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注释_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_从注释看_格_省略_佛游记_三.

在同一种文化中, 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会对双方共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予以省略, 以提高交际的效率, 这种现象即“文化缺省” 。
目前这一术语正日益为研究者所关注。
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 是某一文化内部运动的结果, 不属于该文化的接受者在遇到这样的缺省时常常会出现“意义真空[1]” 。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译者必然会面临由于文化缺省而造成的意义真空,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使者, 译者有责任对于那些有碍于译文读者真正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文化缺省进行必要的翻译补偿。
有关翻译补偿的研究目前仍然处在翻译理论研究的边缘地带, 直至 20世纪 80年代后期研究翻译的学者才开始用较为严谨的方式对补偿这个概念进行界定 [2]。
西方学者 Harvey (1998:37 、 Newmark (2001:90 、 Hatim &Mason (1990:239 、Hervey &Higgins (1992:248 及 Baker (1992:78 , 我国学者柯平 (1991 、刘树森(1997:168 、夏廷德 (2006:68 等先后对翻译补偿进行了界定。
此外, Hervey&Higgins 、 Harvey 、 Baker 、马红军及夏廷德对翻译补偿类型和补偿手段也进行了探讨。
然而, 不同的翻译理论家及工作者对补偿的性质并没有达成广泛共识, 对补偿的概念以及补偿手段的提法也不尽相同。
尽管如此, 上述研究者大都把补偿视为翻译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肯定了翻译补偿的研究价值。
借用夏廷德教授的话说, “ 补偿与翻译是一种形影不离的共生关系” [3]68。
一、翻译补偿与文学翻译注释在上述研究者对补偿的界定中, Harvey 及夏廷德的补偿概念比较适用于文学翻译。
Harvey 的定义注重对文学效果的补偿, 他认为:“ 补偿是通过使用目的语和 /或其文本特有的手段, 在目的语文本中重新创造一种相似的效果, 以对源语文本效果的损失进行弥补的一种技巧。
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补偿

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补偿作者:王涛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6期摘要:中国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本英译是中国对外旅游和文化资源宣传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阻碍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文化资源的了解和传播。
因此,旅游文本英译者应树立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知,掌握丰富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有效应对文化图式缺省而造成文化误读与误解,实现文化补偿条件下的文化生态平衡。
关键词:文化生态平衡旅游文本英译文化补偿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72-03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的加速,中国涉外旅游业迅猛发展,对涉外旅游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全球一体化”使文化交融的速度加快,文化的不平衡现象日渐突出。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旅游文本英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是以一种语言传达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过程。
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在涉外旅游层面的文化交流中,只有保持中国文化自主性,提高自信心,才能保證文化生态平衡,有效避免文化隔阂,消除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一、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内涵20世纪50年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r Haynes Steward)出版了《文化变迁的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提出了“文化生态学”概念,指出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3]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应的概念。
具体来说,文化生态就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和历史文化积淀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
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摘要】旅游文本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英译中常常存在文化缺省现象。
文化缺省对旅游文本英译的影响是显著的,容易导致信息不准确或失真。
为解决这一问题,翻译者需要运用翻译补偿策略,如意译或加注释等,以保持原意和文化特色。
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法在于翻译者要意识到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灵活运用翻译补偿策略。
文化适应与翻译质量的关系密切相关,重视文化因素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
结论指出文化差异是翻译的难点,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翻译补偿策略,以确保翻译品质和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旅游文本、英译、文化缺省、翻译补偿、跨文化传播、文化因素、翻译质量、文化适应、文化差异、翻译挑战、解决方法、文化适应、翻译质量、翻译补偿策略。
1. 引言1.1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ravel text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cultural omissions 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s play a crucial role. Cultural omissions refer to the loss or absence of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may lead tomisunderstandings or misinterpret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ranslation compensations are strategies used to make up for these cultural gaps and ensure accurate and culturally sensitive translations.2. 正文2.1 文化缺省对旅游文本英译的影响Additionally, cultural deficiency can also affect the tone and style of the translation. Withou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ors may struggle to accurately capture the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text, leading to a loss of the intended voice and atmosphere. This can result in a translation that feels awkward or unnatural, making it less engaging for readers.2.2 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在旅游文本英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岳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南岳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一、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概述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一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了如下描述:“作者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有的且无需赘言的文化信息,往往会在文中略去”。
