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_六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
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
1、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3、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4、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5、齐读。
表演读。
四、歌唱《七子之歌――澳门》。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一)分步揭题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些了解。
在他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带着对鲁迅先生的深深怀念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相机板书:我的伯父)学生读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紧扣课题,质疑问难出示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事?(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3)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梳理问题。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们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学生自己能解决;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这与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有关系,有一定难度,需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小组合作,读书释疑默读课文,在小组里谈谈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
课件出示学习建议:(1)画出重点的词和印象最深的句子,在组内交流体会。
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含五篇)

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含五篇)第一篇: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阅读复习指导(三)复习要求: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什么,能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部分,通过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题目等途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复习提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3、总结方法,强调运用。
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是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
在复习中,要自觉地随机地揭示、总结这方面的写作规律,使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体裁、类别、表现形态的联系,显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训练中明确方向。
应该让学生了解:1、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2、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3、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比如,写景状物的游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式,所谓“移步换形”,如《长城》、《草原》,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游踪(观察点)、风貌、观感三个方面,思想感情必然集中包含在观感当中;另一种是横式,所谓“分类摹写”(如《桂林山水》),它总是离不开“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态,思想感情的语言标志必然在“总”的部分。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普通的“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的现象。
所谓“浅尝辄止”,就是找出“有关词句了事,而不能真正入乎其内。
”其实以记叙性文章说,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作者有时点化,甚至直接评说,只是为了加强所描述事实的说服力而已。
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正是记叙文表达感情的特点,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环,复习中更应当在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是理解的深刻性与概括的精辟性的综合体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丁香结》教学设计

课时教案课题:2 丁香结【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丁香结》【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内容分析】《丁香结》是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学习目标】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学习重点】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讨论交流,体会作者把具体的景、人、物与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的写作特点。
【评价活动方案】评价任务一:画出文中感受深刻的语句,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评价任务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通过品读文中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的语句,了解并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一单元-张怀江《花之歌》教学设计

4*花之歌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作者简介。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卡(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人教部编版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两篇例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例文:《爸爸的计划》(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1. 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 【出示课件2】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出示课件3】(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板书:给每人订计划)(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爸爸是怎样执行计划的?作者举了什么事例来表现“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一中心意思?(事例一:计划先关气窗后关门窗,不管打雷下雨,哪怕雨水打湿了床、正在订的计划也不改变计划。
事例二:计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牙膏,爸爸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还要再还给妈妈。
)(板书:严格执行计划)(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借订暑假计划这件事,说明爸爸订的计划最全面,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
这件事是重点,所以写的最具体。
(板书:制订暑假计划)(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1)爸爸给每个人都订了计划,并且给我制订了好多计划。
北京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导语】《⾦⾊的鱼钩》是⼀篇略读课⽂,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尽⼒地照顾三个⽣病的⼩战⼠过草地,⽽不惜牺牲⾃⼰的感⼈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忠于⾰命、舍⼰为⼈的崇⾼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班长的深切怀念。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认识12个⽣字,读读记记“颧⾻、两鬓、斑⽩、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喜出望外、热⽓腾腾、⽆边⽆涯、昏迷不醒、奄奄⼀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体会课⽂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命、舍⼰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物的语⾔、动作、神态展现⼈物内⼼的表达⽅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图⽚导⼊,引出主要⼈物 1、出⽰长征系列图⽚,思考:这是发⽣在什么时候的事情?长征,当我们感叹红军创造的这⼀奇迹时,也应该去看看这伟⼤奇迹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感⼈故事。
让我们来认识今天故事的主⼈公。
出⽰课⽂中对⽼班长的描写:他,快四⼗岁了,个⼉挺⾼,背有点驼,四⽅脸,⾼颧⾻,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了。
2、这是属于哪⼀种描写⽅法?这描写的是谁?明确:外貌描写⼤家亲切的称呼他为“⽼班长”。
他是⼀位普通的红军战⼠,也是⼀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命的英雄。
3、让我们⼀起⾛进这位英雄⼈物,齐读课题(板书),看到这个题⽬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是⽼班长,那⼜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怎么会是⾦⾊的呢? 4、回顾⾃主学习的⽅法:⽂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 ⼆、把握课⽂的主要内容,将⽂本读薄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借助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我们解开鱼钩与⽼班长之间的谜底之前,先来将这些词语读准确:颧⾻、两鬓、斑⽩、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喜出望外、热⽓腾腾、⽆边⽆涯、昏迷不醒、奄奄⼀息3、交流课⽂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2.《桥》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2.《桥》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本课叙述的故事扣人心弦,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的理解恐怕不够深入。
教学建议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桥”字作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内容,然后再去读课文。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3.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写作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
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惊慌、拥戴、沙哑、书记、呻吟、党员、搀扶、废话、吞没、猛然、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4.领悟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体会课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搜集洪灾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品质。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老汉高尚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总复习: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北宋怎样背金灭亡的,尤其是靖康之 感情。
变
例如:《示儿》,我们如果不借助资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现状 料,根本没法体会陆游为什么说“但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报国无门的经历 悲不见九州同”,我们要领会这首诗
南宋与北宋的版图
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什么资料呢?
北方黎民百姓在金人统治下过着悲惨 2、结合这些资料,你领会到这首诗要
4、从这个关键句,你领会到文章的思 想感情是什么? 5 小结:关键语句往往是作者用意所
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字字珠玑,句句传情。抓住这样
5、学生领会。
的语句,就能轻松快捷准确地领会文
章的思想感情了。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重点回忆典型课例,再次巩固用抓关键语句领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抓场景和细节法”(指向目标 2)
飞三个事件,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赞 3、请快速浏览课文《白鹭》,文章表
美和喜爱之情。
达什么思想感情?
环节三: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1. 写人的文章,多从人物的品质特 1.师:现在我们复习归纳了写人类、记事类、诗
点去体会思想感情;记事的文章,多从 歌类、写景状物类四种不同文章体裁体会文章思
事情的意义上去体会,即通过这件事告 想感情的方法,你们发现,在体会这四种不同体
生活
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呢?
2、学生汇报:结合这些资料,体会到 3、小结:看来,借助资料可以丰富对
陆游为 “不见九州同”而“悲”, 课文内容的认识,了解写作背景,从
体为百姓的流离失所而悲的浓浓 而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的爱国情。
(六)聚焦写景状物类文章:“借助
具体事物法”(指向目标 2)
1、写景类文章可以抓住作者描写的景 1、师:写景状物类文章又怎样体会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sixth grade Chinese Volume 1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Understanding Articles in Read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
1、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3、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4、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
5、齐读。
表演读。
四、歌唱《七子之歌――澳门》。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