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下的中国人-------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根底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构造、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展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展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根底1 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根底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拟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兴旺,气候温和,雨量充分,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小议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小议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议中国⼈的乡⼟情结乡⼟情结⼏千年来,多情的中国⼈⼀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

不管你⾛到哪⾥,不管你在⼲什么。

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情不⾃禁的開始想家了。

想的那么厉害,差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个中国⼈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今,不管男⼥。

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的情结。

正是这种情结成为中国历代⽂⼈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式,从各种⾓度加以显现。

是故乡。

唤起了他们⼼灵深处最美好的回顾。

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仿佛回到了那单纯⽆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创伤得到了临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

在这⾥,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数骚⼈墨客,他们毫⽆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数灿烂的诗篇和⽂章。

⽽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旧离不开思乡。

游⼦,家,乡愁。

⽽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

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

当时离乡别井的⼈们,都习惯在远⾏之前,从井⾥取出⼀撮泥⼟,珍重地包藏在⾝边。

他们把这撮泥⼟叫做“乡井⼟”。

所以直到如今,海外华侨的床头箱⾥。

还有⼈藏着这种乡井⼟!试想想。

在⼀撮撮看似平庸的泥⼟⾥,寄托了⼈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是啊,这就好像中国⼈得了⼀种思乡病,我们⽆时不刻地在思乡和故乡的⽗⽼啊。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些代表家乡的信物时,那种情怀就格外强烈。

于是李⽩就写了《静夜思》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这⾸诗不⽤多说,可谓妇孺皆知。

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虽不太了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韵让⼈朗朗上⼝。

⽆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后,背起书包。

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通常⽩天还好,可是⼀到了夜深⼈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

就难免⼀阵阵地在⼼头泛起波澜。

何况是⽉明之夜,更何况是明⽉如霜的秋夜。

想想别⼈都在合家团聚,⾃⼰却孤独⽆助。

乡土情结ppt课件二

乡土情结ppt课件二

一、读准字音正确书写: 魂牵梦萦(yíng) 绮(qǐ)窗 桑梓(zǐ) 忐忑(tǎn tè)不安 屹(yì)立 怯(qiè) 生生 搭讪(shà) 悠邈(miǎo) 崎岖(qí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 歔 ( xī xū) 发 轫 ( rèn) 濠 ( háo) 水 翰苑(yuàn) 褪(tuì)色 崎岖(qíqū)酒 阑(lán)灯灺(xiè) 二、释义: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 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 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 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 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高考链接__ 03年高考语文题
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C
《留别王侍御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这首诗应是作者离长安时的作品,主诉
怨悱。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 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 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以失意后的牢 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 究对偶,顺其自然。
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 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 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 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 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研读第四节
❖ 年少离家后的遇到的各种情况可能有哪些?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 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 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春风得意。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出体现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古诗文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出体现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古诗文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乡土情结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文化现象。

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人们对故乡的眷恋中,更在于那些古老的诗文中,记录了游子怀念故乡、思念家乡的深情款款。

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古诗文中的文字,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乡土情结。

一、山水之怀山水之间,蕴藏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古诗《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便表达了对黄土高原的眷恋。

在《静夜思》中,王之涣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表达了在异乡对月的思念,如同远方的亲人一般,让人感受到了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二、田园之思乡土情结中,田园之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展现了故乡丰收的景象,令人感叹时光荏苒。

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更是通过对农田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土安宁、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乡愁之歌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通过歌颂家乡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用“家住南浦水,远隔天涯地角”表达了在异地的思乡之情。

而陆游的《秋夕》则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为开篇,表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无奈之情。

四、岁月之长乡土情结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加沉淀。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岁月如梭,沧海桑田的感慨。

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则透露出对故土历史的思考和眷恋之情。

五、异乡之怨在古诗文中,乡土情结也常伴随着游子在异乡的怨怼。

杜牧的《秋夕》中“惆怅今年好风景,萧条画角频吹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土世情薄,人情恶》中,辛弃疾写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在外游子对归乡的渴望。

而陆游的《秋夕》中,“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在表达对故土深厚情感的表露了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憧憬。

