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复习提纲
环境化学复习重点

环境化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两大类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环境污染:指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介质存在)(2)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环境行为)(3)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环境效应)(4)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控制)研究特点:以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对象复杂;物质水平低。
核心: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trans- fer)和效应(transformation)。
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优先污染物:在化学污染物中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中国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其中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5.29%引起世人关注的化学污染物:(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三致化学污染物(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符合上述定义的POPs物质有数千种之多。
–斯德哥尔摩国际公约提出首批控制12种: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T、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七氯、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和苯并呋喃(PCDD/Fs)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二恶英、六氯苯、多氯联苯、DDT等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称为环境效应环境效应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生物效应环境污染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大气的组成大体上分为干洁空气、水蒸气、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大气污染过程:大气光化学、自由基反应、活性粒子反应大气的组成:N2(78.08%)、O2(20.95%)、Ar(0.943%)和CO2 (0.0314%)。
841环境化学复习大纲

841《环境化学》复习大纲一、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天然水体的组成与性质,溶解和沉淀,氧化和还原,配合作用及固液界面间相互作用等基本环境化学过程,主要有毒难降解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归宿模式;掌握大气的基本性质和组成,污染物的源与汇,大气中主要的气相反应和液相反应,以及大气颗粒物性质等基本要领和基本知识,并了解当前全球关注的大气问题的环境化学机制。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环境化学》(第二版),王晓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四、试题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环境化学概述掌握:环境化学概念、学科特点、研究内容。
熟悉:环境化学分支学科及发展动向。
第二部分天然水的性质和组成掌握:天然水的基本性质,天然水体重金属形态浓度的计算,封闭及开放体系碳酸的平衡及碳酸化合物的计算方法,碱度酸度的概念及碱度酸度的调节,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以及水体的缓冲能力的估算。
熟悉:天然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天然水的分类法、水的硬度。
第三部分水环境中的溶解和沉淀作用掌握:天然水中各类化合物溶解度的计算及作图,应用所学原理判断水的稳定性。
熟悉:溶解和沉淀作用在水环境中的意义、水溶液中不同固相的稳定性。
第四部分水环境中的配合作用掌握:腐殖质的基本性质及配合作用,天然水中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螯合剂NTA的配合作用。
熟悉: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有机配体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
第五部分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掌握:电子活度的概念,pE、平衡常数和自由能之间的关系,天然水的氧化还原限度、天然水中主要污染物的pE和Eh的计算以及pE-pH和pE-pC图的制作。
熟悉:相对反应趋势和氧化还原平衡、无机硫的氧化还原转化、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考试全套复习资料(戴树桂版)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80%—90%_。
2、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环境污染物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工业_、__农业_、__交通_、和__生活_。
5、如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环境效应可分为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三种。
二、选择题1、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A热岛效应B温室效应C土壤的盐碱化D噪声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_A 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B HgC PbD As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B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A CdB HgC PbD As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环境效应分为哪几类?2、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NO2+ hν NO + O(2)HNO2 + hν HO + NO 或HNO2 + hν H + NO2(3)HNO3 + hν HO + NO2(4)H2CO + hν H + HCO 或H2CO + hν H2+ CO (5)CH3X + hν CH3+ X2、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NO3和HNO3等物质。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4、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反应机理如下:CH2(O3)CH2O3 + CH2 == CH2H2CO+H2COO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化学组成和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CFmCln + hv CFmCln—1 + ClCl + O3O2 + ClOClO +O O2 + Cl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中的____温室效应_____、___臭氧层破坏_______、光化学烟雾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8、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为__爱根核模__、__积聚模___、_粗粒子模__.9、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__。
广工环境化学复习提纲

