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其成因探析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当中,中国人的身上残留的不仅仅是那历史的吻痕,更有其特色的香味。
不管你在哪,在你身旁只要有中国人,你就会发现奇特的东西,现在我们称之为“乡土情怀”。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主要表现在:故土情与亲人情怀方面。
如果你是在中国本土,并且呢,你有一个远离家乡的朋友,那么你会发现中国人比较重视各个传统节日,每每待到这个时候,不免的你会发现你的中国朋友想念亲人,思念故土,这时你就会看到他call他的家人进行各种问候,有甚者你会看到那闪烁的泪花;或者呢,他可能会拿出在家乡与亲人的合照,脸上露出那让人纠结的表情,在这表情里包含了当时与亲人一起在家乡的幸福,还有那如今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痛楚。
我想最有说服力的还是那些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华人了,记得无数次的镜头都是他们渴求回归故土的眼神,正如那《落叶归根》所唱:“远离家乡,不甚唏嘘,幻化成秋叶,而我却像落叶归根,坠落你心间。
”即使是落叶脱落都想回故土,更何况是那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呢?而现在那些不能回归故土的华人华侨,也以另一种形式在异国他乡模拟着那久久思念的家乡,那就是建立唐人街,一个专属华夏儿女的海外特区,在这里每逢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就一起进行中国的传统习俗,过什么节就用什么习俗欢度,我想最近的端午节那里的赛龙舟、吃粽子定是人人欢迎的习俗吧!再有就是那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了,届时海内外华侨华人都会来参加这次盛会,在这里人们只有一个信仰,那就是这里是我的家乡,我是华夏子孙。
而在中国国内,最能表现故土情怀的活动莫过于春节,不管是那气势如虹的春运,还是那除夕之夜的年夜饭,他们共同流露的却是那伟岸的故土情怀。
再华丽的文字也点击不出那浓浓的故土情怀,一种你只在中国人身上才能发现的情感。
可是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有这种情感特写呢?不免的我们会心生疑问。
在我看来中国人乡土情怀的成因应该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教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中国古代习俗的继承发展因素这四点。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中国人乡土情结是指中国人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和依恋之情。
这种情结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中国人独特的历史背景。
乡土情结不仅体现在中国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和对乡土价值的追求。
乡土情结不仅是一种文化心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乡土情结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农村和山水为对象进行创作,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农耕文化的赞美。
这些作品不仅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风貌,也让乡村生活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题材,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不仅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向往。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乡村的关注和重视让乡土情结得以继承和发扬。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乡村旅游的兴起,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感受乡土文化的机会。
乡村文化在中国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乡土情结也推动了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进程。
中国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充满活力,这为创作出更多有关乡土情结的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些年轻人对乡土情结缺乏共鸣,更倾向于都市化生活和现代化的价值观。
乡村的发展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压力,乡村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破坏给乡土情结的传承带来了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人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心理,它反映了中国人对乡土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然而,乡土情结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保护和弘扬乡村文化对于乡土情结的传承非常重要。
乡土情结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思想,也是我们对自然和乡土生活的一种倡导和追求。
乡土中的家国情怀作文

乡土中的家国情怀作文篇一乡土中的家国情怀咱中国人啊,对乡土总是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
就拿我来说吧,每次回到老家,那股熟悉的泥土味儿一钻进鼻子,心里头就踏实得很。
乡土,是什么?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就是那一片片种着庄稼的田地,是那一座座冒着炊烟的农舍。
可在我看来,乡土是一种情怀,一种深深扎根在我们心底的家国情怀。
你看那乡间的小路,弯弯曲曲,承载了多少代人的脚步。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在田埂上走过,看着绿油油的庄稼,心里满是好奇。
爷爷一边走一边跟我讲着过去的故事,说他们那时候种地多辛苦,粮食多珍贵。
我当时可能不太懂,但那种对土地的敬畏,却不知不觉种在了心里。
咱国家这么大,农村的人口可不少。
那些在乡土中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也许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也许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大山,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了粮食,养活了一家人,这不就是最朴实的家国情怀吗?有时候我就想,要是没有这些乡土中的人们,咱们城市里的人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吗?能有安稳的生活吗?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农业也现代化了,乡土的作用没那么大了。
可我觉得,乡土永远是我们的根,那种对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
