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当中,中国人的身上残留的不仅仅是那历史的吻痕,更有其特色的香味。
不管你在哪,在你身旁只要有中国人,你就会发现奇特的东西,现在我们称之为“乡土情怀”。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故土情与亲人情怀方面。
如果你是在中国本土,并且呢,你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朋友,那么你会发现中国人比较重视各个传统节日,每每待到这个时候,不免的你会发现你的中国朋友想念亲人,思念故土,这时你就会看到他call他的家人进行各种问候,有甚者你会看到那闪烁的泪花;或者呢,他可能会拿出在家乡与亲人的合照,脸上露出那让人纠结的表情,在这表情里包含了当时与亲人一起在家乡的幸福,还有那如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痛楚。
我想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那些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华人了,记得无数次的镜头都是他们渴求回归故土的眼神,正如那《落叶归根》所唱:“远离家乡,不甚唏嘘,幻化成秋叶,而我却像落叶归根,坠落你心间。
”即使是落叶脱落都想回故土,更何况是那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呢?而现在那些不能回归故土的华人华侨,也以另一种形式在异国他乡模拟着那久久思念的家乡,那就是建立唐人街,一个专属华夏儿女的海外特区,在这里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就一起进行中国的传统习俗,过什么节就用什么习俗欢度,我想最近的端午节那里的赛龙舟、吃粽子定是人人欢迎的习俗吧!再有就是那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了,届时海内外华侨华人都会来参加这次盛会,在这里人们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这里是我的家乡,我是华夏子孙。
而在中国国内,最能表现故土情怀的活动莫过于春节,不管是那气势如虹的春运,还是那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他们共同流露的却是那伟岸的故土情怀。
再华丽的文字也点击不出那浓浓的故土情怀,一种你只在中国人身上才能发现的情感。
可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情感特写呢?不免的我们会心生疑问。
在我看来中国人乡土情怀的成因应该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中国古代习俗的继承发展因素这四点。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中国人乡土情结是指中国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和依恋之情。
这种情结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背景。
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中国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对乡土价值的追求。
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文化心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农村和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赞美。
这些作品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貌,也让乡村生活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题材,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向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的关注和重视让乡土情结得以继承和发扬。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乡村旅游的兴起,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机会。
乡村文化在中国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乡土情结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进程。
中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充满活力,这为创作出更多有关乡土情结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乡土情结缺乏共鸣,更倾向于都市化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
乡村的发展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压力,乡村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给乡土情结的传承带来了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人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乡土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对于乡土情结的传承非常重要。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思想,也是我们对自然和乡土生活的一种倡导和追求。
乡土之思的情怀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成因及探析乡土之思,乡土之情怀:这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怀,正所谓人有心,花有心,总是离不开乡土的这片怀念之情,人心是生命的家园,花心是芬芳的寄托,乡土的情怀则是灵魂的折光。
每个人“哇哇”落地,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从此也便对这养育我的故乡结下了不懈的情缘。
追溯到多少个世纪前,我们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给了我们每个子孙后代一个很好的诠释与榜样。
在这片华夏的土地上上,总是有着我们恋恋不舍的情结——我们的故乡,那片留在心间淳朴的乡土情怀。
也许拥有好奇心的你不禁会问:“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当我们懂事起,它就注入了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形成了坚不可摧稳固的的意识形态?。
”曾经看到一段有关“鱼和水的”小故事,其中有几句还记忆犹新:“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
而我们中国人与乡土就好比鱼与水一样,彼此相依,离开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失去在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精神唯一可以的寄托。
而这种对乡土的依恋之情在无形中已深根蒂固。
谈古论今,我们把这种深深地情怀总是寄托在文字中,古人将这种情怀在吟诗作赋与词话中,望月思乡,寄情于物。
而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⑤,更何况是感情充沛的人呢?也许每一代的华夏子孙都钟情于将一汪炽热的乡土之情埋在笔尖端。
记得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说到‘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
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
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
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
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
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
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
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
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再到欧阳修的“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
古文中的乡土情怀

古文中的乡土情怀乡土情怀是古人对故乡、家园的深情追思和热爱之情。
