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徐中玉《大学语文》

合集下载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案

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对某些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

2. 在表达观点时能够做到准确、生动、有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要介绍徐中玉先生及其在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贡献。

2.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的特点和内容。

二、课文讲解1. 讲解《诗经》中的《关雎》,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讲解《楚辞》中的《离骚》,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3. 讲解唐宋诗词,如《静夜思》、《登高》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讲解明清小说,如《西游记》、《红楼梦》等,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讨论与交流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所学篇目进行深入分析。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某篇作品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要求表达自己对某篇作品的独特见解。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读书笔记和口头作文的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教学资源:1. 《大学语文》第九版教材2. 相关文学作品文本3. 多媒体课件4. 教师讲义教学时长:2课时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_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_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杨绛一百岁感言原文_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如果允许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

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

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1978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就职宣言中如此说道。

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编写《大学语文》。

书的序言中写道:“大学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

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

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30多年过去,中小学校园里,诵读英语的远比捧读语文课本的多得多。

就在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大学汉语改成选修课。

当年那辈懂得语文之用的大家们多已作古,只有徐中玉先生是难得的长寿之人,身板依然硬朗挺直,国字脸,剑眉,硬挺挺的短发,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像刀刻上去的,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

老人家对现在语文的衰落,只喃喃一句:“大学不能‘失语’。

”徐中玉年少时,家里困难。

因为师范科不用学费,吃饭也不用花钱,他便考取了无锡省立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先得去小学当两年教师,才能接着考大学。

十七八岁的徐中玉,做了两年“孩子王”,然后考上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

美好的大学生活因为日军侵华,被搅得支离破碎,学业却在受难的日子里毫不松懈,一口气读到了硕士。

抗战胜利后,徐中玉回到山东大学任教。

由于公开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被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指为“奸匪”,密令将他解聘。

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

在上海学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中,徐中玉的“硬朗”是出了名的。

1955年“肃反”运动中,施蛰存先生被批斗,徐中玉仗义执言,当众为其辩护。

1957年,徐中玉被划为“右派”,赶出中文系,发配到图书馆整理卡片。

老友劝他不要一味硬顶,但他却抱着宁折不弯的决心,说:“我横竖横了(上海方言,死也这样,活也这样)。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十一版教案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十一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第十一版)》徐中玉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第十一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

2. 通过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 教材中经典篇目的阅读与分析。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教材中经典篇目的深入理解。

2. 学生在阅读欣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第十一版)》的编写背景和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二、课文分析1. 选择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就所选篇目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学生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教材的基本认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分析1. 选择教材中的另一篇经典篇目,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尝试创作一篇短文,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教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经典篇目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答案

《大学语文》期末复习资料答案

使用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的同仁:为了方便期末出题,以下篇目请作重点讲解:1、樊迟、仲弓问仁;2、齐桓晋文之事;3、冯谖客孟尝君;4、容忍与自由;5、像山那样思考;6、北征;7、我的世界观;8、我有一个梦想;9、拣麦穗;10、枕中记;11、婴宁;12、公寓生活记;13、别赋;14、江南的冬景;15、乡土情结;16、二月兰;17、杜十娘怒沉百宝箱;18、我与地坛;19、陶然亭的雪;20、赤壁赋。

背诵作品:又呈吴郎;鹊桥仙;沈园;春江花月夜;长恨歌;饮酒。

说明:1、期末题型:填空、选择、连线题、翻译、简答题、论述题、作文2、填空和选择以课前提示为重点。

连线题为要求背诵的篇目。

翻译为重点篇目中的古文节选。

简答题和论述题出自重点篇目后的练习题。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早年贫而贱,做过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3、孔子五十岁时任鲁国的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返回鲁国倾力于教育事业和整理典籍。

4、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宣扬“克己复礼”,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5、《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

6、今本《论语》由东汉郑玄厘定,一共二十篇。

7、《论语》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8、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9、墨子学说以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为核心,对逻辑学和认识论也有探究。

10、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主要代表。

11、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得孔子嫡传自居。

12、孟子继承孔子学说,将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3、《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今传本七篇。

14、宋代朱熹将《孟子》、《论语》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15、《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长书》、《短长》等,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对其整理编订后定名为《战国策》。

大学语文与文化自信——以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为例

大学语文与文化自信——以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11版)》教材为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在中华文化形成、积淀和传承过程中,语言文字是主要载体,值得专门学习和高度重视。

汉语汉字记录保留和传承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没有间断。

同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和记录符号,它建立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传递了思想,沟通了感情,奠定了共同的民族信念和想象,是文化自信心最重要的来源。

