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从右图中可以看 出什么规律? 与地表水体的 距离有关
钱江潮一线潮水来到浙江盐官 (2005.9.21)
2010年10月10日下午13点04分,浙江省海宁市盐官观潮景区迎来了今年最高 的一线大潮。据海宁市水文站当日资料显示10月10日潮高2.78米,创今年潮水 高度之最。钱塘江潮水昨卷走6人。
气象(气候)因素
图9—3 潜水动态曲线 (1954—1955,北京) 虚线为气温;兰色柱状为降水量;红色为潜水位;黄色柱状为蒸发量
9.1.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气象因素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大面积,普遍产生影响 (主要有降水与蒸发因素)
●气象因素表现
▲降水的年内昼夜变化 ▲降水的 多年变化(如11年周期) ▲降水的年内季节性变化 与此相对应,地下水动态也有这三种周期性变化 ▲昼夜变化 --在许多地区不明显 ▲多年变化 --研究周期长 ▲年内变化 --最突出
9.1.1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地下水动态形成机制
地下水动态是含水层(含水系统)对环境施加的激励 所产生的响应。 也可理解为含水层(含水系统)对输 入信息变换后产生的输出信息。 ▲下面以降水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加以说明
一次降雨通常持续数小时,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发生于某一时刻 的“脉冲”。降雨入渗地面通过包气带下渗,达到地下水面后才能 使地下水位抬高。同一时刻的降雨,在包气带中通过不同大小的空 隙以不同速度下渗。当运动最快的水滴到达地下水面时,地下水位 开始上升,占比例最大的水量到达地下水面时,地下水位的上升达 到峰值,运动最慢的水滴到达地下水面时,降水的影响便告结束。 与一个降水脉冲相对应,作为响应的地下水位的抬升便表现为一 个波形。或者说,经过含水层的变换,一个脉冲信号变成了一个波 信号。与对应的脉冲相比较,波的出现有一个时间滞后,并持续某 一时间延迟。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

地下水动态均衡研究方法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4地下水动态长期以,观测网的布置:动态观测网分区域性基本观测网和专门性观测网两种。
1、选择不同气候带中有代表性的各种水文地质单元,设置由泉、井、孔等观测点组成的观测肉。
2、以主干观测线控制各单元中的主要动态类型,按当地水文地质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观测线。
对次要的、有差异性的地段和特殊变化点上设辅助性观测点。
也常布置垂直地表水体的观测线。
3、观测肉应与均衡研究结合起来。
主要技术要求常用的观测点为钻孔和泉。
此外还有其它地下水、地表水或气象要素等的观测点。
观测孔结构取决于含水层性质、观测层数和内容。
如松散层应下过滤器,一孔观测多层则在求分层止水,孔径应保证能定置进各层测水位管。
孔深应保证观测到最低水位。
选泉点应考虑测流方便,并能安设测流装置。
有时还应建防污设施。
所有观测点应有水文地质特征、观测和利用等历史资料。
经常的观测项目有地下水水位,泉、自溢孔和生产井的流量,水温及水化学成分等。
必要时还需观测地表水及气象要素等。
观测频度取决于观测内容及要素变化快慢。
通常,水位、水温、流量每5日观测1次。
地表河和地下河流洪峰时期,可加密至每日两次。
同一水文地抩单元力求对和点同时观测,否则应在季节代表性日期内统一观测。
如区域过大,观测频度高,可免于统一观测。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来源:地大热能2015-07-24动态均衡研究还可以用来(1)确定含水层参数、补给强度、越流因素、边界性质及水力联系等;(2)评价地下水资源,尤其是对大区域和一些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评价主要是用水均衡法;(3)预报水源地的水位、调整开采方案和管理制度,拟定新水源地的管理措施及对措施未来效果的评价;(4)土壤次生盐渍化及沼泽化,矿坑涌水水源及突水,水库廻水的浸没,地下水污染进行监测与预测,以及相应防治措施的拟定和效果评价;(5)预报地震。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动态要以定义为地下水各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10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10.5 人为活动下的地下水均衡
以一个水文年为均衡期,经观测计算求得: 31.0=22.7+255.5+77.0+9.2-313.4-20.0 结论: ①正均衡,水位上升620mm,增加潜水储量 31mm(μ =0.05).长此以往,会产生土壤盐碱化 ②灌溉水入渗是潜水水位抬升的主因 ③现有设施排水能力不够 ④防止盐碱化措施:或减少灌水入渗量或增加排 水量
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一般而言,动态是均衡的外部表现,均衡是动态变化 的内部原因。
10.1 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研究意义 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 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 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提高依据 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 性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趋 向淡化。 入渗—蒸发、径流型(弱径流型、过渡型) 分布在降水丰沛的湿润平原或盆地中心。 降水与地表水入渗补给丰沛,径流微弱,蒸 发也微弱,仍以径流排泄为主。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 化不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向淡化方向发 展。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季节变 化明显,长期中地下水不断向盐化方向发展, 土壤易盐渍化。 入渗—径流型:分布在山前或山区。 降水与地表水入渗补给丰沛,径流强烈,蒸 发微弱。 动态特征: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由分水岭到 排泄区,年水位变幅由大而小)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10.6 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中的问题