在古代文化中,乡土情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被广泛地表达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乡土风貌、讴歌乡间人情、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展示了古人对乡土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本文将从《孟子》、《荀子》、《古诗十九首》等古文作品中剖析古文中的乡土情怀,并探讨其意义与价值。
第一部分:《孟子》中的乡土情怀《孟子》是一部充满乡土情怀的古代哲学作品。
其中,“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和“百里之土,可使跨域其乡也”等名句,正是孟子对乡土情怀的真实写照。
孟子认为乡土是培育英才、培养人性的关键环境,他强调人的发展需要依赖于熟悉的乡土环境,因此乡土情怀是培养人性的基石。
第二部分:《荀子》中的乡土情怀《荀子》是一部揭示人性本善的哲学巨著,其中也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情怀。
荀子认为人们应该回归乡土,融入乡土环境,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他强调家庭和乡土的重要性,认为乡间人情和家庭纽带能够滋养人的情感,并提出了“人而不出其乡”,和“人莫不爱其亲也,人莫不好其乡也”的观点,强调了乡土情怀与人性之间的紧密关系。
第三部分:《古诗十九首》中的乡土情怀《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反映古代乡土生活和农耕文化的古代诗歌集,其中涵盖了丰富的乡土情怀。
诗歌中描绘了四季轮回、农田繁忙、村庄生活等多个方面的乡土景象,并表达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农耕文明的讴歌。
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乡土生活的热爱之情,也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乡土的沉思与思考。
结论:古文中的乡土情怀是古人对家乡热爱之情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从《孟子》的培养人性观点,到《荀子》的家庭和乡土重要性观点,再到《古诗十九首》中的乡土生活描绘,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乡土情怀对于培育人性、塑造个体价值的重要性。
古文中的乡土情怀不仅是古代文人的心之所依,也是对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回归和思考。
它提醒我们现代人要保持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环境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

“乡愁”下的乡土情怀与乡村价值思考乡愁是一种情感,一种乡土情怀。
它是人们对故乡的深情追忆,是对乡村文化和价值的怀念和珍视。
乡愁虽然是个人情感,却关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乡愁情感的追求和思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乡土情怀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居住的乡村地区的感情和认同。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城市化进程加剧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许多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
在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中,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有一丝对故乡的思念,对乡村的眷恋。
这种情感是纯粹的、本真的,与个人的梦想和追求没有太多干扰。
乡土情怀是人们对乡村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珍视,是对乡村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乡土情怀是一个人对自身根源的回归,对乡村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乡村价值是指在乡村地区的人们所珍视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乡村价值是乡村文化和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乡村社会的道德和伦理准则。
乡村价值包括对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关爱,对劳动和农耕的重视,对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培养,对社会和谐和团队合作的重视等等。
乡村价值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代表了乡土的独特性和精神内核,是人们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和传承。
乡土情怀和乡村价值思考是乡愁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乡土情怀使人们对故乡的感情和认同更加深刻,让人们对乡村价值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刻。
乡村价值也是乡土情怀的承载和延续,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珍视故乡情感的基础和价值动力。
在当代社会,乡村价值面临挑战和变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农业发展困难等问题日益凸显。
乡村价值传统逐渐被遗忘,乡土情怀的传统也受到冲击。
人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价值,如何凝聚乡土情怀。
乡村的发展不能只依靠经济增长,更要注重乡村文化和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支持,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建设。
个人也应该关注和珍惜乡村文化和传统,通过各种方式传承和发扬乡土情怀。
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

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国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与对传统美德的珍视是我们的乡土情怀。
本文将从崇尚家庭美德、尊重长辈、关注社区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
一、崇尚家庭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美德是传承民族血脉的重要纽带。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照顾子女,是我们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美德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热爱家乡意味着热爱家庭,尊重家庭美德。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尊敬父母、和睦相处,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我们要从家庭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通过亲身实践,让这些美德在我们家庭薪火相传,成为我们家乡的一种典范。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我们应该尊重长辈的智慧、经验和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指导。
尊重长辈并不仅仅是一种家庭美德,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的乡土情怀。
热爱家乡,我们首先要尊重家乡的老人们。
在家乡的街头巷尾,老人们常常是我们心目中的智者和长者。
我们应该主动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尊重他们的观点。
同时,我们应该关心老人的生活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三、关注社区发展中国的乡村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对于热爱家乡的人来说,关注社区发展是体现乡土情怀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繁荣发展关乎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为了热爱家乡,我们可以从社区着手,关心社区的环境卫生、安全问题,参与社区事务,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社区的改善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美德和文化。
