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合集下载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优质课件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优质课件

关键术语:
解构主义旳主要术语和概念:
1)speech/writing----writing/speech; (言语、书写)
Phonocentrism(语音中心主义):
Spoken words are closer to an originating thought than written words. This privileging of speech over writing is a classic feature of logocentrism.
1967年,德里达旳三部主要著作《言语与现象》(
Speech and Phenomenon )、 《论文字学》( Of Grammatology )、 《书写与差别》( Writing and Difference)相继出版,成为解构主义理论被确立起来旳
标志。
因为特殊旳社会文化背景,解构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知识界 迅速产生震荡,影响涉及哲学、神学、文化学等几乎全部 旳文化领域。而在文学评论界,则同后期罗兰·巴特尔对构 造主义旳批判一起,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 旳解构主义运动,最终在美国形成以希利斯·米勒、杰弗里 ·哈特曼等为代表旳“耶鲁学派”旳解构主义批评。
Logos: In Greek word, it means Logic (说话、思想、逻辑 、规律、理性). In religion, it means God’s word. It is a term which carries the greatest possible concentration of presence. Everything is the effect of this one cause.
The speech of the great actor, orator(演说家), or politician is thought to possess ‘presence’; it incarnates, so to speak, the speaker’s soul. Writing seems relatively impure and obtrudes its own system in physical marks which have a relative permanence; writing can be repeated ( printed, reprinted, etc.) and this repetition invites interpreta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Writing does not need the writer’s presence, but speech always implies an immediate presence. The sounds made by a speaker evaporate(蒸发)in the air and leave no trace, and therefore do not appear to contaminate the originating thought as in writing.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方法,旨在揭示语言、思想和文化的固定结构以及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差异。

解构主义方法论首先质疑认为存在稳定的含义和真实性的观念。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想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或中心固定的意义。

他认为,语言和思想中的意义是通过差异和对立构建起来的。

德里达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是构建意义的基石。

然而,符号不仅仅是指代事物的象征,它们还与其他符号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和语境之间建立关系。

这种关系不仅定义了符号的意义,还决定了符号的解释和解读。

解构主义方法论还关注二元对立的存在和相互关系。

德里达认为,这些对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赖的。

他强调存在言外之意和隐喻,这些隐含元素常常在语言和思想中被忽略或排除。

解构主义方法论的目标是揭示和批判隐含的假设和权力关系。

通过透视语言和思想中的隐含元素,解构主义试图瓦解二元对立、揭示无意识偏见并挑战已有的权力关系。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论试图透过揭示和批判语言和思想中的固定结构和隐含元素,打破二元对立和权力关系,从而推动对话和开放的思考。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近现代哲学批判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于近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旨在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结构,并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批判。

本文将探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并分析其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

一、解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构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是反对二元对立,即将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往往以对立的形式来思考问题,把一切都二分为对立的对立。

然而,这种对立二元论只是一种简化和片面的思考方式,并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解构主义主张研究语言和概念的运作方式,揭示其内在的暗示和条件。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无法逃脱意义的轮廓和内在规则的。

他强调没有绝对的意义存在,一切都是通过语言的符号系统进行解释和理解。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符号系统的运作机制,并挑战传统哲学对事物的二元对立性分析方式。

二、解构主义对近现代哲学批判1. 对存在主义的批判存在主义是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个体的存在和意义的主体性。

然而,德里达认为存在主义的主体性概念过于简化,忽略了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他认为存在主义中的自我和自由是被固化和标定的,无法真正逃离语言和符号的束缚。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符号的运作方式,挑战了存在主义关于主体性和自由的观念。

2. 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结构主义是近现代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结构和规则对于事物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德里达认为结构主义的观念框架忽略了符号的内在复杂性和多义性。

他指出,符号并非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而是存在于不确定和多义的状态中。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符号的内在复杂性,质疑了结构主义对符号的简化处理。

3.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一种关注事实和现象的哲学观点,试图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理解世界。

然而,德里达认为现实主义忽略了语言和符号的作用,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多样性。

他指出,语言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表达自己的关键工具,但语言也是存在限制和误导的。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

