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精品解析:2024年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②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③,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2024年永吉县初中毕业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1—5题每句1分,6—7题每题2分,8题4分。)
1.文化传承,滋养生命!让我们在魅力古诗中漫溯畅游吧!
辛弃疾梦回沙场,“1.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激昂悲壮,渴望功名;苏轼打猎,“2.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报效朝廷,壮心不已;岑参戍边,“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畏严寒,恪尽职守;文天祥兵败被俘,“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诸葛亮临危受命,“5.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心系社稷,忠贞不二。他们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4)句意:于是劝说齐威王派田忌攻打魏国。使: 派遣。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孟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孟子认为“性善论”的依据是什么?A. 人之初,性本善B. 人之初,性本恶C. 人之初,性本无善恶D. 人之初,性本善或恶答案:A2. 孟子所提倡的“仁政”主张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以德治国B. 以法治国C. 以武治国D. 以上都不是答案:A3. 孟子认为“义”与“利”的关系是怎样的?A. 义重于利B. 利重于义C. 义利相等D. 义利无关答案:A4. 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什么思想?A. 君权神授B. 民本思想C. 君主至上D. 社稷至上答案:B5. 孟子主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观念?A. 精英教育B. 平民教育C. 因材施教D. 教育无用论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孟子认为人之四端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7. 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指的是____。
答案:人心的和谐8. 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淫”、“移”、“屈”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
答案:迷惑、改变、屈服9.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目的是____。
答案:培养治国理政的人才10. 孟子提出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强调的是____。
答案:实践的重要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孟子的“性善论”。
答案: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初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这是人之善的根源。
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可以发展这些善端,达到道德的完善。
12. 孟子如何论述“仁政”?答案: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根本,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减轻赋税,使人民安居乐业。
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实行仁政,以获得民心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结束语:通过以上题目的测试,相信大家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
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
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
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
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
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
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
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
高三语文优选现代文阅读专练116

高三语文优选组合专练(第116练)基础题组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义”与“利”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
先秦儒家认为“义”和“利”是对立的。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
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
由于墨子把“利”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利”也就是“义”,“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
这里有一个对于“利”的不同理解的问题。
孔子和孟子所谓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
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
墨子所谓的“利”,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的“公利”。
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
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
墨子认为“义”就是“利”,“利”就是“义”,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
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
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
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
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而“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统编版选必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同步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毋吾以也 则小子何述焉 无乃尔是过与B.绘事后素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丘不与易也C.八佾舞于庭 志于道 其何伤于日月乎D.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贤哉,回也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毋以吾也/则小子述何焉/ 无乃过尔与。
B.均为省略句,完整的句子分别为:绘事后(于)素/子服景伯以(之)告子贡/丘不与(之)易也。
C.三句的句式分别为:状语后置句,八佾于庭舞/ 非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其于日月何伤乎。
D.均为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分别为: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回也,贤哉。
故选C。
2.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三子出,曾皙后 君子之德风 觚不觚,觚哉!觚哉B.友直,友谅 举善而教不能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由也兼人,故退之 杀鸡为黍而食之D.尧舜其犹病诸 敝之而无憾 而耻恶衣恶食者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风,名词作动词,像风。
觚,名词作动词,像觚。
B.直,形容词作名词,正直的人;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良优秀的人;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C.足,使动,使……充足;退,使动,使……退;食,使动,使……吃。
D.病,意动,对……感到为难;敝,使动,使……破旧;意动,耻,意动,以……为耻。
故选D。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必不得已而去(如果) 吾与点也(赞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B.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末由也已(途径) 斯己而已矣(守己)C.使子路问津焉(渡口) 友便辟(假装善柔) 居则曰(平常)D.天下归仁焉(回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述)游于艺(广泛涉猎)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2024年5月济南市高三语文针对性模拟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5月济南市高三语文针对性模拟训练卷2024.05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胸臆中流出”的性灵诗风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诗行一气直下,容易产生“滑俗”之弊;二是浅近,缺乏含蓄蕴藉的韵味。
对此,姚鼐有清楚的认识。
姚鼐虽未直接点名批评袁枚,实亦流露出不满。
他评白诗云:“香山以流易之体,极富瞻之思,非独俗士夺魄,亦使胜流倾心。
然滑俗之病,遂至滥恶,后皆以太傅为藉口矣。
”袁枚在六十岁生日诗中就有“想为香山作后身”之句,所以姚鼐所指后世“滑俗”之病,无疑是针对性灵诗风的弊端。
姚鼐明确指出,“欲作古贤辞,先弃凡俗语”,他批评其时两大诗派“浅易询灶妪,险怪趋虬户”,以“浅易”和“险怪”直指袁枚与厉鹗之失。
性灵诗派外,王士禛及其追随者追求神韵,然格局狭小,骨力不张,滑落为诗坛边缘性存在;宗宋诗风另一趋势是朝俚俗化方向发展,又暴露出“刻露之病”,缺少含蓄之韵味。
对于诗坛的流弊,如何力挽颓波?姚门弟子梅曾亮评其师之诗云:“以山谷之高奇,兼唐贤之蕴藉。
”桐城后学吴汝纶亦云:“先生诗勿问何体,罔不深古雅健,耐人寻绎。
”“山谷之高奇”与“深古雅健”是宋诗风格,“蕴藉”与“耐人寻绎”是唐诗含蓄蕴藉的传统,二者的结合,即“镕铸唐宋”。
姚鼐对于矫正香山“流易”之病的诗人都甚为看重,如选李商隐诗一卷,就是因为其诗“近掩刘白”。
尽管“矫敝流易”时“用思太过,而僻晦之敝又生”,但仍谓之为“诗中豪杰士”。
苏轼之诗,“用梦得、香山格调,其妙处岂刘白所能望哉”。
但因其为“天才”,常人难学,故非理想的典范。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精练参考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参考答案1.(1)【参考答案】D【解析】这句话说的是要行仁义。
【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2)【参考答案】仁义思想。
“保民而王”说的是行仁义就能行王道,而上述文字的中心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的也是要行仁义。
2.(1)【参考答案】B【解析】“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错。
【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锋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
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
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
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
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
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
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
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
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
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
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
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
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
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
“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
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
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
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
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
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C.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D.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1.D(A项,“不主张‘重义轻利’”于文无据,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主张‘重义轻利’”。
B项,孟子的观点并没有否定“人求利”,而是说要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再去追求正当的、长远的利。
C项,二者的话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
)
2.D(意在论述人们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
)3.C(“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以偏概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