十、心灵之回乡土情结的文化现象也体现在游子心灵的回归。

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亲戚故旧,乡人父母,既没名位,益慕羁旅,辎重车甲,十馀万口,徙倚中原,适口陆海,同穴窅理,以幽陋相保焉。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 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胡马依北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注释】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 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 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说明】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 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 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 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 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说明】这曲词,是《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所唱的妙文。 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想 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 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这《牡丹亭》的戏文也让大观园里的黛玉暗自神伤。第二 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黛玉 听到梨香院内女孩子们演习《牡丹亭》戏文:“‘则为你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 流年’八个字的滋味。”黛玉听到这八个字,真切感受到生 命的美好与短暂,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于是“不觉心痛神 痴,眼中落泪”。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① ,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心:小草。茎中抽出的嫩芽。 ②三春晖: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即阴历 正月、二月、三月。晖,阳光。 【评析】苏轼《读孟郊诗》云:“诗从肺腑出, 出辄愁肺腑。”这一首,真是从肺腑中流出的。 写的是最普通的慈母缝衣场景,选的是最常见的 阳光照耀小草的比喻,用的是朴实无华、通俗如 画的语言,歌颂的是人人都感受过的母爱,但由 于这是从一个渴望报答母爱于万一的好儿子的肺 腑中流出,所以感人肺腑。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_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

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 乡土情结,中国人的文化原点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农业民族,中华文明是一种独特的农业文明。

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植根于农业人生的乡土情结。

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

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乡情乡思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关键词:乡土情结;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一、引言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的《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写到:森林思想是日本人心灵深处的一种信仰。

日本人认为,树木有灵,任何东西都没有树木那样巨大的生命力,树木的精灵是生命的象征,树木是神所依附的地方。

日本对森林有着独特的崇拜,据说日本一年有八亿人次进行了“森林浴”。

森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远远小于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有的份额。

相反,乡土思想应该说是中国文化诸多原点中最主要的方面。

用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话说“:中国文化是自始到今建筑在农业上面的。

”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情结,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原点呢?它的存在有哪些文化渊源呢?它的存在又有哪些优越性和局限性呢?下文将进行探讨论证。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基础1农耕文明:乡土情结的历史基础各种文化的不同,究其根源最先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到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

文化研究家一般把人类文化的源头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民族属于农耕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不仅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江河、湖泊应有尽有,而且季风气候发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

据殷墟甲骨文记载,那时“农业显然成为主要生产了”。

此后,农耕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的主体,那么土地的有无和多寡自然成了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问题。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人情doc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不论尊卑,故乡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关键词】思乡游子故乡乡愁【正文】1、游子思乡1.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这首静夜思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

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1.2、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将要远行,慈母连夜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服,那针脚又细又密,缝得结结实实。

乡土情结--思乡诗歌鉴赏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 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 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 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 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 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 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 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思乡——爱国
永远给我,碧浪轻波,心中的歌。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①绮窗② 寒梅著花③ 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著花:开花。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评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 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 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白描记言的手法 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 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 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 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寓巧于朴, 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 味浓郁,栩栩如生。 味浓郁,栩栩如生。
4. 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
遇有哪些?(第四节) 遇有哪些?(第四节) ?(第四节
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 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 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 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春风得意。 有的春风得意。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小议中国人乡土情结还家万里梦, 为客五更愁几千年来,多情的中国人一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在干什么,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想家了。

想的那么厉害,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心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是故乡,唤起了他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又仿佛回到了那单纯无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身心的创伤得到了暂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在这里,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无数骚人墨客,他们毫无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和文章。

而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然离不开思乡,游子,家,乡愁。

这主要以诗歌,文章,曲词等形式展现出来。

有时候我都会不禁会写出这么几句:故乡犹如一副强效应的镇静剂,可以消释横亘心头的诸多块垒(抚平尘封的伤痛);故乡犹如一股涓涓流淌的清流,可以润泽干涸的心田;故乡犹如一弯温馨宁静的港湾,可以停泊四处飘荡的小舟。

而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父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

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

我查过资料,有读者认为: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所以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是啊,这就好像中国人得了一种思乡病,我们无时不刻地在思乡和故乡的父老啊,最念念不忘的差不多就是我们的心上人了。

从思乡主题话语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映 的乡土情 结 、 国情 怀 。与此 紧 密联 系 的是 思 乡 乡 的话 语 , 是 现 实社 会 生 活最 常 见最 广 泛 的话 它