“文化缺省”现象在各类文本中普遍存在,因为生活在同一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他们往往享有共同的文化知识。
因此,省去一些作者与读者都心领神会的东西,会使语言更加简练、精美。
但是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行为,译者作为源语作者与目标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此时应采取翻译补偿措施来补充文化空缺。
夏廷德指出翻译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或弥补”。
二、南岳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现象针对文化缺省而实施的翻译补偿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运用,还要在翻译中考虑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空缺,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消除译文读者在阅读上的“意义真空”。
译者如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欠额翻译、超额翻译或者误译。
(1)欠额翻译欠额翻译指的是译者在translation,then it would be difficult for them to understand the implied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ultural翻译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对文化缺省做出补偿,以致译文读者很难完整解读文本的意思。
如:例1:自隋代(581-618)从祝融峰迁建以来,历经唐,宋,元,明,清历朝各代多次大火和重修扩建,现存建筑是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基础上按宋代规模恢复重建的。
译文:It had been moved here from Zhurong Peak since the Sui Dynasty (581-618),it had already gone through many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Tang,the Song,the Yuan,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y.例1中所提及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是很清楚、清晰的,但是译者将这五个朝代直接音译为Tang、Song、Yuan、Ming、Qing,这种表达会使译文读者产生疑惑。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语言、习俗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就导致了文化缺省的问题,即在与他国进行交流时,由于对方的文化和语言的不熟悉,常常会出现误解、误译甚至冲突。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翻译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翻译不仅可以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对方的文化。
本文将探讨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文化缺省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一个团体或一个人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团体或人的文化,从而导致交流上的困难和误解。
这种文化缺省可能源自于政治、历史、宗教、语言等多个方面。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缺省。
中国人重视家庭、传统和尊敬长辈,而美国人注重个人的独立、自由和平等。
由于这些差异,就会导致双方在交流时产生误解和冲突。
这时,翻译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翻译不仅可以起到交流的桥梁作用,更可以进行文化补偿。
所谓翻译补偿,就是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会考虑到对方文化的差异,选用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在翻译中,有时候不仅需要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更需要考虑到对方文化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
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如果直译可能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这时译者就需要进行文化补偿,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美感。
翻译补偿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交流更加圆满,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
在翻译领域中,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也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翻译人员需要了解多语言和多种文化,而且要求他们有很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这就使得翻译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翻译补偿还需要翻译人员有很强的创造力,他们需要在保留原义的基础上,用外语进行合理的表达,这需要他们有很高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感知。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文化缺省指的是在源语言与目标语
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难以翻译的部分。
而翻译补偿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文化缺省
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弥补,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贴切。
本文将探讨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的关系,分析文化缺省在翻译中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翻译补偿。
文化缺省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语言使用和信息传
达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翻译中会出现许多难以处理的文化缺省。
有些概念、习惯和价值
观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完全没有对应的表达,这就需要在翻译时进行合适的处理和转换。
一些特定的词语、成语、谚语等也可能会难以翻译,因为它们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境,需要通过翻译补偿来使译文更加贴切和具有文化感。
翻译补偿是在文化缺省情况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面对文化缺省时,译者需要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贴切。
这种处理和转换就是翻译补
偿的具体表现。
翻译补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比如通过加上解释说明、选择近似词语
或短语、调整语序和结构等方式,来使译文更具有文化感和传达源语言的意义。
译者还需
要注意不要在翻译中产生歧义和误解,要尽量避免过度处理或者随意对源文的内容进行修改。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以《简·爱》中英对照译本为例

