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环境化学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基础(甲)》2021年考研大纲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基础(甲)》2021年考研大纲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科学基础(甲)》考试大纲《环境科学基础(甲)》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科学基础(甲)》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学概(导)论、环境监测以及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环境科学学科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考生应全面掌握环境监测、环境化学以及环境学概(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主要内容。
将大气、水体、土壤等不同环境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的规律与环境监测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将不同污染物的物化特性与各种测定方案和测定手段结合起来,掌握大气、水、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采样、布点和物理化学检测的常规方法。
要求考生对环境化学有比较系统的理解,重点掌握人类环境中大气、水体与土壤化学污染物质的种类、、基本化学性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在环境体系中的基本反应过程和迁移规律,对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处置方法有所了解。
对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过程以及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应该比较熟悉,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 1.环境:人类环境、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人类创造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人与环境的和谐: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程,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和谐。
环境规律:环境规律,规则与规律,环境调控。
环境科学:环境学,环境科学。
第二章人口与环境 1.人口变迁:渔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绿色文明阶段。
人口爆炸对环境的影响:人口爆炸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人口爆炸对生物资源的压力,人口爆炸对水资源的压力,人口爆炸对气候资源的影响,人口爆炸对矿产资源的压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927环境工程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927环境工程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要求考生理解水和废水处理的各种基本概念,系统地掌握各种处理工艺与方法的工作原理、特点与适应性,同时掌握部分重要工艺或配套构筑物的原理、工艺要点和设计计算;掌握一定化学理论基础,具备一定对水处理工艺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了解国内外水污染的发展状态。
考生应具备适当的环境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基础化工原理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书目1、高廷耀等.水污染控制工程(第 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晓蓉..《环境化学》(第一篇水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三、考试内容第一部分水质特性与溶液基本知识1、废水污染源、污染物分类及危害2、各种水质指标的表征与基本概念,水体富营养化3、水质、水量的调节原理4、酸碱平衡、缓冲与硬度5、溶解与沉淀过程6、配合作用与氧化-还原平衡7、水解、光解、生物降解、沉淀等动力学计算第二部分混凝和絮凝1、胶体的特性与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胶体的脱稳与凝聚机理2、混凝机理,混凝剂、助凝剂种类及作用,影响混凝效果因素3、混凝工艺过程及设备的设计理解第三部分重力分离1、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及理想沉淀池的理论。
2、斜板沉淀原理3、气浮的原理、气浮条件、沉淀池、气浮池的设计理解4、澄清池的种类与形式、构造与工作原理第四部分颗粒过滤1、各种过滤机理2、快滤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设计方法3、其它滤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与快滤池的比较第五部分吸附与离子交换1、掌握吸附基本理论、吸附剂及其再生,了解吸附工艺与设计2、掌握离子交换的基本理论、离子交换平衡、离子交换速度;了解离子交换剂、离子交换工艺、设备及计算第六部分膜分离1、掌握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的工作原理与适用性。
2、掌握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的概念设计第七部分氧化与还原技术1、掌握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的原理,电解氧化还原法、电解凝集与浮上的原理2、掌握高级氧化技术原理与种类第八部分消毒1、掌握氯及其化合物、臭氧和紫外光等方法的消毒原理与适用性、优缺点2、掌握消毒副产物等生成的机理第九部分生物处理基础1、微生物新陈代谢及生长的影响因素2、酶反应动力学、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废水生物处理基本数学模型3、废水生化反应的速度和级数4、废水可生化性、可生化性的评价方法5、废水处理反应器及动力学基础(完全混合式、平推流等)6、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7、了解新型生物脱氮原理与特点(如厌氧氨氧化)第十部分活性污泥法1、活性污泥的形态与活性污泥微生物2、活性污泥净化反应过程与基理3、活性污泥法数学模型基础4、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与主要设计、运行要点5、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与曝气池的工艺要点6、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影响因素及主要设计、运行要点7、氧传递原理、氧转移的影响因素、曝气的方法与设备9、二沉池的结构和设计10、国内、外生物处理方法前沿,了解MBR特点第十一部分生物膜法1、生物膜法基本原理及特点2、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生物流化床的工作原理与工艺特点第十二部分厌氧生化法1、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厌氧消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厌氧法的影响因素2、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厌氧产气量计算、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3、国内、外生物处理方法前沿四、考试分数分布比例1. 水质特性基本概念(20%,第一部分)2. 混凝、沉淀、气浮与澄清(20%,第二、三部分)3. 过滤、吸附、离子交换与膜分离(20%,第四、五、六部分)4. 氧化还原与消毒(20%,第七、八部分)5. 生物处理(20%,第九、十、十一、十二部分)五、试卷题型及比例,填空题10%,简答题20 %,计算题30%,主观论述题40%。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_52790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教学参考书:戴树桂主编.环境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一章绪论要求掌握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及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掌握污染物在环境各圈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内容一、环境化学二、环境污染物及迁移转化规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要求掌握大气结构,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掌握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了解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
内容一、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二、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第三章水环境化学要求要求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一溶解、氧化一还原、配合作用、吸附一解吸、絮凝一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计算。
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和吸附一解吸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以及分配、挥发、水解、光解和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内容一、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二、水中无机物的迁移转化三、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要求要求了解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粒级与质地分组特性;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内容一、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二、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的迁移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要求要求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数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要求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
内容一、污染物在体内的运转二、污染物质的生物富积、放大和积累三、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四、污染物质的毒性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要求要求了解这些典型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趋规律与效应。
环境化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5*3’)1.环境污染:(PPT)人类活动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干扰和侵害,如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
具体地说:环境污染就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和动植物污染并达到有害的程度。
(课本)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SO2 、NO等。
6.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O3)、硫酸盐颗粒物等。
7.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有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8.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的影响。
9.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为成对电子的碎片。
大气中常见的自由基如HO.,HO2.,RO.,RO2.,RC(O)O2.10.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或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的现象。
12.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考试大纲《环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
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内容。
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水环境化学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2.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3.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
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4.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水的营养化程度;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中污染物的特征;2.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气相大气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液相大气化学:酸沉降化学、大气中液相反应;大气颗粒物化学);3.重要的大气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比;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气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环境化学》课程考核大纲