怀 乡思 亲 。 托月 寄 兴
大凡中国人 。当人生理想追求 陷入渺茫, 生
活道 路 坎坷 曲折 的 困境 都会 有 强 烈 的怀 乡思亲 ,
对生我养我的故乡 自然产生特殊的感情 , 又喜欢 以家乡的月亮为关照物象来寄托思念 。“ 月是故
子说包子好吃是指肉馅好吃 , 表示嘴上一感官快
适 。由于感 官 生理 强烈需 求 而得 到 某种满 足 。而
“ 月是故乡明” 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 的观点上来 “ 看待它们” f 。i ] 它已是人们对其审美化的理念 , 考 察起来 , 了具有表示感官快适外 , 除 还具 有表示 审美判断 。还有如 王昌龄的《 送柴御使》 明月何 “ 曾是两乡” ;李 白的 《 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专 。 对审美对象而言:月亮”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 , “
承性。 也流淌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乡土情结 ; 中国文化; 思乡
中 图分 类 号 : o . 文献标 识 码 : I 6 2 2 A 文 章 编号:6 2 26 (0 60 一 o2 o 17 — 8 820 )4 O9 _ 3
中国文化 的最 为有价值 的部分是 它的人文 精神 , 而人文精神 的重要表现之一 , 就是它所反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8 06 卷第 4期
总第 7 9期
巢湖学院学报
C a h olg o ra h o u C l eJ un l e
No4 V 1 .0 6 … o. 2 0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

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得再远,每个人都想回到家乡,血缘联系着他们的子孙。

有的地方到今天还修订族谱,自己来自哪里?子孙迁往哪里?一一记载,代代相传,寻根、寻源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

游子思乡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将要远行,慈母连夜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服,那针脚又细又密,缝得结结实实。

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缝进了母亲那宽厚、无私的爱。

爱同样传递给儿子,儿子的心里铭记着母亲,这种养育之恩如何才报答得尽?游子带着浓浓的母爱走天涯,心里总是暖烘烘的。

想家乡,想家,想亲人,还不如直接地说是想母亲所给予的温馨的回忆。

‚‘比在家庭的怀抱里觉得更好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像这样的地方,当然是没有的,法国的这一句古歌,实在是把人情世态道尽了。

‛(郁达夫的《还乡后记》)‚当微雨潇潇之夜,你若身眠古驿,看看萧条的四壁,看看一点欲尽的寒灯,倘不想起家庭的人,这人便是没有心肠者,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呀!我们在客中卧病的时候,每每要想及家乡,就是这事的明证。

‛(郁达夫的《还乡后记》)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草窝”。

“草堆”、“破窑”那有什么关系?只要曾经在那里生,那里长,那里就是你永生的回忆,到死都会念着它。

郁达夫一生为求知,为救国四处漂泊;每一次离开家后,虽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塑造了理想,可思乡的滋味,使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去嘉兴、杭州上学,“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

而邻里亲戚,也都来送行我,吃过夜饭,大家手提着灯笼,排成一字,沿江送到夜航船停泊的埠头,齐叫着‘顺风!顺风!’才各回去。

”他内心满载着亲人们的祝福,满载着他们的希望离家……古话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树高千丈,枝繁叶茂,根在底下不断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保证它们的生长。

秋天一来,树叶离开枝头,飘落地面,沤制肥料供给树根,如此循环往复。

海外华侨退休养老时,常常想起过去,怀念故乡,有的人趁着尚能走动的身体,回家乡看看,看看儿时的伙伴,看看故乡的山山水水,似乎要把一切装进大脑,来细细地回味人生;有的人要求儿女把他的骨灰送回故乡,葬在祖先的身旁。

传说:狐死首丘。

人说,狐狸是美丽的精灵,死的时候还想念生它的方向,昭示了念旧的情结。

比它更为聪明的人类有着更丰富的情感,更想死后让灵魂有个家。

征人望乡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这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更吹羌笛关山月”写了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征人思归又不得归,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尽在诗中。

历代统治者为了拓边、守边,使得无数的征人翘首望乡,甚至终老,从青丝守到了白头,回家时,见不到双亲,出现在眼前的只是:房子里鸡鸣兔窜,处处长满了杂草。

于是有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征人归乡不得,大好的青春年华挥洒在荒漠的边陲,享受不到正常的人伦之乐,只好借酒浇愁,麻痹自己,忘掉一切。

