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梵天寺木塔》段落
第一层,从开头到“而动如初”。 这层写建塔过程中工匠们未能解决塔身不 稳定的问题。 第二层从“无可奈何”到“塔遂定” 这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和“实钉”的办 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从“盖钉板上下弥束”到“人皆伏 其精练”。 这一层解释了塔定的原因及众人对此事的 反应,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 高明。
其: 其虫旧曾有之 这种,这样 人履其板 那 人皆伏其精练 他,指喻皓 患其塔动 这 其喙有钳 它的,指子方虫的天敌的 密使其妻 他的,指匠师的
词类活用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通假字 人皆伏其精练 “伏”同“服” 佩服
《以虫治虫》段落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文章第一说明虫害产 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
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如:遵照。 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
盖:因为。弥束:紧密束缚。来自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
相:互相。联:连接。
胠箧:箱子。履:走,踩踏。
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持:支撑。
自:自然,当然。
伏:同服,佩服。 精练:精熟。
方:方出神
正
《以虫治虫》反应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 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 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 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 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当堂练习
1.根据课文填空 “傍不肯”的外貌特征--------,------。 子方虫天敌的威力无比表现在------,----------。 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的句 子是:------------------------。 突出“以虫治虫”成功的一句话是-----------------。
(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教学课件苏教版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 (rì zi)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 ,土人谓之“傍不肯”。
重点词语
①以: 用
②之: 指子方虫
[译文]它一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子方虫搏斗 ,把子方虫劈成(pī chénɡ)两半。十天后,子方虫 全被消灭,年末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 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第五页,共29页。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 州钱塘人,据记载,他一生好学不倦,博 览群书,学识渊博,于天文、地理(dìlǐ)、 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 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 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等等, 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晚年居润州, 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 闻撰《梦溪笔谈》。
第二十六页,共29页。
梵
初建时塔不稳定(wěndìng),工匠未能解决
天
寺
喻皓解决(jiějué)塔动
木
问题
塔
解释“塔定”的原因(yuányīn)及人们的
反映
第二十七页,共29页。
想一想,说一说,你还知道(zhī dào)哪些古塔?它们有哪些 特点?
第二十八页,共29页。
知识是珍宝(zhēnbǎn),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 ——托马斯·富勒
第十九页,共29页。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
(fàn tiān)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 瓦布
之[译,文而]钱动氏如王初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
寺建一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 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 片,上面(shàng miɑn)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用瓦片铺在塔上,但木塔还像当初一 样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 《梦溪笔谈(沈括)》课件 苏教版

梦溪笔谈
•
沈括(1031~ 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 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 年用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 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 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 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 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 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 学史上的坐标”。
一、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事例和北宋 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三、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 四、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 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 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 的生物防治。
2、正确翻译课文,注意 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 物名等不需要翻译。
说
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 轻,故如此。” 所以 翻译: 工匠说:“木塔上没 有铺瓦,上面轻,所 以才这样” 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于是,便
可是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从前,当初
用
木塔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 排在塔的上面, 可是木塔还是像 当初一样晃动。
————————— —————————
暗中,秘密地
派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 询问,打听 助词,的 助词,的 用,把
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这
•
沈括(1031~ 1095),字存中,是我国北宋时代杰出的 科学家、政治家,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位巨人。他晚 年用笔记文学体裁所著的《梦溪笔谈》共二十六卷,再 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 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 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 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 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 学史上的坐标”。
一、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事例和北宋 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三、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 四、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 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 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 的生物防治。
2、正确翻译课文,注意 表示时间的年号,地名, 物名等不需要翻译。
说
铺排
匠师云:“未布瓦,上 轻,故如此。” 所以 翻译: 工匠说:“木塔上没 有铺瓦,上面轻,所 以才这样” 这样,指木 塔不稳定
于是,便
可是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从前,当初
用
木塔
翻译: 于是就把瓦片铺 排在塔的上面, 可是木塔还是像 当初一样晃动。
————————— —————————
暗中,秘密地
派
他的,指匠师的
赠送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 钗,问塔动之因。 询问,打听 助词,的 助词,的 用,把
翻译: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 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 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这
苏教初中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PPT课件 (5)

