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版第六章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2)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地质灾害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章节为6.2节“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掌握各类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解析,以及防治措施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视频资料、地图、板书工具。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提出问题:“地质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 讲解:详细讲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2)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3)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4)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地质灾害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种类成因分布特点防治措施2. 板书内容:地质灾害种类: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为因素等。
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火山带等。
防治措施:加强地质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成因。
(2)分析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种类及其成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课件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世界7.0 级以上地震分布。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13 年4 月20 日8 时2 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 级地震,震源 深度13 千米。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13 年世界7.0 级以上地震的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 (2)芦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较大,试从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分析其原因。 (3)说明芦山地震可能诱发哪些地质灾害,并简析其原因。
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1)甲地。理由:地形坡度较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2)结合图乙判断Ⅳ表示:
;并说明Ⅰ形成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3)简述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
解析:(1)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区域。 (2)读图,Ⅲ处泥石流堆积,很容易堵塞河道。根据河流流向,Ⅳ在堵塞区上游,应是 泥石流堵塞大河而形成的湖泊。图中Ⅰ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 貌,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差,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 屑物质的集中,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的破坏和河道阻塞; 更严重的是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答案:(1)①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较大;③植被覆盖率较差。 (2)泥石流堵塞大河而形成的堰塞湖。Ⅰ形成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 状地貌,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差,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 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常常表现在对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耕地、农作物的破坏和河道阻塞;更严重的是 对城镇、矿山、乡村的毁灭性冲淤。
6.2地质灾害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精炼性和风格的简洁性。布局上,板书将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课程标题、教学目标、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将包括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关键信息。风格上,板书将采用清晰的字体和颜色,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阅读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知识结构。为了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准备并练习板书内容,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和图表,以及适时地更新板书内容。
4.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破坏等。
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措施、监测措施、应急措施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监测措施包括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实地调查等;应急措施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织疏散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首先,我会设计一些选择题和填空题,让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和防治措施等基本知识;其次,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析具体的地质灾害案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然后,我会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影响,并撰写考察报告;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竞赛或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提问与解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提问与解答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地质灾害案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模拟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增强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实地考察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灾害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互动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其次节地质灾难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学问·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难的成因。
核心素养,引导同学熟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难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同学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2.利用地理视频等资料,关心同学解释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培育同学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的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惊,称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把地面破坏程度相像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烈度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3级以下为无感地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直接因素:震级、震源深度等间接因素: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4.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根底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峻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3)次生灾难:诱发倒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扩散等灾难。
5.分布(1)从世界范围看,地震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2)我国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类型滑坡泥石流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肯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图示形成条件岩体比拟破裂、地势起伏较大、植被掩盖度较差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多发地区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山区沟谷中我国山区面积广阔,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多与山洪相伴,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一、推断题1.地震灾难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 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 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新疆 青海
华北
(唐山)
主要分布地区:如图所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藏
四川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云南
台湾
[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 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所以我国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B 4.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以下哪些次生灾害( )
①滑坡 ②泥石流 ③台风 ④堰塞湖 ⑤蝗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当堂诊学: 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 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 岛多地震感明显。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 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 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2节 地质灾害
目标引领 1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3 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
地震
独立自学1:阅读课本P106-107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限时2分钟)
一、地震 1、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P106第一自然段 2、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分别用什么来衡量?
提示:(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 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多发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 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或喀斯特地貌 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 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震
地震
二. 地震分布
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新
疆
青
海四
西
川
藏云 南
台 湾
世界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课堂练习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 度8千米。据此完成1~2 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地方称为震 源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
直线距离称为震 中 距 。
地 震的表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一 次 地 震 只 有 一 个 震 级 。 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海域的 大 小 与 震 级 、 震 源 深 度 、 地 质 构 造、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示意图
滑坡
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 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产生的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 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 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的 “汶川大地震”,震级为 8.0级,最大烈度达十一度。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Geological formation principle of earthquake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 生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 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 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版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指标
(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3.危害
(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
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
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
(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堵塞江河等。
3.我国
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判断
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
探究点一地震
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答案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3.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答案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城市密集,人口稠密,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地震
(1)震级和烈度的比较
(2)地震的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