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智能安防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智慧校园安防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种创新应用,致力于通过智能化设备、数据传输和分析等手段,提升校园的安全管理水平。
这样的系统可以为学校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控和预警功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保障学生和师生的人身安全。
一、智慧校园安防系统的设计方案1. 设备布置方案在智慧校园安防系统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安全监控设备进行布置。
首先,应选择高清晰度的摄像头,以获取清晰的图像和视频。
同时,在校园重要区域的出入口、教室、实验室、走廊等位置设置摄像头,实现全方位的监控。
此外,还应考虑使用门禁系统、人脸识别设备等技术手段,加强出入口的管控。
2. 数据传输与存储方案为了实现智慧校园安防系统的功能,需要将各个设备获取到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存储。
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
在云服务器上,可以进行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校园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3. 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案通过对物联网技术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数据挖掘,可以对校园安全状况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
例如,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可以检测异常行为和不寻常的人员活动。
当系统监测到异常事件时,可以及时发送报警信息给校园安全管理人员,以便他们及时采取措施。
二、智慧校园安防系统的实施方案1. 建立统一的平台为了方便管理和控制智慧校园安防系统,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
这个平台可以集成各个设备的控制和数据处理功能,实现对整个系统的集中管理。
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对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
2. 安全保障措施智慧校园安防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
首先,要对系统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系统和操作设备。
其次,要加密网络传输的数据,防止数据被黑客窃取或篡改。
另外,还要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补系统的安全漏洞。
3. 与警方和教工合作智慧校园安防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与警方和教工紧密合作。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安防系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安防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安防系统,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可行性。
本文将对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介绍。
一、引言智能安防系统是指通过智能化的设备和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和管理目标区域,识别和报警异常情况,从而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传统的安防系统通常依赖于局域网内的中心服务器来实现,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点故障、通信延迟等。
而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安防系统,能够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资源的共享,在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上有很大的优势。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一种通用的系统架构是将整个系统分为前端设备、云平台和用户终端三个部分。
前端设备包括摄像头、传感器等,用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测。
云平台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同时提供智能算法和服务。
用户终端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接入云平台,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操作。
2. 数据采集与传输在系统设计中,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获取的视频、图像和声音等数据需要实时传输到云平台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无线传输技术,如Wi-Fi、4G等,将数据传输到云平台。
另外,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可以在前端设备上进行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压缩,只传输关键数据。
3. 数据存储与处理云平台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需要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采用云计算的方式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同时利用云计算平台的弹性计算和虚拟化技术,根据实际需求调配计算资源,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智能识别和预警功能。
4. 可视化与交互用户终端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操作。
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系统,需要设计友好的界面和交互方式。
高校校园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校校园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在当今社会,校园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保障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习环境的稳定,学校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智能化的安防系统。
本文将从设计和实现的角度,探讨高校校园智能安防系统的相关要素和技术。
一、系统设计要素1. 多层次安全策略高校校园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首先应该是基于多层次的安全策略。
这包括从外围到内部的安全覆盖,例如:周界监控、出入口防护、楼宇安全等。
同时,应该根据不同区域和建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如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应急疏散等。
2. 大数据分析智能安防系统应该具备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对校园内的行为和状态进行监测与分析。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和干预,提升安全防控的效果。
3. 实时监控与远程管理高校校园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实时监控与远程管理的需求。
学校安防人员可以通过监控中心,对整个校园的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应急响应。
同时,远程管理系统可以让安防人员随时随地对系统进行管理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
4. 整合多种设备和技术智能安防系统应该具备整合多种设备和技术的能力。
例如,通过与视频监控设备、入侵报警设备、人脸识别系统等设备的连接和协同工作,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面覆盖的智能安防系统,提高安全防护的精确性和效果。
二、系统实现技术1. 视频监控技术视频监控是校园安防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传统的摄像头已经逐渐被高清、全景、夜视等功能更强大的摄像头所替代。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实现智能识别和预警功能。