正当
的
成为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 的庄稼。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
狗蝎,其喙有钳,千万
它蔽的地;
像
遍地
虫子的嘴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 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 千上万,遍地都是;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
就段。 用
子方虫
都,全 成为
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 段。
2、这篇文章讲了 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大意: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 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 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 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 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 措施。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 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 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比如, 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 极好的事例。
旬日子方皆尽,岁
以大穰。 十天
年成
因
消灭,杀光
庄稼大丰收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 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 肯”。
这样,这种 称,叫 它,指子方 虫的“天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敌当”地的人
称它为“傍不肯”。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 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
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 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 的生物防治。
(2) 如土中狗蝎
像
(3) 其喙有钳 它的
(4) 千万蔽地
遍地
(5) 则以钳搏之 就 用
成为 子方虫
苏教版语文课件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指南针(司南) 火药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沈括 (北宋)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李约瑟 (英)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 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杰出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 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 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 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贡 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应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 期自然科学到达的光辉成绩。《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 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 位。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 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 肯”。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 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 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 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 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 收。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对你 有哪些启示?
解释下列划线字
1、方为秋田之害 2、悉为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 4、大穰
(正当,正在)
( 全部 ) ( 十天 )
( 丰收 )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 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现代人普遍D采D用T怎的样危的方式来治理虫害?
害 1938年,瑞士化学家米勒试制成功一种化合物,取
名DDT。作为一种杀虫剂,DDT确实发挥过神秘的作用, 米勒因此荣获1948年诺贝尔奖。但谁知这是一个灾难, 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这些地区的食粮、蔬菜、水 果、鱼、虾、肉、蛋、奶之中,都有了DDT,人吃了这 些食物,体内也就有了DDT。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 液、大脑、肝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虽然许多国 家已在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在1983年停止 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前几年,美国一些 医学家测试到,美国一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高的DDT 毒物,美国医生在死婴儿的脑部也发现了DDT,这些可 都是透过胎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
指南针(司南) 火药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沈括 (北宋)
“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李约瑟 (英)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 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杰出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 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 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 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贡 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应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 期自然科学到达的光辉成绩。《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 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 位。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 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 肯”。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 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 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 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 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 收。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对你 有哪些启示?
解释下列划线字
1、方为秋田之害 2、悉为两段 3、旬日子方皆尽 4、大穰
(正当,正在)
( 全部 ) ( 十天 )
( 丰收 )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 两个例子来说明。
青蛙吃害虫 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现代人普遍D采D用T怎的样危的方式来治理虫害?
害 1938年,瑞士化学家米勒试制成功一种化合物,取
名DDT。作为一种杀虫剂,DDT确实发挥过神秘的作用, 米勒因此荣获1948年诺贝尔奖。但谁知这是一个灾难, 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污染。这些地区的食粮、蔬菜、水 果、鱼、虾、肉、蛋、奶之中,都有了DDT,人吃了这 些食物,体内也就有了DDT。医学家发现,现代人的血 液、大脑、肝和脂肪里都有DDT的残留物。虽然许多国 家已在70年代停止使用DDT,我国也在在1983年停止 使用DDT,但DDT的影响远未终结。前几年,美国一些 医学家测试到,美国一些母亲的乳汁中含有较高的DDT 毒物,美国医生在死婴儿的脑部也发现了DDT,这些可 都是透过胎盘从母亲那里接受的。
苏教初中语文七上《24《梦溪笔谈》二则》PPT课件 (2)

拓展阅读
•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 度甚精,都料匠(营造师)喻浩所造 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 ,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一、读准下列字词
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讫
胠箧
履
二、你知道吗
重要词义:
患其塔动
贻以金钗Biblioteka 但逐层布板迄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人皆服其精炼
你还有没理解的吗?
译一译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 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 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 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 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 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 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 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 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 其精练。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爱面子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 多义词总结 方 方出神 正
如 匠师如其言 遵照
遂 塔遂定 于是 履 遂不得履 鞋子
方两三级 才
而动之如初 像
遂不得履 终于 人履其板走,踩踏
活用词 便实钉之 名作动,用钉子钉
• 全文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 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还传神 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更准 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文章 给你怎样的启示?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件: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共33张PPT)

1.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的 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 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 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 义用法。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fà n 喻皓
hà o qì lǚ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胠箧 qū qiè shuà i dì ng 履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傍 不 肯
·
子 方 虫
作者简介
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关于《梦溪笔谈》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 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梦溪 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 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词义自检(2)
喙: 皆尽: 搏: 悉: 旬日: 旧:
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全部消灭 搏斗 都,全 十天 过去,先前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 1.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 2.二虫尽为所吞: 被(表示被动) 3.项为之强: 因为 “之” 1.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则以钳搏之: 它,代词,指子方虫 3.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 它,代词,指子方虫 4.土人谓之“傍不肯”: 的天敌。 因 “以” 1.岁以大穰: 用 2.以钳搏之:
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 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 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fà n 喻皓
hà o qì lǚ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胠箧 qū qiè shuà i dì ng 履
二十一
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傍 不 肯
·
子 方 虫
作者简介
沈括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关于《梦溪笔谈》
它的内容涉及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农 业、文学、建筑等各个方面。其中自然科学部分, 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的科学成就。《梦溪 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 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重点词义自检(2)
喙: 皆尽: 搏: 悉: 旬日: 旧:
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全部消灭 搏斗 都,全 十天 过去,先前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 1.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 2.二虫尽为所吞: 被(表示被动) 3.项为之强: 因为 “之” 1.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则以钳搏之: 它,代词,指子方虫 3.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 它,代词,指子方虫 4.土人谓之“傍不肯”: 的天敌。 因 “以” 1.岁以大穰: 用 2.以钳搏之:
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 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 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24 《梦溪笔谈》课件6

•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皆:全部、都。尽:被消灭。 • 岁:年成。以:因,因为。 •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 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
过去,先前
它,指子方 虫的天敌
•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 “傍不肯”。 助词,无义
• 土人:当地的人。谓:称,叫。 • 这种虫子过去曾经有过,当地 人称它为“傍不肯”。
•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 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
患其塔动。
•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 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 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 嫌它晃动。
•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 样。”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 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 样晃动。
【课堂探究】
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 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 露出他对解决这一问题胸 有成竹,举重若轻。
• 8、“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什么心态?请 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 9、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 活动? • 10、《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 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以虫治虫
傍不肯
子方虫
以虫治虫
•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 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 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 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 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 谓之“傍不肯”。
•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 方为秋田之害。 • 界:地区。方:正在。 • 为:成为。之:的 •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 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 庄稼。
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 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 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