C G) 以 crnc t p i att , A 是 o ri 胃黏膜上皮和腺 体 萎缩 、 膜变 薄 、 黏 黏膜 肌层 增厚 及伴 有
组 织 活 检 之 不 足 J 。
阿莫西林 0 、 .5g 甲硝 唑 0 4g 每 日3次 口服 。结果 : 愈 . , 治
率 5.9 , 7 8 % 总有效 率 9 . % 。随访 1年 , . yo 21 H pl  ̄转 阴率 7.5 10 %。陈明 用 补 中益气 汤 合 失笑 散 加减 治 疗该 病
连用 8周 。禁 辛 辣 、甜 及 生 冷 之 品 。结 果 : 效 率 显
6.6 , 0 8 % 总有效 率 9 . % 。贾 雅 薇 用 益 胃汤 治疗 慢 性 33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 简 介 : 艳 晖 , ,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04年 )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 薛 女 天 20 硕
向: 主要 从 事 肝 胆 疾 病 中 西结 合 治疗 方 面 的研 究 。
( 稿 1 :06—1 —2) 收 3期 20 1 3
病 因素 密切 相关 。但 对病 机 的认识 , 各有 仁智 之见 , 则
朱君 华等 n 认 为其 病机 为脾 胃气 虚 , 热蕴 结 , 湿 胃络 血 瘀 。庄建 德 认 为 本 病 病 机 为 脾 气 亏损 , 滞 血 瘀 毒 气 聚 。王璐 琳 认 为 本病 机为 气 虚血瘀 。王 道坤 认 为 本 病病 机为 脾 胃虚 损 为本 , 热互 结 为标 , 实 错 杂 、 痰 虚 寒热互 结 为其 主 要 病 理 特 点 。通 过 近几 年 的研 究 , 特 别是通 过 “ 五” 八 协作 攻 关 , 本 病 病 机 的认 识 已渐 趋 对
了飞 速进展 , 临床 仍 缺 乏 阻 断或 逆 转 这 种病 变 的有 但 效 方 法 。近年来 , 中医 药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 A C G) 癌 前 病变 的研 究 进 行 了 深 入 地 探 讨 。现 将 近 年 以来 C G癌 前病 变 的 中医药 防治研 究 与进 展综 述如 下 。 A
( )7 5 8 :0
[0 杨晋 原, 1] 康永 . 血降脂胶 囊治疗 非酒精 性脂 肪肝 4 .中西 医 活 8例
结 合 肝 病 杂 志 ,06 1 () 14 20 ,62 :1 [ 1 苏 经 格 .四 君 子 汤 加 味 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l 观 察 .中 国 医 1] I 缶床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2.2.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主任,河北石家庄 0500003.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在胃癌筛查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其是胃癌转化的关键点,因此,为更好地做好胃癌的二级预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对慢性萎缩性的中西医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过程、预防癌前病变发生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整理近年来关于该病的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导致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引起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病。
内镜下以黏膜红白相间,皱襞变平,甚则消失为特点;病理特征为固有腺体萎缩、肠化[2]。
临床表现主要为胀满、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相关性。
胃癌的发生呈多阶段性,其发展模式为Correa模式,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4]。
在祖国医学中,CAG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不外乎外感、饮食、情志、劳逸、体虚等要素[5-7]。
一项Meta探讨了CAG发病与饮食、起居、情志等中医病因及体质之间关系,最终表明CAG病因与饮食、起居、情志刺激,外感湿热(幽门螺杆菌感染,Hp)等因素有关[8]。
其病机临床认识有所差异,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如《素问》中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3-15T14:25:58.70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6年12月作者:苏靖1 周晓虹2 [导读]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1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2-079-0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癌前疾病,而在CAG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和(或)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则被公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国内已经开展了诸多关于中医药治疗CAG及PLGC的研究,相关实验研究报道逐年增多,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此部分内容稍少,应作补充并有总结性意见)蔡淦教授[1]通过对多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病变以脾胃为中心。
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痰湿热毒、气滞血瘀为标。
张声生教授[2]则通过西医病理演变,用中医理论诠译,认为脾胃虚弱在胃粘膜病发生、发展至癌前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湿热邪毒易伤阴,则损气伤阴,煎灼营血而成。