大区域均衡计算和各子系统均衡计算时要避免重复 计算。举例以下堆积平原:避免W2和Qt的重复计 算
09动态与均衡

几种特殊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几种特殊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干旱半干旱平原区
忽略Z 忽略 c=0 ; 地形切割微弱Q 地形切割微弱 d→0; ; 无越流时Q ; 无越流时 t =0; 径流滞缓W 径流滞缓 u1 ≈ Wu2 ;
Xf + Yf - Zu =μΔh μΔh
μΔh , 多年均衡条件下 :μΔ =0,则Xf + Yf = Zu
年内(季节)变化 年内(季节)变化——最突出 最突出 多年变化——研究周期长 多年变化 研究周期长 昼夜变化——在许多地区不明显 昼夜变化 在许多地区不明显
气象要素及潜水埋深变化图
600
降雨量 窦妪 南高 聂家庄
0 5
水位埋深 水位埋深(m)
500
降雨量( (mm)
10 15
400
300
20 25
42091 ,11月30日,周三, 5、6、7、8节 月 日 周三, 、 、 、 节 45091,12月01日,周四, 1、2、3、4节 , 月 日 周四, 、 、 、 节 42092 , 11月30日,周三, 1、2、3、4节 月 日 周三, 、 、 、 节 地点:水工楼105 地点:水工楼 请提前做好预习! 请提前做好预习!
10.3
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热量、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热量、 质量、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质量、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均衡区: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三维) 均衡区: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三维); 均衡期: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均衡期:均衡计算的时间段; 水均衡方程式: 水均衡方程式:A - B = ΔW 收入项( 支出项( A——收入项(补给量);B——支出项(排泄量); 收入项 补给量) 支出项 排泄量) ΔW——均衡时段内,均衡区的储存量的变化量 均衡时段内, ΔW 均衡时段内 对于一个地区,多年气候处于平均状态, 对于一个地区,多年气候处于平均状态,故 A=B ; 气候处于平均状态 人为活动影响下:正均衡( 人为活动影响下:正均衡(A>B)、负均衡(A<B) 负均衡(
10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动态也存在着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多年变化。
昼夜变化可由蒸发和蒸腾引起。白天水位下降,夜晚水位上升。变幅 可达数厘米。
10.2.1 外部环境的激励输入因素
(1)气象因素 季节变化源自于气候变化。我
国大多数地区属季风气候,旱季和
雨季分明。一般情况下,夏季多雨, 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潜水,潜水位逐 渐抬高,并逐渐达到峰值。雨季之 后,补给停止,潜水由于径流及蒸 发排泄,水位逐渐回落,至次年雨 季前,地下水位达到谷值。全年地 下 水 位 呈 单峰单 谷 形 态 ( 103 页 图 10.2 )(图中 3 月份水位少量抬升与 冻土融化补给地下水有关)。
发量(Zu,包括土面蒸发及叶面蒸腾),
潜水以泉或泄流形式排泄量(Qd),下 游断面潜水流出量(Wu2)。 均衡期始末潜水储存量的变化量为μΔh,则: A´ – B´ = μΔh (10.5) 即μΔh = (Xf + Yf + Zc + Wu1 + Qt) – (Zu + Qd + Wu2) (10.6)
变化不大,水土向淡化方向演变。*** 应注意实际情况的变化。如在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在大量人工开采条 件下,潜水位下降,原有的入渗—蒸发型动态,可能转化为入渗—径流型 动态,导致水土不再继续盐渍化。而当潜水位埋藏深度过大时,还会导致 地表土壤干燥、土地荒漠化。
10.4 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均衡 10.4.1 均衡区与均衡期
10.1 地下水动态的定义及形成机制
10.1.2 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在各种外界因素激励下所做出的输出响应。
现来分析一次降雨对水位的影响(见下图)。
输入(激励)→ 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 输出(响应)
一次降雨,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发 生于某一时刻的“脉冲”。降雨入渗地 面并在包气带下渗,达到地下水面后才 能使地下水位抬高。这样,与一个降水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10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8、地下水流向井的运动-井抽水个公式的应用 (1)计算水位和降深 (2)评价地区开采量 (3)估算水文地质参数
参见水文地质手册P546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注意:更正公式错误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9.地下水流向井不稳定运动 地下水流向井非稳定运动,在抽水过程中地下水的运动状态是随时间而变化, 即动水位不断下降,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直至含水层的边缘或补给体,其相应的计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2、达西定律 渗流速度与实际流速的关系
