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2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_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回延安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

2.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

难点:

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导入新课。

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

【精品课件】展示“信天游”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

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可参考【微教案】《信天游》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作品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

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3.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1935 年到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4.初步感知。

(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

(2)听读【音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搂定(lǒu)脑畔(pàn)糜子(méi)油馍(mó)

(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

(4)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激动、喜悦。回延安的过程。

(5)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

参考

第一部分: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可参考【知识总汇】

三、局部探究

【精品课件】

(一)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诗歌,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

1.诗人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4.朗读诗歌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5.朗读诗歌第五部分,思考: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6.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

预设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

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

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

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

祝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

2.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

3.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

4.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5.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