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水中污染物的分布和存在形态。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溶解和沉淀,氧化一还原,配合作用。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及相关的计算。
(四)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组成,土壤吸附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污染物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的迁移,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几种机制。土壤中农药的迁对象
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化学与应用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免修本课程、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化学与应用专业的本科学生;
提出并获准副修第二专业、申请进行课程水平考核的非化学与应用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
考试是对教和学的一次全面验收,既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汞、铅、镉、砷等。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
(七)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及分类;有害废物及判定,有害废物的迁移途径及其危害。放射性的基本概念,放射性固体废物,核辐射对人体的损害。
(五)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生物膜的结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排泄,蓄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生物积累。生物转化中的酶,若干重要辅酶的功能,生物氧化中的氢传递过程,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类型等。毒物,毒物的毒性,毒物的联合作用,毒作用的过程,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理。
(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
笔试,闭卷,开卷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
平时听课出勤、课外作业30%
期末考试成绩7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
(-)绪论
环境问题,环境化学。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化学复习提纲附答案

环境化学复习提纲•Chapter 11、现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哪些?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环境化学的分支。
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性?(1)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a. 按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b.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c.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d. 按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等(2) 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主要特性是:持久行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4、优先控制污染物及其种类在众多污染物中被筛选出潜在危害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为优先污染物。
优先控制物包括如下几类: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在“黑名单”中,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其中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5.29%,•Chapter 21、大气层的化学分层﹤86 km、匀和层或湍流层86~90km、90km~110km、> 120km、非匀和层、外大气层500km以上。
2、温室气体的种类(举例)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 11、CFC 12、四氯化碳。
3、酸沉降化学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到地表(干沉降)的过程。
湿沉降 (wet deposition)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环境化学》入学考试大纲

《环境化学》入学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并且能灵活运用,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说明. 参考教材《环境化学》,戴树桂主编,高等教育出版,年出版。
《环境化学》,魏世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 题型及分数比例选择题()、名词解释()、问题题()、计算题()二、考试内容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2.影响大气污染迁移的因素3.大气颗粒物的迁移转化规律4.大气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过程: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的光化学转化5.酸沉降的化学过程:硫氧化物等的化学转化6.重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硫酸烟雾、酸雨水环境化学1.水中污染物的存在形态2.水中无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3.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吸附、挥发、水解、光解、分配、生物富集、生物降解等4.常用水质模型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的性质:吸附性、酸碱性、氧化还原性2.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3.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机制4.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的生物转化1.污染物的生物吸收和生物浓缩2.金属元素的生物甲基化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汞、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在环境各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受污染环境的修复1.微生物修复技术2.植物修复技术3.化学修复技术4.电动力学修复5.地下水修复技术个人总结,仅供交流学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
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内容。
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
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
水环境化学
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
2.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3.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
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4.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
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水的营养化程度;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大气环境化学
1.大气中污染物的特征;
2.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气相大气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
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液相大气化学:酸沉降化学、大气中液相反应;大气颗粒物化学);
3.重要的大气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比;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气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
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组成与性质(吸附、酸碱性、缓冲性及氧化还原性质);
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重金属、氮磷);
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典型的迁移过程)。
土壤中农药迁移的基本特性,扩散质体,流动吸附与分配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
1.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及消除。
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形式;物质在生物体
内的转运,生物转化及消除。
2.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生物蓄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
积累。
3.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耗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4.无机物质的生物转化。
氮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5.污染物质的毒性。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效应;重金属元素在诸
圈层中的转化效应有机污染物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重金属元素(汞、砷)形态;
2.微生物对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作用;
3.有机污染物(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
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与发展动向,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水中无机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土壤的组成与性质、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熟悉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转运、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与毒性,了解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种类及毒性。
同时具有应用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去解决一些较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思维和潜力,并且对环境化学的热点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有一定了解。
主要参考书目
《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晓蓉编著,1993
《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戴树桂,1997年3月第一版,2004年2月第九次印刷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