德里达与西方哲学的解构主义思潮德里达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思潮,对于传统哲学观念和语言学有着重要的冲击和颠覆,开辟了新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解析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对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德里达认为,传统哲学在揭示语言和意义的本质上存在局限性,语言并不是一个稳定、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满欺骗性和矛盾性。

他试图通过反思语言及其运行方式,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与幻象。

在德里达看来,人类追求意义和真理的历史可以被解构为一系列由二元对立组成的辩证过程。

例如,存在与不存在、正面与负面、中心与边缘等等。

而这些二元对立中的一个极端总是被偏重并且占据统治地位。

但这种二元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呢?德里达认为其中包含着隐含或抑制意识形态、权力结构以及符号系统等因素。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德里达用“漂移”、“补偿”、“根无”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观念。

他试图瓦解现有体系中的中心,并揭示其中个别语意元素之间紧张关系,并提醒我们不要将事物简单地归类或定义为二元对立。

二、德里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批判形而上学:德里达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固化和死板化的体系,它试图通过对事物属性和定义进行二元化来获取真理。

他指出语言具有无限可塑性和多样性,并通过跳跃而非线性的方式展示事物属性与存在形态之间复杂的内在关系。

解构语言和行动:德里达批判了以符号或文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并试图解构他们所包含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语言是建立意义和知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但也是混乱和多样化的源头。

通过对语言进行解构分析,他揭示了其中各种层次之间含有暗藏意义及内在矛盾。

反思权力机制:德里达关注权力结构及其在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被组织、控制和操纵,使得某些特定群体获得主导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公正和不平等。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讲义

胡塞尔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的命题是指,那些被视为在场和既定的东西,都只有在从未在场的差异和关系的基础上,才获得了自己的同一性。

这不但说明可能差异和缺席(不在场)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且说明世界可能并不是像在场形而上学所想象的那样一板一眼,确定不移。

胡塞尔的现象学其实揭示出了这一点。

胡塞尔的构造现象学认为,对象和事态的意义并不是作为透明既定的东西一下子为我们所洞见,而需要我们辨认和区分。

要辨认和区分它们必须在现象中有相对的持久性,而不能转瞬即逝。

但是这种持久性本身需要一个它们得以呈现的视域结构。

这个视域结构中的可能性或我们对这事物的种种预期必须与之相符,不相符的则被从视域中排斥,我们实际上是这样来辨认和区分事物的。

视域当然不会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意义是从不断变化的视域及其内容的交织中形成的,胡塞尔把意义的这种创造性形成叫做“构造”。

现象和我们对现象的意识模式都以不断变化的视域为前提。

胡塞尔的这个视域理论其实就意味着不存在事物的常态,因为事物或现象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视域中向我们显现,为我们所把握。

但胡塞尔自己并不这样想,他认为人类意识活生生的现在就是意义的最终所在和基础,视域归根到底是意识的特征,而不是意识非意识的先决条件。

德里达,如果意义在于符号的结构系统而不在于个别主体的意向的话,胡塞尔的主体主义立场是不被接受的。

(Ppt)胡塞尔的观点是言语把这种理想的东西带进了公共领域,使得后来的人可以和最初的发现者共享他的发现。

言语(书写)使得人类的发现可以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对原初的发现不断改善和添加。

科学和文明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的。

(Ppt)德里达肯定胡塞尔意识到语言,尤其是书写的重要性,语言不是被动接受已经构成的真理的物质载体,而是还对真理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它将理想对象构成为确定的、不可重复的对象。

同时,他提出疑问,如果语言是真理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胡塞尔视为真理起源的意向性的地位就必然是次要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

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研究一、引言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阅读观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德里达的学说对于传统阅读方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其解构主义阅读观的出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的主要观点和对阅读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的主要观点1. 意义的不稳定性德里达认为意义是不稳定的,并且批判了二元对立的概念。

他认为语言和文本中的意义是无限推移的,没有稳定固定的本质。

在阅读中,读者应该关注文本内部的矛盾和间隙,从而揭示出其中包含的多重意义。

2. 文本的边际性德里达将文本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还受到外部语境和读者的影响。

他强调文本的边际性,即文本可以被无限解读和阐释,不存在一个确定的解释。

3. 二义性和欧里庇得斯复杂性德里达引用了希腊神话中的欧里庇得斯故事来解释二义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文本中的每一个意义都是相对的,同时也会在解读过程中产生新的意义。

