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知识点归纳总结

乡土情结知识点归纳总结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家乡、乡村的情感依恋和情感认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情结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观念,它渗透在人们的生活、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
乡土情结既是一种亲情,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当代社会,乡土情结依然深植人们的内心,成为人们对于家乡、故乡情感的表达。
乡土情结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亲情、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珍视。
下面将对乡土情结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乡土情结的内涵乡土情结是一种对家乡的忠诚和眷恋。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生活经历都会深刻地影响他们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乡土情结是一种情感纽带,它把人们与家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人们情感生活的一部分。
乡土情结还包含了对家乡风土人情、乡村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喜爱和传承。
在人们的生活中,乡土情结会体现在对家乡民俗、传统节日、地方美食等方面的珍视和传承。
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是乡土情结的一种体现,它们植根于家乡的土地和人们的生活中,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乡土情结还涵盖了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怀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许多人都在外打拼生活,但是他们仍然会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
对于家乡的回忆和怀念成为了人们乡土情结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
二、乡土情结的文化内涵乡土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故土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深层内涵。
乡土情结体现了人们对家乡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珍视和传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
乡土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学、诗词和歌曲中得到了精彩的表达。
古代文人墨客们在他们的诗作中,多以乡土情怀为题材,表现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而《山水》、《故乡》等诗篇,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文人笔下的乡土情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情结还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民间艺术的表现。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中国人乡土情结是指中国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和依恋之情。
这种情结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背景。
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中国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对乡土价值的追求。
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文化心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农村和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赞美。
这些作品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貌,也让乡村生活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题材,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向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的关注和重视让乡土情结得以继承和发扬。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乡村旅游的兴起,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机会。
乡村文化在中国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乡土情结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进程。
中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充满活力,这为创作出更多有关乡土情结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乡土情结缺乏共鸣,更倾向于都市化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
乡村的发展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压力,乡村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给乡土情结的传承带来了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人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乡土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对于乡土情结的传承非常重要。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思想,也是我们对自然和乡土生活的一种倡导和追求。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
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
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小议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议中国⼈的乡⼟情结乡⼟情结⼏千年来,多情的中国⼈⼀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家乡了。
不管你⾛到哪⾥,不管你在⼲什么。
每到某个时候你就会情不⾃禁的開始想家了。
想的那么厉害,差点⼉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那颗思家的⼼和回家的步伐。
思乡是⼀个中国⼈的永恒的话题。
从古⾄今,不管男⼥。
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的情结。
正是这种情结成为中国历代⽂⼈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式,从各种⾓度加以显现。
是故乡。
唤起了他们⼼灵深处最美好的回顾。
在对故乡的意念中,他们⼜仿佛回到了那单纯⽆邪的童年世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创伤得到了临时的平复,精神的空虚得到了刹那的充实。
在这⾥,故乡成了他们终极的归宿地。
于是这就造就了⽆数骚⼈墨客,他们毫⽆保留的抒发对家乡的爱,写下了⽆数灿烂的诗篇和⽂章。
⽽他们写那些作品的主题依旧离不开思乡。
游⼦,家,乡愁。
⽽我觉得中国⼈之所以有这么浓重的思乡情结,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时候或多或少受到了⽗母的熏陶或者是外界的伤害。
才导致如此浓重的思乡情结。
当时离乡别井的⼈们,都习惯在远⾏之前,从井⾥取出⼀撮泥⼟,珍重地包藏在⾝边。
他们把这撮泥⼟叫做“乡井⼟”。
所以直到如今,海外华侨的床头箱⾥。
还有⼈藏着这种乡井⼟!试想想。
在⼀撮撮看似平庸的泥⼟⾥,寄托了⼈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是啊,这就好像中国⼈得了⼀种思乡病,我们⽆时不刻地在思乡和故乡的⽗⽼啊。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些代表家乡的信物时,那种情怀就格外强烈。
于是李⽩就写了《静夜思》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这⾸诗不⽤多说,可谓妇孺皆知。
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虽不太了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韵让⼈朗朗上⼝。
⽆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
长⼤后,背起书包。
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
通常⽩天还好,可是⼀到了夜深⼈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
就难免⼀阵阵地在⼼头泛起波澜。
何况是⽉明之夜,更何况是明⽉如霜的秋夜。
想想别⼈都在合家团聚,⾃⼰却孤独⽆助。
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设计者姓名杜伟群所在学校所教年级九年级研究学科语文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在九年级古诗词复习中,学生发现吟咏思乡情愫的诗歌确实不少。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禁问道:“老师,为什么古人会写下那么多思乡的诗句?”有些同学就回答:“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想家不能立刻回去,又没有电话打回家,就会思乡了。
”真的那么简单吗?如果谁通信工具发达,随时可以打电话回家就不会思乡,那么每年那挤破头的春运现场,那冒着严寒风雨兼程的摩托返乡大军又如何解释呢?于是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让学生探究一下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了解一下我们华夏民族“根”的文化。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现在的青少年大多自小就生活在城市里,对故乡的意识很淡薄,他们往往只在父辈的口中知道故乡所在,但体会不懂乡情的浓厚,甚至跟某些媒体唱到“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刀。
”导致人情的冷漠。
