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代文学中“亭”的建筑之美

合集下载

赞美飞檐翘角的古名句

赞美飞檐翘角的古名句

赞美飞檐翘角的古名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赞美建筑的名句,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赞美飞檐翘角的古名句了。

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赞美之情,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以下是几条脍炙人口的古名句:1. 亭台飞檐,翘角嵯峨,风韵独秀。

这句话出自《南京城南小谷寺》,形容了古代建筑的风格、特色和韵味。

飞檐和翘角是古代建筑的标志性特征,它们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美感,更可以增强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2. 飘檐半雨残阳,翘角孤云晚照。

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钱塘湖春行》。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形容了钱塘江畔的风景,其中的“飘檐”和“翘角”更是令人难忘的句子。

这两个词语不仅具有美感,更能让人们感受到江南水乡古典建筑的气息。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似天涯泪飞扬,万象森群闭翠空。

这是《题西林壁》中的一句话,原来是写在一幅壁画上的,主要是描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及其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飞檐翘角在这里成为了古建筑的象征,象征着建筑的高度和气势。

4. 天官赐福百姓昌,随喜容华寿比南山。

此句出自北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描述了隔壁寺庙的宏伟。

其中的“容华”就是指飞檐的样式,它越是华丽,寺庙就越是富丽堂皇。

飞檐所代表的宏伟和华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它变成了中国古建筑的典型标志。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话,描写了官场的孤独和无奈,其中的“鹳雀楼”就是一个有飞檐的建筑。

在这里,飞檐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元素,它更代表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生命情感。

6. 庭不容红尘俗客,屋有精灵气象清高。

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话,表达了书院的风雅和高雅。

其中的“精灵”就代表了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特别是飞檐的造型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更是让人惊叹和喜爱。

总之,飞檐和翘角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元素,它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体现了中国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赞美飞檐翘角的古名句,更是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人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古代建筑的文化厚重感和历史厚重感。

描写亭台楼阁的诗词

描写亭台楼阁的诗词

描写亭台楼阁的诗词(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亭台楼阁的诗词二、亭台楼阁的诗词:描绘亭台楼阁的景象和历史背景三、诗词中的意境: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四、结论:总结亭台楼阁的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简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众多题材的诗词中,描绘亭台楼阁的诗词独具魅力,引人入胜。

这些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建筑艺术的追求。

二、亭台楼阁的诗词:描绘亭台楼阁的景象和历史背景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诗词中,诗人们经常以亭台楼阁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这些诗词中,有的描绘了楼阁的壮丽景象,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有的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三、诗词中的意境:展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在描绘亭台楼阁的诗词中,诗人们不仅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更通过诗词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词中,有的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的则寄托了对家国的忧患意识,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结论总之,描绘亭台楼阁的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些诗词通过对亭台楼阁的描绘,展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对建筑艺术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学亭意象审美分析

古代文学亭意象审美分析

古代文学亭意象审美分析
古代文学亭意象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景致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更深刻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亭”这一建筑形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首先,亭是古代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代表了一种人造景观。

亭子一般建在水边、绿地中,有的亭子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如狮子亭、兰亭等等。

亭子经常和花草树木一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成为古代文人墨客创作诗词、赋文的灵感源泉。

例如苏轼的《兰亭集序》中所赞美的兰亭景色,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亭是观看风景的最佳地点。

早在唐代,就有许多诗人选择在亭上赏景写作。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道中壁》,这首诗所讲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密林烟雨任平生”就是从亭子中所观看到的风景启发而来的。

可以说,亭子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观赏风景、思考人生的理想场所。

最后,亭子是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

亭子是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地方,人们可以在那里谈天说地,漫步闲逛,共赏美景。

在古代,亭子是士人们交流情谊、谈论文化、发扬人情风度的重要地点。

因此,亭子更是古代文化的载体,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审美理念。

总之,古代文学亭意象是丰富、多元的。

它既是自然风光中的建筑之美,也是文化内涵的象征。

亭子在古代社会和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继承、传承和发
展,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亭”这一建筑形式的审美追求,更是对人类数千年来文化发展的沉淀与创造的珍贵遗产。

古典诗词与建筑意象之美

古典诗词与建筑意象之美

古典诗词与建筑意象之美摘要: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浓缩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

建筑孕育诗词,诗词描写建筑,诗词与建筑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仍具有相通之处。

通过对多首古诗词的赏析,不难发现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

本文旨在通过总结古典诗词,归纳其中蕴含的建筑意象之美,并以此启迪当代的设计智慧,试图呼吁在建筑设计构思中,展现中国文化的源,突出建筑设计中的诗意化创作。

关键词:古典诗词;建筑意象;当代设计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东方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当代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学的形象代表。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亦作为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与哲学,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建筑史的发展。