总结: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通过崇尚家庭美德、尊重长辈和关注社区发展,我们可以向外界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众多传统美德,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家乡。
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
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
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
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
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
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
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 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
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
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
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
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
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再到欧阳修的“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唐代的文人们也反复咀嚼着对家乡的思念,吟出一首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梅花,夜雨,月光这些明明很普通的事物,却因为与故乡的联系而引发了观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触景生情,熟悉的事物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这是一种剔除不去的感情,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的血液中总流淌着乡土情怀.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也更加直白。
文天祥那发自肺腑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一片忠心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誓言。
纵观中华历史,任时代变迁,人们不约而同表现出了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如此依赖足下的土地?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的。
”而中国社会恰恰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陈序经在“东西文化观"中所说,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西方文明还处于荒芜的时候,中国文明就发轫了。
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开始兴起,成为世界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依仗着肥沃的平原和水源丰沛的河流的供养,农
耕文明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古时,人们的力量微薄,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掌控力,变幻莫测的天气雨水和不定的收成更加深了人们的无力感。
而土地代表着产量,影响着生计,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土地就在他们的脚下,是他们触手就可及的,就像斯嘉丽的父亲对她说的,土地是这世界上唯一不会变的东西,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
这样一种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文明必然使得人们对土地产生一种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幻想出了土地神,为表尊敬还为他建了土地庙。
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人们把收获的谷物和水果贡献给土地神,感谢他所带来的丰饶的生活并祈祷平安以及好的收成。
直到现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仍然存在土地庙。
而且,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乡土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让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深入骨髓,即使在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依然深入人心。
一开始,家庭是生活劳作的基本单位,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情感诉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因而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一大批注重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被延续并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因此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
身处异地,人们变得更加脆弱敏感,更多的思绪在脑海中激荡,回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于是乡土情怀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阔。
人们怀念的不只是故乡的那片土地,更是融入了自己美好回忆的一整块记忆,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生命.正如柯灵所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归根结底,中国乡土观的背后是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而对故乡的怀恋就是对广义中国文化的怀恋.虽未亲身经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每次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有强烈的共鸣,诗中描写的母亲那殷殷的期盼令人动容。
高中第一次离家,躺在坚硬的木板床上,月光辗转照在窗台,也照进了我深藏的心。
那时候,我第一次想象在母亲密密缝的时候游子的内心.母亲送走的是心头肉,而游子离开的是记载了曾经一切的故乡。
我迎着那月光,回想我曾经拥有的一切.我的骄傲我的坚强我的辉煌,都遗留在我已离开的故乡。
离开了故乡,我什么都不是,我要在没有回忆的地方开始打拼,一切都是未知的。
就像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孩提,我感到深深的恐惧.到了大一开学,送走父母,又一次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
还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月光如练,一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有一丝夏日的风穿过,我闭上眼睛,脑子却异常清醒。
我终于后知后觉的感到,心的某一块早已留在了故乡,从三年前的晚上开始,那一块就空了。
这三年我战胜了对未知的恐惧,我打拼出自己的荣耀,可是我的心没有一刻是完满的。
从我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成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怀念故乡,怀念的只是它,无关其他.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诗人们化不开的忧愁。
也开始明白,这是深植于我们身体里的乡土情结,无药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