三环境化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了解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内容: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2、了解环境化学主要的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2.11、掌握大气温度层结2、掌握逆温的概念及辐射逆温的产生3、熟悉大气稳定度的判断4、熟悉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P562.21、掌握光化学反应第一、第二定律;光子能量与化学键能的关系2、熟悉光化学初级过程3、熟悉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O2,493.8Kj/mol,<240nm,O2+hv—O-+O-●N2,934.4Kj/mol,<240nm,●O3,101.2Kj/mol,<290nm,●HNO2,HO-NO,201.1Kj/mol,HNO2+hv—HO-+NO;H-ONO,324Kj/mol,HNO2+hv—H-+NO2HO-+NO—HNO2HO-+HNO2—H2O+NO2HO-+NO2—HNO3●HNO3,HO-NO2,199.4Kjmol,120~335nm,HNO3+hv—HO-+NO2HO-+CO—CO2+H-H-+O2+M—HO2-+M2HO2—H2O2+O2●HCHO,356.5Kj/mol,240~360nmHCHO+hv—H-+HCO-HCHO+hv—H2+COH-+HCO+—H2+CO2H-+M—H2+M2HCO—2CO+H2●CH3-X+hv—CH3-+X-(CH3-F>CH3-CL>CH3-Br>CH3-I解离能力)●SO2,545Kj/mol,240~400nm,SO2+hv—SO2*4、熟悉自由基的概念及大气中重要自由基的来源(HO•、HO2•、R•、RO•、RO2•)●HO-清洁大气,O3+hv—O-+O2,O-+H2O)—2HO-污染大气,HNO2+hv—HO-+NO;H2O2+hv—2HO-●HO2-,H2CO+hv—H-+HCO-,H-+O0+M—HO2-+M亚硝酸脂和谁的光解也可以CO+HO—CO2+H-,H-+O2—HO2-●R-,乙醛的光解,CH3CHO+hv—CG3-+CHO-;丙酮的光解,CH3COCH3+hv—CH3-+CH3CO-;O-和HO-与烃类发生摘H-反应,RH+O—R-+HO-;RH+HO—R-+H2O●RO-,主要来源于甲基亚硝酸脂和甲基硝酸脂的光解,CH3ONO+hv—CH3O-+NOCH3ONO2+hv—CH3O-+NO2●RO2-,都是R-+O2—RO2-5、熟悉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合物转化的主要反应6、掌握光化学烟雾产生的条件、化学特征、形成的简单机理(浓度变化)条件:大气中存在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大气温度低,有很强的阳光照射盐雾箱模拟关键性反应:1.NO2的光解导致O3的生存2.丙烯氧化生成的具有活性高的自由基,如HO-/HO2-/RO2-3.HO2-和RO2-等租金NO转化成NO2,从而生成更多O3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叶子,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环境化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5*3’)1.环境污染:(PPT)人类活动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干扰和侵害,如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等。
具体地说:环境污染就是指有害物质对大气、水、土壤和动植物污染并达到有害的程度。
(课本)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2.环境化学: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3.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
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CO、SO2 、NO等。
6.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质,如臭氧(O3)、硫酸盐颗粒物等。
7.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指有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8.天气形势:是指大范围气压分布的状况,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总是受天气形势的影响。
9.自由基:也称游离基,是指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为成对电子的碎片。
大气中常见的自由基如HO.,HO2.,RO.,RO2.,RC(O)O2.10.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或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的现象。
12.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知识和概念,因此在复习环境化学时,我们需要有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资料。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环境化学复习的重点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环境化学基础知识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环境化学是研究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分布、转化和对环境的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体等。
2. 环境化学的重要概念: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环境风险等。
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
3. 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环境化学研究的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和数学模型等。
熟悉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环境化学的实验和研究。
二、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和特性1. 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来源、传输和转化过程对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2. 水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等。
了解不同污染物的特性和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水环境治理和保护。
3. 土壤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等。
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土壤环境修复和保护。
三、环境化学的应用1. 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与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获得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来源和转化途径,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
3. 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环境化学在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暴露的评估,可以判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广工期末考环境化学复习提纲(1)

环境化学第一章绪论1.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环境科学的形成。
(1)环境问题的产生p1:①环境问题是指环境受到破坏而引起的后果;或是引起环境破坏的原因。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因果兼而有之的问题。
②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产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
而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特别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即环境问题。
③环境污染作为环境问题中的一类,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约占80%~90%)和生物的三方面。
(2)环境科学的形成p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60年代的酝酿和准备,到70年代初期,有较多不同学科的科学工作者投入防治环境污染的研究领域,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环境科学。
2.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
P3-4(1)研究对象: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具体的研究体系涉及到包括人类活动圈在内的“五大圈层”各类物质的化学相互转换体系。
(2)地位:环境化学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它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确定环境保护决策,以及提供科学依据诸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3.掌握大气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1)大气结构p17-20:根据大气的化学组成分布,可分为均质层(90km以下)和非均质层(90km以上);根据大气的电离状态分布,可分为电离层(60km以上)和非电离层(60km以下)。
但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是根据大气的温度垂直分布特征,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约下降0.6℃,对流层顶温度为-53~-83℃。
环境化学复习提纲