随着历史发展脚步的不断迈进,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建筑孕育了诗词,因此诗词的结构形式便具有了建筑的美感;诗词描写了建筑,所以古典建筑也就有了一股诗词的书香韵味。

纵观浩瀚的历史,无论是大到城市规划建设,还是小到一处宅院的空间组织,处处都能寻觅到两者的踪迹。

一、古典诗词中的建筑意象1) 宫殿与楼阁《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体现了南宋抗金派对抗金必胜的坚定信念,其中“流东”一词从侧面暗示了“金中都宫殿”这一建筑意象。

“金中都宫殿”是中国金代主要都城中都的宫殿。

金朝宫殿仍按“前朝后寝“规制布局,大安殿是前朝主殿,仁政殿则是后寝主殿。

两殿都是工字形平面,由两殿的前殿通过中廊连接后殿。

《水龙吟?春恨》和《唐多令?芦叶满汀洲》中的两个“南楼”,则分别描写了今江州的庾楼和今武汉的黄鹤楼。

江州庾楼因流传庾亮赏月的故事而闻名,楼下有三啸堂,楼南有一古槐,唐末便为江州名胜;黄鹤楼坐落在蛇山顶,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

主楼周围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

2) 府邸与民居《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是唐代皇帝李隆基前往曲阜孔府祭拜孔子时所写。

古建亭子详解 -回复

古建亭子详解 -回复

古建亭子详解-回复古建亭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在古代,亭子被广泛用于花园、庭院、寺庙、园林和宫殿等场所,作为遮阳、休憩、观景和瞭望的场所。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回答有关古建亭子的相关问题。

什么是古建亭子?古建亭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形式。

它通常呈方形或多边形,由柱子、梁杆和檐板组成,其中柱子被用来支撑屋顶。

亭子通常建在水边或花园中,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清凉的避暑场所。

古建亭子的特点是什么?古建亭子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大方:古建亭子以简洁大方的形式著称,不拘泥于繁杂的细节装饰,强调结构和比例的和谐。

2. 独特的屋顶结构:古建亭子的屋顶通常采用重檐或單檐结构,通过檐口的翘角来起到遮阳、避雨等功能。

3. 四柱支撑:亭子通常由四根柱子支撑,柱子可以是圆柱形或方柱形,虽然每根柱子负重都很重要,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4. 精美的装饰:尽管古建亭子不以复杂的装饰为主,但它们通常在柱子、檐板、屋顶等部分都有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展现出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5. 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古建亭子通常建在花园或庭院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古建亭子的分类和用途古建亭子根据形式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古建亭子分类:1. 亭台:亭台一般建在水边或重要的景点上,供人们观赏风景和休憩。

亭台可以高出地面,由石阶或台阶连接。

2. 亭子:亭子是一种四柱支撑的建筑,用于遮阳或雨棚。

它们通常建在花园或庭院中,供人们休息和观赏花草。

3. 酒亭:酒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亭子,通常用于举办宴会和聚会。

它们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美的装饰,吸引了许多人们的关注。

4. 古亭:古亭通常建在公园或街道两旁,用作休闲休憩场所。

它们通常是方形或圆形,有时还有额外的座位供人们休息。

5. 山亭:山亭是建在山腰或山顶的亭子,用于休息和欣赏山景。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亭”意象【摘要】“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样式, 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同时也是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

本文通过对“亭”的历史起源与演变,以及“亭”意象审美意蕴分析,阐释“亭”在文学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亭、亭意象、功能及意义“亭”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风格与功能的建筑形式, 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同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提及“亭”,“亭”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亭”逐渐变成一种意象,成为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一、亭亭是一种有顶无墙、无门无窗、空间开敞、内外通透、形制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的建筑物。

现在所发现最早的“亭”字, 是在先秦时期的古陶文。

自秦以来, 亭就具有很多功能。

首先是驿馆功能。

《说文解字》对亭的解释为“民所安定也, 亭有楼, 从高省, 丁声。

”《经籍纂诂》对此进一步解释为“谓停留行旅宿食之馆”, 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驿馆,当时的亭建于道路之上, 便于官员停留办理公务以及休息用的。

行政功能。

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

秦朝修直道, 设郡县制度, 汉承秦制, 设县、乡、亭、里等各级地方机构, 县境的领土划分为乡, 乡划分为亭, 亭划分为里。

西汉时全国有亭29635 个, 大约10 里一亭, 亭由负责维护法律法规的亭长管理。

在汉代, 亭不仅具有实物含义, 也是作为一种行政单位的名称而出现的。

汉代以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随着园林建筑的发展, 逐渐出现了供人游览、观赏的亭。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亭”为歌咏对象的诗歌, 如南朝朱道超《和元帝登百花亭怀荆楚》“亭高登望极, 春心远近同。