2. 入侵报警技术入侵报警系统是校园安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智能化的入侵报警设备,如红外探测器、门磁等,可以实时监测校园内的异常行为和入侵事件,并及时触发警报和报警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入侵行为的视觉监测和纪录。
3. 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安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酒店业中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酒店业中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智能安防系统是当前酒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酒店业中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包括系统组成、技术特点以及实施步骤。
一、智能安防系统的组成酒店业中智能安防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和消防系统等部分。
1. 视频监控系统:酒店各个区域安装摄像头,实时监控酒店内外的动态情况。
摄像头可以通过传统模拟信号传输,也可以采用网络摄像头通过IP网络传输。
视频监控系统还可以与智能分析系统结合,通过人脸识别、行为识别等技术对异常事件进行自动识别和报警。
2. 门禁系统:通过电子卡、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对酒店各个区域的进出控制。
门禁系统可以与前台系统相连,实现预约入住、自助办理等功能。
3. 报警系统:监测酒店内部和外部的安全情况,一旦发生异常事件,如入侵、火灾等,系统会及时发出警报并通知相关人员。
报警系统可以与其他安防系统结合,实现联动报警和自动处理功能。
4. 消防系统:酒店内部安装火灾报警器、烟雾探测器、灭火设备等,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报警和控制火势。
消防系统还应与喷洒系统、排烟系统等结合,确保火灾的扑灭和人员的疏散安全。
二、智能安防系统的技术特点1. 高清晰度:视频监控系统采用高清晰度摄像头,能够清晰地监控酒店各个区域的情况。
高清晰度图像不仅方便保安人员进行监控,还可以提供有力的证据以及后期的视频分析。
2. 智能分析:智能安防系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人脸识别、行为识别等功能。
通过对异常事件的自动识别和预警,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3. 系统集成:智能安防系统能够与其他信息化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如与前台系统、客房管理系统、设备监控系统等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4. 远程监控:智能安防系统具备远程监控功能,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查看视频监控画面,方便管理人员对酒店的安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面向智能家庭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面向智能家庭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家庭已经成为未来住宅发展的趋势。
而智能安防作为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家庭安全防范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便捷、智能的居家生活体验。
因此,设计与实现面向智能家庭的智能安防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系统架构智能安防系统是通过家庭网络连接各种智能安防设备来实现远程监控、报警处理等功能的,它主要分为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后端处理设备三部分。
1.前端设备前端设备是指安装在家庭内部的各种感知装置,如门磁、红外探测器、烟感、气感等。
这些设备通过多种方式与中心服务器相连,如Wi-Fi、蓝牙、ZigBee、Zwave等协议。
2.传输设备传输设备是系统中进行数据交换的一个层次,将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传输到后端处理设备。
目前常用的传输设备有路由器和网关等,它们能够提供局域网内的本地连接和互联网的远程访问。
3.后端处理设备后端处理设备是系统的大脑,负责接收传输设备传输的数据,处理后再进行相应的操作。
这个设备通常是一台中央服务器或云服务器,它通过算法分析前端设备传输过来的数据,并根据用户的设置完成相应的布防和报警处理等操作。
三、功能实现1.远程监控智能安防系统的重点是对家庭进行全天候的远程监控,可以随时随地对监测区域内的情况进行检查。
在发生异常情况时,系统会自动触发相应的报警机制,用户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安全防范通过智能安防系统的设备,用户可以有效的预防入室盗窃、漏水和火灾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当系统检测到有异常时,会通过语音、短信或邮件等方式及时告知用户,帮助用户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智能预警在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系统会及时发出声光警报,提醒用户注意防范。
同时,在用户预先设置的条件下,系统还会自动进行相应的布防、报警等处理,帮助用户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四、技术选择1.传输协议在设计与实现面向智能家庭的智能安防系统的时候,需要考虑哪种传输协议更适合本系统的操作。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家居安防系统逐渐成为了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以其高度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特点,为家庭安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物联网(IoT)技术的核心在于将各种物理设备与网络相连,实现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
在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中,物联网技术使得各种安防设备能够实时、准确地传递信息,从而实现对家庭环境的全面监控和预警。
这些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监控摄像头、门窗传感器、烟雾报警器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安防网络。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我们将首先分析系统需求和设计目标,然后详细介绍系统的硬件架构和软件设计。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如何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并对其进行测试和优化。
我们将总结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智能家居安防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发展。
同时,我们也期望通过这一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家庭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1. 物联网技术概述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协议将物理设备、车辆、建筑物以及其他具备电子标签、传感器、执行器等装置的物品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个网络。
物联网技术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网络(WSN)、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从人与人之间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通信。
物联网的核心在于将现实世界的物体赋予“智能”,使其能够收集数据、交换信息并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
这种交互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物与物之间的智能对话。
通过嵌入到各类物品中的传感器、执行器、软件、网络等,物联网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安防系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感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实现对安全隐患的及时预警、追踪以及处理的一种系统。
它通过无线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物理空间的实时监控、安全事件的自动识别与处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
