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中的微观发展
生态学论述题汇总

(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如地形因子;
(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
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
2、试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 1)整体观和综合观 。生物的不同层次是由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
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生态整体; 组成生态整体的各个要素总是综合地发挥作用。 整体性观 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观点, 他要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整 体来对待, 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 一般来说, 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 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 但由于长期以来, 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 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 环境等生存危机, 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 性的研究, 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 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 但人类仍然离不开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 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
的升高而加快, 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
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 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 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
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
如引起湿
度、降水、 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
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
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
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
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
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
(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
(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
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
(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
物种宏观和微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

物种宏观和微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中物种宏观和微观分布的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种分布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研究它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物种演化和适应环境的规律,有助于解决生物保护、环境污染和生物资源利用等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物种宏观和微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
一、宏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宏观分布是指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物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分布情况。
在宏观生态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次生植被的分布规律次生植被是指在主要由人为干扰所形成的植被。
在不同区域或不同干扰程度下,次生植被的组成和分布有着明显差异。
例如,在了解砍伐或烧毁原始森林后,次生林的发展进程、物种组成和生物量等方面,对揭示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2. 物种在不同地域分布的规律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和生长繁殖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例如,一些热带植物只能在热带地区生长,而一些温带植物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从性状、生态位、适应性等方面来探讨规律,揭示物种的生态学适应状况和起源演化过程。
3. 气候对物种分布的影响气候是影响物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物种的生长繁殖等方面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影响很大,极地物种的分布范围可能会有显著变化。
4. 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类的数量和分布范围。
在宏观尺度下,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生态系统、地域、气候环境等条件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来探究物种多样性的规律。
以上是宏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研究方向,但实际研究往往涉及到更多的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微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微观分布是指物种在小尺度或局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微观生态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物种对特定生境的适应性,以及它们在局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基础学习教案

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 生态学及其学科史
三、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三个方向,即向微观、 宏观和综合三个方向发展:
微观方向,向着个体生态学、器官生态学、细胞 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基因生态学方向发展; 宏观方向,向着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 系统、地球生态学、宇宙生态学方向发展; 综合方向,向着多学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如 城市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经济生态学、化学生 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
水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 半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类型
水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流水水生生态系统 静水水生生态系统 海岸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 远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类型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结构
形态结构
生物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构成和及时 空分布)
营养结构
食物链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
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 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构 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动和物质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接起来,一 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另一种生物再以第三种 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 锁关系,称为食物链。比如:老鼠以农作物为食, 而鼬鼠又以老鼠为食,这就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食 物链。再如:碎屑-蘑菇-昆虫-蛙-蛇-鹰就构一个较 为复杂的食物链。
生态学概论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 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强度影响着环境, 人类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诸如人口膨胀、能源耗费、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退化、生态平衡失调等, 这六大基本问题的解决, 都有赖于生态学原理的指导, 从而推动了生态学的迅速发展, 使生态学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迅速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前沿科学之一,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不仅是被看作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也被看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不仅引起当代各学科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使生态学形成若干新增长点, 同时, 也被各国政治领袖和社会舆论所称道, 生态学学科正以其旺盛的生机在发展, 并肩负着解决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历史使命。