你说,这乡土中的家国情怀,是不是像那陈酿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篇二乡土中的家国情怀哎呀,一说起乡土中的家国情怀,我这心里就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啥滋味都有!乡土,对我来说,那可是充满了回忆和情感的地方。
每次回到老家,看到那熟悉的田野、河流,还有村口那棵歪脖子树,就感觉像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
你想想,那些在田地里埋头苦干的农民伯伯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为的不就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国家粮仓满满当当吗?这难道不是家国情怀?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就是为了挣钱呗!” 可我觉得这种说法太肤浅啦!他们在乡土中坚守,在风雨中劳作,那份坚持和付出,难道仅仅能用金钱来衡量?我记得有一次,村里遭遇了旱灾,庄稼都快干死了。
大家那个着急啊,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这时候,全村人一起想办法,挖渠引水,互相帮忙。
爱国主义读介绍模板征文之欧阳歌谷创编

读书之魂欧阳歌谷(2021.02.01)沿着历史一路走来,不断摸索有一种情怀总贯穿于其中,从陆游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不展现出爱国的情怀,让我们看到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古代仁人志士都俱爱国情怀,那么如今呢?在这无比开放、昌盛繁荣的当今时代,我们不也应该具备这种情怀吗?难道只有在古代社会背景才会孕育爱国情怀吗?在当今时代,我们国家虽不像过去那样战争频繁,民族处于危难和水生火热之中,但我们有应具备这种爱国情怀,因为新时代拥有新挑战,只有具备这种怀,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同样也需要爱国情怀,只有具备爱国情怀,中华民族精神才会绽放耀眼的光彩,神圣的魅力,中华民族精神才能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灵魂中,让我们的民族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
因此,读书可以感受到爱国情怀,让爱国情怀种子在我们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让我们的心中拥有爱国情怀吧!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少年朋友们,今日之责任全在你少年,祖国的伟大复兴之路,靠你们去建设,你们是祖国希望和未来,你们是未来的主人公,因此我想说,让自己多一份爱国情怀吧!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丽辉煌而奋斗!让祖国明天的壮美,用你们手中的笔描绘,让祖国明天更美好生活,用你们的思想去酝酿。
读书无价正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宝,有了书,人类才会有智慧,人类才会有进步,人类才会有发展。
自从学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我对这更是深信不疑。
在这形形色色的书中,我了解到不少闻所未闻的内容,就像低洼里的小鱼游进了大海,享受了无尽的乐趣。
同时从中也懂得了许多人生的哲理,领悟到了书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种种精神……如,在《“打包”不丢人》一文中,作者妈妈身上体现出了“抛弃虚荣,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令我非常敬佩,也十分值得学习。
乡土之思的情怀探析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成因及探析乡土之思,乡土之情怀:这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总是萦绕在每个人的心怀,正所谓人有心,花有心,总是离不开乡土的这片怀念之情,人心是生命的家园,花心是芬芳的寄托,乡土的情怀则是灵魂的折光。
每个人“哇哇”落地,来到人世间的那一刻起,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从此也便对这养育我的故乡结下了不懈的情缘。
追溯到多少个世纪前,我们炎黄子孙们的故园情结、乡土情结和民族情结给了我们每个子孙后代一个很好的诠释与榜样。
在这片华夏的土地上上,总是有着我们恋恋不舍的情结——我们的故乡,那片留在心间淳朴的乡土情怀。
也许拥有好奇心的你不禁会问:“我们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或是当我们懂事起,它就注入了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形成了坚不可摧稳固的的意识形态?。
”曾经看到一段有关“鱼和水的”小故事,其中有几句还记忆犹新:“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
”。
而我们中国人与乡土就好比鱼与水一样,彼此相依,离开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失去在存在的价值,失去了精神唯一可以的寄托。
而这种对乡土的依恋之情在无形中已深根蒂固。
谈古论今,我们把这种深深地情怀总是寄托在文字中,古人将这种情怀在吟诗作赋与词话中,望月思乡,寄情于物。
而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⑤,更何况是感情充沛的人呢?也许每一代的华夏子孙都钟情于将一汪炽热的乡土之情埋在笔尖端。
记得作家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这样说到‘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之欧阳数创编

度本科生毕业论文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统一)年级:级学生姓名:张三导师及职称:李四教授学号: 09205064(准考证号)6月Annual GraduationThesis (Project) oftheCollegeUndergraduateLingao puppet play folk culture researchDepartment: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Major:Chinese Linguistic LiteratureGrade:Class 2Student’s Name:Chen ChunmeiStudent No.:09205064Tutor:Yue Pengxue teacherJune,摘要人偶戏是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园林之乡,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为语言媒介。
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操临高话的市县乡镇。