战争是一场灾难,战争毁灭了一切,战争使得人无家可归,即使有家也归不得。

像杜甫的“三吏”、“三别”记载了“安史之乱”期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人被迫离乡背井。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人们被迫离家,家也离弃了他们。

“国破山何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中家书是多么金贵啊!因为从家书可以得知家人的消息,表明亲人还活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

女子想家读《红楼梦》书,看《红楼梦》电视剧,有个情节总让读者、观众感伤不已,那就是:探春出嫁,一大家子人站在海边高处,每个人心里抑郁万分。

探春远嫁,何时才能见面;贾府的一个个女子走了,最伤心的是贾宝玉。

‚忽然听见袭人和宝钗那里讲究探春出嫁之事,宝玉听了,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

唬得宝钗袭人都来扶起说:‘怎么了?’宝玉早哭的说不出来,定了一回子神,说到:‘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

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

二姐姐呢,碰着了一个混帐不堪的东西。

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

史妹妹又不知要到那里去。

……‛探春坐着海船渐渐地消失于天的尽头,一曲“奴去也,损残年,告爹娘,莫牵念……”,忧郁、凄凉的旋律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耳际,骨肉分离惨烈撕扯着爹娘的心肝。

那旋律里蕴涵着探春对未来生活的茫然。

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犹如猫狗四处流落,运气好,遇见个好男人,一生能幸福地生活;不幸如迎春碰着“混帐东西”,日日以泪洗面,遭遇拳打脚踢,浑身没有一块完好的肉,嫁去才一年多,带着不尽的人世辛酸含恨而去了。

中国民间有女子哭嫁的习俗。

据说早先出嫁女要哭三天三夜,母亲也陪着哭,女子哭声中包含着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请父母原谅将来不能在跟前尽孝,更包含着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恐惧,离开眼前熟悉的环境,父母的疼爱,去跟一个没见过面的男人生活一辈子,此时对父母的依恋、不舍,自然促使她痛哭不已。

《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刘兰芝恩爱无比,却被婆婆活活拆散,刘兰芝容貌美丽,多才多艺,聪明、勤劳、能干,悉心侍奉着公婆,但婆婆看着不顺眼,“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就要求儿子把这媳妇休了。

孝字当头的社会里,软弱的焦仲卿屈从于母亲的威压,夫妻无奈分离,女子只得回娘家。

可见丈夫、公婆都是女子命运的主宰,他们能否容纳、包容女子,也构筑了女子往后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

女子思家往往是因为不如意的生活而引发的。

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蔡文姬在动乱中被掠到匈奴。

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女子远离故土,无时不想念着故乡,前者创作的琵琶曲,后者的《胡笳十八拍》虽带有北方民族曲调的风格,但丝丝缕缕乐音中都倾诉了思乡之苦,融入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

据说,昭君墓朝着南方,向着她的故乡。

蔡文姬后来虽被曹操赎回,但又陷入母子分离的痛苦之中。

乡愁余光中的《乡愁》诉说着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的亲情,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割断了母子、夫妻、亲人、同胞的联系;然而血缘的联系是割断不了的。

历史留给海峡两岸人民的痛苦何时才能消失?香港作家黄河浪所诉说的思乡之苦虽已经解决,但若去细细品味他作品中的乡思之情,依旧能勾起海外侨胞思乡的情丝,产生共鸣。

他用榕树叶卷成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它勾起作者对故乡的回忆:‚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小溪、鹅卵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童年的岁月……‛(《故乡的榕树》)乡愁是一种怀旧心态,是对自己人生过程的回顾,是美的积淀。

它包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深沉的爱,对那些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它作为精神食粮伴你走进新的人生旅程。

冰心在留学美国的途中写了《乡愁》诗,“我们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

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

……我的朋友!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

为着故乡,我们原只是小孩子!不能作壮语,不忍作壮语,也不肯作壮语了!”一群留学的孩子,在思索着为什么而去国离家,只为着国家与民族,当然他们还小,他们的能力还有限。

作者意识到仅仅说一些豪言壮语是没有用的,此刻的乡愁中融进了对个人与民族命运的思索。

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灾难与痛苦,外国列强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的生活朝不保夕,这一系列激起了多少爱国人士为之赴汤蹈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