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学的定义生态: 指生物的生理习性和生活习性及其与生存环境所有关系的总和。
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具体来讲,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Generelle Morphologie Der Organismen)首次提出并定义的。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进化论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和“最适者生存”的两项基本原则之上。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书2~6页)1、生态学萌芽时期(十七世纪以前)2、生态学的创立与发展时期(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①E.Warming 《以植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②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3、生态学的巩固及学派分化时期(二十世纪10到30年代)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北欧学派前苏联学派4.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40到60年代)☐ 5.人类生态学时期(二十世纪60世纪末到现在)☐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主流2.生态学研究由定性向定量研究发展3.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生态学的学科体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6)研究对象: 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 即生态系统, 可以说所有的生命层次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

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基础生态学期末重点摘要绪论1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a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 b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c环境污染;d农业和林业品种单一化e外来种的引入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3.1传统生态学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3.2现代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上4生态学发展简史4.1生态学的建立前期--生态学建立期--生态学的巩固期--现代生态学发展期5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发展5.1宏观:景观生态学; 全球生态学5.2微观:分子生态第一章生物与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1环境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1.2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1.3生存条件将有机体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1.4生境(Habitat)特定群落的生态因子的总和2生态因子的分类2.1性质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2有无生命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2.3因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稳定因子;变动因子2.4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3生态因子作用特点综合性; 主导因子;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二、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原理1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2利比希最低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3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4耐受限度的说明:a生物的耐受范围因发育时期、季节、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b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分布一般很广c生物的实际耐受范围几乎都比潜在的范围狭窄d生物的耐受范围一般都有其低限、高限和最适点e繁殖期往往是一个临界期,环境因子最可能在繁殖期中起限制作用。
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摘要生态学(ecology)这个名词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索瑞(Henry Thoreau,1858)在书信中使用此词,但未对其下具体定义。
1869年,赫克尔(Ernst Haeckel)首先对生态学作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Ecology 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就字面而言,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os表示学问。
其研究对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
2、生态学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
3、生态学研究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4、现代生态学研究范畴扩大,包括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
萌芽期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诸如作物生长与季节气候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常见动物的物候习性等。
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动物的不同类型的栖居地,还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按其食性分为肉食、草食、杂食和特殊食性等类。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
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如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求》等均记述了素朴的生态学观点。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如雷奥米尔的6卷昆虫学著作中就有许多昆虫生态学方面的记述。
瑞典博物学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学、生态学和地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综合描述外界环境条件对动物和植物的影响。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强调生物变异基于环境的影响。
德国植物地理学家人洪堡)创造性地结合气候与地理因子的影响来描述物种的分布规律。
儿童心理学——生态系统发展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一.概念界定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
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
“生态学”这个词最早是由德国的动物学家、比较解剖学教授厄恩斯特.黑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被生物学家用来描述个人在社区中与他人日常互动关系;社会行为科学家使用生态学来描述人类生存与社会中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结构;文化人类学家使用人文生态学来描述田野工作的整体性质;心理学家也强调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定个人和社会及物理环境的关系。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接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侵害的整体,以至后来欧德姆(E.P.Odum)认为应把生物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他的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他本人因此而荣获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泰勒生态学奖,也是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人。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态学当中的微观发展》的文献综述姓名:邓建学号:100903030005 班级:2010级生物科学前言:生态学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生态学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发展期。
生态学发展史证明它是密切结合人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后来,生态学为了适应现代生态学的需要,逐渐向微观方向进行了发展。