关键字:民俗文化;人偶戏;基本特征;问题及解决ABSTRACTManpuppet play is a kind of the loc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Lingao county of Hainan province, having a long history and broad social base, the with unique art form and content rich,as well as its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emporary high status and the impact on the reality and widely enjoyed by the masses which is widely loved.Making temporary high as Chinese puppetry arts garden village, it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n as “a rare in the world, a must in China”. Puppet play is characterized by dolls performance,complementing the melody of the dolls in artists’hands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imbres, which sings by means of the Lingao dial ect. It’s mainly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he surroundings, such as Chengmai, Danzhou, Haikou city and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wherepeople mainly speak Lingao dialect.Key words:Folk culture;Manpuppet pla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Solutions目录前言 (1)一、临高民俗文化 (2)二、临高人偶戏文化的概况......................................................... ........ ..2(一)人偶戏的概念.. (2)(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 (2)(三)基本特征 (3)1.文化特征 (4)2.语言特征 (4)3.表演艺术特征 (5)4.审美特征 (5)三、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及解决 (6)致谢……………………………….……………………..………………...………....8参考文献 (9)前言简称“琼”,海南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因有山称“琼山”而得名。
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

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国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与对传统美德的珍视是我们的乡土情怀。
本文将从崇尚家庭美德、尊重长辈、关注社区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
一、崇尚家庭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美德是传承民族血脉的重要纽带。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照顾子女,是我们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现代社会,虽然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美德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热爱家乡意味着热爱家庭,尊重家庭美德。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尊敬父母、和睦相处,关心家庭成员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我们要从家庭中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通过亲身实践,让这些美德在我们家庭薪火相传,成为我们家乡的一种典范。
二、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
我们应该尊重长辈的智慧、经验和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指导。
尊重长辈并不仅仅是一种家庭美德,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国文化传统的乡土情怀。
热爱家乡,我们首先要尊重家乡的老人们。
在家乡的街头巷尾,老人们常常是我们心目中的智者和长者。
我们应该主动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尊重他们的观点。
同时,我们应该关心老人的生活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三、关注社区发展中国的乡村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对于热爱家乡的人来说,关注社区发展是体现乡土情怀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繁荣发展关乎着我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为了热爱家乡,我们可以从社区着手,关心社区的环境卫生、安全问题,参与社区事务,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社区的改善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美德和文化。
总结:热爱家乡中国传统美德的乡土情怀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
通过崇尚家庭美德、尊重长辈和关注社区发展,我们可以向外界展示家乡的独特魅力和众多传统美德,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家乡。
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
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
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
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乡土情怀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欧阳家百(2021.03.07)
中国人可以不信神佛,不惧鬼怪,但有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却始终萦绕在他们的心间,这就是----乡土情怀。
安土重迁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植于百姓的心中,无论你身在何方,经历着何种人生,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总是牵引着你,成为你内心深处恒久不变的向往。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体现于文人骚客的的诗词歌赋中,那反复咏叹的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被逐代沿袭和加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近乎扭曲的对乡土的依赖感虽然消极,但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乡土的看重。
而这其中包含的浓浓的乡土情结在庄子那得到了传承。
庄子曾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久旅而归,见到旧国旧都,纵然旧国之中,人物已变;丘陵之上,草木荒芜;比之昔日,十失其九,只有一分相似处,还是畅然有感。
将旅者与十失其九的旧国旧都联系起来的正是对乡土的依赖和眷恋,尽管世事变迁,这样一种归属感依然像亲情的纽带一样联系着人与土地。
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而陶渊明更是在“旧园田居”中感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多情的诗人已经开始通过动物们的行为来象征人们对乡土的那近乎本能的依赖和思