惑。文中直译为“毕士大”,在译文当页的末尾则对 Bethesda 进行 了加注解释。Bethesda 源于亚兰文,最早出现于《约翰福音》中,原 义指的是“流动着的泉水”,是临近耶路撒冷羊门的一个水池,据 传说,其中的水有着医病救人的疗效。在译文中采用这样的方 法,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保证 了读者阅读思维上的连贯性。
能。而交际功能的实现则要求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 中有很多有关当时英国乡村及原野的风貌描写,同时还涉及社
景知识,否则很难顺利实现有效的交际行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 流的一种手段,在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实现更好的交流 与沟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原因,不 同社会群体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文化差异。尤其在文学作品 创作中,文化差异体现得则更为明显,而原作中文化缺省的现象 也不胜枚举,对此,译者一般采用翻译补偿的方法来进行妥善 处理。
一、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的内涵 “文化缺省”的表意指的是文化因素缺少的部分,其具体内 涵是指原作的作者与其目的语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 背景知识的省略。一般而言,对处在同一个地理或社会环境中的 人群来说,因为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理解和认知
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因素体现得非常明 显,可以说夏洛特的《简·爱》很好地展现出了十九世纪的英伦风 情,当然文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在阅读原作时,笔 者也发现了不少文化缺省的部分。为了更好地探究翻译补偿策 略,笔者选取了广受认可且较为权威的盛世教育中英对照本。就 文化缺省的现象,翻译界已经给出了几种方法与技巧,比如文 外补偿、文内补偿、归化、删除、硬译等。
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补偿

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补偿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文本需要进行英译。
然而,在进行英译时,不能
简单地将文本进行直译,还需要将文化差异进行补偿,以使文本更好地传达出文化信息。
尤其是文化生态平衡视角的旅游文本,更需要进行文化补偿,以体现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文化生态平衡视角强调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
这种视角下的旅游活动不仅
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当地社区的文化和生态环境。
在进行文本英译时,需要
将这种文化生态平衡视角体现出来,以传达出整个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首先,在进行英译时,需要将文本中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和表达进行注释,并且尽可
能地提供相关文化信息。
例如,当一篇旅游文本中提到“茶马古道”时,需要将这个词语
进行注释,并且解释其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进而使英文读者对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成
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在进行英译时,还需要考虑到当地社区的文化背景和环境。
例如,在某个文化
生态保护区的旅游文本中,需要将保护区内特有的生物种类以及小语种传统文化进行注释,以呈现出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特征。
最后,在进行英译时,还需要考虑到文本的目标受众。
对于不同的目标受众,需要进
行不同的文化补偿。
例如,对于普通旅游者,需要提供更详细的文化信息,以增强其文化
体验;而对于学术研究者,需要提供更深入的文化分析和解读,以满足其研究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旅游文本是外国游客了解、选择景点的重要参考资料。
旅游文本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翻译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文化间的交流活动。
旅游文本英译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存在,更加凸显了翻译补偿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江西省几个著名景点的宣传文本进行探讨,分析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翻译补偿策略,以实现旅游文本的宣传效果。
标签:旅游文本文化缺省翻译补偿一、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从广义上讲,旅游文本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文本资料,它主要具有两项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施加影响、诱导行动(朱灿灿,2013:12)。
换言之,旅游文本作为宣传类文本,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需要让潜在的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相关服务和特色文化,以达到信息传递和吸引游客的目的。
对于游客来说,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文本获得游览目的地的信息。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同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言风格的差异东西方在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截然不同,旅游文本在语言风格上自然要考虑双方读者的感受,采取恰当的表述方式。
汉语旅游材料在表述上注重辞藻、韵律,结合景点的文化历史背景,多采用四字成语以及排比、对偶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
其中,对自然景观的介绍,重视优美的写意,或者采用丰富的想象力给景观增添神秘色彩,读起来或诗意盎然或浮想联翩。
英文旅游材料重视“人情味儿”,常常会出现诸如“您现在所处的位置……”“最佳观赏时间是……”此类贴心的提示,用词和句法偏口语,简洁朴素,避免啰嗦重复;其在介绍景点具体情况时,通常采用简单叙述法,三言两语道清楚,对景点介绍追求客观、中肯,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即可。
除此之外,中西方人民对待宣传材料的态度也是决定其内容的因素之一。
不难发现,英语旅游文本突出信息的客观性,汉语旅游文本在撰写时加入主观色彩,呼吁性极强。
(二)信息容量的差异中国经典故事层出不穷,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外国游客并不一定了解。
我国的旅游景点,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大多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社会风俗有关,借用古文,引经据典,中国游客固然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其中奥妙,但是外国游客可能会因为错综复杂的人名、地名、朝代等因素而感觉晦涩难懂,降低他们旅游的积极性。
所以,英汉旅游文本并不一定包含相同的信息内容。
旅游材料在英译的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适当修改,对其中特殊的内容进行特殊的翻译。
二、文化缺省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数不胜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旅游文本和文化紧密相关,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转换往往会因为中国人自身的文化背景而忽略了外国游客的认知。
这就是文化缺省现象。
它是指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忽略,这种现象是跨语言交际的一大障碍。
在翻译旅游文本时,由于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具有不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对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目标语读者就构成了文化缺省成分(王大来,2004:69)。