实际流速
渗流速度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2、达西定律
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透流速。
关系: (1)I为定值时,K大,V大;K小,V小(V=KI); (2)V为定值时,K大,I小←→等水位线疏;K小,I大←→等水 位线密。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5、地下水流向井的运动-潜水完整井稳定流公式
地下水通过任意断面(距离井心为r)的流量: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5、地下水流向井的运动-潜水完整井稳定流公式
此为潜水完整井裘布依公式:
写成降深形式: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5、地下水流向井的运动-完整井稳定流承压井井群抽水
承压水井群抽水:任意一点A处的降深SA
本节内容结束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1、渗流的基本概念 渗透:水在岩石空隙中的运动叫渗透; 渗透性:岩石具有被水透过的性质,叫渗透性。
渗流三个条件: (1)断面流量相等假设 (2)断面水头/压力相等假设 (3)所受阻力相等相等假设
第十章 地下水的渗流运动
2、达西定律Leabharlann 1856年达西通过实验得到达西定律。
第十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正均衡 在均衡区均衡期内,地下水物质(水量、盐量)和 能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盐储量)热 能增加的现象。当支出大于收入,地下水物质 (水储存量、 盐储量)和热储量减少称作负均衡。
第2节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抬升潜水位为例说明。一个降雨-地下 水位抬升过程可以看做一个脉冲转换为波形的过程。包气 带的滤波作用,将一次降雨脉冲转换为一个时间滞后和时 间延迟的地下水位波峰。波峰与降雨相对应,波峰出现和 延续的时间,以及波峰形态,取决于包气带岩性及地下水 埋藏深度。 包气带厚度和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同时,地下水位对一次降 雨的响应也是不同的。下图:1为渗透性良好的岩溶,2为 渗透性和厚度适中的砂岩,3为渗透性差且埋深大的粘土。 三者的时间滞后和时间延迟分别见图,很短的尖峰、中等 的波峰和很大的缓峰。若降雨为若干次,则形成叠合波峰。 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因 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和天文因素等。 地下水动态的转换因素主要是地质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 如地质构造、含水层类型、岩性、地下水埋藏深度等。
第2节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二、气象(气候)因素
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影响潜水的补给,导致潜水含水 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气温、湿度、风速等与其它条 件结合,影响着潜水的蒸发排泄,使潜水水量变少,水 位降低。
气象要素具有昼夜、季节与多年变化周期性。其中 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且最有意义。
我国大部属季风气候。自南而北5至7月先后进入雨 季,降水显著增多,潜水位逐渐抬高并达峰值。雨季结 束,补给逐渐减少。由于径流及蒸发,潜水水位逐渐回 落,到翌年雨季前达谷值。全年潜水位动态呈单峰单谷。
10第十章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第十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 regime地下水均衡:groundwater balance (budget)10.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是: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类型及成果分析。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包括:均衡区和均衡期的确定,均衡方程式的确定,各收支项的求取,均衡计算结果的校核与分析。
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含水系统)水量、盐量、热量、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例如,当含水层的补给水量大于其排泄水量时,储存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当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储存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研究目的意义: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成果分析,可以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①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②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③为数学模拟提供依据;④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依据;⑤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性。
地下水均衡研究,可以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定量依据,检验并完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水位动态,水量均衡。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天文因素等。