大学语文依托以汉字为载体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直面文字构建的精神世界、文化传统,引领我们审视人文历史,回归初心本真,重塑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源头活水。

“大学语文内容的中文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成为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文化教育的内容”[1]。

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秉持“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在玩味汉语汉字保留承载的价值内涵中,回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心,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现代人。

一、大学语文选择经典文本,输送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典阅读、经典训练是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2]”大学语文选取文史哲各领域、经史子集各部分中的经典作品,注重思想文化的传承输送,为文化自信奠定思想根基。

我国古代诸多重要的思想资源经过大学语文的编选得以进教材、进课堂,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

无论是儒家的仁政爱民还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先秦诸子的思想、历代先哲的论说、文人的风骨、士人的精神都以各种文本形式出现在大学语文课本中。

很多经典作品是文学,是史学,也是思想哲学,经过时间的打磨,沉淀着优秀的文化与思想精髓。

所以朱自清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

[3]”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受教育的中国人”,才有了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薪火相传。

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

传承民族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

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语文素养作者:桑哲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04期徐中玉,江苏江阴人,1915年生。

1934年考入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发表小说、散文等。

1938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

1941年在中山大学研究院毕业。

先后在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沪江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

解放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还曾任上海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执行副会长、国家教委全国高教自学考试指导委员兼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名誉主任,兼任《文艺理论研究》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主编、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学术顾问。

著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鲁迅遗产探索》《古代文艺创作论集》《文艺学习论》《写作与语言》《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美国印象》《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选集》和论文集《抗战中的文学》《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等。

主编了《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传世藏书·文艺论评》《古文鉴赏大辞典》等。

桑哲(以下简称桑):徐先生,您认为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有必要吗?《大学语文》课,从开设到取消,到再次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您认为这中间有什么原因呢?徐中玉(以下简称徐):《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开设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先生和我一起携手编写《大学语文》教材,这一干就是20多年。

我曾经两次去过美国,发现在美国也有同样性质的课程,它以美国的文学作品为主,也收录别的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当时,《大学语文》出版后,很多高校都开了这门课,但后来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不开了。

最近,这门课重新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里,规定《大学语文》将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开一学年,这也反映出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乡土情结——徐中玉《大学语文》


返回
主要作品
《武则天》 《乱世风光》 《海誓》 《腐蚀》 《夜店》 《春城花落》 《为了和平》 《不夜城》 《春满人间》 《秋瑾传》
返回
作者逸事
柯灵的“空城计”
蛰居上海的柯灵先生于三十年代初起步入文坛,作品涉及戏剧、电影、 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各个领域,并且还是位资深的编辑家,曾经主 编过十多种报刊杂志,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近些年来,他一直在集中精 力创作一部以上海百年历史为线索,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写这 样题材的长篇巨著,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但柯灵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柯灵先生在上海生活了一个甲子年,耳濡目染了上海社会历史的发展 与变迁,他热爱这座城市,并把她当做第二故乡,他是最有资格写上海的 人;同时柯灵先生又是有能力写好这部作品的人。 然而,频频推之不及的文债及社会活动,尤其是络绎不绝的上门来访 者,使柯灵先生无法正常地写作,这样下去,长篇小说真不知何时才能完 成,柯灵先生为此感到很忧虑。他与老伴陈国容校长商量再三,决定采取 强硬措施。于是乎,大门上贴出了“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的 告示。二老满以为这下可以抵挡一阵子,可谁曾想,门铃照响不误,远道 而来的不速之客大有人在,风尘仆仆地恳然求见,怎么好意思将来客拒之 门外呢。一次,二次……这道防线很快就被攻破了。
补充注释
太息 陆游 太息重太息, 吾行无终极。 冰霜迫残岁, 鸟兽号落日。 秋砧满孤村, 枯叶拥破驿。 白头乡万里, 堕此虎豹宅。 道边新食人, 膏血染草棘。 平日铁石心, 忘家思报国。 即今冒九死, 家国两无益。 中原久丧乱, 志士泪横臆。 切勿轻书生, 上马能击贼。
补充注释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梦回故园——徐中玉《大学语文》课件共16页文档

