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共13张PPT)

合集下载

诗歌感情PPT课件

诗歌感情PPT课件

05 诗歌情感的鉴赏与领悟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 2 3
直接抒情
是指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借助任 何外界的事物或形象,直接抒情可以使诗歌更加 鲜明、坦率、真挚。
间接抒情
是指诗人借助外界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和思想,间接抒情可以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 耐人寻味。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作用
表达。
05 诗歌情感的鉴赏与领悟
如何领悟诗歌情感
深入阅读
反复阅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联想与想象
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 画面和情境,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情感共鸣
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 情感,产生共鸣。
如何鉴赏诗歌情感
了解诗歌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以及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
感情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 体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 反映。
诗歌感情
是指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和思想,是诗歌的核心和 灵魂。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深入探讨诗歌感情,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
意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 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念和关爱等方式来表达亲情情感。
03
亲情情感的象征
在诗歌中,亲情情感常常通过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如家庭照片、家信等
元素,以及家庭聚会、节日等场景。
亲情情感
01
亲情情感
亲情是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在诗歌中,亲情情感通常表现为对家人的思念、关爱和牵挂。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课件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课件

抓住诗歌核心思想并 加以深刻阐释,可以 更好地展现诗歌的内 涵。
把握诗歌的感情
1 丰富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感情表达十分 丰富,通常是通过诗 歌的抒情手法展现出 来的。
2 个人色彩浓厚
诗歌的感情表达具有 强烈的个人色彩,需 要通过理解诗歌作者 的情感背景来更好地 体会。
3 情感的体现
通过诗歌中感情的体 现,可以更好地理解 诗歌作者的情感表达 和思想内涵。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PPT课件
# 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 简介
- 本课程将深入介绍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感情,并通过文学表达方式使诗歌 内涵更深刻。
诗歌与文学的关系
最具表现力和艺 术性
诗歌是文学中最具表现 力和艺术性的文体之式化的表现手法,表达 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总结
1 仔细阅读和理解
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感情,需要仔细阅读和理解,并通过深刻的阐释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来 展现诗歌的内涵。
2 灵感源泉
诗歌作为文学中最具表现力和艺术性的文体之一,需要我们关注其形式和内涵,并从中 汲取灵感,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何表达诗歌的内涵
1 语言艺术能力
表达诗歌的内涵需要 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 能力,需要注意语言 的选择和表达方式的 准确性和精细性。
2 修辞手法及形象
比喻
具体的表达方式可以 通过修辞手法、形象 比喻等方式来实现。
3 关注整体氛围和
表现手法
在表达诗歌的内涵时, 需要关注诗歌的整体 氛围和表现手法,从 而更好地还原诗歌的 本质和思想内涵。
激发人们内心共 鸣和思考
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使其成为最能够激发人 们内心共鸣和思考的文 学形式之一。
把握诗歌的思想

探究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几种方法PPT课件

探究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几种方法PPT课件
2
考情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历来是高考语 文的难点,主要是考生不会通过分析 具体语言理解古代诗歌蕴含的思想感 情,再加上审题不准、不会规范答题 等,故而失分较多。
下面是广东语文高考试卷(2010— 2014年)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考 查的选材及考点考查特点。(见学案)
3
探究
10.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14,广东)
读懂意象,即读懂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6
牛刀小试:
小斋即事(刘一止)(2007年宁夏卷) 冷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 “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27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 下片分析。(3分)
审题:
结合下片
内容、情感
清明节前后,作者思乡情切,在 夜晚折下江头的柳枝以寄托思乡 之情。虽然那不是家乡苏堤的柳 枝,也让作者皱眉伤感,所以说 “不是苏堤也皱眉”。
28
牛刀小试:2、(2012,广东)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
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 下襄阳向洛阳。
解读切入点:
杜甫,收河南河北,涕 泪,喜欲狂,放歌,纵 酒,穿,向
知人论世
感情:喜,欢快
忧国忧民?
考查:内容,情感
9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 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 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 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 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 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 “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 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 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 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 “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 的评语。

高考语文: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精心整理)完美版PPT

高考语文: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精心整理)完美版PPT
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 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
〔一〕看标题 〔二〕看作者 〔三〕看序注 〔四〕看诗眼 〔五〕品意象
〔一〕看标题 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
想情感。 ?春夜喜雨? ——表达欢愉喜爱之情。〔喜〕 ?枫桥夜泊? ——表达羁旅愁思。〔愁〕 ?悯农? ——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怜〕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 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 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 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 必胜的信心。
认真读题, 逐字推敲。
和把握。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军秋城夜早朱秋淑秋真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09四川
卷〕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答:运用了对照〔或比照〕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 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 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 活的感情。
〔四〕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
言来表达,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答: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 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 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 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 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 景景关情。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ppt课件

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ppt课件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 “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 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 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 之感。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对友人的劝慰,激励 和关心。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
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
积愤或表明心志。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
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①抒写诗人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与伤怀。 劝慰警示之意。
②对友人劝诫他要警惕宦海风波的感激之情。
③对光阴流逝、无所作为的伤感。作者看到镜中白发想到与朋友 共老,又心生光阴流逝之叹。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孤灯:孤单、 寂寞、失意、 潦倒、凄凉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的内容,分析诗人 是如何借用这一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答案: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 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 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孤寂思家之情;
百姓的生活着想。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
②表达了诗人关心百 志。
姓生活,体恤民众 疾苦的思想感情。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 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情感把握 PPT精品课件(共18张)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情感把握 PPT精品课件(共18张)