1)气象因素:①降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②蒸发→潜水含水层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③气象因素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地下水动态也具有季节性变化;④气候还存在多年的周期性变动,如周期为11年的太阳黑子影响丰水年与枯水年从而使地下水位呈现多年周期性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地下水动态:groundwater regime
地下水均衡:groundwater balance (budget)
10.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各种要素(水位、水量、化学组分、气体成分、温度、微生物等)随时间的变化,称为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均衡––––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等)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是: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地下水动态的内在原因。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包括:影响因素、类型及成果分析。
地下水均衡的研究包括:均衡区和均衡期的确定,均衡方程式的确定,各收支项的求取,均衡计算结果的校核与分析。
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含水系统)水量、盐量、热量、能量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例如,当含水层的补给水量大于其排泄水量时,储存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当补给量小于排泄量时,储存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研究目的意义:
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成果分析,可以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①检验并完善前期水文地质研究结论;②查明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③为数学模拟提供依据;④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依据;⑤检验实施中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的合理性。
地下水均衡研究,可以为拟定合理的地下水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提供定量依据,检验并完善利用、防治方案及措施。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水位动态,水量均衡。
10.2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1.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地下水动态的本源因素是随时间变动的因素,包括:气象(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生物因素、地质营力因素、天文因素等。
1)气象因素:
①降水→含水层水量增加→水位抬升→水质变淡;
②蒸发→潜水含水层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质变咸;
③气象因素具有季节性的变化,地下水动态也具有季节性变化;
④气候还存在多年的周期性变动,如周期为11年的太阳黑子影响丰水年与枯水年从而
使地下水位呈现多年周期性变化。
在分析气象因素对潜水位的影响时,必须区分潜水位的真变化与伪变化。
潜水位变动伴随相应的潜水储存量的变化,这种水位变动是真变化。
某些并不反映潜水水量增减的潜水位变化,便是伪变化。
例如,当大气气压开始降低时,暴露于大气中的井孔中的地下水位却因气压降低而水位抬升。
对于重大的长期性地下水供排设施,应当考虑多年的地下水位与水量的动态变化。
供水工程应根据多年资料分析地下水位最低时水量能否满足要求;排水要考虑多年最高地下水位时的排水能力。
2)水文因素: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时,随着远离河流,水位变幅减小,发生变化的时间滞后。
影响范围一般在数公里~ 数百公里。
此范围以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其他因素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地震、固体潮、潮汐、外部荷载等都会引起地下水要素变化。
4)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
通过新增的补给源或排泄去路而影响地下水的动态。
如钻孔采水(开采地下水),矿坑排水,破坏了地下水的天然平衡,使地下水的动态发生变化。
新建水库,利用地表水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影响地下水的天然动态。
5)地质因素:
包气带的厚度与岩性:
①厚度:小,降水到达地下水的时间短→水位上升快;大,降水到达地下水的时间长→水位上升慢;
②岩性:
a. 渗透性:K小,水位滞后降水的时间长;K大,水位滞后降水的时间短;
b. 给水度:μ小,水位变幅大;μ大,水位变幅小。
10.3 地下水动态类型
参照阿利托夫斯基等(1956)的分类,提出如下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入渗—径流型、径流—蒸发型、入渗—蒸发型、入渗—弱径流型。
1.入渗—径流型动态,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以径流方式排泄;地下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为主。
动态的特点是:年水位变幅大而不均,由补给区到排泄区,年水位变幅由大到小。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水土向淡化方向演变。
2.径流—蒸发型动态,以侧向径流补给为主,以蒸发方式排泄;地下水化学作用以浓缩为主。