过百作次者千用次了;拟姑人又化指的点写着法一,棵把枯故枝乡桠的杈青的山老当树作,一说 她个在有这着棵深树厚下感歇情过的荫人凉,。用”与通青过山这对些话细的节形,式更,能抒表 现发出了久浓别浓故的乡乡的情姑。姑的恋乡之情。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作者逸事 教学参考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回顾河北老作家从维熙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出历史在 他写作风格演变中所起的绝对作用。早期田园牧歌武的荷 花淀气质终因历史的断裂而陡然转向苍凉与悲壮。他所建 构的“大墙文学”体系试图穿越时空的制限,对极端环境 极端状态下人类生存形式这一主题予以观照,并从知识分 子视角切入,揭示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独有的思索与抉择, 进而反思积淀在整个民族心理中的人性深度。在“悲”与 “壮”的对照描述中,历史的“悲”是它本身所呈现的痛 切伤痕,也是作品阔大的幕布,而英雄的“壮”则是着力 描摹的重点。 (从维熙创作风格的演变与确立 徐彦利《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03期)
二、 找出文中一些感人的细节描写, 并分析全这文些只描是写写了起一到个的画作面用。。在这画面中,有大 描山姑描“写写,三抚行,三与有个摸文抒树人着这、中情,物山种还本,有。脚写有表鸟而下文法不现姑,的把取少出姑有一故得动久是小块乡别这羊了青人故的个羔石的怎乡画,,青细样的面还说节山的姑中有她描当艺姑的我在写作术的主、这。恋角老效一块如乡母。石果个写之亲作头?人情、者姑上来。的姑坐姑
比起以上三大爱好,另一较为亲密的东西就是酒了。从维熙能喝酒并爱 酒。在他家的酒柜里,盛满了各种酒,除了中国八大名酒之外,还有许多广 而告之中的名牌酒。从维熙有酒不愿独斟,除常赠文友之外,还爱邀艺林友 好,喝个痛快。一次,从维熙邀请王蒙、李国文、叶楠、刘心武、张洁、莫 言、张抗抗等来他家喝酒。为了增加酒嬉之趣,从维熙在客人畅饮真茅台之 际,将一瓶老家产的“玉田老酒”偷偷倒入另一个茅台空瓶之中。他的用意, 不外捉弄文友中自喻为酒仙、酒圣的朋友,不想莫言等人连连称道,说假茅 台酒是真的,真茅台酒是假的。此张冠李戴、阴阳颠倒之酒言可谓是一曲文 坛佳话。时至今日,从维熙与酒仍然是难舍难分、生死莫逆。他说:“真是 不识时务者也!因而我永远成为不了‘俊杰’。”

大学语文·徐中玉简编版本


三窟 本文作者通过冯谖为孟尝君营就“
”,巩固政治地位的事例,
士 颂扬了 的谋略才智及政治能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返回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
事奉秦国。 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
问他什么是明智,他说‘提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 的人,就能使邪恶者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含义丰富呀! 舜有天下,在众人中 选拔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 拥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提拔出来, 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原文】
人左右
内容述评
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二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 客时的情状; 三、四、五三段为第二部分,写冯谖为孟尝君
“市义”的经过; 其余为第三部分,写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
窟”。
思想内容有两点颇值得注意: 一是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二是对“士”的褒扬和称颂。
返回

合券

当代契约
天子驾六
苏 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
合纵:苏秦
四民: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竹 林 七 贤
红 卫 兵
下 乡
知 识 青 年
时代背景
❖ 战国四公子: ❖ 齐‧孟尝君田文 ❖ 赵‧平原君赵胜 ❖ 魏‧信陵君魏无忌 ❖ 楚‧春申君黄歇 ❖ 每人门下食客约在3000

“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去世:你不一定认识他,但一定会上《大学语文》

龙源期刊网
“大学语文之父”徐中玉去世:你不一定认识他,但一定会上《大学语文》
作者:
来源:《意林·作文素材》2019年第16期
人物时事速递 >>
被称为“大学语文之父”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于2019年6月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岁。

这位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迄今累计发行3000多万册,为提升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对于徐先生的去世,很多人表示怀念,作家格非说:“他是一个严肃又温厚的长者。

我内心知道,在上海,在华东师大,如果说有一位师长一直默默地记挂和注视着我们的成长,这人就是徐中玉先生。


人物镜头大学语文教育的灵魂人物
“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1981年,由徐中玉担任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

这版教材颇受欢迎,两年时间里,进入了三百多所大專院校的课堂。

此后每三五年,便推出新的修订版。

徐中玉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期间,还做出一项史无前例的规定——鼓励学生写作,学生可以用创作出的作品代替毕业论文,用文学代替学术。

学生赵丽宏、王小鹰的毕业论文即是一本诗集。

华东师大中文系也成了培养作家的“摇篮”,他的学生中有著名作家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丹燕、南帆、毛时安、陈伯海、格非等,形成了至今知名的“华师大作家群”。