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1 系统架构设计智能安防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系统的架构。
一个完整的智能安防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节点、数据传输网络、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以及管理控制终端。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周围环境的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线、声音、图像等。
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Zigbee、LoRa等)将感知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传输网络。
数据传输网络负责将传感器节点传输的数据快速、稳定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
数据传输网络可以采用有线网络(如以太网)或者无线网络(如4G、5G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接收数据传输网络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通过算法的运算与评估,识别出异常行为与安全隐患,并对其进行预警与处理。
管理控制终端是系统的操作界面。
用户可以通过管理控制终端对智能安防系统进行设置与控制,查看实时监控画面、接收预警信息等。
1.2 传感器选择与布局传感器的选择和布局是智能安防系统设计的核心部分。
不同的安防需求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传感器,确保系统可以全面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可以用于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室内温度、湿度等情况是否正常,以及室内光线是否达到要求。
声音传感器可以用于声音的监测,当系统检测到异常的噪音或声音时,可以自动发出预警信号。
图像传感器可以用于视频监控,对室内外进行实时监控。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固定摄像头或者可移动摄像头。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智能安防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通过对感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系统能够识别出异常行为并进行预警与处理。
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安防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安全保障措施,通过整合各种先进技术,实现对目标区域的全面监测和实时预警,以提高安全性和减少潜在风险。
本文将从系统设计、实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探讨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其相关技术应用。
一、系统设计1.1 监控区域划分与布局设计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监控区域划分应根据实际需求和风险评估,将目标区域划分为合理的监控单元,以保证全面监测和高效预警。
布局设计要考虑监控设备的安装位置、视野范围、遮挡物及环境因素等,以确保监控效果的最佳化。
1.2 摄像头选择与配置在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中,摄像头是实现监控和录像功能的核心设备。
在选择摄像头时,应根据监控需求确定分辨率、焦距、视角和红外等功能,选择适合的型号和数量。
同时,合理配置摄像头的位置和角度,避免盲区和冗余覆盖。
1.3 视频分析与处理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可以从监控视频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如异常行为、人员聚集等,实现智能警戒和预警功能。
系统设计中应考虑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为分析算法,提高监控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系统实现2.1 硬件设备的部署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实现需要部署一系列硬件设备,如摄像头、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等。
在部署过程中,需要注意设备的选型和配置,确保其性能和兼容性满足系统需求。
同时,合理布线和设备安装,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2.2 软件平台的开发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实现还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平台,包括视频流传输、图像处理、视频分析和预警等功能模块。
软件平台的开发应采用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
2.3 系统联网与远程监控为了实现对监控系统的远程访问和操控,智能安防监控系统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联网。
在系统实现中,应采用安全的网络传输技术,如VPN、加密通信等,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三、未来发展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将更加智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教前沿○
科技信息
远程智能安防与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章 魁 卫新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摘 要】以 STM32 系列 ARM 芯片 STM32F103VCT6 为微控制器,利用 Zigbee 技术和 GSM 网络设计与实现一种远程的安防与电器控制系 统。 安防系统包括远程监控室内防盗、火灾报警和煤气泄露等;控制系统能实现对空调、电灯、电饭煲等电器的远程控制。
A Framework forPublishing Relational Data in XML.” ACM Trans. Database Syst., 27(4),2002,438-493. [2]Carey M, Kiernan J,Shanmugas undaram J, et al.XPERANTO: Middlew are for Publishing Object -Relat ional Dat a as XML Documents [C].Proceedings of 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 abas es, Cairo E gy pt, 2000. [3]Turau V. Making Legacy Data Accessible for XML Applications [ EB/OL ]. [2006-10-12]. rmatik.fhwiesbaden.de/turau/DB2XML/2001/. [4]D. Lee, M. Mani, F. Chiu, and W. W. Chu, “Nesting -Based Relational -to XMLSchema Transl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WebDB, 2001:61-66. [5]D. Lee, M. Mani, F. Chiu, and W. W. Chu. “NeT & CoT: Translating relational schemas to XMLschemas using semantic constraints.” In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2:282-291. [6]C. Baru, “XViews: XML Views of Relational Schemas.” In Proceedings of DEXA Workshop, 1999:700-705. [7]G. Kappel, E. Kapsammer, and W. Retschitzegger, “Integrating XML and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s.”World Wide Web, 7(4), 2004:343-384. [8]Kappel G, Kapsammer E, Rausch-Schott S, et al. X-Ray-Towards In tegratin g XML and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s [C]. Int l Conf on Conceptual Modeling ( E R),Salt Lake City, 2000. [9]郝艳广,周定康,等.保留语义约束的关系模式到 XML Schema 转换[J].河南师 范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2008.1:32-35.