具体讲湿盛易伤脾,日久不愈,扰乱气机,影响脾胃转输水谷津液功能;毒邪久稽于胃,则毒腐成疮,瘀结成积,从而导致异形增生甚至癌毒的产生。
周琴[3]认为,根据“肾为胃之关”,肾元不足,火不暖土,脾胃健运失调。
因此,脾肾两虚为本,气滞血瘀为标才是本病的病理所在。
2治疗研究2.1辨证治疗方面:柯莹玲等[4]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78例,辩证分为5型,分别论治:中虚气滞型,治宜温养脾胃,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桂枝、酒白芍药、大枣、生姜、炙甘草、广木香、吴茱萸);胃阴不足型,治宜养阴理气,方选一贯煎加减(沙参、麦门冬、石斛、当归、香附、川楝子、香橼);脾胃湿热型,治宜清化湿热,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加减(藿香、苏梗、半夏、茯苓、佩兰、葛根、白扁豆、川黄连、甘草、滑石、车前草);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和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枳壳、旋覆花、白术、赤芍药、白芍药、半夏、川黄连、香附、丹参、代赭石、当归);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止痛,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蒲黄、丹参、延胡索、白芍药、白术、郁金、厚朴、薏苡仁、砂仁)。
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0.8%,总体疗效总有效率为69.2%,胃黏膜萎缩积分、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积分治疗后均有下降。
张子明[5]通过总结张继泽老教授经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异型增生分四型论治, 以中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和证型, 其余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分别采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柴胡疏肝饮、沙参麦冬汤或一贯煎、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疗,经临床证实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后CAG 可以逆转。
高富贵[6]将本病中医辨证分为胃阴虚、胃阳虚和胃阴阳两虚3型。
胃阴虚用自拟三酸汤加味;胃阳虚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胃阴阳两虚用益胃汤加减,结果治疗CAG或伴肠化及异型增生108例,总有效率93.5%。
2.2专方治疗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本病是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兼有气滞、血瘀和热毒为患的本虚标实证,治疗采用健脾养阴、活血理气、解毒散结等方法多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针对胃黏膜之病理改变进行固定专方的研究已逐渐形成趋势,如胃安泰胶囊[7](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莪术、丹参、茯苓、甘草),阻癌胃泰冲剂[8](黄芪、莪术、党参、白术、丹参)及仁术健胃颗粒[9]等(黄芪、白术、莪术、薏苡仁、黄芩等)。
还有在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微观黏膜变化相结合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药物组成固定专方,并研制成固定剂型,对癌前病变进行治疗。
如莫剑波[10]用加味枳实消痞丸(枳实、厚朴、党参、茯苓、白术、麦芽、郁金、白芍、半边莲等炼蜜为丸)以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为法,治疗胃癌前病变30例,总有效率达86.7%。
此外,根据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结合胃镜和病理检查的结果作为临证选药的依据。
沈洪教授[11]在治疗本病时,如有胃黏膜糜烂者,可酌加清化湿热、抑酸护膜药:如薏苡仁、参三七、白芨、乌贼骨等;粘膜呈颗粒增生状增生,色泽灰暗,或疣状隆起,可酌加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如三棱、莪术、丹参等;病理检查见小凹脓肿者,可加清热解毒药,如蒲公英、山栀、生薏苡仁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加黄连、黄芩等清热化湿药;肠化或异型增生,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见穿、仙鹤草、藤梨根等防癌抗癌药;黏膜血管显露,白相为主,可加益气滋阴、养血活血药,如黄芪、当归、麦冬、丹参等,以提高临床疗效。
3治疗机理研究3.1 直接修复胃黏膜损伤胃癌前病变直接表现为胃黏膜的损伤,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及局部胃黏膜修复,增加局部的血供,有利于增强胃黏膜抗损伤修复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吕志刚等[12]采用综合造模方法(MNNG灌胃及饥饱失常法)建立PLGC的大鼠模型。
预防组大鼠在造模的同时灌服胃安泰胶囊(组成:太子参、白花蛇舌草、茯苓、莪术、丹参、甘草等),20周造模成功后,将参与造模的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胃安泰给药组、维酶素给药组和病理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
用药12周后,结果预防组、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大鼠胃壁血流量高于病理对照组(P<0.05),病理对照组大鼠胃壁血流浓度高于高剂量胃安泰给药组(P<0.05)。
提示胃安泰胶囊可以益气健脾、理气消痞、化瘀解毒,增加胃黏膜局部血流,改善局部细胞营养缺乏状态,促进局部细胞恢复正常,对胃癌前期病变有很好的预防和逆转作用。
李春婷等[13]观察仁术健胃颗粒(组成:黄芪、白术、莪术、薏苡仁、黄芩等)对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癌胚抗原(CEA)、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