”最为著名的还是要数因王羲之的书法而名扬天下的兰亭。

在这一时期, 亭已经成为文人聚会的场所, 是文学活动发生的背景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 此时亭的规模要比今天园林中玲珑小巧的亭子要大得多, 否则就不会出现十几个人可以同时在亭中畅饮的情景。

中国的亭台楼阁介绍

中国的亭台楼阁介绍

中国的亭台楼阁介绍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既是实用的建筑物,也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亭台楼阁在我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园林中。

古代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们对自然景观的重新构建和艺术创造。

亭台楼阁作为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起到了遮阳、休憩的功能,同时也是观赏景观的理想场所。

在古代园林中,亭台楼阁的设计非常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的协调,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和谐、平衡的美感。

亭台楼阁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建筑形式,也是文化象征。

亭台楼阁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诗人墨客赋诗抒怀的题材。

诗人们用娓娓动听的文字描绘着亭台楼阁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亭台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交流思想的场所,他们在亭台楼阁中品茗、对弈、赏景,共同探讨文学艺术与人生哲学。

亭台楼阁的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在北方,亭台楼阁常常以木结构为主,线条简洁,造型优美。

而在南方,亭台楼阁则多采用砖石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无论是北方的木结构亭台楼阁,还是南方的砖石结构亭台楼阁,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亭台楼阁的设计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亭台楼阁常常采用层层叠加的形式,通过高低错落的台阶和楼梯,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层次。

同时,亭台楼阁的屋顶常常采用特殊的造型,如重檐、歇山等,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和美感。

在视觉上,亭台楼阁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装饰,使人们在其中能够感受到和谐、平衡的美感。

亭台楼阁的建筑技艺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代建筑师在设计亭台楼阁时,注重材料的选择和施工技艺的运用。

无论是木结构的亭台楼阁,还是砖石结构的亭台楼阁,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严谨的施工工艺,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同时,亭台楼阁的装饰也非常讲究,常常采用雕刻、彩绘等技法,使建筑更加华丽、精美。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轼亭台记中的场所精神探略

苏轼亭台记中的场所精神探略
纵观中外文学史,无论是古希腊的史诗剧作,还是先秦诸子散文都可以看到关于建筑的大量描写。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资料来源,而建筑物的兴建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与 灵感。亭台记的创作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的营建意义并非仅是达成居住、 观赏等实用目的,还能够展现观赏者的思想品味,关联时代文化,它体现了古人所追求的一个更接近于艺术 与人类文明的目标。“场所精神”也就成为建筑达成此意义的一个基本条件。在苏轼的亭台记中,作者在介 绍建筑物实用价值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在潜移默化之中为亭台楼阁堂等建筑诸物注入了属于建筑物、 属于建筑营建者、属于作者自身的精神内涵,赋予了建筑物更加丰富的价值内容,深化了建筑的场所精神, 让后人在提及这些场所时,不仅将其当作一个实用场所,更将其视为一个精神场所。
一、亭台记与场所精神的关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挪威理论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正式提出“场所精神” 的概念。诺伯舒兹认为,场所精神是一个具体环境自身独特而内在的特性和精神,主要是指场所中所展现的 特质与意义,是场所的灵魂所在。“方向感”和“认同感”是场所的两大功能,“方向感”使人辨别自己所在方 向“;认同感”就是“与特殊环境为友”,使人确认场所的立足点,产生归属感。场所精神是在这两种功能的发 展中形成起来的。[ 2 ]1“9 在中国建筑的场所精神中,发达的‘认同’功能和弱小的‘定向’功能的强烈反差,
2021 年 7 月 第4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July, 2021 No. 4
苏轼亭台记中的场所精神探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古代文学中亭的建筑之美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独特因素,对亭的艺术研究与古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体会亭建筑之美妙还要走进浩瀚的古代文学卷藏之中,细细体味。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不仅是停留休息、观赏景色的场所,而是从更高的层面润饰了这一建筑符号。

正亭从最初的实用功能为主过渡到美学理念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吉祥、美好、富贵、幸福的永恒追求。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亭建筑成为一种意象建筑的代表,是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的园林建筑。

文字是记录亭文化演变的最佳途径,亭通过文学的解读被赋予了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而升华为多元的文化载体。

