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
《山海经》

地理环境描述
鹊山
共六座山,主要分布在东海之滨,山势高峻,多森林和怪石。
南次二山
共十二座山,分布在鹊山以南,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有丰 富的矿产资源。
南次三山
共十六座山,分布在南次二山以南,地势较为平缓,多河流和 湖泊,生态环境较好。
重要动植物资源
《山海经·南山经》中描述了许多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如鸟类 中的鸾鸟、凤凰、象鸟等,兽类中的豹、熊、老虎等,以及 鱼类、蛇类、草木等。
文化价值
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特点。
03
《山海经·南山经》
概述
1
《山海经·南山经》为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主要 描述了南方三个山系的自然风貌和神话传说。
2
南山经分为三个山系,分别是鹊山、南次二山 和南次三山,共有三十八座山,这些山的位置 和方向在现实中均有对应。
3
《山海经·南山经》的语言风格以四言为主,内 容结构较为简单,主要包括山川、动植物、矿 产等自然资源的描述。
01
02
03
动物资源
记录了多种珍稀或具有代 表性的动物,如白虎、朱 雀等;
植物资源
介绍了多种具有象征意义 的植物,如桃树、竹子等 ;
生态特点
描述了这些动植物的生态 环境及特点。
奇异事件及神话传说
奇异事件
记录了一些神奇的自然现 象,如地震、陨石等;
神话传说
涉及多个著名神话传说, 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
神话传说
涉及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这 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也为研 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海经》
《海经》是《山海经》的另一重要部分,主要描述了东海、南海、西海等海域的神奇景象 、神话传说和异国风情。
山海经的十八篇故事

山海经的十八篇故事
《山海经》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古代书籍,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
以下是其中十八个故事的简要介绍:
1. 丹水从竹山中发源,向东南方向流入洛水,在水中有许多水晶石和人鱼。
2. 有一种鸟,形状像猫头鹰,长着人的脸,蜥蜴的身体和狗的尾巴,它的名字就是自己的叫声,它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严重的旱灾。
3. 水中有很多何罗鱼,长着一个脑袋却有十个身体。
4. 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猴子,身上有花纹,喜欢笑,一看见人就躺倒,名叫幽鴳,它的叫声就是自己的名字。
5. 女丑的尸体出生后就被十个太阳烤死了。
6. 无肠国在深目国的东面,那里的人身材高大,却没有肠子。
7. 氐人国在建木西面,那里的人长着人的脸和鱼的身子,没有脚。
8. 蜪犬像狗,青色,吃人从脑袋开始吃。
9. 有一种继无民,姓任,没有骨肉,吃的是空气和鱼类。
这些故事充满了想象力和神秘感,吸引了许多读者。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山海经》的故事,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资料。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最新整理版)

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 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 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 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 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1.你怎么 看待夸父这一 人物? 2.你如何 理解这则神话 的主题?
资料注解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 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 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 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 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 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 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 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字词疏释:
昔者( 从前 )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碰、撞)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 绳子;断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地不满( 塌陷)东 于此(兼词) 南。故水潦尘埃归( 流向)焉 (这里 ) 。
【课文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帝王,(共 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 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着 地的绳子也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 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 动;地向东南方向塌陷,所以江湖 流水的泥沙都向东南角这里流去。
译文:(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古义-今义-今义--
专指黄河 泛指一切河流 步行
走:古义-- 跑
细读课文
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 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 描述夸父?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 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 而死,而他的手杖就化为桃 林。
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
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全书18篇,约31000字。
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
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
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
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
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是鲁迅渴慕已久、心心念念的。
《山海经》之于鲁迅,不是猎奇,不只是知识,而是促其精神成长的“宝书”。
《山海经》中的英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反映了古代英雄们与自然、社会的强大力量抗争的故事。
这些故事所体现出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精神,是我们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补天》和《奔月》。
无疑,鲁迅,我们的民族之魂,他从《山海经》中汲取了足够的养分。
所以,他一生视之为“宝书”。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亦说《山海经》“盖古之巫书”,又在《汉文学纲要》中说“盖以记神事”。
足以证明《山海经》是一部极具神话研究价值的古书。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而《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又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
山海经简介_百度百科

《山海经(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
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
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奇书,也有人认为是古代山水物志。
山海经原文和译文

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下面为大家带来山海经原文和译文,快来看看吧。
内容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经典古籍《山海经》书籍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一部上古时期荒诞不经的神话奇书。
《山海经》山海经全文

《山海经》山海经全文成书确指说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族,殊国异域土地里数。
使益疏而记之,命曰《山海经》。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而奢侈大博级之,杂傅以汲冢、纪年之异闻,周书、王会之诡物,离骚、天问之遐旨,南华郑花圃之寓言,以成此书。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亦以齐邦为盛推断,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另外《山海经》的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泛指说现今,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的北人与南人之争。
北人说中,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
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禹贡》的籍贯同《山经》一样,可能是秦国人。
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矿产的记述,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蜀人说,楚人说。
吕子方、蒙文通是巴、蜀人说的代表者。
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提出巴、蜀人说。
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大荒巴国作品、《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
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关系密切,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厌俗称魇,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
《夸》《共》

《山海经》《淮南子》《楚辞》
文学常识抢答:
1、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 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原始理解和美丽的向往。 2、 《山海经》: 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 篇是 战国 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 为 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 中的 地理 知识, 其中的 矿物 记录, 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3、《淮南子》:又名《 淮南鸿烈 》,是西 汉淮南王刘安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淮南子》介绍
•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 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 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故而得 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 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 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人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 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 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 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 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 于道家。《汉书· 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么的 启身 从 示上 夸 ?, 父 我这 们个 得神 到话 了人 什物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表现了夸 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古代 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与顽 强的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
现在人们还常常用“夸父追日”比喻有
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你能在2分钟之内背过课文吗?
【其】 代词,他,指夸父。
【为】 成为,作
小试牛刀 疏通文意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饮
竞跑
于
追赶到太 阳落下的 地方 去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过关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 弃其杖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 饮于河 未至 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选自_______ ,“逐日”是___之意 。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_______ (wè (zhà i) ng) (跑)(到)(黄河) (到达) (表修饰) (他的) (桃林) 《山海经· 海外北经》 追赶太阳 决心大或自不
(认为)(因为)(是) (认为)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 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 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 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 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 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 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 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 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 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 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 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 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 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1、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 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 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①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 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 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 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 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 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 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 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 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 林。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 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 《汉书· 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 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 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 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 神话传说。
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 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 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 山 海 经 ·北 山 经 》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 ,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 顽强的毅力。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 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 ,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 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 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 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 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 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 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 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 孰为汝多知乎 沧凉 决 (yú (shú (rǔ) (zhì ) ) )(cāng) (jué )
2、 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辩斗问其故 去人近探汤 多知 不能决
(向东) (争辩) (原因)(距离) (热水) (判断) (通智,智慧)
3、 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 乎孰为汝多知乎 此独以跛之故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二、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2、 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 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 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 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 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 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 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 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 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 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 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 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 的勇士。③馆竖(shù )子:旅馆的童仆。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 (1) 庄子欲刺虎 (2) 馆竖子止之曰 (3) 两虎方且食牛 (4) 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5) 两虎果斗 (6) 一举果有双 虎之功 •(想要) •(劝阻)•(吃) •(名声) •(果然) (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