3、土壤的性质 酸碱性、吸附性、自净作用
4、农药及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土壤的吸附性(土壤胶体的性质)
⑴ 物理吸附
土壤胶体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蒙脱石比表面积最大(600-800 m2/g),高岭石最小(730 m2/g),有机胶体比表面积也大(-700 m2/g)。
胶体表面分子与内部分子所处的状态不同,受到内外部两 种不同的引力,因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即表面能,这是土壤 胶体具有吸附作用的主要原因。比表面积愈大,表面能愈大, 胶体的吸附性愈大。
若互换离子电荷不等,则粘粒就会荷电——永久性电荷, 一般发生的是低价金属离子代替高价离子,所以,土壤粘粒 多带负电。
腐殖质胶体的结构特点:
土壤中的腐殖质胶体是凝胶质,具有球形和空间网状结 构,胶粒直径在20~40nm,比表面积高达800~1000m2/g;
腐殖质属于两性胶体,多带负电——可变电荷; 带有很多官能团,可对金属离子产生络合和螯合作用, 也可吸附其它有机分子。 所以,土壤中的腐殖质具有很重要的环境意义。
在深水层和底泥中:主要是各种厌氧菌:将沉积下来的不溶性 和颗粒态有机物→溶解态有机物→通过扩散进入有氧水层参与 好氧代谢。
在较深的湖泊,存在明显的好氧与厌氧反应分界区,又叫 活性区,是生物氧化与还原交替反应最活跃的区域。
2、水质指标 3、水体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体的性质
自净作用 酸碱缓冲作用 5、水体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土壤胶体的阴离子交换吸附:
包括带正电荷的胶体吸附的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阴离子 交换。易被吸附的阴离子是PO43-、H2PO4-、HPO42- 等与带正 电荷的土壤胶体中阳离子Ca2+、Fe3+、Al3+等结合生成难溶性 化合物而被强烈吸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2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3吸附等温线(adsorption isotherms):吸附等温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4生物富集(biological concentration):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5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生物通过吸附、吸收和吞食作用,从周围环境中摄入污染物并滞留体内,当摄入量超过消除量,污染物在体内的浓度会高于水体浓度;包括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指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7共代谢(cometabolism):指微生物从其他底物获取大部分或全部碳源和能源后将同一介质中有机化合物降解的过程。
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9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指用最新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之分,人为源主要是燃煤、燃油、工业生产过程等人为活动排放出来的;自然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沙尘经风力的作用输送到空气中而形成的。
10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死亡所需的毒物剂量。
11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死亡所需的毒物浓度。
12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
13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浓度14大气稳定度(atmosphere stability):叠加在大气背景场上的扰动能否随时间增强的量度。
也指空中某大气团由于与周围空气存在密度、温度和流速等的强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15生物浓缩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FC):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定义为生物浓缩因子。
16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大气中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
兰色,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认定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在白天生成傍晚消失,高峰在中午。
17辛醇-水分配系数(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Kow):某一有机物在某一个温度下,在正辛醇相和水相达到分配平衡之后,在两相的浓度的比值。
18协同作用(synergism):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
19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20三致效应(carcinogenesis, teratogensis, mutagenesis):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21生物转运(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被机体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在组织细胞内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形成代谢物,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使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发生移位,统称生物转运。
22半衰期(half life time):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
23气温垂直递减率(atmosphere vertical lapse rate):表征气体随高度增加其气温的变化程度的物理量。
24生物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存在于水中的可生化降解有机物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25环境污染(environment contamination):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
26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指的是水体中N、P等营养盐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7毒物联合作用(complex-action of toxicant):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
28阈剂量(threshold dose):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会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29土壤污染(soil contamination):当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并破坏了土壤的供能和影响力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称为土壤污染。
30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测,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有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
其扩散速率与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分子体积或在液体pH条件下离解性有关。
31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测与膜上高浓度的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册解离出原物质。
这一转运称为主动运输。
32土壤盐基饱和度: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33土壤潜性酸度34土壤活性酸度35标化分配系数(Koc):表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
Koc = Kp / Xoc。
36光化学反应(photochemical reaction):光化学反应: 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37天然水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二填空1第一章绪论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
2、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和在环境中的。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和等几种方式。
4、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世界环境日为________。
7、Cu、Zn共存时,往往能产生____________作用。
8、一般情况下Se对Hg2+能产生作用。
9、工业污染外,消费污染越来越严重,请列出四种主要的消费污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写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1)NO2 + hν+(2)HNO2 + hν+ 或HNO2 + hν+(3)HNO3 + hν+(4)H2CO + hν+ 或H2CO + hν+(5)CH3X + hν+2、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和。
3、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和有关,去除方式有和。
6、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CFmCln + hv CFmCln-1 ++ O3O2 ++O O2 + Cl7、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8、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10、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_______。
11、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
12、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__ _、_ _、_ _、_ 。
13、CFC-11和Halon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14、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影响。
15、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6、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热层和逃逸层。
17、伦敦烟雾事件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引起的。
18、大气中CH4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排放。
19、富集因子法可以推断气溶胶污染源,如(EF)地壳>10,则表示待查元素i________。
三20、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气团的稳定性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因素有关。
22、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较为重要的反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的年排放量1825万吨,居世界首位。
二氧化硫在湿度较大的大气中,在烟尘中的金属离子作用下会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形成酸雾,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2 + [OH-]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和3、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因而表层水呈环境。
4、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光解和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5、环境中某一重金属的毒性与其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6、一般认为,但浓度较高时,金属离子与腐殖质的反应以________为主,当金属离子浓度低时,则以__________为主。
7、正常水体中其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
8、20℃时,需氧有机物经过____天,才能完成第一阶段的生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