通过不断解构文本,读者可以发现其中的隐含意义和复杂性。

4. 解构与重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并不是毁灭性的,而是通过解构来揭示文本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后,再进行重建。

解构只是一个方法,目的是为了挑战传统阅读的权威性,使读者能够更加开放地面对文本。

三、德里达解构主义阅读观对阅读的影响1. 超越二元对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阅读观拒绝了固定和稳定的意义,对传统的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构等二元对立进行了超越。

他认为意义的产生是一种相对的过程,不应被限制在二元对立的框架内。

这一观点使得阅读者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来理解文本。

2. 强调读者的主动性德里达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的解构和再建构的过程。

读者通过与文本的互动,发现其中的矛盾和间隙,进而产生无数的潜在意义。

解构主义阅读观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而是探索其中隐藏的多层次意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 除了延迟,延异的另一重要含义是差异。索绪尔认为, 所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理据,纯属任意。不仅如此, 无论能指还是所指,都是一系列的声音差异和概念差 异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并没有内在的一一对立关系, 也没有固定的明显区别。索绪尔提出的符号任意性观 念,有力地支持了德里达的论点。符号任意性打破了 语言符号是外在真理体现的神话。换言之,真理的起 源不过是一系列语言符号的象征游戏。所以德里达在 《文字学》中得出结论说:任意性使我们有足够理由 去排除象征符号间的等级秩序和天然隶属关系,“随 着符号的出现,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遇上纯粹的现实 了”。
• 所以说,符号代表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我们无需呈现 椅子实物,只需使用声音或chair文字即可,这样就推 迟或延后了实物的在场。“当我们使用符号时,实物 和所指的在场仅仅是一种假象、错觉,真正在场的只 是代替它们的语言符号。”这种通过一系列符号链条, 来推迟延缓意义或实物在场的现象,就是德里达所说 的“延迟”。对此,德里达解释说:符号作为实物的 替代,具有从属性和临时性。从属性是因为符号从原 始的在场派生而来,并且作为一种不在场的替补而存 在。在指向最终的、缺少在场的运动过程中,符号仅 仅是一个中途调解驿站。 由此推演下去,德里达得出 一个著名结论:语言符号无非是一系列不断推延的差 异游戏。
发明延异概念
索绪尔语言学认为,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两部分构成的。现实中 的具体事物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和体现,然后由具体的语言符号加以 表现。这就产生了结构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两项对立:能指/所指。其 中,能指起主动与支配作用。 传统语言学也认为,所指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有着一一对应的关 系。它们在语言中的表达则是言语。能指不仅包括言语,还包括文 字。但是,文字作为能指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表达言语。这 体现了传统哲学重语言、轻文字的观念。对此,美国批评家里奇在 《解构主义批评》中作出准确解释:符号的能指对应指向概念的所 指。也就是说,声音代表着一个完整概念。它们都被人们所意识。 举例来说chair(音标)这个发音所指的就是“椅子“这个反映在人们脑 中的概念。而现实中的椅子实物,并没有在场。

德里达解构主义

德里达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什么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对此德里达会挑剔说“什么是……?”这种句法本身就有毛病,它暗示世上存有某种事物,而这事物不但能被人理解,还能被贴上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解构主义拒绝这种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anti-logocentrism)、延异(diffé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大背景解说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

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昙花一现,转眼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不妨说,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德里达对文学作品、文学批评的解读与分析打上了强烈的解构主义标记,常常以一种边缘读解的方式,强调文学的颠覆性和反行而上学。

“假定有称作文学的这种东西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结构体,那么,它的开始也就是它的终结,由于与它本身的设置性的某种关系,这就是它的脆弱性,它的缺乏独特性、缺乏客体性。

它的起源问题直接就是它的终结问题。

它的历史的构建就像一个根本未存在过的纪念碑的废墟”,“正是这种乌有的乌有化激发我们对属于文学名义下的一切的兴趣。

本体的经验,不多不少,处于行而上学的边缘。

文学大概就处于一切的边缘,几乎是超越一切,包括其自身。

它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东西,或许比世界更有趣。

而如果说它没有界说,这正是文学所传达与所拒绝的东西无法与其他话语所等同的原因。

它永远不会属于科学的、哲学的、会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