汉英文本之间可能会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因素,可归类为:历史景点和历史人物、传统概念和信仰、社会风俗和文学作品。
这些缺省内容可能导致翻译文本缺失民族特点,损害旅游景点的形象,切断文化的关联意义,影响汉语旅游资料信息的传递和潜在游客的兴趣(张富庄,2013:6)。
鉴于目标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性,以及英汉旅游文本本身的差异性,如果译者不针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翻译补偿,游客就不能完全理解原意,将无法达到旅游文本预期的目标。
所以,译者在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充分挖掘文本内文化缺省现象的深层含义,以采取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三、翻译补偿策略针对英汉旅游文本的差异性以及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读者的理解差异,翻译补偿策略是解决文化缺省现象的理想方法。
Newmark认为,补偿是翻译的一种手法,补偿主要是用来弥补译文在语义、声音效果、修辞及语用效果等方面的缺省,而且译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语句中再现这种效果。
在英译旅游文本时,译者通过运用多种补偿策略将缺省的背景知识恰当地传递给译语读者,同时又可以保持原文的真实性。
通过分析江西省的几处景点和文化人物简介的英译文本,得出具体策略如下:(一)归化法文化在输入时,应该倾向于归化,以保护本族文化的纯洁性;但文化的输出应该倾向于异化,以促使本族文化的外介,扩大本族文化的影响(李建军,2012:107)。
英译旅游文本,属于文化的输出,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社会风俗上,应该在简单易懂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归化法。
例如:(1)江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地处南方,处处山清水秀,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
译文:Jiangxi,the provinc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with picturesque scenery.Thus it has been aptly termed:“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该例句中的“鱼米之乡”直接将“鱼米”等文化意象移植到了目的语文本中。
实际上,在英语表达中,“a land of honey and milk”同样具有“鱼米之乡”的意思。
但为了更好地传播源语文化,“the land of rice and fish”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更有利于外国游客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奇特之处。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会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
(2)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道教发源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译文:Longhu Mountain,which is located in Yingtan of Jiangxi Province.It is known as one of Four Taoism Mountains because of its position——the birthplace of Chinese Taoism.龙虎山,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此山因此得名。
有人建议将“龙虎山”翻译成“Mt.Dragon-Tiger”才能对外展示其深刻含义。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的龙虎山,以道教发源地著名,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遗址在翻译时,采用归化翻译方法能更真实地反映中国文化。
如:“龙虎山Longhu Mountain”“道教Taoism”。
(二)释义法汉语旅游材料中,文言文出现频率高,在英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外国游客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进而考虑原文信息翻译之后,读者能否明白并喜闻乐见。
释义法针对此类情况,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历史知识、社会风俗、地理位置等因素采用加注法、同位语解释等方式进行说明,以方便外国读者理解。
例如:(3)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濒临鄱阳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
译文:Nanchang,bordering the Poyang Lake in the northeast,lies south of the lower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It has been enjoying obvious advantages geographicall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it has been known as the favorable place bordering Guangdong and Fujian in the south and Jiangsu,Zhejiang and Hubai in the north.“粤”和“闽”分别是广东省和福建省的简称,“吴”和“楚”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江浙一带的诸侯国。
对于外国游客,这些都不是熟悉的“中国常识”。
在英译旅游文本时,应该将它们具体到现在的省份“Guangdong and Fujian in the south and Jiangsu,Zhejiang and Hubai in the north”,外国游客才能真正明白南昌所处的地理位置,从而理解它的重要地位。
(4)素有“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美誉的滕王阁,雄踞南昌抚河北大道,坐落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
依城临江,瑰伟绝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
译文:Tengwang Pavilion has long been ranked first among the three famous pavilions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 Standing by the North Fuhe Avenue in Nanchang,the magnificent pavilion is located at the convergent point of Ganjiang River and the Old Fu River,taking the city as its background and the river as its mirror.Its splendor and majesty was lauded by Wang Bo,the leader of the four excellenc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in one of his masterpieces,Preface to Tengwang Pavilion,and thus has been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as well as maintained the glory with the years going.“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是外国游客不一定都清楚,正如王佐良所说:“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郭建中,2000:20)。
同时,对于“初唐四杰”的概念,译者将王勃的身份加以解释:“The leader of the four excellences in th e early Tang Dynasty”。
通过释义法,译者详细而自然地介绍了滕王阁的背景知识和王勃的诗人地位,有利于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滕王阁的历史价值。
(三)省略法省略法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结合目标语的语言特色,并以传递基本信息为目的,对源语做出适当的缩略、删减的一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