在古往今来的艺术创造中,亭建筑成为物我交感、天人合一的媒介,生命的思考和创作激情由此产生。

首先,我国古代文学中亭的美主要表现的是实与虚的结合,是一种含蓄之美。

这虚实之间饱含了浓烈的古典文学和文化意蕴。

所谓的实指的是园林中亭建筑本身,亭作为单独的实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实用功能价值。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

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建筑沿袭了古代亭驿馆的功能,可用来接待南来北往的客人。

由于亭具有驿馆功能,因此也就成了南来北往的行人送别最好的场所,而且这种具有驿馆功能的亭一般在大路旁或江水边,这种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离别的伤感。

同时,随着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建筑,除了关注亭的实用功能,也开始追求美的意境。

由此可见,亭建筑有了深层的美学内涵。

所谓的虚则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亭作为独立建筑,既有着阿娜多姿的建筑美,又有着通过文学营造出美的意境。

这种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使人们站在亭中所期待的就是让变幻多姿的实体亭建筑来获取无限美的意境。

亭建筑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成为描述的对象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人们除了关注亭建筑的实际功用,更多的是增加其观赏价值的虚。

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应景而作《兰亭集序》文曰: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文人的审美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

反映了魏晋士子追慕自然、笑傲江湖的浪漫气质。

在当时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历史环境下,文人墨客开始崇尚隐逸,并从自然中表现自我、体悟玄理。

山水自然之本体是道,亭建筑是超越形质的一种宇宙自然的本体之美。

随着我国古典园林经营设计的日益精细,亭建筑不仅成为文人内心建构的精神绿洲之外化,而且为他们结交挚友、切磋艺术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人们身处小小的亭园建筑中再大到自然山水景色,以身心与整个大自然融于一体的姿态。

这种由具体的实体验到虚无的人生境界,就是摆脱器质形态的束缚,升华更高境界并获得一种精神之美。

其次,我国古代文学中亭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之美,引发文人创作思想的升华。

园林中亭建筑的造型千姿百态,且选址建造的周边环境各具特色。

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生感悟。

这就是由建筑的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所引发的作者一种形而上的感悟。

据记载,我国亭的选址力求因地制宜,造型应与环境协调统一,体量应与园林空间大小相宜。

主要有:山地建亭、临水建亭的形式。

张说在《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中写道: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这首诗的创作地点是在山中,属于山中建亭。

在山中建亭宜选开阔台地,利于眺望及视线引导,为途中驻足休息佳地。

如崂山圆亭,就是山地建亭的代表建筑。

王勃在《秋江送别》第一首中言: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在这首诗中所反映的场景是在江亭,属于临水建亭。

这种亭建筑一般最宜低临水面,布置方式有:一边临水,二边临水及多边临水。

古时江边之亭成了南来北往的行人送别最好的场所,宇宙无限,人生有限,连孔子在岸边望着滔滔的江水都会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悠悠江水边的环境下,容易使文人产生离别的孤寂之感。

宋末爱国诗人
林景熙的作品《溪亭》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写作者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

溪亭是指临溪水建造的亭子,溪涧建亭主要是景观幽深,可观潺潺流水、听溪涧泉声。

唐代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此外,也有以曲桥、小堤、汀步等与水岸相连,而使亭四周临水的建造地址,如北海公园五龙亭,亭上又有历代文人留下写景写情的楹联佳作,更增加了建筑的文化底蕴和美好意境,而人在亭内眺望全湖时,山光水色,着实迷人。

再次,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的选材之美。

长期以来,亭大多选用优质木质材料为主,因为木质材料天然纹理与色泽使得亭建筑能与整个园林甚至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亲近,这种就地取材的建筑设计理念也正体现了朴素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在唐代,亭建筑不仅是用来展开文学创作的场所,它也是艺术名家人格魅力的呈现,备受推崇。

在永泰元年,裴虬的《怡亭铭》把文人对亭建筑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势压西塞,气涵东溟。

风云自生,日月所经。

众木成幄,群山作屏。

顾余逃世,于此忘形!诗中众木成幄很好地描述了亭建筑的材质,主要是木质。

群山作屏则完美地诠释了与自然一体的意蕴。

这种于此忘形便充分表达出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渴望隐逸闲居的心境和追求,亭建筑也成为表达这种心境的最佳载体。

综上所述,亭建筑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不仅作为一种建筑式样而出现,而且伴随着历史的变迁,亭的功能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文学家的笔下,亭不仅是文学家创作活动发生时的背景空间,而且是文学家人格的呈现,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

亭为园林山水诗中的诗眼,飘溢着文学的馨香。

它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具有高度自然精神的环境,同时在文学中成为寄托情感和思想的文化图腾。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以及艺术的延伸,古代文学中的亭建筑之美也给现代化建筑设计很多启发,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共谱盛世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