结果治疗组显著改善患者胃黏膜CEA、COX-2的水平,与对照组胃复春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合前期研究[14],提示仁术健胃颗粒具有益气活血清热之效,治疗PLGC机制可能与减少COX-2表达,通过改善HP感染,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等机制有关。
3.2抗氧化作用白海燕等[15]用小归芍颗粒(当归芍药散与小陷胸汤和方即:黄连、半夏、瓜蒌、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白术、泽泻)治疗胃癌前病变53例,症候疗效92.45%,提示有较好疗效;张伟等[16]通过研究小归芍超临界提取物(组成:当归、白芍、白术、瓜蒌)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提示小归芍提取物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及胃黏膜中SOD(超氧化歧化酶)含量,同时降低血清及胃黏膜中MDA (丙二醛)含量,对大鼠胃癌前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抗能力,对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
3.3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目前一般认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和凋亡两者之间失衡的病理状态是胃癌形成的早期分子生物学改变。
细胞增生与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原癌基因的激活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癌变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原癌基因产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凋亡抑制因子-2(Bcl-2)、p21ras,c-erbB-2、抑癌基因产物P16、P53等。
胡运莲[17]使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加味左金丸(组成:黄连6g、吴茱萸6g、党参10g、茯苓10g、醋柴胡10g、白芍15g、法半夏10g、三七粉3g冲、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百合10g、炙甘草6g)对大鼠胃癌前病变胃黏膜EGFR、VEGF、C-met、Bcl-2、P53表达的影响,结果EGFR、VEGF、Bcl-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自然恢复组(P<0.05或 P<0.01),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治疗大鼠胃癌前病变的作用,而对C-met表达无影响。
徐陆周等[18]观察益气清热活血方(黄芪、白术、薏苡仁、黄芩、仙鹤草、莪术等药物组成)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组织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环氧化酶(COX)表达的影响。
结果治疗组临床及病理改善优于胃复春对照组,并能减轻Ki-67,COX-2的表达。
提示益气清热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机制可能与减少COX-2表达,减轻病变组织增殖活性,增加前列腺素合成,促进粘膜修复有关。
王卓才等[19]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疏肝养胃通脉冲剂(组成:党参、芡实、淮山、八月札、白芍、寮刁竹、白花蛇舌草、山萸肉、山豆根、石斛、丹参、炙甘草、三七粉、珍珠层粉)治疗不同病理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06例,观察胃黏膜P16、P53和Rb蛋白的表达。
结果表明P16蛋白随胃癌前病变的萎缩、化生、异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程度增加而减弱,而P53和Rb蛋白相反;治疗后,上调P16蛋白,下调P53和Rb蛋白且治疗前后比较除Hp感染组的Rb蛋白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
提示疏肝养胃冲剂能抑杀Hp,修复损伤的P16、P53、Rb蛋白和胃黏膜上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CAG 的治疗和预防癌变有较好的作用。
同时,在研究中还发现,这些相关癌基因在不同患者同种病理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对中药对之调控的作用均存在一定差异,胡玲[20]在关于胃癌前病变p21ras,c-erbB-2,p53表达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的研究中表明: PLGC不同兼证中与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以脾胃气阴两虚兼气滞证最低,兼胃热证次之,兼血瘀证最高;且脾胃气阴两虚兼血瘀者与兼气滞、胃热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
从中医学角度看,兼气滞者病情较轻,兼胃热者病情较重,兼血瘀者病情最重,表明胃黏膜相关癌基因表达与PLGC不同兼证的轻重程度呈一定的平行关系:病情越重其表达率越高,这与中医对PLGC症候特点的认识是吻合的,为揭示PLGC证型的客观化开辟了新途径。
综上所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治疗极具特色与优势,逆转机制探讨出现可喜成绩,但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疗效,建议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PLGC的概念、采用符合循证医学要求和方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等临床试验来解决,惟有如此,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