李师道邀请张籍,但张籍借“有夫之妾”来 表达自己已有归属,不能接受李师道的邀请, 知道李师道的好意,但先前从主时已发誓与 君主同生死,如今垂泪谢绝李师道的好意, 遗憾自己没能早点遇到李师道,表现了诗人 的忠诚,与相逢恨晚的遗憾。 诗人以节妇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朝廷 的忠诚,感谢李师道的赏识,同时委婉地谢 绝了李师道对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发出的邀请, 表明自己是有节操,气节的人。 作者自比为妻子,比李师道为思慕“妻子” 的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忠于朝廷,忠心 不是二主的决心。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 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 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有何变化?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 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 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 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 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 想感情有何变化?
开头是通过今昔对比烘托了如今中原的
荒芜凄清,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与惋 惜;以及想要请缨出兵,重建中原的雄 心壮志。而结尾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 直接抒情,表达作者如今不得重用,报 国无门的失望,以至于想要归隐山林的 落寞。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

高考古诗鉴赏: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 PPT课件

高考古诗鉴赏:如何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 PPT课件
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 的意境。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 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春望》)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 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方法四:利用关键句把握“诗情”
第三,联系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材料,知 人论世,全面加深理解,最后从整体上综 归结出主旨。(为何而写)
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 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 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 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诗题→ 作者→注释→意象→意境→诗情” 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 程。
方法: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写景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
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写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 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 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方法一:审标题,把握诗歌类别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 咏物诗、闺怨诗、送别诗、咏史诗、 写景诗等,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 区别。
方法二:审注释,了解作者背景
方法三: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语
秋 夜(南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 四 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 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 营造意境的。(2004高考福建题) 凉—天凉—心凉(心境孤寂),床上月—天上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排挤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
烟絮坠无痕。
意象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
草,不解忆王孙? 关键词
[注] ①李之仪:宋徽宗崇宁初,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
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州期间的
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4:寻意象 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 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3、“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紧扣了 “画竹”的画面,同时以“萧萧”竹声喻指百姓 呼声。作者指出,作为地方官,应该对老百姓的 每一件小事(“一枝一叶”)都要加以关心,表 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 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
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 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
(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即羊踯躅 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夜归
qióng
周密
chéng
夜深归客依筇① 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 ①筇事:件此指代竹杖。 时说间说本诗蕴含了什么情感?
思乡
答:这首诗通过“夜归”二字可以看出, 作者在深夜以客的身份匆忙往家归,深夜归 家,不顾行路的艰辛,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 的急切思念之情。
2、作者
3、序注
注解(背景) ——鉴赏的灯塔,主题的指引
或写本诗为诗人被贬某地时所作 或写本诗为诗人客居某地时所作 或解释诗句中某词含义 或简述诗句中引用的典故 ……
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饮 王越
相逢无奈还伤别,尊酒休辞饮几巡。 自笑年来常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离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
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
空间。
D.此词是咏怀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但写景也是为了抒情。
词人借登凌歊台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解析:B 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
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
[白话诗歌]
偶然登上凌歊台眺望,春光已经过去了三分。江山重重叠 叠,让人黯然销魂。风中飞花舞态蹁跹,飘忽如烟的柳絮坠落 在地上,了无痕迹。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 分) 解析:分析诗词思想感情,要抓住词中写景、记事、抒情的关键 句。“春光已过三分”“伤感甚”“旧恨”“清愁”“忆王孙” 这些词句能明显反映词人的思想感情,分类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 情;②思归之情:词人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 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 人因触犯权贵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 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 内心无限寂寞惆怅。(每点 2 分,其中“思想感情”1 分,分析 1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以往岁月中所遭受的打击令人伤感,怎能忍受旧恨依然!满 眼的清愁能够与谁一起论说?难道是凌歊台下的青草,不能理解 我无法归乡的心情的原因吗?
问:试分析诗人在这颈联中蕴含的感情。(3分)
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
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1分) 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 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 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方法指导
意象——鉴赏的阶梯,主题的载体
[注]此诗乃明代王越在镇守西北边陲时为布政官 李彦硕、佥宪(官名)冯景阳设酒饯行而作。
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与故人相逢的短暂喜悦,与友人离别的 无奈和伤感,驻守边关的思乡之愁。
答张十一
韩愈 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总结
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进行诗歌鉴赏; 每一个角度要相互关联,不能孤立对待 (标题、作者、注释、章法、意象等); 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 对答案的整理要注重分析,有因有果; 对答案的表述要注重准确,学用术语。
题组练
登台感怀(景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 分)
临江仙 登凌歊台感怀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情怀?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 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鉴赏的航标,主题的区域
情因事而发,因遇而生, 而且文章能反映诗人内心 所以作者的人生遭遇、 人生态度往往反映在自 已的作品中。
抗金杀敌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收复失地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交代晚
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处境
觉,眼前万里江山。
如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 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 愿望、情怀等。
一般来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 还从五个方面探讨情感 标题 作者 注解 意象 关键字、词、句
1、标题
——鉴赏的向导,主题的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宫怨》 《山居即事》 《汴河怀古》 《从军行》《塞上曲》 )
A.起句照应题目,“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抑郁的心
情,“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
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