试想没有了思乡的根,又何谈爱国的情?3、课题介绍所谓乡土情结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它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拥有乡土情结的人他们不会忘记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情结不应因此消失。
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本课题的研究以思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学习契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品读经典、上网查询、翻阅史料等方式与渠道,探究华夏民族的乡土情结,感受一个民族向心力之所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教学目标:1、学习性目标:收集有关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并做好分类,品味文学作品的选材与写作特色。
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

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家乡土地、乡村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热爱。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很多人都怀念自己的故乡,渴望回到自然、宁静而又真实的乡村生活。
在人类历史上,乡土情结一直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人类最早的生存之所,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深厚感情也是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
因此,乡土情结之所以能够持续流传,便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性情和文化习惯密不可分。
而在当代社会,由于城市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许多人都感到迷失自己。
他们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重新感受那种亲切而自然的生活方式。
这种心理状况反映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种空虚和焦虑感。
因此,通过回归乡土,许多人在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讲课稿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
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
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
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
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
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念。
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
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
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再到欧阳修的“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
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
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
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
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模板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设计者姓名杜伟群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九年级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在九年级古诗词复习中,学生发现吟咏思乡情愫的诗歌确实不少。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禁问道:“老师,为什么古人会写下那么多思乡的诗句?”有些同学就回答:“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想家不能立刻回去,又没有电话打回家,就会思乡了。
”真的那么简单吗?如果谁通信工具发达,随时可以打电话回家就不会思乡,那么每年那挤破头的春运现场,那冒着严寒风雨兼程的摩托返乡大军又如何解释呢?于是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让学生探究一下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了解一下我们华夏民族“根”的文化。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自小就生活在城市里,对故乡的意识很淡薄,他们往往只在父辈的口中知道故乡所在,但体会不懂乡情的浓厚,甚至跟某些媒体唱到“老乡见老乡,背后捅一刀。
”导致人情的冷漠。
试想没有了思乡的根,又何谈爱国的情?
3、课题介绍
所谓乡土情结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它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拥有乡土情结的人他们不会忘记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
但乡土情结不应因此消失。
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本课题的研究以思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学习契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品读经典、上网查询、翻阅史料等方式与渠道,探究华夏民族的乡土情结,感受一个民族向心力之所在。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教学目标:
1、学习性目标:收集有关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并做好分类,品味文学作品的选材与写作特色。
2、思想性目标:增强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
3、行为性目标:培养深入钻研,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珍惜我们民族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收集有关思乡情感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故事等),并做好分类,品味文学作品的选材与写作特色。
2、分工合作: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等方式进行阅读。
3、个别探究:了解家乡具有文化特点的民风民俗。
4、合作探究:分组制作幻灯片汇报读书成果。
5、作品展示: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读书报告会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
参与本次活动的是九(8)班,该班学生共48人,他们具有灵活的思维,喜欢打破传统,特别是这样的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他们更乐意接受,而且比较适合他们富于挑战性的精神。
再者,他们乐于表现自己,能积极的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但由于他们是九年级的学生,各科作业量较多,特别是一些更喜欢钻研理科的男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外阅读方面,有些同学觉得时间不够。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研究目标:
1、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品读探讨民族的情感
2、探究民风民俗
研究内容:
1、感悟诗歌中的乡愁
2、品读散文中的思乡情愫与民风民俗
3、积累思乡的故事
4、探究高明区的地方风俗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预期成果:
1、通过品读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出读后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通过扩大阅读量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大语文的理念。
3、通过读书报告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成果展现形式:
每个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报告会
六、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
1、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2、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网站
学生准备:
1、读书笔记本
2、电脑、网络器材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
段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成立研究小组,
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
并了解一些研究性学
习的方法
确定课题,明确研究的
目标和内容,动员学生
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
介绍有关研究性学习
的方法。
第1周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
课题
选择自己适合
的课题
提出总课题并
分为若干子课题,指导
学生选好课题
第2-3周
成立课题组按课题组为单
位,成立课题小组
协调好分组,帮
助学生选好自己小组
的研究任务,选择适合
的探究方法
形成小组实
施方案
制定本小组的
实施方案
指导各小组制
定实施方案,并审核指
导各小组的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各小组分工合
作分头行动收集阅读
有关文学作品,探访高
明区的民风民俗;把收
集到得资料进行汇总、
分析、赏析、整理;撰
写小论文或读书笔记、
制作幻灯片准备读书
汇报会
指导各项研究
活动的开展,检查验收
学生的研究成果
第4-7周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本次课题的研究,体现了新课程中“大语文”的理念,各小组通过对专题文学作品的研读,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水平,对中华民族的乡土情结有了更深的理解。
民族的情感得到了增强了。
但这样的课堂所花费的时间较长,需要处理好教学任务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