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禁忌 今后千万别再乱吃了
12 《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1)

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
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第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02.35,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所以我们讲的“其”是代表太阳,“气”是代表太阳的阳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
什么样的病机呢?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
上冲是和下陷,是相对而言的。
喝了没有生姜的桂枝汤会怎样?

喝了没有生姜的桂枝汤会怎样?“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神农本草经》:“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在本方中主要是取其“主上气咳逆(干呕),吐吸(鼻鸣),利关节,补中益气(不温覆取汗的桂枝汤就是温补剂)”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芍药在本方中取其“破坚积寒热(发热),止痛,利小便,益气”的作用,与桂枝配伍,一入一出。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一阴一阳。
生姜、炙甘草、大枣,加上人参,就是《伤寒论》中补虚四药。
“生姜,切,大枣,擘”,后世中医以生姜、大枣为药引子,加入各种处方之中,至于有没有作用,就不是医生考虑的范畴了。
《神农本草经》:“姜:味辛温。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
生者尤良”。
单用生姜就有发汗的作用,以前老人看到有人受寒,就会煮一碗浓浓的姜汤,喝了就发汗,身体就暖过来了。
生姜还有降逆气的作用,强调切碎,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发汗止呕的作用。
在桂枝汤中不是什么药引子,而是辅佐桂枝发汗、止呕、降逆的骨干。
《神农本草经》:“枣: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
大枣可以“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强调擘,是为了把大枣的肉汁熬出来补气补津液,这也是服西药退烧药后容易反复,服中药发汗退热后不反复的主要原因。
大枣配伍生姜就是生姜大枣汤,既可以发汗退热,又可以补气补津液,后世中医改为姜枣茶,方便日常使用。
桂枝汤虽然药仅五味,但其中暗藏三个常用的小方,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大枣汤,故后世中医称桂枝汤为“群方之冠”。
吴谦在加减法中讲到:“粗工妄谓桂枝汤专治中风,不治伤寒,使人疑而不用,又谓专走肌表,不治他病,不知此汤,倍芍药生姜,加人参,名桂枝新加汤,用以治荣表虚寒,肢体疼痛。
总结桂枝汤方证

总结桂枝汤方证1、桂枝汤: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个2、用法:上五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服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并且盖上被子,大约出汗一小时左右,全身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想洗澡一样,那样病可能就不会痊愈。
服药一次后,病好了,就不要再服第二次了。
服药后没有出汗,再次服药,如前发汗。
3、病机:太阳病中风证,风邪侵袭肌表,毛孔开放,卫气聚集抗邪于表,有汗出。
太阴中风证。
三才:寒——芍药热——桂枝、生姜平——大枣、炙甘草4、临床表现:发热,一般热势不高,鼻塞流涕,汗出,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细。
5、药症: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桂枝加大用量,降逆和补中气、利关节的作用就大。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桂枝降冲逆是气得旁流的作用。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老中医:能治感冒还能补虚的桂枝汤

桂枝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典型征象】自汗,感冒后头疼、恶寒、怕风。
【禁忌人群】温热病者忌用。
桂枝汤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的第一个药方,被称为“群方之首”。
之所以有如此赞誉,原因就在于桂枝汤在强固根本、抵御病邪方面有着显著的功效。
桂枝汤可谓古代的补益剂,凡是经过寒冷、饥饿、极度疲劳以后,患者初夏的自汗、腹痛、脉弱等情况都可以用它来调理。
仲景方约200首,其中用桂枝汤加减变化的有28方,占总比重的1/7,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桂枝汤用药仅仅5味,药价很便宜,但效果非常显著。
几千年来,此方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且大量用于临床各科之无表证者。
实践证明,桂枝汤具有解表和里的功效,因此,可用于营卫失调、营卫不足及阴阳失调所导致的许多疾病。
感冒患者的“补益剂”感冒是一个很常见的疾病,在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里,它被称为“伤寒,伤风,中风”。
张仲景将感冒大概分为两大类:表虚和表实。
其中的表虚者可以用桂枝汤治疗,《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张仲景的时代是极为动荡的年代,不管是疲于奔命的难民,还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都是桂枝汤的最佳适应者。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桂枝汤可以称作“补益剂”。
服用桂枝汤后,病人会微微出汗,这是机体各种调节机能恢复的标志,是营卫之气和谐的结果。
桂枝汤由5味药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这也是伊尹《汤液》里的小阳旦汤,针对太阳病初起、感冒初起的方子,适用于感冒发热,“头项强痛而恶寒”,头痛、脖子僵硬、怕冷、发热,身上有一点微微出汗等症状。
桂枝是君药,张仲景在桂枝上方加小字注:去皮。
中药也遵循取象比类的原则,感冒发热初起,病在表,桂枝树梢是阳气生发最旺的地方,用的是嫩桂枝,起解表作用,散人体受到的风寒。
桂枝汤“三禁”小议