生态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现代生态学则具有(1 )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科学;(2 )研究重点从个体水平转移到种群和群落,进而发展到以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3)生态学原理与人类各个实践领域的结合更加密切;(4)数学模型在生态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等鲜明特点。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而环境污染、人口过剩、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是需要首先克服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也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生态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重视和利用现代生态学的成就正文:现在我们先了解一下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一)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关于生态学的知识,最原始的人类在进行渔猎生活中,就积累着生物的习性和生态特征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只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的科学而已。
直到目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依然是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为有文字记载的生态学思想萌芽,在我国和希腊古代著作和歌谣中都有许多反映。
我国的《诗经》中就记载着一些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鸠巢的寄生现象。
《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学生都描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分水栖和陆栖,肉食、食草、杂食等,气候和地理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在其昆虫学著作中,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资料,他也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的先驱。
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
1807年德国植物学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并结合气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种的分布规律。
1859年法国的Saint Hilaire首创ethology一词,以表示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但后来一般将此词作为动物行为学的名词。
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
1877年德国的Mobius 创立生物群落(biocoenose)概念。
1890年Merriam首创生命带(life zone)假说。
1896年Schroter始创个体生态学(autoecology)和群体生态学(synecology)两个生态学概念。
此后,1895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Warming的《植物分布学》(1909年经作者本人改写,易名为《植物生态学》),和1898年德国波恩大学Schimper的《植物地理学》两部划时代著作,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叶以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就,标志着植物生态学已作为一门生物科学的独立分支而诞生。
至于在动物生态学领域,Adams(1913)的《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指南》,Elton(1927)的《动物生态学》,Schelford的《实验室和野外生态学》(1929)和《生物生态学》(1939),Chapman(1931)的以昆虫为重点的《动物生态学》,Bodenheimer(1938)的《动物生态学问题》等教科书和专著,为动物生态学的建立和发展为独立的生物学分支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费鸿年(1937)的《动物生态学纲要》也在此时期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动物生态学著作。
前苏联的首部《动物生态学基础》也于1945年由Kaшкapoв完成并出版。
但直到Allee,Emerson等合写的内容极为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于1949年出版时,动物生态学才被认为进入成熟期。
由此可见,植物生态学的成熟大致比动物生态学要早半个世纪,并且自19世纪初到中叶,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是平行和相对独立发展的时期。
植物生态学以植物群落学研究为主流,动物生态学则以种群生态学为主流。
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面,在半个多世纪中大致形成了4个主要学派:1.英美学派以美国的F.E.Clements和英国的A.G.Tansley为代表。
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影响的著作有Clements(1916)的《植物的演替》,Clements与Weaver(1929)的《植物生态学》和Tansley(1923)的《实用植物生态学》等。
2.法瑞学派以法国的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E.Rübel为代表。
他们以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称为群丛,并建立了比较严格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完成了大量的植被图,在各学派中影响最大。
主要著作有Braun-Blanquet(1928)的《植物社会学》和Rübel(1922)的《地植物学研究方法》。
3.北欧学派以瑞典的Du.Rietz为代表,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1935年与法瑞学派合流后,被称为大陆学派。
重要著作有Rietz(1921)的《近代社会学方法论基础》。
4.前苏联学派以B.H.Cyкaчёв为代表。
他们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与植被地理工作。
代表著作有Cyкaчёв的《植物群落学》(1908)和和《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动物生态学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主流是动物种群生态学,尤其是关于种群调节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研究。
50年代在美国冷泉港会议上进行了有关种群调节的大论战。
生物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澳大利亚的Nicholson和英国的Lack等;而气候学派的代表是澳大利亚的Andre-wartha和Birch;此外,也有折衷的,如Milne等。
种群增长模型研究,有Pearl(1920)再度提出Verhulst(1838)的逻辑斯谛模型,到Lotka-V olterra (1926)的竞争和捕食模型,Gause(1934)的实验种群研究。
此外,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植物的生理生态、动物的生理生态或实验生态,动物群落、动物行为、湖泊的生产力和能量收支等方面也都有重要的发展。
(三)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下:1.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是生态学发展的主流。
国际生物学计划(IBP,1964~1974)是有97个国家参加,包括陆地生产力、淡水生产力、海洋生产力、资源利用和管理等7个领域的生物科学中空前浩大的计划,其中心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研究。
IBP先后出版35本手册和一套全球主要生态系统丛书。
以后,为1972年开始的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所替代。
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特点也反映在生态学教科书上。
E.Odum的《生态学基础》(1983改名为BasicEcology),开创以生态系统为骨干的体系。
以后,分别讨论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的教材就很少了。
Harper (1977)的研究,打开了《植物种群生态学》的局面,也促进了动植物生态学的汇流。
种群生态学成为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2.系统生态学的发展是系统分析和生态学的结合,它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E.Odum甚至称其为生态学发展中的革命。
Patten等(1971)的《生态学中的系统分析和模拟》、Smith(1975)的《生态学模型》,Jorgenson(1983,1988)的《生态模型法原理》和H.Odum(1983)的《系统生态学引论》等为这方面的主要专著。
3.70年代以来,群落生态学有明显发展,由描述群落结构、发展到数量生态学,包括群落的排序和数量分类,并进而探讨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如Strong 等(1984)的《生态群落》、Gee等(1987)的《群落的组织》和Hastings(1988)的《群落生态学》文集。
Tilman(1982,1988)则从植物资源竞争模型研究开始探讨群落结构理论,如《资源竞争与植物群落》和《植物对策与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Cohen的《食物网和生态位空间》(1978)、《群落食物网:资料和理论》(1990)和Pimm的《食物网》(1982)等著作,使食物网理论有明显发展,特别是提出一些统计规律和预测模型(如级联模型cascade model)。
Schoener(1986)则明确提出《群落生态学的机理性研究:一种新还原论?》。
4.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虽然宏观的是主流,但微观的成就同样重大而不容忽视。
在生理生态学方面,80年代以来的重要专著有Townsend 等(1981)的《生理生态学:对资源利用的进化研究》,其再版改名为Sibly等(1987)的《生理生态学:进化研究》,其作者之一Calow创办了《功能生态学》新刊(1987年开始,英国生态学会主办)。
1986年有20余名专家讨论生理生态学研究新方向,提出了发展有机体生物学的一个多学科综合研究。
植物生理生态学领域的重要著作有Lacher(1975)的《植物生理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的发展。
德国的Lorens(1950)和Tinbergen(1951,1953)发展了行为生态学,他们均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Wilson(1975)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是一部名著,重点在社群行为。
J.Krebs(1978,1987)的《行为生态学引论》是该领域第一本较全面系统的专著。
至于从进化角度讨论行为的专著有Alock(1975)的《动物的行为:进化研究》和Barnard(1983)的《动物的行为:生态学和进化论》。
化学生态学。
种间和种内斗争,都会依赖于化学物质,它也是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