念。
动物们尚且怀念家乡,连死都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更何况感情丰富的人们呢?到了汉朝,由于国家的需要,很多女子因为和亲远离故乡,最著名的当属王昭君。
历史上的王昭君未留下只言片语,她的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但无数的诗人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叙写了她离家的孤寂和思想之情。
从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安石的“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到姜夔的“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再到欧阳修的“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诗人们感叹的不仅是那个娇弱宫女的遭遇,更是在咏叹深植于整个中华民族根基的乡土情结,那种思乡的苦痛成为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基调。
唐代的文人们也反复咀嚼着对家乡的思念,吟出一首首广为流传的诗歌,比如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及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梅花,夜雨,月光这些明明很普通的事物,却因为与故乡的联系而引发了观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触景生情,熟悉的事物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这是一种剔除不去的感情,无论身在何方,人们的血液中总流淌着乡土情怀。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也更加直白。
文天祥那发自肺腑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这一片忠心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更是对生他养他的土地的誓言。
纵观中华历史,任时代变迁,人们不约而同表现出了对土地的
眷恋和依赖。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民族如此依赖足下的土地?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
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
而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的。
”而中国社会恰恰是乡土性的,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陈序经在“东西文化观”中所说,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西方文明还处于荒芜的时候,中国文明就发轫了。
在黄河和长江的哺育下,中华文化开始兴起,成为世界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
依仗着肥沃的平原和水源丰沛的河流的供养,农耕文明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古时,人们的力量微薄,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掌控力,变幻莫测的天气雨水和不定的收成更加深了人们的无力感。
而土地代表着产量,影响着生计,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土地就在他们的脚下,是他们触手就可及的,就像斯嘉丽的父亲对她说的,土地是这世界上唯一不会变的东西,只有土地是最可靠的。
这样一种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文明必然使得人们对土地产生一种依赖感和归属感,因此人们幻想出了土地神,为表尊敬还为他建了土地庙。
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人们把收获的谷物和水果贡献给土地神,感谢他所带来的丰饶的生活并祈祷平安以及好的收成。
直到现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乡村仍然存在土地庙。
而且,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乡土性。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让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深入骨髓,即使在今天,“父母在,不远游”的
古训依然深入人心。
一开始,家庭是生活劳作的基本单位,人们的生活需要和情感诉求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家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因而像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一大批注重合家团聚的传统节日被延续并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因此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
身处异地,人们变得更加脆弱敏感,更多的思绪在脑海中激荡,回忆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于是乡土情怀的内涵也变得更加广阔。
人们怀念的不只是故乡的那片土地,更是融入了自己美好回忆的一整块记忆,是不可剥离的一部分生命。
正如柯灵所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归根结底,中国乡土观的背后是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深沉持久的文化,而对故乡的怀恋就是对广义中国文化的怀恋。
虽未亲身经历,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的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安土重迁的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每次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都有强烈的共鸣,诗中描写的母亲那殷殷的期盼令人动容。
高中第一次离家,躺在坚硬的木板床上,月光辗转照在窗台,也照进了我深藏的心。
那时候,我第一次想象在母亲密密缝的时候游子的内心。
母亲送走的是心头肉,而游子离开的是记载了曾经一切的故乡。
我迎着那月光,回想我曾经拥有的一切。
我的骄傲
我的坚强我的辉煌,都遗留在我已离开的故乡。
离开了故乡,我什么都不是,我要在没有回忆的地方开始打拼,一切都是未知的。
就像离开了母亲怀抱的孩提,我感到深深的恐惧。
到了大一开学,送走父母,又一次从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始。
还是躺在硬硬的木板床上,月光如练,一如三年前的那个夜晚。
有一丝夏日的风穿过,我闭上眼睛,脑子却异常清醒。
我终于后知后觉的感到,心的某一块早已留在了故乡,从三年前的晚上开始,那一块就空了。
这三年我战胜了对未知的恐惧,我打拼出自己的荣耀,可是我的心没有一刻是完满的。
从我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故乡就成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怀念故乡,怀念的只是它,无关其他。
从那时起,我开始理解诗人们化不开的忧愁。
也开始明白,这是深植于我们身体里的乡土情结,无药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