动态的特点是年水位变幅小而均匀,水质缺乏明显季节变化,水土向盐化方向演变。
3.入渗—蒸发型动态,以接受当地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微弱,就地蒸发排泄;地下水化学作用为溶滤—浓缩间杂发生。
4.入渗—弱径流型动态,以接受当地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和蒸发均微弱,地下水化学作用以溶滤为主。
上述四大类型,难以完全概括我国复杂的地下水动态,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换应用。
10.4 天然条件下的地下水均衡
1.概念
地下水均衡––––指某个地区,某一时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收入与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均衡区––––进行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地区。
一般为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或者为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统。
均衡期––––进行均衡计算的时间段称作均衡期。
一般为一年,或若干年。
水均衡(水量平衡)研究的实质: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参与水循环的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正均衡––––地下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表现为地下水储存量的增加,称为正均衡。
负均衡––––支出大于收入,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称作负均衡。
均衡状态:收入=支出,地下水储存量保持平衡。
进行均衡研究的目的:分析收入项,支出项→列出水均衡方程式→补给量(资源评价)→正、负均衡?→求某些未知项(或参数:μ、S等)。
关于水均衡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水量均衡的研究。
2.水均衡方程式(天然状态下)
1)一般收入项(A)包括:
①大气降水量(X);
②地表水流入量(Y1);
③地下水流入量(W1)等。
2)支出项(B):
①地表水流出量(Y2);
②地下水流出量(W2);
③蒸发量(Z2)。
3)均衡期水的储存量的变化量为Δω
4)则水均衡方程式为:
A–B=Δω,其中:
式中:Δω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储存量的变化量。
5)根据具体情况列均衡方程:
有些项可以省略,方程可以简化。
10.5 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均衡的影响
水量均衡方程式:考虑人为影响下补给量(收入)、排泄量(支出)。
10.6 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4.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意避免上、下游之间,潜水、承压水之间,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水量的重复计算。
思考题
1.地下水动态?
2.地下水均衡?
3.均衡区?
4.均衡期?
5.正均衡?
6.负均衡?
7.均衡方程?
8.试比较:接受降水及河流补给时,地下水位的响应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
9.河流补给地下水时,潜水和承压水水位的响应有何不同?为什么?
10.“河流对地下水水质和温度的影响范围,通常小于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范围。
”原因是什
么?
11.“同一含水层接受补给时,补给区的水位变幅大,排泄区的水位变幅小”,为什么?
12.潜水位的真、伪变化?
13.地下水要素之所以随时间发生变动,是含水层、、、
收支不平衡的结果。
14.潜水动态受季节影响明显,雨季补给量排泄量,潜水位;旱季补给
量排泄量,潜水位。
15.供水工程应根据多年资料分析地下水位最时水量能否满足要求;排水要考虑
多年最地下水位时的排水能力。
16.陆地上某一地区天然状态下地下水量收入项一般包括、、。
17.陆地上某—地区天然状态下地下水量支出项一般包括、、。
18.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9.影响地下水动态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哪些?如何影响?
20.影响潜水动态的地质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21.写出潜水均衡方程?并说明各项的意义?
22.说明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23.潜水动态分几种类型?各类型有何特征?
24.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地下水动态的?
25.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有哪些意义?
26.水均衡研究的实质?
27.运用水均衡方法进行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28.某水源地位于一正方形区域内,边长为10公里,区域面积为100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
降水量为800毫米,降水入渗系数为0.2。
地下水位埋深大,无蒸发。
周边均为补给边界,单宽流量为每天每米5立方米,水源地开采量为每年1千万立方米,该水源地是正均衡还是负均衡?
29.某水源地开采区为正方形,边长为15公里,区域面积为225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降水
量为740毫米,降水入渗系数为0.2,开采区西部和北部约180平方公里的地区,地下水位埋深2—3米,蒸发强度为每天每平方米0.00008立方米,其它区无蒸发,南部和西部为补给边界,其单宽流量分别为每天每米5立方米和每天每米10立方米,北部和东部为隔水边界,水源地开采量为每天700000立方米,进行均衡计算,确定该水源地是正均衡还是负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