【适用话题】文学教育人文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作者介绍
柯灵谈“读书要博但须选择” 77岁高龄头发已经全白的柯灵说:“我没上过中 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我从小喜欢读书,真是拉到 篮里就是菜,什么书都看,但喜欢读《西游记》一类 的通俗小说。我小学毕业后就当小学教师,边工作边 读书,效果比在学校里读书好得多。为了教书,我只 得去啃《古文观止》等古文,就这样我打下了古典文 学基础。现在我写文章常用对仗、排比句,也受了古 典文学的影响。”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作者逸事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相关评论
《乡土情结》—— 一篇充满着感情, 蕴含着理性的散文,它声情并茂,立意高 远,从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中,破译 出了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 民族情结,诠释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理感 悟和价值取向,让读者心为之动,情为之 摇。(黄清华《乡土之思:一个古老而沉 重的话题》)
文章开头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作者以王维的 《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 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诗人写的思乡 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接着,作 者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不管是离家创业,还是因灾 难与战争,人们在远离故乡的时候,乡土情结表现得更为 强烈。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作者从历 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 最后归结到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作者把对 乡土的思念与对祖国的思念融为一体,把乡土情结提高到 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 内涵。最后,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 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完成了 主题的升华,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返回
作者简介
柯灵 (1909—2000) ,原名高隆任,字季琳,浙江绍兴人, 生于广州。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电影剧作家。1930年任上 海《时事周报》编辑。 1933 年起,先后任《晨报》记者兼 《社会服务》版编辑,主办《大美晚报》周刊《文化街》, 主编《明星》半月刊。1937年任《救亡日报》编委和《民族 呼声》周刊主编。《文汇报》创刊后,主编副刊《世纪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主编《万象》杂志。抗战胜利后,任 《文汇报》主笔兼副刊主任。建国后任上海《文汇报》社副 社长、副总编辑,后又担任过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上 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上海作协书记 处书记、上海电影协会常务副主席等职。柯灵的主要作品有 电影文学剧本《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 《秋瑾传》,散文集《香雪海》、《长相思》、《煮字生 涯》、《柯灵散文选》、《柯灵杂文选》等。
柯灵
教 学 目 的
教 学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背 景 简 介
内 容 述 评
艺 术 赏 析
思 考 练 习


资 料 链 接
退出
教学目的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 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 的时代内涵。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 本的意蕴美,解文本大量引用 的诗文的意图。

返回
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 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 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 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 感情。、口于一炉。提倡雕琢而 无痕迹,刻意求工而又显天然。如写自 己数十年的沉浮、甘苦与艰险:象牙塔、 十字街、青云路、地狱门、相隔一层纸。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的结构线索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用这一 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二、 本文第六自然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本文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 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 家”,由“离家”到“归家”,作者将乡土之情升华 与祖国休戚相关。这样写与表现主题有什么关系? 到了爱国主义之情。在文章中,作者不仅写出了千百 三、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与排比句,并说明其作用。 年来人们对故乡的思念,更写出了为了保家卫国而割 舍故园之思的高贵品质。 作者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 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讲述了人对故乡、 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 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 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返回
背景简介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 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每 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 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 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 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 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 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 文。
返回
内容述评
返回
主要作品
《武则天》 《乱世风光》 《海誓》 《腐蚀》 《夜店》 《春城花落》 《为了和平》 《不夜城》 《春满人间》 《秋瑾传》
返回
作者逸事
柯灵的“空城计”
蛰居上海的柯灵先生于三十年代初起步入文坛,作品涉及戏剧、电影、 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各个领域,并且还是位资深的编辑家,曾经主 编过十多种报刊杂志,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近些年来,他一直在集中精 力创作一部以上海百年历史为线索,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写这 样题材的长篇巨著,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但柯灵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柯灵先生在上海生活了一个甲子年,耳濡目染了上海社会历史的发展 与变迁,他热爱这座城市,并把她当做第二故乡,他是最有资格写上海的 人;同时柯灵先生又是有能力写好这部作品的人。 然而,频频推之不及的文债及社会活动,尤其是络绎不绝的上门来访 者,使柯灵先生无法正常地写作,这样下去,长篇小说真不知何时才能完 成,柯灵先生为此感到很忧虑。他与老伴陈国容校长商量再三,决定采取 强硬措施。于是乎,大门上贴出了“柯灵下午四时前恕不会客,乞谅”的 告示。二老满以为这下可以抵挡一阵子,可谁曾想,门铃照响不误,远道 而来的不速之客大有人在,风尘仆仆地恳然求见,怎么好意思将来客拒之 门外呢。一次,二次……这道防线很快就被攻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