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系统由远程控制模块、 传感器监测模块和 GSM 网络模块三部分 组成。 传感器监测模块包括各种传感器及其外围电路,通过 Zigbee 无 线 网 络 与 远 程 控 制 模 块 通 信 ;GSM 网 络 模 块 负 责 用 户 终 端 与 远 程 控 制模块的通信;远程控制模块以 ARM 芯片为核心,负责远程发送信息 和接收命令。 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 1 所示。
2 结论
本文阐述了关系模式到 XML 文档的两种数据转换方法: 基于模 板的转换和基于结构的转换。 这两种方法面临的最大挑战都是寻找一 种有效的方法产生但能够描述目标数据库的结构还能描述目标数据 库的语义的 XML 文档,这种转换是复杂的,因为这两种数据模型相差 很远。 关系数据是平面的,规则的,而 XML 则是由嵌套的元素结构组 成,通过层次和引用表现元素间的关系。 第一种方法利用预定义的模 板代码 去 构 造 XML 结 构 ,这 难 免 主 观 、不 准 确 ;第 二 种 方 法 当 前 的 研 究都是以 DTD 为目标模式,而 DTD 对 XML 文 档 没 有 作 太 多 约 束 ,所 以转换过程虽然相对简单,但也丢失了关系模式中的信息。 当前的研 究也缺乏对关系模式的详细分析,且只关注于单一的关系约束,这就 造成了转换后的 XML 数据也象关系数据那样变成平面的, 包含许多 冗余的没有联系的元素,完全没有体现出 XML 嵌套的特点。 科
图 4 程序流程图 系统启动上电之后开始执行初始化操作,初始化操作首先将会对
作 者 简 介 : 章 魁 (1981— ), 男 , 江 苏 常 州 人 , 讲 师 , 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责任编辑:王迎迎]
●
(上接第 65 页)视图。 如果数据需要来自多个结果集或者与仅仅表达 成一系列表格的集合相比,XML 的文档包含有更深层次 的 嵌 套 元 素 , 那么类似的转换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1.2.2 特定数据对象模型
XML 文 档 中 第 二 种 普 遍 的 数 据 模 型 是 特 定 数 据 对 象 的 树 型 结 构。 在该模型中,元素类型通常对应对象,而 XML 中的内容模型、属性 和 PCDATA 则对应对象的属性。 这种 模 型 直 接 转 换 成 面 向 对 象 的 数 据 库 和 层 次 型 数 据 库 , 当 然 借 助 于 传 统 的 对 象— ——关 系 映 射 技 术 和 SQL。
3 系统软件设计
GSM 模块进行开机处理, 判断正确开机之 后 将 会 设 置 串 口 波 特 率 和 模块的工作方式。 初始化完成之后,程序进入等待状态。 在等待过程 中,若遇到以下 三 种 情 况 :(1)当 有 外 部 电 话 打 入 时 ,接 听 电 话 ;(2)当 有短信发送到系统时,读取短信内容,如果内容是预置命令,将会对相 应的电器进行控制;(3)当接收到传感器发送的异常信号时,会通过 GSM 网络将信息发送给用户。 程序流程图如图 4 所示。
4 结论
系统实现了远程安防与控制功能,系统设备运行成本低、操作方 便、具有很强的扩展性,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科
● 【参考文献】
[1]方 旭 明 ,何 蓉 .短 距 离 无 线 与 移 动 通 信 网 络 [M]. 北 京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2004. [2]吴键,袁慎芳,殷悦.基于 ZigBee 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 络 及 其 应 用 研 究[J].测 控 技 术 ,2008(1):13-15. [3] 宣 彩 平 , 王 皓 , 邹 国 良 . 利 用 GSM 无 线 模 块 发 送 短 消 息 [J]. 计 算 机 应 用 , 2004,24(5):148-150.
图 1 系统的结构框图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远程控制模块设计 远程控制模块负责远程发送信息和接收命令。 远程发送信息的过
程为:传感器电路通过 Zigbee 无线 网 络 与 微 控 制 器 通 信 ,若 检 测 到 异
图 2 无线接收与发送电路
图 3 GSM 网络电路 80
科技信息
○科教前沿○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 关 键 词 】ARM 以 STM32 系 列 ARM 芯 片 为 微 控 制 器, 利 用 Zigbee 技 术 和 GSM 网络设计了一种远程的安防与控制系统。 一旦有室内盗窃、火灾 报警和煤气泄露等安全事故发生 , 该系统就会通过 GSM 网络远程将 异常情况快速传递给用户,用户得到信息后,就可以采取有效的应急 措施;用户可以通过 GSM 网络对电器进行远程控制,提高用户的时间 利用率。
2012 年 第 33 期
常, 可以通过 GSM 网络远程发送信息给用户; 远程接收命令的过程 为:用户通过 GSM 网络发送信息,远程控制模块对接收的命令进行分 析,最后通过 Zigbee 无线网络对电器进行控制。 无线接收与发送电路 如图 2 所示。 2.2 GSM 网络模块设计
GSM 网络模块与远程控制模块之间通过串口通信。 GSM 网络电 路如图 3 所示。