桂枝汤“三禁”小议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
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
如尤在泾渭:“仲景既祥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以发汗。
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麻黄之发汗不同。
故中风发热脉浮子汗者为宜。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太阳麻黄证。
设误与桂枝,必致汗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
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不可与之······”诸家对桂枝汤禁忌证的分析认为,桂枝汤禁用于里热素盛者较允当中肯。
若云禁于无汗表实者未免欠妥。
揣度仲景之原意,只是在表实深重时,应用本方有杯水车薪之虑,并非禁忌。
桂枝汤的真正禁忌则是温热外感及燥热内盛的患者,为了证实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桂枝汤方药组成做以扼要分析:桂枝汤是由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5味药组成。
桂枝辛甘而温,辛可发散风寒,温可通运阳气,甘味于温散之中寓意缓和之义;芍药酸苦微寒,酸则收敛营阴,苦则泄其邪气,性寒则以监制诸药之温;生姜辛温,助桂枝以透表解肌;甘草甘平协芍药以化阴缓中;大枣味甘性缓,色赤入血,其伍姜草则培补中气以扶正,伍桂芍则和调营卫而祛邪。
综观全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营之功,擅长“安内攘外,扶正祛邪”。
临床若灵活加减,运用得当,其不仅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故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对于《伤寒论》经过反复学习,细心领会,探求其精微,临证于实践,笔者认为桂枝汤禁用于表实无汗的说法是不妥的。
【方药】桂枝汤

【方药】桂枝汤吴永刚《伤寒论》398条、112方中,桂枝汤是第一方。
因该方配伍严谨、煎服讲究,为后世尊为经方之首、“群方之冠”。
至今仍为常用方剂,方剂学教材多作为经典方剂讲授。
虽历代医家不乏对此方的诠释,各有心得,对临床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现从《伤寒论》的原文入手,并结合临床实际来阐释桂枝汤证的内涵及临证应用方法。
一、桂枝汤证的核心病机证是内在的,是病机。
需要通过外在的症状来扑捉,这一过程我们称为辨证。
在《伤寒论》中往往将证作为病来理解。
如太阳病篇的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既是此种情况。
桂枝汤证所治之病既是太阳中风证,在《伤寒论》(以下省略)12条中已经明确表述:“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
”那么,桂枝汤证的核心病机是什么呢?1、“阳浮而阴弱”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此处描述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阳浮而阴弱。
这里阴阳有两种所指,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见阳浮;重按则弱,故称阴弱。
二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这里显然是指后者。
卫阳浮盛,抗邪于外,则“阳浮者,热自发”;营阴内守之功减弱,因而汗出,则“阴弱者,汗自出”,进一步作出解释。
2、“荣弱卫强”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本条再次提出太阳中风证的病机——荣弱卫强。
同样是针对“太阳病,发热汗出”的症状,明确告知“此为荣弱卫强”。
是对“阳浮阴弱”病机的补充说明。
卫强,指卫气浮盛以抗邪,既“阳浮者,热自发”的实际含义;荣弱,指营不内守,具体说明了“阴弱者,汗自出”。
卫强即阳浮,荣弱即阴弱,上述两条互为解释。
3、外感风(寒)邪、营卫不和无论“阳浮而阴弱”还是“荣弱卫强”,所表现的实质是“营卫不和”。
在53条中依据《内经》理论作出了阐释:“……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桂枝汤证的营卫不和,实际是“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6条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太阳病,表未解而下之。
里实者,邪陷则为结胸,大陷胸汤证也;里虚者,邪陷则为下利,桂枝人参汤证也。
胸实者,邪陷则为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瓜蒂散证也。
今胸虚邪陷于胸,故但为气上冲,是表尚未罢,然无壅满不得息痞之证,故不可吐下,仍当解表,可与桂枝汤,如法汗之。
使陷胸之邪,不受外束,胸中之气,得以四达,自不致内壅而上冲矣。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也。
方有执曰:气上冲者,阳主气而上升,风属阳邪,下后入里乘虚而上冲也。
若不上冲,则非阳邪可知,故不可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
仍与桂枝汤汗之,上冲者,因而外解矣。
上条论下后未解脉,此条论下后未解症,互相发明更进桂枝之义。
用前法,是啜稀热粥法,与后文根据前法、如前法同。
若谓汤中加下药,大谬。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
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故当复与桂枝汤解外; 其气不上冲者,里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故不可更与桂枝汤攻表。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指出了 治疗坏病的原则。
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
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
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
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
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病。
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90%以上的中医人,都没读懂仲景的桂枝汤

90%以上的中医人,都没读懂仲景的桂枝汤导读在《伤寒杂病论》252首方剂中,使用桂枝的有76首,占30.16%,使用药物166种,桂枝在组方中出现的频率近三分之一。
以桂枝汤或以桂枝汤加减化裁方,治疗的病症从风寒外感到妇科杂病,可见桂枝汤在医圣张仲景“经方”里具的重要地位。
身负“群方之首”,“天下第一方”,“调理阴阳第一方”等美名,桂枝汤并不像后世所讲的,只是单纯的“解表剂”。
漫话桂枝汤作者/温兴韬八六年在母校上方剂课时,方剂教研室的徐宝圻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习时的一则医案,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当时一患儿被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屡屡用药不效。
所用的方药多是些清热凉血止血等。
后来进行科室大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徐老师提出用桂枝汤,即刻遭到众人反对。
好在主任比较冷静,问徐老师为什么用桂枝汤,徐老师认为既然久用凉血止血药不效,就说明病机不对,不如反其道而行之。
主任真的同意用桂枝汤,随后患者病情逐日改善直至康复。
由于这一医案的影响,我在随后的《伤寒论讲义》学习中对桂枝汤类方特别关注。
当时讲义上的56条后附有李士材医案,“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脉洪而大,众议承气汤下之,李力排众议用桂枝汤,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当时已上完内科,对常见病的诊疗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无法想象对谵语的病人可以用桂枝汤来治疗。
除了好奇惊叹外只是茫然,当即在此案旁写了:此法非常人可效!有一次学校安排到合肥市一院见习,在病房见一病人每日发热出汗,已治疗两月不效,在所用的众多药方中,如今我记忆清晰的就是他正在服用的是白虎加人参汤。
当时见到此病人我立刻想起大论54条,患者是位退役海军,他的皮肤细腻而白嫩,舌淡红润苔薄白。
回到学校我向几位老师请教可否用桂枝汤,却未予认可。
上课之余我常到附院看老中医门诊,一直到后来的毕业实习,也很少见用桂枝汤。
有一次寒假回家,听家父说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一小儿哮喘五剂而安,虽然对我讲解一番但我依然懵懵懂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桂枝汤禁忌今后千万别再乱吃了
导语:桂枝汤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自己作桂枝汤来吃,但大家在利用桂枝汤好处的同时也要懂得其负面影响,比如怀孕的女性
桂枝汤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功效,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自己作桂枝汤来吃,但大家在利用桂枝汤好处的同时也要懂得其负面影响,比如怀孕的女性就不能吃,这些禁忌必须要明白。
一、桂枝汤的禁忌
温热病、阴虚阳盛之证患者以及孕妇须忌服。
不可与赤石脂、白石脂一同使用。
不宜浸水太久,也不宜久煎,以免挥发,油散失。
二、桂枝汤的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9g),芍药三两(9g),甘草二两炙(6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二枚擘(3g)。
三、桂枝的功效:
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
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桂枝其性味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是主治里寒常用的温里药,具有补元阳、通血脉、暖脾胃之功效,常与补肝肾药、补气血药配伍,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与其它温里药配伍治疗脘腹冷痛、寒痹腰痛,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癌防癌的作用。
现有的各种驱风油类药物如清凉油、风湿油等皆含有桂油成分。
主治麻疯病的“苯丙矾”其主要成分即桂油,肉桂的其它副产品如桂枝、桂子、桂丁、桂盅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在中药中广为应用。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